1
金元词通论
1.8.3.3 三、词调中尚有和声遗法

三、词调中尚有和声遗法

朱熹《朱子语类》卷一四〇云:

古乐府只是诗,中间却添许多泛声,后来人怕失了那泛声,逐一添个实字,遂成长短句,今曲子便是。

这种说法用来说明词由齐言到杂言的演变过程,并不尽当。但它说明了词中有些句子本是记录音乐之声音的。唐代歌曲中往往亦有和声,如《竹枝》每句后以“竹枝”、“女儿”交替为和声;《采莲子》每句后以“举棹”、“年少”交替为和声。随着词调的演进,这些和声字逐渐被实字所取代,成为“添字”或“摊破”的新调,如《杨柳枝》本以“柳枝”为和声,后将上下片末的和声部分,改为两个三字句,成了《添声杨柳枝》。此后在文人词中,纯粹的和声便不太能看得出了。而金元道教词中却有不少词仍保留了和声之遗法。如王喆有《捣练子》词数十首,每首上下片结尾皆作“哩啰尵,哩啰尵”。试举一首为例:

捣练子,害风哥。一身跃出死生波。哩啰尵,哩啰尵。便是逍遥真自在,没人拘管信吟哦。哩啰尵,哩啰尵。

这“哩啰尵,哩啰尵”应当便是音乐和声的记录。又王喆《五更出舍郎》词七首,其第二首至第六首,每阕首句作“一更哩啰出舍郎”、“二更哩啰出舍郎”、“三更哩啰出舍郎”、“四更哩啰出舍郎”、“五更哩啰出舍郎”,第七首中亦有“哩啰啰尵哩啰哩”之句;王喆《换骨骰》词四首,每首上、下片结句均作“也兀底”;侯善渊《糖多令》(休恁苦争)词,上、下片结句均作“也啰”,亦当是和声;王丹桂《齐天乐》(悟浮生幻化)一词,下片两个四字对句云:“啰噔哩噔,唇歌舌诞。”应该也是同类性质的和声遗留。此外,王喆《卜算子》(算词中话)等词题下注:“前后各带喝马一声。”所谓“喝马”不知何所指[24],但有可能也类似于和声。这说明文人词中虽已无和声,但民间俗曲却依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和声的痕迹,从道教词和南北曲中都可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