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元词通论
1.7.8.3 三、高丽

三、高丽

金朝与高丽的关系与以往的中原王朝类似,但也稍有区别。《金史》卷一三五《外国下·高丽》赞云:“金人本出靺鞨之附于高丽者,始通好为邻国,既而为君臣。贞祐以后道路不通,仅一再见而已。”在金灭辽之前,还是对等的国家,女真人占据中原之后,高丽便以“事辽旧礼称臣于金”[90]。宣宗南渡之后,由于北方蒙古军队的压力,金朝根本无力再去羁縻这些藩属小国了,只是偶一来往而已。因此,在金朝词人的作品中,仅存的三首与高丽有关之词,都是在海陵王前后金朝极盛时期产生的。其中蔡松年作有两首,最负盛名的是其《石州慢·高丽使还日作》一阕:

云海蓬莱,风雾鬓鬟,不假梳掠。仙衣卷尽云霓,方见宫腰纤弱。心期得处,世间言语非真,海犀一点通寥廓。无物比情浓,觅无相博。  离索。晚来一枕馀香,酒病赖花医却。滟滟金尊,收拾新愁重酌。片帆云影,载将无际关山,梦魂应被杨花觉。梅子雨丝丝,满江干楼阁。

据《高丽史》毅宗二年(金皇统八年,1148)五月所载,蔡松年以礼部侍郎与大理卿完颜宗安出使高丽,册封毅宗为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高丽国王。《石州慢》词即此时所作。金朝与高丽之间每年贺正旦、贺生辰,岁以为常,不少文人都曾出使高丽,如金初著名词人吴激就曾于天会十四年(1136)十月以高丽王生日使的身份出使[91],可惜他没有相关的词作流传下来,只有一首《鸡林书事》的诗歌传世,见《中州集》卷一。叶申芗《本事词》卷下谓:“蔡伯坚在翰林日,奉使高丽。东夷故事,每上国使来,馆有侍妓。伯坚于使还日,为赋《石州慢》云。”这条记载实出自于刘祁《归潜志》卷十:“蔡丞相伯坚亦尝奉使高丽,为馆妓赋《石州慢》云。”此词写与高丽馆妓离别时的感伤,是文人风流韵事的描绘,因此在当时流传颇广,是陶宗仪所谓近世十大曲之一[92],而且还被搬演为院本和杂剧。《南村辍耕录》卷二五“院本名目·题目院本”条载有《蔡消闲》一本,当即为《蔡萧闲》之误。钟嗣成《录鬼簿》卷上著录了元代李文蔚所作的杂剧《蔡萧闲醉写石州慢》(简称《石州慢》),今皆不传。贾仲明吊李文蔚的《凌波仙》曲云:“《石州慢》,醉写萧闲词。”李氏与蔡松年同为真定人,其杂剧可能就是在金院本的基础上改编的。关于此词下片“酒病赖花医却”一句,王若虚《滹南诗话》中还专门辨析了一番:“萧闲使高丽词云:‘酒病赖花医却’,世皆以花为妇人,非也。此词过处既有‘离索’、‘馀香’、‘收拾新愁’之语,岂复有妇人在乎?以文势观之,亦不应尔。其所谓‘花’,盖真花也。言其人已去,赖以解酲者,独有此物而已,必当时之实事。”诗人说词,亦堪解颐。元好问《中州集》卷一录有蔡松年《高丽馆中二首》诗,当是同时之作。

蔡松年还有一篇关涉高丽的词《临江仙·故人自三韩回,作此寄之》:

梦里秋江当眼碧,绿丛摘破晴澜。捣香鲈蟹劝加飧。木奴空娬媚,未许斗甘酸。  闻道鸡林贡至,侯门玉指金盘。六年冰雪眼常寒。酒樽风味在,借我醉时看。

魏道明注《明秀集》在题序下注云:“三韩,即辰韩、弁韩、马韩,今高丽之地也。高丽产美橙,公作词索之。”在“闻道鸡林贡至”二句下,魏注又云:“鸡林,高丽地名。高丽常岁以橙为贡,馀即入公卿之第。”这些记载都堪称实录,可补《金史》之阙。魏道明注虽然受到王若虚、元好问的指摘,但在背景本事的补充方面是功不可没的。

金代词人中另一位写有出使高丽词的是赵可,字献之,号玉峰散人,泽州高平(今属山西)人。贞元二年(1154)进士。累官翰林直学士。据刘祁《归潜志》卷十载,赵可“少轻俊,文章健捷,尤工乐章,有《玉峰闲情集》[93]行于世。晚年奉使高丽。高丽故事,上国使来,馆中有侍妓,献之作《望海潮》以赠,为世所传”。词云:

云垂馀发,霞拖广袂,人间自有飞琼。三馆俊游,百衔高选,翩翩老阮才名。银汉会双星。尚相看脉脉,似隔盈盈。醉玉添春,梦云同夜惜卿卿。  离觞草草同倾。记灵犀旧曲,晓枕馀酲。海外九州,邮亭一别,此生未卜他生。江上数峰青。怅断云残雨,不见高城。二月辽阳芳草,千里路旁情。

按《金史》卷八《世宗纪》载:“(大定二十七年,1187)十二月庚午,以翰林待制赵可为高丽生日使。”词当作于次年自高丽使还时,和蔡松年词一样,也是一首临别赠妓之作,元好问《中州乐府》收录此词,即题为“发高丽作”。词中大量化用唐诗,如下片“海外”三句,即是用李商隐《马嵬》诗中“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之句,暗点作为海外邻国的高丽,十分贴切,不过刘祁说赵可归国后不久就去世,“人以为‘此生未卜他生’之谶”云。“江上”句用钱起《省试湘灵鼓瑟》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成句。“不见高城”,用欧阳詹《初出太原寄有所思》诗“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句意。而上片“脉脉”、“盈盈”,明显又是用《古诗十九首》中“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之句,化用前人成句,可谓得心应手,炉火纯青。《归潜志》中谓此词与蔡松年《石州慢》词,“至今人不能优劣。予谓萧闲之浑厚,玉峰之峭拔,皆可人。然蔡之‘仙衣卷尽霓裳,方见宫腰纤弱’,与赵之‘惜卿卿’,皆不免为人疵议之矣”,可能是觉得此句过于香艳了吧。清代张宗《词林纪事》录此词并加按语谓:“内翰使高丽诗,有‘暖老正思燕地玉’之句,亦与此词同意。”赵可的这首诗见《中州集》卷二,题作《来远驿雪夕》,原注:“使高丽时作。”全诗云:“江上东风冷不禁,晚雪翻手弄晴阴。春来天气不全好,夜久雪花如许深。暖老正思燕地玉,辟寒谁有魏台金?空斋寂寞青绫被,学得东山拥鼻吟。”诗为寂栖驿馆之作,因雪夜寒深而思暖玉,与词意不同,并不是指侍姬,张宗的解释未免断章取义。

在元朝的周边国家中,高丽与中国的关系最为密切,早在蒙古国时期,便已结盟,相约“两国永为兄弟”[94]。后因蒙古之诛求无厌,关系断绝。蒙古军队先后四次入侵高丽,直至中统年间方通好,忽必烈将女儿嫁给高丽王之子,从此世为“甥舅之好”[95],元世祖给日本国王的国书中说:“高丽,朕之东藩也。”[96]高丽名义上臣属于元,但实际上和唐、宋、金时一样,享有很大的独立性,自置官属,政权机构与各种制度都自成一体。这使得自唐宋以来即已交好的两国关系进一步密切起来,元代到中国来的高丽人极多,许多中国的书籍包括词集也流入高丽,如元好问的《遗山乐府》现存较早的刊本即是高丽晋州本。不少高丽人就在元朝侨居为宦,许多精通汉文的高丽学者与僧人,或奉命出使,或私人游学,来到中国。他们广泛结交中国文人,相互切磋,与中国文人唱和酬答,关系十分密切,元人文集中这类例子举不胜举。如中统二年(1261),高丽国相李藏用来上都,他是高丽状元,汉文学造诣极深,被中国文人誉为“鸭绿江头老谪仙”[97],对于词也颇能欣赏,《居易录》载:“高丽宰相李藏用,字显甫,从其主入朝于元。翰林学士王鹗邀宴于第,歌人唱吴彦高《人月圆》、《春从天上来》二曲。藏用微吟其词,抗坠中音节。鹗起执其手,叹为海东贤人。”[98]前面提到过的李齐贤也是同样的情况。而这种友好往来在元词中亦有体现。

程钜夫《雪楼乐府》中有一首《太常引》词,题为“寿高丽王”。词云:

沁园岁岁菊留芳。待此日、庆真王。金鼎燮和元[99]。造寿域、同开八荒。  河山带砺,一传千岁,地久与天长。晴日上扶桑。便先照、琼阶玉觞。

按此“高丽王”未明言何人。据《雪楼集》附录程世京所撰年谱,程钜夫一生未曾有出使高丽的经历,则此高丽王当是晚年寓居大都的王璋。王璋原名王,王昛之子,大德元年(1297)十一月,为高丽王,次年七月被废。大德八年王昛薨后,复袭王位。成宗初年,尚宝塔实怜公主。十一年,进爵沈王,继袭位高丽国王。仁宗皇庆二年,让位于其子王焘。自己则以驸马、沈王的身份寄居大都,筑万卷堂,以书史自娱。高丽著名文人李齐贤即是来大都陪侍王璋的[100]。王璋与当时中原文人来往频繁,姚燧《牧庵集》卷三有《高丽沈王诗序》,可参看。程钜夫词本身不过是一般的寿词,艺术上也无甚独到之处,但正因为其所寿的对象特殊而引人注目,它反映了在元朝大一统之背景下,生活于这个时代的文人的气度,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

此外,全真道士丘处机有两首《凤栖梧》词,却是真正作于域外的:

一点灵是明潜启悟。天上人间,不见行藏处。四海八荒惟独步。不空不有谁能睹。  瞬目扬眉全体露。混混茫茫,法界超然去。万劫轮回遭一遇。九元齐上三清路。

日月循环无定止。春云秋来,多少荣枯事。五帝三皇千百祀。一兴一废长如此。  死去生来生复死。轮回变化,□□何时已。不到无心休歇地。不能清静超于彼。

按张德瀛《词徵》卷六谓:“《丘长春西游记》,乃其门人李志常所述。记中载丘长春在邪米思干大城,寓故宫中,题《凤栖梧》二词壁上云……故宫为北印度境,回纥所居,算端氏之遗址也。”这可能是中原词人所经历的最远之处,也是作为与域外活动有关的词,涉及的最遥远的地方。

就这些描写对外关系域外交往的词,特别是元代文人的词作而言,有的体现了元朝混一区宇而无思不服的强盛国力,有的是表达元朝抚有万方而无远弗届的自豪感,这种居高临下、纵横一切的气魄已不仅仅是词人的夸大之笔或良好的祝愿了,而是他们亲身经历并参与其中的现实。这种气度在其他朝代尤其是国势衰微的宋朝是不太可能出现的。当然有的词也表达了与域外民族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而宋代如苏轼等词人尽管也曾出使过高丽,不过都没有留下与之相关的词作。这类词不管文采词意如何,毕竟是很能体现时代风范与新王朝之宏阔气度的作品,虽然数量不多,其价值却值得重视。这些作品与金元时期所涌现的大量少数民族词人一样,共同展现了金元两朝文化所具有的民族融合性和中外交流性的特征,而这些词人、作品则成为体现不同文化之间互相交融关系的一种载体,构成了金元词所特有的一道奇光异彩,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金元词坛在词史发展进程中的独特地位。

【注释】

[1]《元史》卷五八《地理志一》,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345页。

[2]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32页。

[3]李修生《全元文·前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7页。

[4]傅海波、崔瑞德《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第三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51页。

[5]陈准《北风扬沙录》,《说郛》本。

[6]见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证》卷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7页。

[7]《金史》卷四五《刑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14页。

[8]《金史》卷四《熙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7页。

[9]《金史》卷五五《百官制》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16页。

[10]《金史》卷八〇《济安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798页。

[11]《金史》卷四《熙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7页。

[12]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六六引张汇《金虏节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

[13]《金史》卷五五《百官制》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16页。

[14]《金史》卷二《太祖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2页。

[15]《金史》卷三《太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7页。

[16]《金史》卷一二七《褚承亮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48页。按原文系此事于天会六年,实误,应为四年。

[17]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卷二八,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04页、559页。

[18]《金史》卷五一《选举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34页、1135页。

[19]《金史》卷五一《选举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34页。

[20]《金史》卷五五《百官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16页。

[21]《金史》卷四《熙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4至85页。

[22]傅海波、崔瑞德编《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15页。

[23]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六六引张汇《金虏节要》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

[24]金世宗以后,契丹字才基本被停止使用。参见《金史》卷九《章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8页。

[25]《金史》卷四三《舆服志》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85页。

[26]《金史》卷九《章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8页。

[27]郝经《陵川集》卷三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8]《元史》卷一二五《高智耀传》,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073页。

[29]《元史》卷六《世祖纪》三,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06页。

[30]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一二《内翰王文康公》引徐世隆撰《墓碑》,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38页。

[31]郝经《陵川集》卷三七《与宋国两淮制置使书》,《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2]《元史》卷一一五《裕宗传》,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888页。

[33]《元史》卷一三四《阔阔传》,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250页。

[34]《元史》卷一三六《拜住传》,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300页。

[35]叶子奇《草木子》卷四,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72页。又此诗或以为明太祖作,见陈衍《元诗纪事》卷一引《月山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

[36]顾嗣立《元诗选》初集卷首,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页。

[37]《元史》卷一三八《脱脱传》,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341页。

[38]顾嗣立《元诗选》初集卷首,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页。《元诗纪事》卷首题作《答明主》,并引《翦胜野闻》云:“元君既遁,留兵开平,犹有觊觎之志,太祖遣使驰书,明示祸福,因答诗云。”按吴王、明主皆指朱元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至3页。

[39]陈衍《元诗纪事》卷首尚引有《榕阴新检》所载之元顺帝《御制诗》七绝二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40]《元史》卷一五七《刘秉忠传》,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688页。

[41]《元史》卷二四《仁宗纪》,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536页。

[42]《彊村丛书》辑为《心泉诗馀》一卷。

[43]可参见顾嗣立《元诗选》、陈衍《元诗纪事》诸书所载。

[44]郝经《陵川集》卷三二《立政议》,《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5]元好问《中州集》卷九贾益谦小传,《四部丛刊初编》缩本。

[46]苏天爵《滋溪文稿》卷二五《三史质疑》,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22页。

[47]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证》卷一三,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85页。

[48]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四四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

[49]吴梅《词学通论》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0页。

[50]岳珂《桯史》卷八,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96页。

[51]《金史》卷一二五《蔡松年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16页。

[52]《金史》卷八五《完颜永功传》附完颜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04页。

[53]元好问《中州集》卷五,《四部丛刊初编》缩本。

[54]以上并见元好问《中州集》卷五,《四部丛刊初编》缩本。

[55]刘祁《归潜志》卷一,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页。

[56]同上,第5页。

[57]《元好问全集》卷三六,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下册第31页。

[58]刘祁《归潜志》卷一,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页。

[59]《元好问全集》卷三六,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下册第32页。

[60]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456页。

[61]刘祁《归潜志》卷一,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页。

[62]元代另有兀颜思敬,字子敬,居东平,号齐东野老。善书法,精赏鉴。见《佩文斋书画谱》卷三九及《元诗选》癸集辛上。或与兀颜思忠有关。

[63]孙楷第《元曲家考略》甲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页。

[64]《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六六《湛然居士文集》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本。

[65]陈廷焯《词则·别调集》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影印本。

[66]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469页。

[67]顾嗣立《元诗选·初集》戊集萨都剌小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185页。

[68]《凤林书院草堂诗馀》有九皋司马昂夫,《太和正音谱》以马九皋、马昂夫为二人。此从孙楷第《元曲家考略》丁稿说,定为同一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21页。

[69]清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附,文物出版社1985年影印本。

[70]萨都剌之族属,有“回回”、蒙古、维兀等不同说法,此据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其生卒年现亦无定论,如生年即有五说:至元九年(1272)、至元二十五年(1288)前几年、至元二十七年(1290)、大德四年(1300)、至大元年(1308),卒年也有后至元六年(1340)、至正十五年(1355)诸说。

[71]杨维桢《竹枝词序》,见《西湖竹枝集》,《武林掌故丛编》本。

[72]萨都剌的《汉宫早春曲》诗就全是模仿李贺诗风之作。

[73]吴梅《词学通论》第八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2页。

[74]陈廷焯《词则·放歌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影印本。

[75]王弈清等《历代诗馀》卷一一九《词话》,上海书店1985年影印本。

[76]按此词上片第三句,《全金元词》作“悄无乌鹊向南飞”。此从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续编》卷二所引,义似较胜。见《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506页。

[77]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曲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13页。

[78]参见郑麟趾《高丽史》卷一一〇《李齐贤传》,(韩国)亚细亚文化社1972年影印本。

[79]钟嗣成《录鬼簿》卷下载:“李齐贤,与余同窗,后不相闻,有乐府播传。”《录鬼簿正续编》本,巴蜀书社1996年版第155页。然是否即此高丽之李齐贤,尚不能确定。又《元诗选》癸集戊上之青州人李齐贤,当为另一人。

[80]见陶湘《景刊宋金元明本词》本《遗山乐府》后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本。

[81]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478页。

[82]同上,第4479页。

[83]魏初《青崖集》卷三《送殷侍郎献臣使日本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4]胡祗遹《紫山大全集》卷八《送殷献臣奉使日本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5]元人有伯德履信,字顺之。大德间人。见《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六三〇,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6年影印本。

[86]据《昭忠录》所载,谢枋得卒后,其“门人李思衍使交趾回,与尚书谢昌元捐助,俾定之负其骨归葬”。《丛书集成初编》本。

[87]参见陶宗仪《说郛》卷三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说郛三种》影印本。

[88]见虞集《道园学古录》卷五,《四部丛刊初编》缩本。又苏天爵《元文类》卷三五,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462页。

[89]另外,元代词人中,梁曾与陈孚亦曾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一同出使交趾。然梁曾今仅存《木兰花慢·西湖送春》词一首,未见与出使有关之词。陈孚今存词二首,皆作于大都(可参《尧山堂外记》卷六九及《山房随笔》),倒是有一首诗是与此次出使有关的,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八载:“会朝廷遣使交趾,授先生(指陈孚)礼部郎中,副之。至交州,尝有诗曰:‘老母越南垂白发,病妻塞北倚黄昏。蛮烟瘴雨交州客,三处相思一梦魂。’及抵安南国,以文字言语谕之,其国遂降,将其世子并国相入朝。”也是反映了元朝与安南国的关系。

[90]《金史》卷一三五《外国下·高丽》,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81页。

[91]见《金史》卷四《熙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1页。

[92]见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七引《燕南芝庵先生唱论》,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36页。

[93]按《中州集》卷二赵可小传谓“号《玉峰散人集》”,《四部丛刊初编》缩本。

[94]《高丽史》卷一〇三《金就砺传》,韩国亚细亚文化社1972年影印本。

[95]虞集《道园学古录》卷五《送宪部张乐明大夫使还海东诗序》,《四部丛刊初编》缩本。

[96]《元史》卷二〇八《外夷一·日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626页。

[97]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二二《赠高丽乐轩李参政甥朴学士》,《四部丛刊初编》缩本。

[98]转引自张宗《词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词林纪事、词林纪事补正合编》本,1998年版第1228页。

[99]此据《全金元词》。按“元”字出韵,或有误。又《景刊宋金元明本词》本《雪楼先生乐府》载此词,换头“河山带砺”作“带河山砺”。

[100]参见《元史》卷二〇八《外夷一·高丽》,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6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