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元词通论
1.5.3.3 三、金遗民对元代词坛的奠基作用

三、金遗民对元代词坛的奠基作用

通过金遗民的传递,金词深刻地影响了元代的词坛,尤其是元初的词坛。这首先表现在金代遗民本身就构成了元初词坛的主体。元好问、李俊民、段克己、段成己等金代遗民词人,虽经历了金元之际翻天覆地的时代大变动,但其创作不仅没有停滞,反而迸发出新的光彩,其中自以元好问的地位最为重要,也最具有代表性。元好问在汴京陷落之后,迭经磨难,后依于东平行台严实,方稍稍安定了下来,此后一直来往于东平、真定、太原、获鹿等地,隐然成为这一时期的文坛领袖人物。这些金遗民们在国亡之后,就人生选择而言,或隐于山,或屏于野,或流徙不定,当然也有参与到新政权中去的,但就创作而言,他们的词作都同样深刻地反映了金元之际的时代动乱和文人的特殊心态,无疑成为元初词坛的主导倾向。

更为明显的是,正是在金遗民的影响下,元初的两个重要词人群体才得以构建和发展。吴梅《词学通论》中云:“大抵元词之始,实受遗山之感化。”元初东平、真定两地,由于处在汉人世侯严实和史天泽的势力范围中,社会较为安定,经济颇为发达,文化也逐渐繁荣,相对来说,在这个乱世中,就有了很强的吸引力,由此而形成了东平、真定两个颇具规模的词人群体。而前者正是以元好问为中心的,后者与元好问亦有密切的联系。金亡后,元好问先被羁管于山东聊城,后至冠氏(今山东冠县),得到严实部将、冠氏令赵天锡的礼遇,后又赴泰安会严实,亦颇受尊重,遂与东平严氏家族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严实卒后,其神道碑即出自元氏之手,而遗山文集亦是由严实之子严忠杰为其刊行的。元好问居山东时,交游甚广,不少文人相率前来请益,于是以其为中心便形成了东平词人群体。其中有的本来就是金遗民,如杜仁杰等,更多的是一些后来成为元代词坛重要人物的新一代词人,如王恽、曹伯启、王旭、姜彧、刘敏中、张养浩和郝经等,他们的词作或多或少地都受到以元好问为代表的金遗民词风之影响。另一词人群为真定词人群,其主要成员中,李治、曹居一、白华等皆为金遗民,而位居真定词人之首的白朴,作为元好问的通家晚辈,受遗山词影响的痕迹也很是明显,王博文为白朴词集《天籁集》所作的序言中谓:“遗山之后,乐府名家者何人。残膏剩馥,化为神奇,亦于太素集中见之矣。”就是指出了白朴词风与元好问词的渊源关系。而且由于元好问的中介作用,东平、真定两地词人之间也颇有往来。这两个词人群体作为元代的第一批词人,或者就以金遗民为主,或者以遗民后代及受遗民影响极深的后辈词人为主,他们创作的根基都扎在金词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金词对元词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其次金遗民的创作代表了元初词的最高成就,并且其意向、情绪以及表达方式对后来的元代词坛也起到了不小的导向作用。如果横向剖析金元之际的词坛,可以发现,金代的这些遗民词人的创作,不仅在当时的北方词坛是最耀眼的,贯通南北来看,金遗民词的境界也不比同时代的南宋词人更低,都代表了当时词坛的最高成就。金代的灭亡给词坛带来了一场突变。金中期词坛虽盛,但词作中所抒写的基本上还是士大夫的个人生活情趣,与南方的雅词派词人所崇尚的高雅情趣若合符契,只不过北方文人似乎更认同的还是苏轼式的人生观念。然而金亡之后,国破家亡的黍离之悲成为词坛的主旋律之一。所谓“一月几逢开口笑,十年滴尽伤时泪”[72]、“四海干戈犹未定,此身底处安藏”[73]等,无不都是感触深厚、沉郁苍凉之句,体现了在时代的动乱中,这些文人对自身命运无法把握的忧虑,与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歌不妨并观。而元代作为一个战乱频仍的时代,前期与金宋几十年的大规模战争刚刚消歇,仅仅数十年后,又陷入了元末的大动乱中,文人的命运同样也有着朝不保夕之虞,因此,我们在元末词人的一些作品中,重新又看到了这种饱蘸血泪的深沉之作。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在相似的社会情境下,向金遗民词传统的回归。另外,元代词坛上弥漫着的忧生之嗟、山林隐逸之叹等主题的作品也都是金遗民词影响的结果。

通过以上三节的分析,本书以为,金源一代在词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它向上承北宋词,下开元词,中间则与南宋词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而且从不同的角度来衡量,它都未必比南宋词更为逊色。有了金词,北宋词就多了一个承继者;有了金词,南宋词就多了一个参照系;有了金词,元词才站在了一个较高的起点上。这就是本书对于金词的历史定位。

【注释】

[1]吴梅《词学通论》第八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109页。

[2]李清照《词论》,见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95页。

[3]刘毓盘《词史》第七章,上海书店1985年版第129页。

[4]《金史》卷一《本纪》一《世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页。

[5]《金史》卷一二五《文艺传》序,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13页。

[6]参见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三引许採《陷燕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73页。

[7]参见赵维江《金元词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1页。

[8]沈谦《填词杂说》评《人月圆》词语,《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30页。

[9]元好问《中州乐府》,《四部丛刊初编》缩本。

[10]陈廷焯《词则·闲情集》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影印本。

[11]沈雄《古今词话·词话》下卷引《艺苑雌黄》评完颜亮《鹊桥仙》语,《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85页。

[12]元好问《中州集》卷一,《四部丛刊初编》缩本。

[13]参见《金史》卷一二五《蔡松年传附蔡珪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17页。

[14]《元好问全集》卷十六《王黄华墓表》,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上册第470页。

[15]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页。

[16]参见赵维江《金元词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4页。

[17]邓广铭《辛稼轩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8页。

[18]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14页。

[19]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五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89页。

[20]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卷四九《记王荆公〈三经新义〉事》,《四部丛刊初编》缩本。

[21]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九,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289页。

[22]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六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76页。

[23]同上。

[24]以上二条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七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48页。

[25]《三朝北盟会编》卷七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84页。

[26]《三朝北盟会编》卷七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50页。

[27]①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二十,《四部丛刊初编》缩本。

[28]②元好问《中州集》卷九,《四部丛刊初编》缩本。

[29]③元好问《中州集》卷一,《四部丛刊初编》缩本。

[30]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二十,《四部丛刊初编》缩本。

[31]见陈鹄《西塘集耆旧续闻》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48页。

[32]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集》卷三《东坡赤壁图》诗,《四部丛刊初编》缩本。

[33]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集》卷五《题赵琳画东坡石上以杖横膝扇头二首》其一,《四部丛刊初编》缩本。

[34]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集》卷五《题赵琳画东坡石上以杖横膝扇头二首》其二,《四部丛刊初编》缩本。

[35]元好问《陶然集诗序》,见《元好问全集》卷三七,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下册第46页。

[36]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集》卷一七,《四部丛刊初编》缩本。

[37]《元好问全集》卷四六,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下册第294页。

[38]可参看杨海明《唐宋词史》第一章中有关论述,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页。

[39]参见吴熊和《唐宋词通论》第四章第六节,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10页。

[40]元好问《题闲闲书赤壁赋后》,《元好问全集》卷四〇,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下册第112页。

[41]冯金伯《词苑萃编》卷六,《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894页。

[42]《元好问全集》卷三六,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下册第25页。

[43]权衡《庚申外史》,《笔记小说大观》本。

[44]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45]宇文虚中《念奴娇》(疏眉秀目)。

[46]陈廷焯《云韶集》评朱敦儒此词语,见邓子勉校注《樵歌》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76页。

[47]蔡松年《石州慢》(京洛三年)。

[48]范开《稼轩词序》,见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596页。

[49]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464页。

[50]吴文英《八声甘州》(渺空烟四远)。

[51]见《龙榆生词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46页。

[52]参见《元史》卷一五八《窦默传》附李俊民传、杨奂《还山遗稿》卷上李俊民事略。

[53]参见《金史》卷一二六元好问本传、郝经《陵川集》卷三五《遗山先生墓铭》诸书。又缪钺《元遗山年谱汇纂》有详考。

[54]元好问《中州集》卷七,《四部丛刊初编》缩本。

[55]王恽《秋涧先生大全集》卷五九《碑阴先友记》,《四部丛刊初编》缩本。

[56]参见《金史》卷一一四《白华传》,郑骞《白仁甫年谱》有详考。

[57]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一三《内翰李文正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60页。

[58]《元史》卷一六四《杨果传》,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60页。

[59]《元史》卷一五八《窦默传》附李俊民传,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733页。

[60]《元史》卷一六三《张德辉传》:“(世祖)又访中国人材,德辉举魏璠、元裕、李冶等二十馀人。”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824页。又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一〇《宣慰张公》云:“公得告将还,因荐白文举、郑显之、赵元德、李进之、高鸣、李槃、李涛数人。”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07页。

[61]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一三《内翰李文正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62页。

[62]即《故金尚书右丞耶律公神道碑》,今本集中无此文,存《元文类》卷五七,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825页。

[63]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824页。缪钺《元遗山年谱汇纂》云:“《元史》叙先生事,或称元好问,或称元裕。盖修史者采摭旧文,成于仓卒,误脱之字。”见《元好问全集》卷六〇附《缪辑年谱》下,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下册第736页。

[64]《元史》卷一四八《严忠济传》,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507页。

[65]缪钺《元遗山年谱汇纂》,见《元好问全集》卷六〇附《缪辑年谱》下,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下册第712页。

[66]赵翼《瓯北诗话》卷八:“余尝自题其集云:无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颇道着遗山心事矣。”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123页。

[67]陆游《关山月》,见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623页。

[68]《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六六《庄靖集》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本。

[69]《元史》卷一五七《刘秉忠传》,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695页。

[70]同上。

[71]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470页。

[72]段成己《满江红》(光景催人)词。

[73]段成己《临江仙》(浊酒一卮歌一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