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简介】
斗门区乾务镇地处广东省珠海市西部,濒临南海,属滨海大沙田地区。这里水网交错,气候温和,盛产泥鱼、沙虾、青蟹等种类繁多的水产品,600多年来一直享有珠江口西岸“鱼米之乡”的盛名。它的西南面有一片咸淡水交界的黄茅海水域,海水咸度仅为3‰,是典型的低盐度地区,这里滩涂面积达3万多亩,生长着大量藻类植物,腐植质丰富,为泥鱼生长提供了独有的、必不可少的水质条件和食物来源。

清同治十二年出版的《香山县志》(本衙藏版)卷十四中记载:“弹流鱼即田流鱼,一名花鱼,一名七星鱼。色灰黑,长三四寸,身有花点,肉嫩,味清美,可作羹”。因为花鱼颜色与泥土相近,村民们习惯把它叫作泥鱼。
装泥鱼是斗门区乾务镇极富地方特色的一项传统习俗,最早起源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在虎山村、荔山村、马山村、网山村、大海环村、石狗村尤为兴盛,至今已有240多年的历史。当时的虎山村村民黄元亨及其次子黄子常在带领族人生产劳作的过程中发明了装泥鱼习俗,并传授与邻村的黄氏兄弟,成为他们主要的谋生技能,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装泥鱼以其独特的劳作方式对当时渔业贸易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装泥鱼习俗主要有制作鱼笼、制作鱼篓、制作泥板、捕捉泥鱼四道主要程序,具有地域性、独创性、实用性和性别差异性的特点。这一传统习俗祖祖辈辈相传至今,家喻户晓,对它予以抢救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11年5月,装泥鱼习俗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分布区域及地理环境】

斗门区乾务镇地处广东省珠海市西部,濒临南海,地势由西北向南倾斜,背山面海,地势开阔,东南与珠海港相接,西隔崖门水道与台山、新会两地相望,位于珠江口崖门、虎跳门、鸡啼门三大出海口交汇处。陆地面积190平方公里,是全市地域面积最广的镇,下辖16个行政村和2个居委会,常住人口7.5万人,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15万多人,是著名的侨乡。该镇毗邻珠海港和珠海机场,为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回乡省亲、旅游、经商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乾务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雨量达2171.8毫米,年平均气温21.7℃, 相对湿度平均81.6%,全年无霜期。境内水网交错,河道纵横,海岸线长达6.061㎞,滩涂面积3万多亩。这里生长着大量的藻类植物,腐植质丰富,海水咸度仅为3‰,是典型的低盐度地区。泥鱼以藻类植物和腐植质为主要食物,最适宜生活的水域咸度是5‰左右,福建、浙江以及广东其他沿海地域的海水咸度都在15‰以上。此外,乾务镇因位于珠江出海口,受大海潮汐的影响较大,潮水水位每天都有两次涨落,属混合型不正规半日潮。而一般的潮汐一昼夜间涨落各只有一次。这种独特的气候和滩涂环境为泥鱼的生长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食物来源和足够的生存空间。
乾务镇是珠江三角洲典型的大沙田地区,陆地大部分是河口冲积层,土壤疏松,沿河附近冲积层厚达35米以上,可以大面积栽培青皮竹和粉单竹。这里出产的青皮竹出枝较高,分枝密集丛生达10——12枝,竹节平滑,竹篾坚韧,拉力很强,伸缩性小,适宜编织鱼篓;而粉单竹则秆壁很薄,节平而疏,节间距离最长可达100cm,适宜编织泥鱼笼,为编织装泥鱼的工具提供了经济充足的原材料。
【历史渊源】

民国二十二年印制的《黄氏族谱》中记载,黄氏始祖黄由带领族人“由福建蒲田迁入广东。”黄氏定居斗门荔山村从元朝中期十四世纪上半叶开始,有对联为:“六百年风雨,元朝初创明清硕望民国共和青山碧水依旧在;三十代芳华,香山首科伯侄翰林父子同举文韬武略百世传。”荔山村是斗门乾务黄氏的发源地之一,乾隆中叶,荔山村黄怡大等人由荔山迁出并新建虎山村。其子孙黄元亨、黄子常带领族人在长期的生产劳作中发明了装泥鱼的传统习俗,并传授与邻村的黄氏兄弟,造福了子孙后代,其名被录入了黄氏历史祖宗芳名列,在《黄氏垂裕堂家谱》中有记载:“居正源深及国宗,锐固存礼仁孝翁。智刚文瞻允阁祖,惠卿元亨子常公。”

清乾隆三十年间(1765年),因为当时的虎山村农田稀少,出门便是海,黄元亨和村民们一起,为谋生计经常要出海捕鱼,后来他们发现每逢农历初一前和十五后的海水退潮期,近海的滩涂上都会有很多小鱼,捕其食之,肉味极其鲜美。每逢圩日,村民们便把捕到的这些小鱼拿到集市上出售以换取粮食谷物,周边村庄的村民购买量最多,他们往往会将大批的鱼贩运至中山、江门、新会、台山等地区,成为当时非常重要的一种贸易形式。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出版的《香山县志》(本衙藏版)卷十四中对这种不知名的小鱼进行了一段准确的文字描述:“弹流鱼即田流鱼,一名花鱼,一名七星鱼。色灰黑,长三四寸,身有花点,肉嫩,味清美,可作羹”。因为花鱼长期在滩涂上活动,体表颜色与海泥接近,所以乾务镇虎山村一带的村民习惯把“花鱼”称作“泥鱼”。

由于泥鱼经常在泥洞里出没,很难徒手捕捉。村民们尝试过抓泥鱼(直接用手在滩涂上捕捉)、踩泥鱼(赤脚在泥鱼洞口附近的浅滩上踩踏,让泥鱼受到挤压力和震动逃出洞口)、整泥鱼(“整”,粤方言,捉弄之意。即用一种顶部架空的网状工具在滩涂上大面积捕捞)、叉泥鱼(用鱼叉来刺杀泥鱼)等多种方法来捕捉泥鱼,但总是收获甚微。后来,为了捕捉到更多的泥鱼,村民们慢慢地摸索出了一种通过编织泥鱼笼来进行捕捉的方法,那就是“装泥鱼”。这种方法在斗门区乾务镇虎山村、荔山村、马山村、网山村、大海环村和石狗村广为流传,并渐渐成为当地极富地方特色的一项传统习俗,至今已有240多年的历史。
虎山村今年已90岁高龄的黄长九老人的家中至今还存放着一套早期的装泥鱼工具,由他的祖父在民国20年(1931年)传下来,已经见证了五代人装泥鱼的历史。黄长九老人自幼便跟随家人外出捕鱼,熟悉装泥鱼的整套工序,传承人黄炎兴的技艺便是得自于他的亲传。后来在长期的滩涂劳作中,村民们还用土制黄麻布缝制了类似雨靴的多层底蚝袜,以保护村民的双脚不被滩涂上的蚝壳割伤。从织泥鱼笼到织鱼篓、做泥板、制蚝袜、捕泥鱼,整套装泥鱼习俗代代相传,一直延续到今天。
【基本内容】
“装”,在广东方言里是“诱捕”之意。
装泥鱼习俗主要有四个程序:
一、制作泥鱼笼

(一)结构:成品泥鱼笼的外观呈“鱼”形,由上至下分为笼耳、笼口、笼须、笼身、笼尾5个部分。泥鱼笼长约20cm、直径约8cm,每人每次出行装泥鱼需要带一把泥鱼笼(约150个)。
(二)用料:泥鱼笼要求轻巧、有一定的柔软度和韧性,因此要选择两年左右竹龄的“粉单竹”为主要材料。(粉单竹是两广及湖南、福建部分地区广泛栽培的优良竹种,竹林产量很高,具有生长快,成林快、适应性强、繁殖易等特点。其秆壁较薄,节平而疏,节间最长可达100cm,属篾用竹种之一,适用于编织精细轻巧的竹制品。)
(三)制作步骤: 泥鱼笼是捕捉泥鱼最主要的工具,制作过程非常复杂,共分为选材、开篾、去囊、刨皮、破篾、拖篾、织笼口、织笼须、起笼身、织笼身、收笼尾和穿笼耳12道工序。
1.选材:选取一根两年左右竹龄的粉单竹,节间距离大概在80cm以上,削去竹枝、竹叶。
2.开篾:先将一根竹子锯成长约40cm的竹段,再将其劈开,破成20条宽约1cm、厚约0.5cm的篾片。

3.去囊:将一条长约40cm、宽约1cm、厚约0.5cm的篾片表皮朝下平放在腿上,在距顶端1cm处用小刀斜斜地削去竹囊,然后从此处切点开始,用小刀将整条篾枝的竹囊都轻轻揭起,这样篾片便只剩下约0.25cm的厚度。
4.刨皮:将去除了竹囊的篾片平放,用小刀将篾片的两面都轻轻地刨两个来回,增加篾片的光滑度。刨清篾皮后的篾片仅厚0.15cm。
5.破篾:取一条长约40cm、宽约1cm并已经刨清篾皮的篾片,在距顶端约0.5cm处斜斜地削去一个尖角,这一步称为“劈开创口”。然后用左手握住尖角处,右手执篾刀轻轻地将篾枝破成若干细篾条,每条由顶端尖角处向下破到5cm处即止。这道工序对执刀人的手力和眼力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不能将篾片一破到底,那样容易中途断裂,而且细篾条的粗细也会极不均匀。
一条长约40cm、宽约1cm的篾片根据需要可以破开两种不同粗细的细篾条:一种称为织笼篾,一条篾片可以破出20余条织笼篾;一种称为三绞篾,一条篾片可以破出40余条三绞篾。
6.拖篾:将顶部已经破开了细篾条(开口长5cm)的篾片表皮朝上平放在腿上,左手握住未破开的部分,右手握住破好的细篾条的后端,两手间的距离约为5cm,然后一手固定、一手拖动篾片,用力将这一段5cm的篾片在同一个平面上呈“S”形拖动,即可让这段篾片顺着已经破好的裂口迅速地分裂。继而用同样的方法将剩余部分未拖开的篾片分段拖开,拖篾时正反两面交替进行,每次拖动的距离都约5cm左右,这样经过7次拖篾后,一条40cm长的篾片即分裂成若干细篾条。
7.织笼口:笼口直径约5cm,用织笼篾织成。先用一根篾条绕成一个直径约5cm的圆圈(约食指两个关节的长度),多余的部分在这个圆圈上缠绕若干次,再用另一根篾条在上面顺时针方向缠绕两圈,织成笼口,这个步骤村民们也称之为“打笼圈”。

8.织笼须:笼须共22根,每根长约5cm。先用一条织笼篾向下斜穿过笼口,保留5cm左右的长度,将多余的部分折断,再用另一条织笼篾在这根笼须上绕一圈,然后再在笼口上由内向外绕一道,打个结,用以固定这根笼须的位置。用相同的方法依次织完22根笼须,最后一根笼须多余的部分不要折断,将其塞进笼口里的空隙部分,用力拉紧,这样可以起到锁边的作用。随后在距笼口2cm处再用两根三绞篾对笼须的位置进行固定,两根篾条一先一后依次上下交错绞住笼须,缠绕3圈即可,最后笼须下端收口处的直径约3cm,与笼口一起形成一个上大下小的圆梯形,再将多余的篾条用小刀修理整齐,即织成笼须。
9.起笼身:取3根织笼篾,依次从笼口的空隙处穿过,两端对齐拉直,笼口里外的长度各一半。从左至右,用左手将第1根篾条的下端由外向内折向第2根篾条,再将第3根篾条的上端由外向里在第2根篾条上绕一圈,再反折向第1根,然后锁入笼口,抽出其余的部分,将整根篾条在笼口上固定。再取一根织笼篾,用相同的方法穿入笼口,依次类推,将20根织笼篾都织到笼口上,每一条都在与笼口交汇处相互紧扣,整个笼口看起来就象一盆盛开的吊兰。
10.织笼身:笼身外形上大下小,距笼口2cm处直径约为8cm,距笼口15cm处直径约为5cm。起好笼以后,将笼口朝下,任取一根篾条逆时针方向开始编织。左手将第1根篾条轻轻抽起,横向压在第2根篾条上,交错形成一个小小的三角形,这第1根篾条便是泥鱼笼第1个纬线圈的起点。然后右手拇指将第2根篾条由外至内向下压,用食指和中指将第3、第4根篾条反方向分别与第1根篾条交错,再将第1根篾条横向压在这两根篾条上,即形成一个六边形的小孔,这些连接在一起的六边形小孔就组成了笼身的一道道纬线圈,最后形成面。边织边将笼口逆时针方向旋转,1条织笼篾用完以后再用另外的织笼篾须着接口补上,一个完整的泥鱼笼有25道纬线圈,每道经线的高度约0.8cm。从笼口处算起,第5道纬线圈的直径最大,约为8cm,然后边织边缩小,每道纬线圈的直径都递减,到第20道纬线圈时笼身直径仅约5cm。
11.收笼尾:笼身织到第20圈开始收尾。3根篾条为一组,先取其中两根相邻的织笼篾绕过纬线同时由内至外向笼身的方向压,让其贴在笼身上,再将第3根篾条挑起,在前两根篾条上绕一圈后穿过笼身往下倒插。然后左手再将第3、第4根篾条同时由内至外向笼身的方向压,让其贴在笼身上,右手将第5根篾条挑起,在前两根篾条上绕一圈后穿过笼身往下倒插。依次类推完成所有篾条的收尾,将多余的部分切断,笼尾即织好,长度在2cm左右。继而将笼尾捏扁,折向笼口的方向即可。
12.穿笼耳:待泥鱼笼完全织好后,用一条长约40cm的篾条穿过笼口对折,两端对齐,在接口处打个结,再对折一次,将一半穿入笼口,一半由笼口向上拉出,两端同时反方向用力拉紧,便穿好笼耳了。
(四)使用方法
将泥鱼笼笼口对准泥鱼洞口,笼尾捏扁向上折,埋入泥滩中,留出笼耳在滩面以便收集。等到收笼时,轻轻提起笼耳即可将泥鱼笼拿出,将笼尾捏圆,折叠部分自然打开,泥鱼便可由笼尾滑出。
二、制作鱼篓(篓,粤方言读luī)

(一)结构:
鱼篓的外观从侧面看呈“笋”形,由上至下分为篓口、篓须、篓颈、篓耳、篓角、篓身、篓底、篓结、篓撑9个部分。
(二)用料:鱼篓需要有较强的韧性和承重能力,因此要选择三年以上竹龄的青皮竹(也是广宁竹的一种,主产于两广和福建、湖南等地,适生于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之中,竿高9——12米,竹节平滑,易劈篾,适用于建筑搭棚、打索、编织农具和日常生活用品。)作为主要的编织材料。
(三)制作步骤(以大鱼篓为例,小鱼篓的编织方法相同):鱼篓是盛装泥鱼的主要工具,制作过程共分为选材、破篾、织篓底、打篓结、织篓身、织篓角、织篓颈、织篓口、织篓须、织篓耳、加篓撑11道工序。
1.选材:选取一根三年以上竹龄的青皮竹,削去多余的竹枝和竹叶。
2.破篾:将一根竹子锯成长200 cm 左右的竹节,劈开后去囊,然后开篾,破出篾条和竹片(去囊的方法与前文所述相同)。篾条只有一种,宽约1cm,厚约0.04 cm,长度30cm至200 cm 不等;竹片有两种,分别长约140 cm、宽约1cm,厚约0.5cm和长约45 cm、宽约3cm,厚约0.5cm。
3.织篓底:篓底平面为正方形,边长约40cm,用40条(纵向和横向各20条,村民称为20“双杆”)宽约1 cm、长约120 cm的篾条,以螺纹编织的方法织成,纵向和横向分别以单篾条和双篾条交错穿插编织,每2条穿插而织的篾条之间均留有0.5 cm的空隙以方便排水。

4.打篓结:篓底织好后,取2条宽约3 cm、长约45 cm、厚约0.5cm的竹片,将两头削薄、削尖,然后从篓底4个角的第2双杆处插入,呈“X”形,这样可以利用对角线的原理将篓底牢牢地固定,还能保持篓底受力均衡。
5.织篓身:篓身高约40cm,正面呈正方形,侧面呈等腰三角形。编织方法与篓底相似,先选取4条宽约1cm、长约140cm、厚约0.5cm的篾枝,分别从篓底4个角的篾片空隙里穿过,底部弯曲后向上对拉,形成篓身4面的基本骨架。然后以这4条骨架为中心,选取事先破好的篾条开始编织,横向织法称为“拉篾”,即一条完整的长约2m的篾条从起点处围着4条骨架绕圈,边织边向上拉,一根篾条可以横向绕3-4圈;纵向的篾条以2条为一组,与横向篾条交错编织,不留空隙,篓身正面须55条左右,侧面则相对较少,20条左右即可。当篓身高度织到与篓底同宽时,篓身即可完工。
6.织篓角:篓身正反两面各有55根篾条,从左右两边各分出12根篾条来编织篓角,将这12根篾条分别前后交叉相对织成边长约为7cm的拱角,将篾条剩余的部分剪去或者塞入篓身内均可,织好的篓角呈菱角样且两边对称,越尖越好。
7.织篓颈:篓颈高约15 cm,直径约20 cm。篓身正反两面的55根篾条,除去两边的篓角后,还剩下中间约31根篾条,用这些篾条织成篓颈。将这31根篾条匀分,2-3条为一组,然后用3根宽约0.5cm的细篾条同时横向缠绕穿插,一边织一边将细篾条拧成麻绳状(这种锁边的方法称为“三绞”),并慢慢向中心收口,最后绞的一根细篾条要塞入已经绞好的篓颈内反复缠绕3圈,以防颈口松脱。
8.织篓口:篓口呈圆形,直径比篓颈稍大,约25cm。篓颈织完后,篓身纵向的篾条还剩下约5cm的长度,用5根宽约0.5cm的细篾条与其横向缠绕穿插(称为“五绞”),缠绕一圈后则开始结尾,将5根细篾条按逆时针方向依次缠入篓颈中,最后将多余的部分剪去,将篓口锁死。
9.织篓须:篓须是活动的,也有人称其为“篓掩”,呈倒圆梯形,顶部直径介于篓口与篓颈之间,约23cm,底部直径约5 cm。编织方法与泥鱼笼笼须相同,既可方便盛装泥鱼又可防止泥鱼逃脱。
10.织篓耳:选取一条宽约2cm、长约2m的篾条,以篓底中部为轴从底面穿过,顺着篓身侧面一直缠绕到篓角,在篓角处将多出来的部分拧成麻绳状,在篓口与篓角之间反复穿插缠绕7个来回,即成篓耳,在两个篓耳之间穿上麻绳,既可方便携带,又可加强承载力。
11.加篓撑:最后一道工序是加篓撑。在篓底四边分别插入4条宽约3cm,厚约0.5cm、长度与底面边长相同的竹片,这样可以拉开篓底与地面的距离,减少磨损,延长鱼篓的使用寿命,还可以方便在泥滩上拖行。
(四)使用方法:鱼篓根据不同的需要分成大小两种,大的称为“座工”(“座”粤方言读“cuó”。因其座在泥鱼板上,是相对较为固定的工具而得名);小的称为“行工”(“行”粤方言读“hǎng”。因挂在腰间,随身携带而得名)。“行工”(小鱼篓)用来盛装泥鱼笼捕捉到的泥鱼,当储至一定数量后便可倒入“座工”(大鱼篓)内。
三、制作泥板

(一)结构:泥板呈倒“T”型,长约200cm、厚约2cm、宽约30cm,分为底板、泥板头、泥板墩、泥板手4个部分。
(二)用料:杉木(杉木是杉科常绿乔木,为我国南方特产的速生用材树种。其特点是生长快,产量高,用途广。气候冷暖、干湿变化情况下,它的涨缩不大。不生虫蛀、不易变形。干形通直圆满,木材纹理通直,材质轻韧,强度适用。)
(三)制作步骤:泥板是村民捕捉泥鱼时在滩涂上借以滑行的主要工具,制作过程分为选材、制作底板、制作泥板头、制作泥板墩、制作泥板手5道工序。
1.选材:先要挑选生长期在十年以上的杉木,取其中间直径约25 cm左右、长约200cm的一段。
2.制作底板:将这段杉木锯开,锯成长约200 cm、厚约2cm、宽约30cm的木板,刨平表面。

3.制作泥板头:泥板头是泥板制作最为重要、也最具特色的一道工序。为了方便在滩涂上滑行,底板的前端必须要象船头一样翘起,比地平面要高出5 cm左右。让泥板头适度翘起的方法是火焙:将底板刨好以后,先放入清水中浸泡2-3天,让杉木板充分吸水,以防火焙时开裂。泡完水后,把底板的两头垫高,中部悬空,在下面以文火焙之,火焙点在距底板前端约40cm处。同时分4次往底板上放置石块,每次放50斤左右,让底板在火的烘烤和石头的压力下慢慢下沉,待前端翘起约5°后即停火,至完全冷却后,泥板头即可自然翘起。
4.制作泥板墩:泥板墩是两个长约40cm、宽约30cm、厚约5 cm的长方体,安装在距底板前端约75 cm的位置。在2个泥板墩的中间分别挖出2个3.5 cm×2 cm的方形小孔,便于插入榫头,让扶手在泥板上更好地固定。
5.制作泥板手:泥板扶手的主要作用是方便村民捕鱼时更好地掌控泥板滑行的方向,一般高约70cm(根据各人的身高而定),由3条直径为5 cm的圆柱体木棍组成。其中2条长约80cm的木棍底端刨成榫头的形状,垂直地插入泥板墩中,另1条长约30cm的木棍呈90度直角横架于2条竖棍之上,也用榫头加以固定。
(四)使用方法:为了避免陷入淤泥中,村民要借助泥板在滩涂上滑行,使用的时候双手扶着泥板手,单脚站或跪在底板上,另一只脚作为动力脚在滩涂上向后撑,推动泥板前行。
四、捕捉泥鱼

(一)择日:乾务镇因位于珠江出海口,受大海潮汐的影响。乾务镇的村民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经验中发现,这里的潮水水位每天都有两次涨落,每15天为一个周期。一般农历初一前和十五后的退潮期时间都是在上午7点至11点,白天退潮期最长、水位最低、露出水平面的滩涂面积最大、泥鱼活动最频繁,也最适宜捕捉。

(二)选滩:由于泥鱼生活的水域要求咸度在5‰左右,藏身于泥洞中,以藻类植物和腐植质为主要食物。因此,有经验的村民会选择咸淡水交界、平整、开阔、表面光滑、湿润、富含藻类植物的浅水滩涂来捕捉。

(三)捕捉泥鱼:共分为四个步骤,分别是看、放、等、收。这四个步骤与泥鱼的生活习性都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看”:村民通过观察泥鱼在滩涂上爬行的痕迹判断可能有泥鱼藏身的泥洞。判断的技巧有三点:一是看痕迹的花纹,泥鱼身上有细小的鳞片,体侧有一对小鳍,在滩涂上滑行时,通过双鳍和尾部支撑身体向前移动,会留下一条独特的痕迹,略看起来近似一串连在一起的“小”字;二是看痕迹的深浅,洞口的痕迹较深,就说明泥鱼刚刚进洞;三是看痕迹的长短,一般痕迹长度在30 cm左右的洞口就会有泥鱼藏身。
“放”:先把泥鱼笼笼尾捏扁折叠起来,把笼口对着已经判断有泥鱼的洞口放好,再用泥巴把笼尾压住以防鱼笼翘起,然后用泥浆将鱼笼约三分之二的部分都遮盖住,留出笼耳作为标记以方便收笼。因为在滩涂上活动的小鱼小蟹很多,各种洞口也不尽相同,泥鱼洞的辨认需要一定的技巧。有经验的村民在滩涂上放置泥鱼笼一般判断都会比较准确,但需要一定的时间,每次放完一把泥鱼笼(150个)大概要三个小时左右。
“等”: 泥鱼因为体积很小,为了避免被海浪冲走,它们在涨潮时一直都藏身在泥洞里。退潮后大面积的滩涂露出水面,它们便从洞里钻出来觅食,并呼吸新鲜空气,每个泥洞里最多只有两条泥鱼,从进洞到下一次出洞的时间一般在30-40分钟。以放50个鱼笼为例,每一次从放笼到起笼,大概要等一个小时。当第50个鱼笼放完时,第一个放下去的鱼笼就可以开始起笼收鱼了。
“收”:收笼,也可以称为起笼。泥鱼笼放置一个小时后,村民们便要将它们一一收回,收笼的时候要按照放笼的顺序,先放的先收,后放的后收。收笼的时候用手轻轻地提起笼耳,将泥鱼笼从滩涂里拿出来,一手握笼口,一手握住笼尾将鱼笼上的泥浆甩掉,然后将鱼笼尾部对准腰间的小篓,轻轻地将笼尾捏圆,这样折叠部分自然打开,让泥鱼毫不受损地滑进腰间的小篓里。
【相关制品】

(一)蚝袜:这是村民们为了保护双脚不被滩涂上的蚝壳等杂物割伤而发明的一种用具,貌似传统雨靴,用土制黄麻布缝制而成,袜底厚5-6层,袜口有细绳可绑在腿部防止下滑。
(二)斗笠、竹篾帽:用同样的编织方法,村民们还制作了斗笠和竹篾帽,在外出捕鱼时可以起到防晒的作用。
制作蚝袜的工具:剪刀、麻线、大号缝衣针
制作鱼篓、泥鱼笼的工具:柴刀、篾刀、小刀
制作泥鱼板的工具:木刨、铁锤、斧头、墨斗、木凿、木锯、手锯、13cm长的铁钉。
【代表性传承人】
1.黄炎兴,男,1947年12月出生,斗门区乾务镇虎山村人。年轻时经常跟随父亲装泥鱼,上世纪七十年代是村里的生产队长,经常组织本村村民集体装泥鱼,并跟随黄长九老人专门学习制作泥鱼笼、鱼篓和泥板的技术,再把自己的所学与村民交流,积极探索钻研,不断完善装泥鱼的技艺,在开篾、织笼、择日、选滩以及捕捉泥鱼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多年来,由于黄炎兴等人的积极推广,使装泥鱼习俗一直在传承,从未间断。至今虎山村超过90﹪的家庭仍然会制作装泥鱼的工具,并且经常装泥鱼,在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也为村民们带来了很多生活的乐趣。
2012年10月,黄炎兴被确定为广东省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
2.黄国富,男,1955年6月出生,乾务镇虎山村人,是装泥鱼习俗的技术骨干,尤其擅长编织泥鱼笼和鱼篓,他编织一个泥鱼笼只需要8分钟左右的时间,比一般村民要快两至三倍。多年来,黄国富积极协助黄炎兴对装泥鱼的传统习俗进行保护和传承,是当地一名较有名气的装泥鱼能手。
2009年4月,黄国富被确定为斗门区区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
【主要特征】
装泥鱼习俗是斗门区乾务镇村民在长期劳作中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它具有四个明显的特征:

一、地域性:因为泥鱼的生活习性独特,以藻类植物和腐植质为主要食物,最适宜生活的水域咸度是5‰左右,乾务镇虎山村、荔山村、马山村、网山村、大海环村和石狗村的地理环境和水质条件最合适,而且这里的滩涂面积达3万多亩,为泥鱼提供了独特的、必不可少的生存条件。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这样得天独厚的地域环境下,乾务镇虎山村一带会装泥鱼的家庭占90%以上,是一种极富地方特色的传统习俗。
二、独创性:泥鱼笼、鱼篓、泥板是装泥鱼的主要工具,每一件工具的造型设计都极具独创性。
1.泥鱼笼的笼口部分加设了笼须,与笼口固定在一起,形成一个上大下小的倒圆梯形,这样泥鱼就只能进不能出了。而笼尾的使用则充分利用了粉单竹韧性强的特点,编织出来的纹路细密,直径比笼口小,长度仅控制在2㎝左右,很容易折叠和打开,既方便锁住笼尾防止泥鱼逃脱,又放便收笼时收集捕获的泥鱼。
2.鱼篓的篓口同样也有篓须的装置,功能与泥鱼笼相同,但篓须可以活动,盛装泥鱼时可以从篓口拿开,装完泥鱼后再放回篓口处,相当于盖子的作用。而且因为使用方法不同,鱼篓又分为大小不同的两种,大鱼篓放在泥板上,小鱼篓挂在腰间。
3.泥板是在滩涂上滑行的工具,因此泥板头要象船头那样翘起。翘得太高了无法接触水平面,翘得太低了又起不到推开泥浆让泥板快速向前滑行的作用,只有用火焙的特殊习俗才能让泥板头恰到好处地翘起来。
这些工具的功能设计和制作习俗可谓独具匠心,是其它同类制品所无可替代的。
三、实用性:装泥鱼习俗源自民间,由乾务镇村民自创,实用性强,易懂易学。乾务镇家家户户几乎都有自己的竹林,泥鱼笼、鱼篓和泥鱼板的制作都可以就地取材,而且成品做好以后结实耐用,不需要进行特别的护理和保护。虎山村现存最早的一套装泥鱼工具是民国二十年(1931年)由一个90多岁老人的祖父传给他的,距今已有七十多年历史,已经于2008年7月被乾务镇民俗展览馆收藏。
四、性别差异性:在装泥鱼这项传统习俗中,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砍竹、伐木、破篾、织笼、锯板等劳作活动对劳动者的体力也有很多要求,因此历来只传男不传女,乾务镇熟悉这项传统习俗的村民均为男性。
【重要价值】

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习俗,装泥鱼习俗在斗门区乾务镇广大滩涂地区广为流传。它集传统手工编织和捕鱼技艺于一身,在增加家庭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增强了村民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项活动,极具保护和传承价值。
一、历史价值:装泥鱼习俗生动地记载了乾务镇活态的传统技艺发展历史。
这项传统习俗起源于清乾隆三十年间(1765年),历经清朝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各个年代,以及民国时期和新中国的建设发展时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它的传承从未间断。240多年前,乾务镇虎山村的先人们便以装泥鱼为生,他们将捕捉到的泥鱼拿到邻近村的集市上贩卖,以换取粮食和其他的生活必需品,对当时特定环境下的渔业生产贸易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解放前夕到上世纪中叶,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虎山村90%的农村家庭都以卖泥鱼所得作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经常成群结队外出捕鱼,近至本村,远至乾务镇周边的滩涂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二、人文价值:装泥鱼习俗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海峡两岸和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感。
乾务镇是著名的侨乡,有15万旅居海外的侨胞和港澳台同胞,这项传统习俗是乾务镇劳动人民在240多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在记载乾务镇活态的传统技艺发展史的同时,也承载着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们对故乡的眷恋。每逢佳节回故园省亲访友,他们都会谈论起幼时共同的回忆,还要特地品尝一番泥鱼做的佳肴,并将泥鱼笼、鱼篓作为纪念品带回海外。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间,泥鱼曾被加工成鱼罐头大量地销往港澳台地区,极受当地市民喜爱。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村民之间经常砌磋装泥鱼技艺,并不断地沟通、交流,促进了邻里之间的和睦相处,增强了集体凝聚力,形成了互帮互助,和谐共处的人文环境,乾务镇至今仍保留着勤劳、纯朴的民风。
三、艺术价值:装泥鱼习俗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泥鱼笼、鱼篓是装泥鱼的主要工具,它们的产生来自民间,源于生活,是乾务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在长期的生产劳作中,它们的功能不断完善、编织习俗也在不断更新,从六角编织到螺纹编织,从泥鱼笼“鱼”形外观和鱼篓的“笋”形外观,无一不体现了独特的造型美。除了捕鱼外,还可以将成品泥鱼笼加工成鱼灯、壁挂等,使其成为现代家居装饰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具有较好的艺术发展空间和较高的美学价值。
四、科学价值:装泥鱼习俗提供了具有积极意义的科研课题。
泥鱼的生存环境为什么如此特殊?在工业发展日益迅速的今天,如何对自然滩涂进行保护?如何维持良好的生态平衡?如何开展可持续发展的环保工作?这些都是有极有意义并亟待解决的科学课题。
五、经济价值:装泥鱼习俗蕴含着很高的经济价值。
解放前夕到上世纪中叶,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乾务镇虎山村90%的农村家庭都以卖泥鱼所得作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经常成群结队外出捕鱼,近至本村,远至乾务镇周边的滩涂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当地村民还把广阔的滩涂亲切地称为“泥夹万”(粤方言,读音něi ɡɑ mɑn,意思是指滩涂上的银行)。
因为泥鱼只能生活在没有污染的自然滩涂中,肉味极其鲜美,并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目前泥鱼的市场价格约为110元/斤,专供高档酒楼和港澳台地区,市场需求量极大,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六、学术研究价值:装泥鱼习俗极富学术研究价值。
如大沙田地区土壤特性及其水域滩涂地质、水质的特性研究;用于制作鱼笼和鱼篓的粉单竹、青皮竹与其它竹科植物生长环境和性能的对比性研究;六角编织、螺纹编织、纵横编织等竹编技法与其他同门类手工艺的对比性研究;泥鱼生活习性的特殊性及对其的生长繁殖进行科学保护的研究。
七、传承和创新价值:装泥鱼习俗的传承和创新意义深远。

目前斗门区乾务镇会装泥鱼这项传统习俗的村民以四十岁以上的中年男性为主,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各种外来文化的引进,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进城务工,对这项祖祖辈辈赖以为生的传统习俗缺乏正确的认识。如何引导年轻一代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如何让当地劳动人民几百年来集体智慧的结晶得以延续和传承,如何进一步地对装泥鱼的传统习俗进行创新和保护,让它更适用于当前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这些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这项传统习俗的传承和创新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