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遗产与中国国家遗产
1.3.2.2 第二节 中国的世界遗产类型与名录

第二节 中国的世界遗产类型与名录

截至目前,中国是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从数量上看,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先后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已达38处,其中文化遗产25处、自然遗产7处、自然与文化混合遗产4处、文化景观遗产2处,总量位居世界第三。此外,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29项、世界记忆遗产5项,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气势恢宏的中国世界遗产画卷。

一、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共计25项,分别是:

1.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批准时间为1987年12月。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因20世纪20年代出土了较为完整的北京猿人化石而闻名于世,尤其是1929年发现了第一具北京人头盖骨,从而为北京人的存在提供了真实的依据,成为古人类研究史上的里程碑,为研究人类早期的生物学演化及早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实物证据。

2.敦煌莫高窟

批准时间为1987年12月。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南北长约1600米。始凿于公元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 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飞天4000余身、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20世纪初又发现了藏经洞(莫高窟第17洞),洞内藏有从4—10世纪的写经、文书和文物五、六万件,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由此形成了著名的敦煌学。

3.长城

批准时间为1987年12月。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连成万里长城。汉、明两代又曾大规模修筑。长城的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堪称世界奇迹。“因地形,用险制塞”的修筑经验早在秦始皇时期便已形成,后经多个朝代的建造,遂形成了逶迤于群山峻岭之中的雄姿。由于时代久远,早期各个时代的长城大多残毁不全,现在保存比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达鸭绿江畔,横跨辽宁、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山西等省。2002年11月,我国唯一的水上长城——辽宁九门口长城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验收,作为长城的一部分正式挂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4.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批准时间为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马俑位于陕西临潼县城东5公里,是秦始皇嬴政的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建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顶部略平,高55米,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帝陵,也是最大的皇帝陵。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3处,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现已在一、二、三号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对外开放。

5.明清皇宫(北京故宫、沈阳故宫)

批准时间为1987年12月、2004年7月。北京故宫又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市区中心,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有24位皇帝相继在此登基执政。始建于1406年,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构建筑群,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拥有殿宇9000多间。其中,太和殿(又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即位、诞辰、节日庆典和出兵征伐等大典的地方,它和中和殿、保和殿前后纵列,形成“三朝”之势。三朝之前,则有层层门阙,分别为大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承天门五重,形成典型的“三朝五门”格局。故宫黄瓦红墙,金扉朱楹,白玉雕栏,宫阙重叠,巍峨壮观,是中国古建筑的精华,最能体现中国古建筑组群的布局原则。

沈阳故宫始于后金第一代汗努尔哈赤期间开始修建,到第二代汗皇太极时期修筑完工。沈阳故宫是清朝入关前的皇宫,又称盛京皇宫。清朝入住中原后改为陪都宫殿和皇帝东巡行宫。沈阳故宫在建筑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沈阳老城内的大街呈“井”字形,故宫就设在“井”字形大街的中心,占地6万平方米,内有古建筑114座。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时间的先后,沈阳故宫以崇政殿为核心,分中、东、西三个部分,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仅次于北京故宫。2004年7月,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6.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

批准时间为1994年12月。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的西南部。相传为道教玄武大帝(北方神)修仙得道飞升之胜地,历代道教名流曾在此修炼。武当山古建筑群的整体布局是以天柱峰金殿为中心,以官道和古神道为轴线向四周辐射。金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位于天柱峰顶端,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铜铸鎏金大殿。天柱峰海拔1612米,周围又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等胜景环绕,通过采取皇家建筑法式统一设计布局,整个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主题突出,井然有序,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堪称我国古代建筑的杰作。武当山雄峰峻岭,景区“绵亘八百里”。在古代,武当山以“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的显赫地位成为千百年来人们顶礼膜拜的“神峰宝地”;在当代,武当山“仙山琼阁”的意境已成为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和宗教活动场所。武当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其中,道教建筑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代表了近千年来的中国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

7.山东曲阜的孔庙、孔府及孔林

批准时间为1994年12月。曲阜孔庙、孔府、孔林位于山东省曲阜市,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的历史、宏大的规模、丰富的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以孔庙为例,它始建于公元前478年,主要是在明、清两代完成的。其建筑仿皇宫之制,共分九进院落,贯穿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左右基本作对称排列。整个建筑群包括五殿、一阁、一坛、两庑、两堂、十七座碑亭,共466间,占地近10公顷,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达600多米,四周围以高墙,配以门坊、角楼。黄瓦红垣,雕梁画栋,碑褐如林,古木参天。这一具有东方建筑特色的庞大建筑群,面积之广大,气魄之宏伟,时间之久远,保存之完整,被称为世界建筑史上“唯一的孤例”。

8.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

批准时间为1994年12月。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它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耗时约90年建成,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避暑山庄位于承德市中心区以北,规模宏大,占地8400余亩。避暑山庄按其不同的功能要求,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宫殿区位于山庄南端,包括正宫、松鹤斋、东宫和万壑松风四组建筑群;苑景区是一个以自然山水为骨干的大园林,按其自然景观又可分为平原区、山岳区和湖泊区三大部分。避暑山庄共有七十二景,每一景观的名称都富有诗情画意,点出了风景的主题,弥漫着隽美的姿韵,更丰富了景区的艺术效果。与紫禁城相比,它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其总体布局充分利用了丰富的自然景物以及复杂多变的地形,依山傍水,巧于因借,在“度高平远近之差,开自然峰岚之势”的基础上,发挥了高度的创造性,并集各民族建筑艺术之精华,熔南北园林风格于一炉,别具特色,成为中国传统自然山水园林的杰出典范,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成为中国现存占地面积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9.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

批准时间为1994年12月、2000年11月、2001年12月。布达拉宫位于拉萨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是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是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现占地41公顷,宫体主楼13层,高115米,全部为石木结构,5座宫顶覆盖镏金铜瓦,金光灿烂,气势雄伟。布达拉宫分为两大部分:红宫和白宫。红宫居中央,主要用于宗教事务;白宫位于红宫的两翼,刷成白色,是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政治活动的场所。布达拉宫于1994年12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大昭寺、罗布林卡分别于2000年11月、2001年12月被补充列入该项世界文化遗产。

10.苏州古典园林

批准时间为1997年12月、2000年11月、2001年12月。苏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城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以来被人们誉为“园林之城”,其盛名享誉海内外。20世纪60年代初,苏州市遗存的园林庭院尚有180余处之多。这些园林犹如绿色宝石,镶嵌于美丽的苏州古城之中,闪烁着诱人的光芒。苏州古典园林历史绵延2000余年,在世界造园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她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蕴含浓厚的传统思想文化内涵,是东方文明的造园艺术典范、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1997年12月,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和网师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0年11月,苏州艺圃、藕园、沧浪亭、狮子林和退思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1年12月沧浪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1.平遥古城

批准时间为1997年12月。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古城始建于公元前827—前782年间。自公元前221年,秦朝实行“郡县制”以来,平遥城一直是县治所在地,延续至今。平遥古城历尽沧桑、几经变迁,成为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县城的原型。迄今为止,古城的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原来的形式和格局大体未动,它们同属平遥古城现存历史文物的有机组成部分。

12.丽江古城

批准时间为1997年12月。丽江古城是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中心城镇,位于县城的中部,海拔2400余米,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名城。丽江古城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同时,作为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城市,丽江的城市建筑融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并具纳西族独特的风采。1986年,丽江古城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因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13.北京天坛

批准时间为1998年11月。天坛位于北京外城南永定门内东侧,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天与祈祷丰年的地方,隔京城中轴线与先农坛东西对峙,又与城北地坛遥相呼应。天坛为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明朝迁都北京时创建。今天所见的天坛,总面积280公顷,其规模是明嘉靖年间和清代多次修建而成的。天坛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被认为是我国现存的一组最精致、最美丽的古建筑群,在世界上享有极大的声誉。天坛分为内坛和外坛两部分,主要建筑物都在内坛。南有圆丘坛、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座高2米半、宽28米、长360米的甬道把这两组建筑连接起来。天坛的总体布局附会了“天圆地方”的古制,外周两重墙垣围绕,北面为圆弧形,南面则成直角方形。从它的建筑布局到每一个细部处理,都强调了“天”。其中,圜丘为一造型简单但却极尽象数之能事并且十分高大庄严的三层圆形露天石台,拾级而上,仰首而望,不见建筑,只见天穹。圜丘的石块数目和大小尺寸都取l、3、5、7、9等“天数”表示,其中又以“9”为天数之极。

14.颐和园

批准时间为1998年11月。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山脚下,泉泽遍野,群峰叠翠,湖光山色,风景如画。颐和园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颐和园于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在其前身清漪园的基础上建成,五年后遭八国联军野蛮破坏,翌年修复。全园占地约290公顷,分宫廷区和苑林区两大部分。苑林区以万寿山和昆明湖为主体。昆明湖水面达200余公顷,是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湖面被西堤及支堤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每一水域各有一湖心岛,象征着中国古老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颐和园是当时“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长期居住的离宫,因而兼具宫和苑的双重功能。

15.大足石刻

批准时间为1999年12月。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境内,是该县内102处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它始建于初唐,兴于晚唐、五代,盛于两宋,延于明、清、民国,经六个朝代,约1300年,是驰名中外的“石刻之乡”、“五金之乡”、全国首批甲级开放县、国家确定的长江三峡旅游县的起点、全国生态农业先进县,是重庆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大足县历史悠久,人文景观、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县境内石刻造像星罗棋布,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铭文10万余字。大足石刻规模宏大,刻艺精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在我国古代石窟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国内外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是“天才的艺术”,是一座独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宝库。

16.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

批准时间为2000年11月。西递是黄山市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村落,坐落于黄山南麓。据史料记载,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因遭变乱,逃匿民间,改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故自古文风昌盛。到明清年间,一部分读书人弃儒从贾,他们经商成功后便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将故里建设得非常舒适、气派、堂皇。历经数百年的社会动荡,风雨侵袭,虽半数以上的古民居、祠堂、书院、牌坊已毁,但仍保留下数百幢古民居,从整体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宏村位于黟县城西北角,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动静相宜,空灵蕴藉,处处是景,步步入画。从村外自然环境到村内的水系、街道、建筑,甚至室内布置都完整地保存着古村落的原始状态,没有丝毫现代文明的迹象,其独特的造型和绝妙的田园风光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

17.明清皇家陵寝

明清皇家陵寝包括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明孝陵、十三陵、盛京三陵,批准时间为2000年11月、2003年7月、2004年7月。

明显陵位于湖北省钟祥市城东7.5公里的纯德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恭睿皇帝和母亲章圣皇太后的合葬墓,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园陵墓面积1.83平方公里,是我国中南地区唯一的一座明代帝王陵墓,是我国明代帝陵中最大的单体陵墓。其“一陵两冢”的陵寝结构,在历代帝王陵墓中绝无仅有。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西北30公里处的马兰峪,界于京津、唐山、承德之中。西距北京150公里,南距唐山、北距承德100公里。陵园大小建筑580座。清东陵是葬有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和同治五个清朝皇帝,再加上孝庄、慈禧和香妃等161人的大陵园,是清朝遗留的中国文化瑰宝。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的永宁山下,在北京西南方120公里处,是清代帝王陵寝之一,与河北省遵化县东陵东西相对而称西陵。这里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位皇帝及他们的后妃、王爷、公主、阿哥等76人。共有陵寝14座,还有配属建筑行宫、永福寺。这里风景秀丽,环境幽雅,规模宏大,体系完整,是一处典型的清代古建筑群。

明孝陵在南京市东郊紫金山(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合葬于此。作为中国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壮观宏伟,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500多年帝王陵寝的形制。经历了600多年的沧桑,明孝陵陵寝的格局仍保留了原恢弘的气派,地下墓宫完好如初。陵区内的主体建筑和石刻,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包括下马坊、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神道、石像路石刻等,都是明代建筑遗存,保持了陵墓原有建筑的真实性和空间布局的完整性。特别是明孝陵的“前朝后寝”和前后三进院落的陵寝制,反映的是礼制,但突出的是皇权和政治。

十三陵位于北京市西北郊昌平县天寿山麓,是明朝13个皇帝的陵墓,占据着方圆约40平方公里的地方。自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死去后,明朝历代皇帝均在此经营墓地,形成著名的十三陵。长陵是十三陵中最大的一座,由陵门、祾恩门、祾恩殿、方城明楼和宝顶等部分组成,各门、殿、楼之间均有庭院,遍植古柏。宝顶即坟堆,周围砖墙包砌,内藏帝后地宫。其前面正中部分做成方台,上立碑亭,下称“方城”,上称“明楼”。祾恩殿是供祭祀的享殿,为长陵最重要的建筑。

盛京三陵位于辽宁,指早期的三个清朝皇家陵寝,即福陵、昭陵和永陵,是开创清朝皇室基业的祖先陵墓。它们和清东陵、清西陵,构成了一组清朝帝陵体系,浓缩了清朝的历史。

2000年11月,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3年7月,十三陵和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一部分收入《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7月,盛京三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8.龙门石窟

批准时间为2000年11月。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东南,分布于伊水两岸的崖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年间,先后营造近500多年,北齐、北周、隋、唐以至五代、宋、金均有增建。现存洞窟1352个、小龛750个、雕塔35座、大小造像约10万尊。由于龙门石窟的开凿前后延续时间长,所以各个时代的特点都有,艺术造诣也较早期成熟。这些翔实描述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19.青城山和都江堰

批准时间为2000年11月。青城山位于四川成都的都江堰风景区,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素有“洞天福地”、“人间仙境”、“青城天下幽”之誉。山内古木参天,群峰环抱,四季如春,故名青城山。青城山自然景观突出,山峰呈行排列,状如城郭,山上古树参天,终年青翠,有日出、云海、圣灯“三大自然奇观”。更为重要的是,青城山具有独特的文化遗产价值,洞天乳酒、苦丁茶、道家泡菜、白果炖鸡“四绝”蜚声中外,而且集道教文化、古建筑文化、青城武功、青城易学、青城丹法于一山之中。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建于公元3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一带还有二王庙(2008年大地震毁坏后正在重建)、伏龙观、安澜索桥等名胜古迹。都江堰不仅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而且是世界上唯一具有2000多年历史、且至今尚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古代水利工程,同时它还是集政治、宗教和建筑精华于一体的珍贵文化遗产。

20.云冈石窟

批准时间为2001年12月。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始建于北魏文成帝(公元452—465年在位)时。此时正是我国石窟发展期,吸收外来影响较多,如印度式塔柱、希腊卷涡柱头、中亚兽形柱和缨珞卷草等均有表现。但在建筑上仍保留着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云冈石窟现存主要洞窟53个,另有窟龛100多个,大小造像51 000余身。大佛最高者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云冈石窟以气势宏伟,内容丰富,雕刻精细著称于世。古代地理学家郦道元这样描述它:“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

21.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批准时间为2004年7月。高句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存续于汉唐期间,前后历经约705年,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在吉林、辽宁等地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物。高句丽王城位于吉林省集安市,由平原城与山城相互依附共为都城,包括国内城和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这是高句丽早中期(公元1―5世纪)的都城,也是高句丽政权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该处建筑技艺精湛,堪称同时代工艺的典范;艺术成就突出,特别是墓葬中的壁画,体现了高超的艺术水准;文明内涵富有特色,众多珍贵文物都反映了高句丽时期独具特色的文明。

22.澳门历史城区

批准时间为2005年7月。澳门历史城区是联结相邻的众多广场空间及20多处历史建筑,以旧城区为核心的历史街区。覆盖范围包括妈阁庙前地、亚婆井前地、岗顶前地、议事亭前地、大堂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稣会纪念广场、白鸽巢前地等多个广场空间,以及妈阁庙、港务局大楼、郑家大屋、圣老楞佐教堂、圣若瑟修院及圣堂、岗顶剧院、何东图书馆、圣奥斯定教堂、民政总署大楼、三街会馆(关帝庙)、仁慈堂大楼、大堂(主教座堂)、卢家大屋、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哪吒庙、旧城墙遗址、大炮台、圣安多尼教堂、东方基金会会址、基督教坟场、东望洋炮台(含东望洋灯塔及圣母雪地殿圣堂)等20多处历史建筑。

23.安阳殷墟

批准时间为2006年7月。安阳殷墟即安阳商代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区西北小屯村一带,距今已有3300多年历史,占地约24平方公里。殷墟是闻名中外的中国商代晚期都城遗址,商代从盘庚到帝辛(纣),在此建都达273年,是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其确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1899年在此发现占卜用的甲骨刻辞。从1928年10月13日考古发掘至今,先后发现宫殿﹑作坊﹑陵墓等遗迹及大量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礼乐器和甲骨等遗物。

24.开平碉楼与古村落

批准时间为2007年6月。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开平市,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根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最迟在明代后期(16世纪)已经产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成为表现中国华侨历史、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群体建筑形象。

25.福建土楼

批准时间为2008年7月。福建永定土楼位于龙岩地区,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奇的山区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土楼分方形和圆形两种。福建土楼造型独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土楼文化根植于东方血缘伦理关系,是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体现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艺术成就,具有突出的价值。

二、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

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共计7处,分别是:

1.黄龙国家级名胜区

批准时间为1992年12月。黄龙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面积700平方公里。主要景观集中于长约3.6公里的黄龙沟,沟内遍布碳酸钙华沉积,呈梯田状排列,仿佛是一条金色巨龙,并伴有雪山、瀑布、原始森林、峡谷等景观。黄龙风景名胜区既以独特的岩溶景观著称于世,也以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享誉人间。从黄龙沟底部(海拔2000米)到山顶(海拔3800米)依次出现亚热带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针叶阔叶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高山灌丛草甸等。包括大熊猫、金丝猴在内的10余种珍贵动物徜徉其间,使黄龙景区的特殊岩溶地貌与珍稀动植物资源相互交织,浑然天成。黄龙国家级名胜区以其雄、峻、奇、野的风景特色,享有“世界奇观”、“人间瑶池”的美誉。

2.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

批准时间为1992年12月。武陵源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的武陵山脉中,由张家界、天子山、索溪峪三大各具特色的风景区组成,方圆369平方公里。其主要景观为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境内共有3100余座奇峰,大部分都有200余米高,姿态万千,蔚为壮观。在峰峦之间,沟壑、峡谷纵横,溪流、池塘和瀑布随处可见,景区内还有40多个石洞和两座天然形成的巨大石桥。加之沟壑纵横,溪涧密布,森林茂密,人迹罕至,森林覆盖率85%,植被覆盖率99%,高等植物3000余种。武陵源集“山峻、峰奇、水秀、峡幽、洞美”于一体,以奇峰、怪石、幽谷、秀水、溶洞“五绝”而闻名于世。

3.九寨沟风景名胜区

批准时间为1992年12月。九寨沟绵延超过72 000公顷,曲折狭长的九寨沟山谷海拔超过4800米,因而形成了一系列形态不同的森林生态系。它壮丽的景色因一系列狭长的圆锥状喀斯特岩溶地貌和壮观的瀑布而更加充满生趣,堪称“中华水景之王”。沟中现存140多种鸟类,还有许多濒临灭绝的动植物物种,包括大熊猫和四川扭角羚。

4.“三江并流”自然景观

批准时间为2003年7月。“三江并流”自然景观位于云南省青藏高原南部横断山脉的纵谷地区,由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及其流域内的山脉组成,整个区域面积达4.1万平方公里。它地处东亚、南亚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区域的交汇处,是世界上罕见的高山地貌及反映其演化的代表地区,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该地区汇集了高山峡谷、雪峰冰川、高原湿地、森林草甸、淡水湖泊、稀有动物、珍贵植物等多种奇异景观。同时,该地区还是16个民族的聚居地,是世界上罕见的多民族、多语言、多种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并存的地区。三江并流地区之所以入选世界自然遗产,主要是因为其独特的地质价值、生物多样性、高山峡谷的自然美学价值以及多民族杂居的文化价值。

5.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批准时间为2006年7月。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包括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脉,面积9245平方公里,涵盖成都、阿坝、雅安、甘孜4个市州12个县。这里生活着全世界3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也是全球除热带雨林以外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它曾被国际性非盈利环保组织保护国际(CI,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选定为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之一,被全球环境保护组织(即世界自然基金会WWF,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确定为全球200个生态区之一。

6.南方喀斯特地貌

批准时间为2007年6月。南方喀斯特地貌由云南石林的剑状、柱状和塔状喀斯特、贵州荔波的森林喀斯特、重庆武隆的天生桥、地缝、天洞为代表的立体喀斯特共同组成,形成于距今50万年至3亿年间,总面积达1460平方公里,其中提名地(核心区)面积480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980平方公里。

7.三清山风景名胜区

批准时间为2008年7月。三清山位于江西上饶东北部,古有“天下无双福地”、“江南第一仙峰”之称,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座山峰高耸入云,宛如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个最高境界而得名。三清山东险西奇、北秀南绝,四季景色绮丽秀美,三清山有着其独特花岗岩石柱与山峰,丰富的花岗岩造型石与多种植被、远近变化的景观及震撼人心的气候奇观相结合,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美学效果,呈现了引人入胜的自然美。

三、中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

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共计4处,分别是:

1.泰山风景名胜区

批准时间为1987年12月。泰山古名岱山,又称岱宗。自然景观雄伟绝奇,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渲染和人文景观的烘托,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世界遗产专家在泰山考察时发现,泰山既有突出、普遍的自然科学价值,又有突出、普遍的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是一座融自然科学与历史文化价值于一体的神奇大山。

2.黄山风景名胜区

批准时间为1990年12月。黄山雄踞安徽南部,风景秀丽,是我国最著名的山岳风景区之一。山体宏伟,玲珑巧石,万姿千态。主峰莲花峰海拔1860米。黄山美在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自古以来,历游名山者多以为黄山之美不亚于五岳。“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任他五岳归来客,一见天都也叫奇”。历代游客盛赞“天下名景集黄山”,谓泰岱的雄伟、华山的峻峭、衡岳的烟云、匡庐的飞瀑、雁荡的怪石、峨眉的清凉,黄山兼而有之。黄山胜景,以峰为体。这里峰林如海,辟地摩天,危崖突兀,幽壑纵横,美不胜收。

3.峨眉山—乐山大佛

批准时间为1996年12月。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峨眉境内,距成都约160公里,在峨眉山市西南7公里处。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山体南北方向延伸,绵延23公里,面积115平方公里。长久以来,峨眉山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神话般的佛教胜迹而闻名于世,有“峨眉天下秀”之美称。峨眉山是“大行”普贤菩萨的道场。相传佛教于公元1世纪即传入峨眉山。近2000年的佛教发展历程,给峨眉山留下了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造就了许多高僧大德,使峨眉山逐渐成为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甚深的佛教圣地。目前,全山寺庙近30座,其中著名的有报国寺、伏虎寺、清音阁、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金顶华藏寺、万年寺等。

4.武夷山

批准时间为1999年12月。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北部,属中亚热带地区。境内东、西、北部群山环抱,峰峦叠嶂,中南部较平坦,为山地丘陵区。市区海拔210米。地貌层次分明,呈梯状分布。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处黄岗山海拔2158米,大陆称之为“华东屋脊”;最低处兴田镇,海拔165米。最高点与最低点高差1993米,地势高低相差之大,为全省之最。武夷山不仅与朱子理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如国内外绝无仅有的偏居中国一隅的“古闽族”文化和其后的“闽越族”文化以及“架壑船棺”、“虹桥板”等。

四、中国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到2009年年底为止,中国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有2处,即庐山和五台山。

1.庐山

批准时间为1996年12月。庐山位于中国第一大河长江中游的南岸、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滨,是座地垒式断块山。大山、大江、大湖浑然一体,险峻与柔丽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庐山是一座地质公园,除了拥有“秀甲天下”的自然风光外,还是一座集文化、宗教、教育、政治为一体的千古名山。这里是中国山水诗的摇篮,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慕名登临庐山,为其留下4000余首诗词歌赋。晋代高僧慧远(公元334—416年)在山中建立东林寺,开创了佛教中的“净土宗”,使庐山成为中国封建时期重要的宗教名胜之地。遗存至今的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和理学的中心学府。庐山上还荟萃了各种风格迥异的建筑杰作,包括罗马式与哥特式的教堂、融合东西方艺术形式的拜占庭式建筑以及日本式建筑和伊斯兰教清真寺等,堪称庐山风景名胜区的精华部分。

2.五台山

批准时间为2009年6月。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方圆500余里,海拔3000米,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五峰高耸,峰顶平坦宽阔,如垒土之台,故称五台,是中国佛教第一圣地。五台山以五台的自然环境取胜。这五台分别为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台之中北台叶斗峰最高,海拔3058米,素称“华北屋脊”。五台山自汉唐以来一直是中国佛教的中心,此后历朝不衰,屡经修建,鼎盛时期寺院达300余座。目前,大部分寺院都已无存,仅剩下台内寺庙39座,台外寺庙8座。寺院经过不断修整,不仅富丽堂皇,雄伟庄严,而且文化遗产极为丰富。

五、中国的世界记忆遗产

截至2009年6月,中国的世界记忆遗产共有5项: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清朝内阁秘本档、清代大金榜、纳西东巴古籍文献、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

1.传统音乐录音档案

批准时间为1997年。传统音乐录音档案现存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是中央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珍藏的传统音乐录音。该录音集合了包括中国不同民族的4万张留声机唱片、数千盒共计7000多小时的传统音乐录音带。

2.清朝内阁秘本档

批准时间为1999年。清朝内阁秘本档中有关17世纪在华西洋传教士活动档案共24件,该文献形成于17世纪中叶,现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这部分档案系统完整地反映了西洋传教士在华活动的情况。其核心内容是“汤若望案”,史称“历法之争”。此案从表面上看是由于中西方天文学家在编制历法上的不同意见所引起的学术之争,实际上是长期以来中西文化冲突的总爆发。该档案在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方面具有宝贵价值。

3.纳西东巴古籍文献

批准时间为2003年8月。纳西东巴古籍文献现存于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巴文化研究所,是纳西族本土宗教东巴教的经典,流传至今的有1500多种,32 000余册,分别藏于我国丽江、昆明、北京、南京、台北及美、英、德、法等国家的图书馆和博物馆。东巴古籍文献卷帙浩繁,内容博大,被誉为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4.清代大金榜

批准时间为2005年6月。清代大金榜现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是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公示于长安街的大金榜,长约19米,高约0.89米。该金榜为黄纸、墨书,押盖“皇帝之宝”的朱印,用满、汉文书写,满文从左向右,汉文从右向左,两种文字的年月日落款相汇于榜中之处,中间是用满、汉文大大书写的“榜”字。金榜被视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标志性的档案文献,加上清代金榜全部用墨笔在手工纸上书写,因此也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纸制文书,对研究中国古代文书文献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清代金榜全部为满汉文合璧,对于研究满语,尤其是满汉名字转译来说,也是十分有价值的原始资料。

5.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

批准时间为2007年6月。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现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是指中国清代雷氏家族绘制的建筑图样、烫样、工程做法及相关文献。雷氏家族从第一代雷发达开始,在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200余年间,共有八代供职于清廷样式房,负责皇家建筑设计与营造,在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等多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被美誉为“样式雷”。其建筑创作涵盖了都城、宫殿、园林、坛庙、陵寝、府邸、工厂、学堂等皇家建筑。从故宫、天坛、颐和园,到避暑山庄、清西陵、清东陵,约占中国世界文化遗产1/5的建筑都是由清朝雷式家族设计修建的,这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奇迹。

以上是目前我国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全部遗产。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实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指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地应该使用世界遗产标志加以标识,但这种标志应该以视觉上不损害该遗产的方式加以放置。1998年5月25日,中国教科文组织、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在北京联合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管理单位颁发世界遗产标志牌。“世界遗产”标志开始在《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遗产地永久悬挂。

img6

中国的世界遗产标志

从上图可以看到,中国的世界遗产是将世界遗产的通用标志中的西班牙文更换成中文“世界遗产”,其他方面不变,其含义与世界遗产的通用标志也是相同的(详见第一章)。

我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志见下图:

img7

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

上述标志图中,外部图形为圆形,象征着“循环、永不消失”;内部图形为方形,与外圆对应,天圆地方,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空间有极大的广阔性”;图形中心的造型为古陶最早出现的纹样之一的鱼纹,隐含“文”字。“文”指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鱼生于水,寓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图形中心,抽象的双手上下共护于“文”字,意为“团结、和谐、细心呵护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图形传达出的古朴和质拙感,一方面反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另一方面彰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保护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表现出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向前的时代精神。

六、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29项,它们分别是:

1.昆曲

批准时间为2001年5月。昆曲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原名“昆山腔”,简称“昆腔”,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现称“昆剧”。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昆曲的表演已形成独特的体系和风格,其最大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昆曲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百戏之祖”。宋元以来,中国戏曲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一样。元末,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调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昆山腔”,为昆曲之雏形。明朝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创新,吸取了海盐腔、弋阳腔等南曲的长处,发挥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的特点,又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箫、笙、琵琶为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昆曲”。

2.古琴

批准时间为2003年11月。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3000余年不曾中断,20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上。古琴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且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旧时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时至今日,古琴音乐依然作为中国音乐的灵魂与精髓,铸刻在美国“旅行者”号太空飞船的镀金唱片里,昼夜不息地回响在茫茫的太空之中,寻觅着宇宙间的“知音”。

3.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批准时间为2005年11月。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是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十二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的总称,主要分布在南疆、北疆、东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在乌鲁木齐等大、中、小城镇也广为流传。特别是“十二木卡姆”,它是维吾尔木卡姆的主要代表,广泛流传于新疆的南疆地区和北疆的伊犁地区。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肇始于民间文化,发展于各绿洲城邦国宫廷及都府官邸,经过整合发展,形成了多样性、综合性、完整性、即兴性、大众性的艺术风格,并成为维吾尔族歌舞的杰出表现形式。木卡姆也是维吾尔族优秀的古典音乐,即大型音乐套曲的称谓。它是维吾尔人民创作出来的一部巨大的音乐财富,素有“东方音乐明珠”之称誉。

4.蒙古族长调民歌

批准时间为2005年11月。长调是蒙古语“乌日汀哆”的意译。“乌日汀”为“长久”、“永恒”之意,“哆”为“歌”之意。蒙古族长调民歌是蒙古族民歌的表现形式之一,蒙古族民歌分为长调和短调。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长调民歌就已存在,字少腔长是其一大特点。根据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历史渊源和音乐形态的现状,长调可界定为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畜牧业生产劳动中创造的、在野外放牧和传统节庆时演唱的一种民歌,一般为上、下各两句歌词。演唱者根据生活积累和对自然的感悟来自由发挥,演唱的节律各不相同。长调歌词绝大多数内容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和湖泊。长调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声多词少、气息绵长,旋律极富装饰性(如前倚音、后倚音、滑音、回音等),尤以“诺古拉”(蒙古语,意为波折音或装饰音)的演唱方式所形成的华彩唱法最具特色。同时,蒙古族长调民歌也是一种跨境分布的文化,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是蒙古族长调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区。中蒙两国联合申遗的成功,足以显现蒙古族长调民歌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其不可估量的艺术性及世界性价值。

5.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

批准时间为2009年10月。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这一遗产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以及衍生的相关民俗活动。《“中国蚕桑丝织”世遗申报书》称:“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的太湖流域经及四川成都,这一区域长期以来就被称为丝绸之府,人们因为蚕桑丝绸而有着共同的生活习俗和生活环境,形成一个共同的文化圈。”“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蚕桑特征的民俗活动,涉及节日庆典、人生礼仪、民间信仰、语言文学和传统艺术。”蚕桑丝织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这一遗产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和其间所用到的各种精巧的工具和织机,以及由此生产出来的绚丽多彩的绫绢、纱罗、织锦和缂丝等丝绸产品,同时也包括这一过程中衍生出来的相关民俗活动。5000多年来,它对中国历史做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传统生产手工技艺和民俗活动至今仍流传于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的太湖流域(包括杭州、嘉兴、湖州和苏州等市)以及四川成都等地,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6.南音

批准时间为2009年10月。南音是集唱、奏于一体的表演艺术,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南音用泉州方言演唱,主要以琵琶、洞箫、二弦、三弦、拍板等乐器演奏,以“工六思一”五个汉字符号记写乐曲。现存的3000余首古曲谱,保留了自晋(公元265—420年)起至清(公元1644—1911年)历代不同类别的曲目。音乐风格典雅细腻,其演唱形式、乐器形制、宫调旋律、曲目曲谱及记谱方式独特,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南音是相关社区广大民众珍爱的文化遗产。

7.南京云锦织造技艺

批准时间为2009年10月。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存续着中国皇家织造的传统,是中国织锦技艺最高水平的代表。它采用“通经断纬”等核心技术在构造复杂的大型织机上,由上下两人手工操作,用蚕丝线、黄金线和孔雀羽线等材料织出华贵织物,如龙袍。南京云锦织造技艺有着完整的体系,是人类非凡创造力的见证。如今,因灿若云霞而得名的南京云锦,依然作为中国传统织造技艺的经典,用于高端织物的织造,为民众所喜爱。

8.宣纸传统制作技艺

批准时间为2009年10月。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宣纸是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具有质地绵韧、不蛀不腐等特点。自唐代(公元8世纪初)以来,一直是书法、绘画及典籍印刷的最佳载体,至今仍不能为机制纸所替代。宣纸传统制作技艺有108道工序,对水质、原料制备、器具制作、工艺把握都有严格要求。这一技艺经口传心授世代相传,同时不断改进,与多种文化元素结合,对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促进民族认同和维护文化多样性有重要作用。

9.侗族大歌

批准时间为2009年10月。侗族大歌是无伴奏、无指挥的侗族民间多声部民歌的总称,包括声音歌、叙事歌、童声歌、踩堂歌、拦路歌。“众低独高”是其传统的声部组合原则,优美和谐是其鲜明的艺术品格,歌师教歌、歌班唱歌呈全民性的传承方式。它所承载和传递的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人伦礼俗、智慧精髓等至关重要的文化信息。

10.粤剧

批准时间为2009年10月。粤剧是用粤语演唱的戏剧样式,有300余年的历史。粤剧吸纳了多元的音乐、戏剧元素,将梆子、二簧声腔与粤方言音韵予以最完美的结合,创造性地拓展了中国戏曲的艺术表现,成为中国南北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异于我国其他戏曲剧种。作为粤方言区中最具影响力和海外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戏曲剧种,粤剧以多样而独特的演剧形式,渗透在岭南的传统和现代生活中,成为族群认同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11.格萨(斯)尔

批准时间为2009年10月。《格萨(斯)尔》是关于藏族古代英雄格萨尔神圣业绩的宏大叙事诗。史诗讲述了格萨尔王为救护生灵而投身下界,率领岭国人民降伏妖魔、抑强扶弱、安置三界、完成人间使命,最后返回天国的英雄故事。凭借杰出艺人的说唱,史诗流传千年,主要流传于中国西部高原地带的广大牧区和农村。史诗全面反映了藏族以及其他相关族群关于自然万物的经验和知识,成为藏族等族群普通民众共享的精神财富。

12.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批准时间为2009年10月。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是一种具有制作性、技能性和艺术性的传统手工艺,至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包括原料的粉碎、淘洗、陈腐和练泥,器物的成型、晾干、修坯、装饰、素烧、上釉、装匣、装窑,最后在龙窑内用木柴烧成。在原料选择、釉料配制、造型制作、窑温控制方面,龙泉青瓷具有独特的技艺。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服务人类生活,其成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陈设瓷、装饰瓷、茶具、餐具等是烧制技术与艺术表现的完美结合。龙泉窑烧制的“粉青”、“梅子青”厚釉瓷,淡雅、含蓄、敦厚、宁静,是中国古典审美情趣的表现。

13.热贡艺术

批准时间为2009年10月。热贡艺术主要指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佛教造型艺术,是藏传佛教的重要艺术流派。肇始于13世纪的热贡艺术,主要分布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流域的吴屯、年都乎、郭玛日、尕沙日等村落,其内容以佛教本生故事、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等为主。热贡艺术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为信仰藏传佛教各族僧俗群众所喜爱。它承载着热贡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是相关社区广大民众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4.藏戏

批准时间为2009年10月。藏戏是戴着面具、以歌舞演故事的藏族戏剧,形成于14世纪,流传于青藏高原。常演剧目为八大传统藏戏,内容大多是佛经中劝善惩恶的神话传说。藏戏原流传于民间,由艺人口传身授,在广场或寺院中演出,后来建立了专业剧团,出现了舞台演出形式,这两种演出样式都为藏族群众认可和喜爱。藏戏承载着藏族文化的血脉,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是他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15.玛纳斯

批准时间为2009年10月。柯尔克孜史诗《玛纳斯》传唱千年,是中国三大史诗之一,演唱异文繁多,篇幅宏大,其中最著名的是玛纳斯及其后世共8代英雄的谱系式传奇叙事。该诗长达23.6万行,反映了柯尔克孜人丰富的传统生活,是柯尔克孜人的杰出创造和口承“百科全书”。相关社区的传统节庆、民俗活动是其主要的文化空间。

16.花儿

批准时间为2009年10月。花儿是流传在中国西北部甘、青、宁三省(区)的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蒙等民族中共创共享的民歌。因歌词中把女性比喻为花朵而得名。它用汉语演唱,在音乐上受羌、藏、汉、土以及穆斯林各民族传统音乐的影响。花儿产生于明代初年(公元1368年前后)。依据音乐特点、歌词格律和流传地区的不同,花儿又被分为“河湟花儿”、“洮岷花儿”和“六盘山花儿”三大类。人们除了平常在田间劳动、山野放牧和旅途中即兴漫唱之外,每年还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自发举行规模盛大的民歌竞唱活动——“花儿会”,具有多民族文化交流与情感交融的特殊价值。

17.西安鼓乐

批准时间为2009年10月。西安鼓乐是流传在西安及周边地区的鼓吹乐。乐队编制分敲击乐器与旋律乐器两大类,演奏形式分为坐乐和行乐。西安鼓乐至今仍沿用着唐(公元618—907年)、宋(公元960—1279年)时期俗字谱的记写方式。乐曲结构庞大、风格典雅,是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典型代表,对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

18.中国朝鲜族农乐舞

批准时间为2009年10月。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是集演奏、演唱、舞蹈于一体,反映传统农耕生产生活中祭祀祈福、欢庆丰收的民间表演艺术。舞蹈具有生态、纯朴、粗犷、和谐的特征。舞前踩地神祭祀,表达了尊重自然、依靠自然的原始信仰。舞者伴随唢呐、洞箫、锣鼓的节拍欢歌起舞,表达了追求吉祥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场面热烈奔放,民族特色鲜明。农乐舞已融入中国朝鲜族的血脉,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的艺术瑰宝。

19.中国书法

批准时间为2009年10月。中国书法是以笔、墨、纸等为主要工具材料,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信息交流实用功能的同时,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中国书法伴随着汉字的产生与演变而发展,历经3000多年的发展历程,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20.中国篆刻

批准时间为2009年10月。中国篆刻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它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结构,又突出镌刻中自由、酣畅的艺术表达,于方寸间施展技艺、抒发情感,深受中国文人及普通民众的喜爱。篆刻艺术作品既可以独立欣赏,又可以在书画作品等领域被广泛应用。

21.中国剪纸

批准时间为2009年10月。中国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之中,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识、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22.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

批准时间为2009年10月。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营造技艺以师徒之间“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由这种技艺所构建的建筑及空间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宇宙的认识,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人际关系,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审美意向,凝结了古代科技智慧,展现了中国工匠的精湛技艺。这种营造技艺体系延承7000年,遍及中国全境,并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东亚各国,是东方古代建筑技术的代表。

23.端午节

批准时间为2009年10月。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迄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其中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各种活动因地区而略有不同,湖北省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湖南省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省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和浙江等全国广大地区均各具特色。端午节是蕴涵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对中国民俗生活有重大影响。

24.妈祖信俗

批准时间为2009年10月。妈祖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航海保护神。公元987年,福建省莆田市湄州岛的妈祖因救海难而献身,被该岛百姓立庙祭祀,成为海神。随着航海业的发展,妈祖信俗的影响日益扩大。妈祖信俗是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习俗和庙会等为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该信俗传播到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2亿多民众所崇拜并传承至今。湄州岛是妈祖祖庙所在地。

25.中国雕版印刷技艺

批准时间为2009年10月。雕版印刷技艺是运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图案,再用墨、纸、绢等材料刷印、装订成书籍的一种特殊技艺。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比活字印刷技艺早400多年。它开创了人类复印技术的先河,承载着难以计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在世界文化传播史上有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

26.呼麦

批准时间为2009年10月。呼麦是蒙古族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在中国各民族的民歌中,它是独一无二的。呼麦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锡林郭勒、呼伦贝尔、呼和浩特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尔泰山一带的蒙古族居住地。蒙古国、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等国家和地区也有这种唱法。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歌唱形式,呼麦是蒙古族人杰出的创造。它传达着蒙古族人对自然宇宙和世界万物深层的哲学思考和体悟,表达了蒙古民族追求和谐生存发展的理念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27.羌年

批准时间为2009年10月。羌年是中国四川省羌族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祝活动。节日期间,羌族人民祭拜天神、祈祷繁荣,展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对自然的尊重,并促进社会和谐、家庭和睦。在释比(神父)的细心指引下,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举行庄严的祭山仪式,杀羊祭神。然后,村民们会在释比的带领下,跳皮鼓舞和萨朗舞。活动期间,释比吟唱羌族的传统史诗,人们则唱歌、喝酒,尽情欢乐。新年之夜,每个家庭的一家之主会主持祭拜仪式,献祭品和供品。通过庆祝新年,羌族的传统、历史积淀和文化信息得以继承和传播,族人的社会习性得以巩固,羌族人民也借以表达了对所有生灵、对祖先和祖国的尊重与崇拜。然而,近年来,由于人们的迁徙活动日益频繁,年轻人对羌族传统文化的兴趣不断减弱,加之外来文化的冲击,庆祝羌历新年的人越来越少。2008年汶川大地震摧毁了许多羌族村庄,羌族人民聚集区遭到严重破坏,羌历农历新年也因此陷入岌岌可危的状态,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8.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批准时间为2009年10月。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中国海南省黎族妇女创造的一种纺织技艺,它集纺、染、织、绣于一体,用棉线、麻线和其他纤维等材料做衣服和其他日常用品。黎族妇女从小就从母亲那里学习扎染经纱布、双面绣、单面提花织等纺织技艺。母亲们通过言传身教,传授技能。黎族妇女仅凭自己的丰富想象力和对传统样式的了解来设计纺织图案。在没有书面语言的情况下,这些图案便成了黎族历史、文化传奇、宗教仪式、禁忌、信仰、传统和民俗的记录者。黎锦是黎族重要的社交、文化场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一些宗教仪式和各种节日,特别是婚嫁场合。每逢这些重要日子,黎族妇女都会为自己设计服装。作为黎族文化的载体,黎锦的传统纺织技艺是黎族文化遗产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近几十年来,掌握织绣技艺的妇女人数急剧减少,黎锦的传统纺织技艺正濒临灭绝,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9.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批准时间为2009年10月。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是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运用“编梁”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木拱桥的建造工作由一名木匠师傅指挥,其他木匠操作完成。木匠的建造工艺按照严格的程序,通过师傅对学徒的口传心授或是作为家族手艺而代代相传。这些家族在木拱桥的修造、维护和保护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传统工艺的载体,木拱桥既是传播工具,也是传播场所。它们是当地居民重要的聚集场所。人们在木拱桥上交流信息、开展娱乐活动、举行祭拜仪式,从而加深了感情,凸显出它的文化特征。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木材稀缺、可用建筑空间不足等因素威胁到了木拱桥工艺的传承与存活,使这一传统技艺有所流失,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