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红色地理:毛泽东地理寻踪
1.9.2 2.赤水河

2.赤水河

赤水河古称安乐水,长500公里,是黔北的三大水系之一,源出云南省镇雄县,经贵州省赤水县至四川省合江县入长江。

1960年5月27日,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来华访问,在与毛泽东谈话时,他称毛泽东指挥的三大战役,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伟大的战役相媲美。毛泽东的回答出人意料,他说,三大战役没什么,四渡赤水才是他的得意之笔。

土城

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决定迅速脱离敌军重兵压境的遵义地区,实现遵义会议北上渡江到四川或川西北建立革命根据地计划。红军从1935年1月19日起,逐次向北转移,在川黔交界处的赤水、土城地区集中。

土城是赤水县的一个区所在地,是一座有千年历史的古镇。明朝以后,在改建房屋时,发现有大量土城墙遗址,故名土城。小城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城依山势而建,是川盐入黔的重要码头。

毛泽东在向土城行军的途中,同朱德、周恩来、刘伯承等商议,如果追兵孤军深入,可以利用土城以东的有利地形,围歼川军郭勋祺师。1月28日晨,红三、红五军团及干部团,在彭德怀的统一指挥下向敌军发动进攻。一开始打得不错,但后来敌军有3个旅增援上来,弹药也得到了补充,反而转守为攻。红一军团不得不也投入战斗,但敌军已占据有利地形。为扭转战局,中革军委主席朱德亲到前线指挥作战。此时敌人兵力还在不断增加。战斗异常惨烈,目睹过这场战斗的船工钟华清回忆:“蚕豆地里满地是血,老百姓把尸体装了几船。”土城战斗是毛泽东取得指挥权后指挥的第一仗,战斗失利后,博古说,看起来,狭隘经验论者指挥也不成。

img147

红军一渡赤水的土城渡口

img148

红军二渡赤水的太平渡

当晚,政治局和中革军委负责人召开紧急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决定改变占领赤水城、北上渡江的计划,立即撤出战斗,西渡赤水河。

土城的赤水河面宽约200米,在周恩来的指挥下,红军和当地船工连夜在土城上下游各架起了一座轻便浮桥。为搭浮桥,当地老百姓捐出了14条船,有人把门板也捐出来了。同时,陈云指挥把大部分笨重物资和山炮沉入赤水河。

29日晨,中央红军分3路纵队西渡赤水河,向川南古蔺、叙永地区前进。开始了四渡赤水之战。

娄山关

红军进入到古蔺、叙永地区后,寻机北渡长江。但四川军阀刘湘为防止红军入川,集中了36个团于长江南岸。鉴于北渡长江计划难以实现,毛泽东提议利用敌人判断红军要北渡长江的错觉,出其不意,再渡赤水,以运动战消灭敌军。2月18日至21日,中央红军由四川古蔺县太平渡、二郎滩东渡赤水河,回师黔北。

img149

娄山关

img150

俯瞰娄山关

中央红军二渡赤水,完全出乎敌军的预料。川军3个旅开始东追,但已落在红军后面三四天的路程;国民党中央军上官云相部由重庆进至綦江、松坎一线,阻止红军北上东进;黔军则集中兵力向遵义方向开进。国民党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娄山关或遵义以北地区。鉴于这一情况,中革军委命令部队迅速击破黔军阻拦,占领娄山关及其以南地区,再取遵义,出其不意地打回马枪。

img151

毛泽东手迹:《忆秦娥·娄山关》

娄山关是大娄山脉的主峰,海拔1576米,在遵义、桐梓两县的交界处。北距巴蜀,南扼黔桂,为黔北咽喉,兵家必争之地。红军2月24日攻克桐梓,第二天凌晨向娄山关挺进。红军午后二三时到达娄山,一战攻克,消灭敌军1个师,这时已近黄昏了。攻克娄山关后,红军乘胜追击,夜战遵义,又消灭敌军1个师,28日晨重占遵义。

红军5天之内取桐梓、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歼灭王家烈8个团和吴奇伟纵队两个师,取得了长征以来最大一次胜利。蒋介石称此为“国军追击以来的奇耻大辱”。而在娄山关战斗胜利后,毛泽东写了一首奋勇豪迈的《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是毛泽东“颇为得意”的一首词,尤其认为“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是“颇为成功”的。而“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更成了一个民族豪迈的呐喊。郭沫若解释,这首词写了3个月的事,上阕写的是长征开始到娄山关这一段时间,下阕写遵义会议后。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的一个分水岭,《娄山关》这首词正是这个分水岭的反映。

茅台

红军重占遵义后,蒋介石重新调整部署,以30多万军队形成了新的包围圈。为摆脱敌人,中央红军再次撤离遵义西进。

3月10日,中央政治局在苟坝举行扩大会议,讨论是否攻打薛岳部固守打鼓新场(今贵州金沙县城)的1个师问题。大多数人主张打,毛泽东虽然反对,但对大多数人的意见,他只好服从。散会后,毛泽东还是觉得不能打打鼓新场,半夜里提马灯找周恩来,要他把命令暂时晚一点发。周恩来接受了毛泽东的意见,一早再开会,把大家说服了,避免了一次可能发生的重大损失。这件事后,毛泽东提出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由那么多人讨论,否则会贻误战机。经毛泽东、张闻天等提议,中央决定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三人团,全权指挥军事,新三人团以周恩来为首。

img152

红军三渡赤水的茅台渡口

这时,由于红军行动飘忽不定,穿插于国民党重兵之间,蒋介石无法摸清红军的战略意图,只得分散分力,四面防堵。为了进一步迷惑对方,调动国民党军队西移,红军在从茅台附近的3个渡口第三次渡过赤水河。

茅台除了酿制茅台酒有名之外,还是川盐入黔的一个重要码头,也是黔北进入川南古蔺地区的交通要道。当时只有600多户3000多人。如今,在茅台渡口的西岸边立有一座红军三渡赤水河的纪念碑。纪念碑旁原有一棵大树,曾经是浮桥拴铁索的地方,据说这棵大树在毛泽东逝世那年,枯萎死亡了。茅台赤水河的东岸,现在建有一座长廊,长廊的南端连着一座亭子。亭子里面有一块石碑,上书“1935年3月17日毛泽东由此过河”。站在这里,可以看到耸立在西岸朱沙堡山顶上的“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塔名是江泽民题写的。

红军到达茅台时,守敌破坏了赤水河上原有的一座铁索桥,红军除了修复这座桥,还架起了两座浮桥。各部队陆续到达茅台,小镇上到处都是红军。红军从3月16日中午开始三渡赤水,连续两天两夜,直到18日凌晨才全部渡过赤水河。

红军进入川南古蔺地区后,派1个团伪装主力继续向北挺进,主力在附近山沟丛林中里隐蔽集结。

蒋介石得到飞机侦察的情报,果然以为红军又要北渡长江,急调各军迅速奔集古蔺地区。20日,蒋介石得意地声称,“剿匪成功,在此一举”,若再不歼灭红军,“何颜再立于斯世”。

img153

红军四渡赤水的二郎滩渡口

img154

四渡赤水示意图

这时,国民党各路军队大举西进,贵州境内的兵力已十分空虚。毛泽东决定立刻掉头再次东渡赤水,返回贵州。20日下午,中共中央和红军总政治部向各军团发出指示:“这次东渡,事前不得下达,以保秘密。”

在红军大部队从茅台渡口西渡赤水时,一支小部队沿赤水河北上,到二渡赤水的二郎滩渡口和太平滩渡口,修复和守卫那两个渡口的浮桥。3月21日晚至22日晨,红军主力神速地从这两个渡口第四次渡过赤水河。

四渡赤水期间,赤水河地区到处是军队,红军和国民党军队有时甚至走在同一条路上,战士们交织在一起,却并没有交火。红军里有的部队穿着国民党军队的衣服,在国民党军队中来回穿插,有些掉队伤员还到国民党军队里上药。有一个红军司号员弄了一顶国民党军的帽子戴上,到敌人炊事部门打饭吃。

31日,红军南渡乌江,跳出了国民党军队的合围圈,兵锋直指贵阳。当时贵阳城内只有1个团,红军进逼吓坏了正在贵阳坐镇指挥的蒋介石。蒋介石准备好轿子、马匹和向导,准备随时逃跑,同时急调滇军前来救驾。红军乘虚进军云南,与驰援贵阳的滇军背道而行,迅速进至金沙江边。5月3日至9日,中央红军主力全部渡过素称天险的金沙江。国民党追兵赶到金沙江时,已在红军过江后的第七天。这样,红军摆脱了长征以来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紧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就连李德也不得不承认,“渡过金沙江后,在战略上形成了一种新的比较有利的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