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教研成果助力课程建设

在本研究的基础上,已经发表多篇教研论文。在《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江苏高教》《远程教育杂志》《现代教育技术》等CSSCI核心期刊发表系列教研论文。

相关成果有效促进了在多媒体教室、博物馆或者网络学习平台等具身认知学习环境实现翻转课堂教学、混合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

其中研究成果:①《具身认知环境下大学生深度学习评价量表设计与核验认为,深度学习作为提升本科生高阶能力及素养的有力手段受到教育者的进一步关注,具身认知理论的发展及虚拟现实等具身技术的应用使得具身认知学习环境已被广泛应用且成为有利于实现深度学习的学习环境之一。现阶段对深度学习的评价研究较少且针对具身认知学习环境下的深度学习还没有完善的评价体系。为此,文章结合深度学习以及具身认知环境的本质及特点,选取具身认知环境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智慧教室作为研究背景,借鉴科学的量表编制方法,开发了以“知识迁移、创新思维、具身交互和学习环境”四个要素为维度指标的具身认知学习环境下大学生深度学习评价量表。通过线上发放问卷的形式获取评价数据,利用 SPSS 等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中采用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等对题项进行修订,修订后的评价量表结构良好,信度较高。最后通过分析讨论得出,相较于其他维度,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的场馆学习环境设计与构建研究》,场馆学习环境作为典型的非正式学习环境,具有情境感知、具身学习、分布式认知、移动互联与分享以及个性化体验等特点。场馆学习环境主要包括实体场馆学习环境和数字化场馆学习环境,而场馆学习环境的构建主要包括实现实体场馆与数字化场馆的融通、借助网络技术和移动设备的支持等方面,旨在有效地促进非正式学习的发生,提高场馆的教育质量,提升公民的学习能力与人文素养。

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学习空间构建研究,混合式学习空间以教师自己录制的微课资源作为教学内容,以“半翻转课堂”作为教学方法,以场馆空间、虚拟空间、创客空间以及智慧学习空间作为教学环境,围绕3D打印中心、科技图书馆、智慧教室、虚拟现实教室、教室发展中心等技术支持下的学习空间展开,该学习空间构建了以混合式学习理论和物理空间相结合的学习空间。理论部分围绕混合式学习的线上、线下教学设计展开,混合式学习模式有利于教师统计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在开展混合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在混合式教学设计以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对学生的预期学习效果有更好的把握,再实施混合式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给学习提供更好更有效的学习,教学机构的决策者要给学习提供适应的学习场所,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AIED技术支持下的适应性教育模式的构建及应用在教育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构建了基于教育人工智能技术支撑下的适应性教育模式,旨在促进适应性学习环境的真实需求,革新传统教育模式,形成动态和可持续的循环智能教育联动新体系,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教育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翻转课堂模式下的深度学习影响因素研究》在新课改中, 翻转课堂作为新兴的教学模式之一,将课堂中的先教后学改变为先学后导旨在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但随着翻转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推广,研究内容出现了单一化问题,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此,在分析深度学习的含义、深度学习与翻转课堂关系的基础上,基于“Photoshop 平面设计”课程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并结合深度学习现状和深度学习影响的主要因素,以 S 大学 2016 级三个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性分析、线性回归分析方式等量化研究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影响深度学习的主要因素是沟通交流、知识加工水平以及反思评价水平。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能力框架构建研究——基于ISTE 2017版<教育者标准>教师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能力建设,是以“创新”为引领的教育信息化 2.0 建设的重点;构建教师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能力框架,是教师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能力建设的先决条件2017 年,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以技术创新教学为主导思想,发布了新版《教育者标准》。在详细解读新标准的能力维度及指标、分析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特色的基础上,借鉴该新标准的创新灵魂和框架结构,提出了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能力框架,应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诉求以给学生学习赋权为出发点,以教师创新型角色为依托,以教学法创新为具体内容,从而构建包含创新设计者、学习促进者、建设性评价者、主动学习者、积极合作者、模范示范者等能力维度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能力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