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养生
养生,又称道生、摄生、保生等。“养”即保养、调养、养护;“生”即生命。养生是采取一定措施保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长寿命的理论与方法。养生的首要目的是培补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减少和防止疾病的发生;养生的目标是协调阴阳,使人身心康健,延年益寿。养生学是中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探索和研究生命的规律,以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理论和方法为宗旨,进行综合性养生保健活动,从而达到强身防病、延年益寿目的的学科。
(一)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可归纳为顺应自然、形神兼养、保精护肾、调养脾胃等。
1.顺应自然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各种变化息息相关,自然界的季节气候、昼夜晨昏的交替,天体运行、地理环境的演变,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灵枢·邪客》说:“人与天地相应也。”就是说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是相适应的。从养生的角度而言,人体自身虽具有适应能力,但人们要了解和掌握自然变化规律,主动地采取养生措施以适应其变化,这样才能使各种生理活动与自然界的节律相应而协调有序,保持健康,增强正气,避免邪气的侵害,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据此,中医学提出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顺时养生原则。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强调:“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又指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即是强调养生应遵循四时变化规律。中医学倡导顺应自然的饮食调配、起居有常、动静合宜、衣着增减等,均是这方面的良好体现。
2.形神兼养
中医学认为,形与神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构成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即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无形则神无以附,无神则形不可活。因此,中医养生要形神共养,使形体健壮,精力充沛,以达身心合一,健康长寿。“调神”主要有清净养神、四气调神、疏导养神、修身怡神。“保形”重在保养精血。《景岳全书》曰:“精血即形也,形即精血。”可用药物调养及饮食调养,以保养形体。此外,还可通过运动锻炼,以达保养形体之目的。炼形的方法包括太极、导引、按摩等。
3.保精护肾 中医学强调肾精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因精能化气,气能生神,神能御气。肾为先天之本,水火之宅,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是元气、阴精的生发之源,生命活动的调节中心。肾中精气的盛衰,直接关系到人的生长发育及衰老速度。肾气充足,则精神健旺,身体健康,寿命延长;肾气衰少,则精神疲惫,体弱多病,寿命短夭。正如明·虞抟《医学正传·医学或问》所说:“肾元盛则寿延,肾元衰则寿夭。”护肾保精之法应注意房事有节,并且要结合运动保健、按摩固肾、食疗保肾、针药调治等,从而使人体精充气足、形健神旺,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之目的。
4.调养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夭的重要因素。《图书编·脏气脏德》曰:“养脾者,养气也。养气者,养生之要也。”脾胃强健,气血化源充足,脏腑功能强盛,保证生命活动协调平衡;脾胃虚衰则百病丛生。调养脾胃的具体方法,如饮食调节、药物调养、精神调摄、针灸按摩、气功调养、起居劳逸调摄等,皆可健运脾胃,调理后天,以达延年益寿之目的。
(二)养生的主要方法
中医养生的实践基础丰富多彩,具体方法灵活多样,包括精神养生、起居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环境养生、针药养生等。
1.收摄精神 在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各种生理功能都需要神的调节,故神极易耗伤而受损。因而,养神就显得尤为重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指出:“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所谓“静以养之”,主要是指静神不思、养而不用,即便用神,也要防止用神太过而言。《素问·痹论》中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即指静而少思,神不过用,身心的清流有助于神气的潜藏内守。反之,神气的过用、躁动往往容易耗伤,会使身体健康受到影响。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了清静养神的养生保健意义。
2.起居有常 人类在漫长演化过程中,养成了与自然相适应的生活规律,即“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因此,要是做到作息规律、居处适宜、穿着合体、慎避外邪,以达到生活愉快、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明确指出了四季的起居养生方法,曰:“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3.饮食有节 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就使人多病早衰。《内经》对饮食不节的危害,有“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多食盐,则脉凝泣变色;多食苦,则皮枯而毛衰……”等多处论述。孙思邈对饮食宜忌的论述更全面、更实用,除“食不可过饱,务令简少”“常宜温食”“常宜轻清甜淡之物”等常识外,还对饮食方法、饮食卫生着重论述,如“美食宜熟嚼,生食不粗吞”“食勿大语”“每食以手摩面及腹”“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陈臭物,勿饮浊酒”“必不得食生黏滑等物”等,这对避免过食伤胃,防止食物中毒,预防疫病传染,乃至祛病延年都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4.适应环境 环境养生是中医养生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中医养生学基本原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环境养生又包括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
地理环境又称为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样也是各种生物的生存基础。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和一切的生物皆由地球环境进化而成,都依赖环境而生存。适宜的地理、优质的水源、丰富的物产,能维护健康,益寿延年。
气候环境也与人类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对应关系。人如果要达到健康长寿或修身养性的目的,首先就得了解自然界变化的特点与规律,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得去适应,与自然界保持着和谐共存关系。根据所处的环境气候变化的特点来调节自己的身体,从而起到养生的目的。
人具有生物与社会双重属性,因此,必须重视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疾病及养生的影响。《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始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这里非常明确地阐明了诊治疾病要注意社会心理因素影响的观点。由此可见,社会环境同样与身心健康有着紧密关联。
5.针药养生 运用传统中药、针灸方法来达到延缓衰老、健体强身的目的,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对养生防病经验的总结。几千年来,不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保健药物,而且创造出不少行之有效的延年益寿方药。据《神农本草经·序录》谓:“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可知列为上品者,为延年益寿之品。在365种药物中,记述有延年、不老、耐老、益气、轻身、增寿等药物共165种,某些药物后面还直接注明“颇利老人”。书中记载的这165种与抗老延寿有关的药物,均被后世本草著作收录。汉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述了黄芪建中汤、薯蓣丸、肾气丸等著名的补养抗衰老方剂,尤其是肾气丸,时至今日仍在国内外有效地应用。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就论述了许多针灸方面用以保健的资料。宋代王执中著的《针灸资生经》里,记载了用针灸预防多种疾病,如刺泻风门背不发痈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