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基础理论
1.10.3.4 四、内生五邪
四、内生五邪

内生五邪,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脏腑或气血津液功能异常而导致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火的病理变化。因病起于内,又与风、寒、湿、燥、火外邪所致病证的临床征象类似,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和“内火”,统称为内生五邪。内生五邪并不是致病因素,而是由于脏腑及气血津液的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综合性病机变化。

内生五邪与外感六淫有一定区别:内生五邪属内伤病的病机;外感六淫属于外感病的病因。

(一)风气内动

风气内动,即“内风”,是与外风相对,指脏腑气血失调,体内阳气亢逆而致风动的病理变化。

《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由于“内风”与肝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又称肝风内动或肝风。凡是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因为阳盛或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出现动摇、眩晕、抽搐、震颤等类似风动的病理状态,都是风气内动的具体表现。《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即指明了内风的临床表现,不仅与外风为病相类似,而且指出了与肝密切相关。风气内动病机主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等。

1.肝阳化风 是指肝阳偏亢,或肝肾阴亏,阴不制阳,致肝阳亢逆无制而动风的病理状态。多由于情志所伤,肝郁化火,或年老肝肾阴亏,或操劳过度等,耗伤肝肾之阴,导致阴虚阳亢,风气内动。常见临床表现:轻者可见筋惕肉瞤、肢麻震颤、眩晕欲扑,或见口眼斜、半身不遂;严重者则因血随气升而发卒然扑倒,不省人事,或为闭证,或为厥证。可用镇肝息风汤加减治疗,以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2.热极生风 又称热甚动风,是指邪热炽盛,燔灼津液,劫伤肝阴,筋脉失养而动风的病理状态。多见于热性病的极期,由于火热亢盛,煎灼津液,致使筋脉失养,动而生风。常见临床表现:在高热不退基础上,出现痉厥、抽摘、鼻翼煽动、目睛上吊、神昏谵语等。可用羚角钩藤汤加减治疗,以清热息风,增液舒筋。

3.阴虚风动 是指阴气衰竭,宁静抑制功能减退,筋脉失养而动风的病理状态。多见于热病后期,或由于久病耗伤,阴气和津液大量亏损,阴虚则阳亢,抑制能力减弱,加之筋脉失之滋润,变生内风。临床可见筋惕肉瞤、手足蠕动等动风症状,并见低热起伏、舌光无苔、脉细如线等阴气衰少表现,可用大定风珠加减治疗,以滋阴息风。

4.血虚生风 是指血液虚少、筋脉失养而动风的病理状态。多由于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营血,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血不荣络,致虚风内动。临床可见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伸等症。可用阿胶鸡子黄汤加减治疗,以滋阴养血,柔肝息风。

此外,临床还有血燥生风,指血虚津亏,失润化燥,肌肤失于濡养而生风的病理变化。多由久病伤阴耗血,或年老精亏血少,或长期营养缺乏,生血不足,或瘀血内结、新血生化障碍等原因,导致局部或全身肌肤失于濡养,经脉气血失于和调,血燥而化风。临床可见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并有皮肤瘙痒或落屑等症状。

(二)寒从中生

寒从中生,又称“内寒”,是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气弥漫的病理变化。

因先天禀赋不足,阳气素虚,或久病伤阳,或外感寒邪,过食生冷,损伤阳气,以致阳气虚衰。阳气虚衰,不能制阴祛寒,故阴寒内盛。多表现为阳热不足,温煦失职,虚寒内生,可见面色苍白、畏寒喜热、肢末不温、舌质淡胖、苔白滑润、脉沉迟弱,或筋脉拘挛、肢节痹痛等症。临床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内寒的病机主要与脾肾阳虚有关。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阳能达于肌肉、四肢;肾阳为人身阳气之根,能温煦全身脏腑、形体。故脾肾阳气虚衰,则温煦失职,最易表现虚寒之象,而尤以肾阳虚衰最为关键。

阳气虚衰,蒸化水液功能减退,水液代谢障碍,从而导致病理产物的积聚或停滞,形成水湿、痰饮等。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临床多见尿频清长,涕唾痰涎稀薄清冷,或大便泄泻,或下肢水肿等。临床可用肾气丸、真武汤加减治疗。

阳气虚衰,不能温煦血脉,反生内寒以收引血脉,血脉收缩则血行不畅,重者可致血滞经脉或脏腑之中,形成瘀血。临床可见痛处固定、遇寒加重,可用温经汤加减治疗。

阳虚阴盛之寒从中生,与外感寒邪或恣食生冷所引起的寒证,即“内寒”与“外寒”之间,不仅有所区别,而且还有联系。其区别是:“内寒”的临床特点主要是虚而有寒,以虚为主;“外寒”的临床特点是以寒为主,虚象并不明显。二者之间的主要联系是寒邪侵犯人体,必然会损伤机体阳气,而最终导致阳虚;而阳气素虚之体,则又因抗御外邪能力低下,易感寒邪而致病。

(三)湿浊内生

湿浊内生,又称“内湿”,是指由于脾气的运化水液功能障碍而引起湿浊蓄积停滞的病理变化。由于内生之湿多因脾虚,故又称为脾虚生湿。

内湿的产生,多因过食肥甘,嗜好酒肉,恣食生冷油腻,内伤脾胃,致使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或喜静少动,素体肥胖,情志抑郁,致气机不利,津液输布障碍,聚而成湿所致。因此,脾的运化失职是湿浊内生的关键。

脾主运化有赖于肾阳的温煦气化。因此,内湿多由脾阳虚津液不化而成;而肾阳虚衰,亦必然影响脾之运化而导致湿浊内生。反之,由于湿为阴邪,湿胜则可损伤阳气,故湿浊内困,久之必损及脾阳、肾阳,而致阳虚湿盛之证。另外,湿浊可以聚而为痰,留而为饮,积而成水,变生多种病患。

湿性重浊黏滞,多阻遏气机,故其临床表现常可随湿邪阻滞部位的不同而异。如湿邪留滞经脉之间,则见头重如裹、肢体重着或屈伸不利,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湿犯上焦,则胸闷咳嗽,可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治疗;湿阻中焦,则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腻或口甜、舌苔厚腻,可用平胃散加减治疗;湿滞下焦,则腹胀便溏、小便不利,可用五苓散加减治疗。湿浊虽可阻滞于机体上、中、下三焦的任何部位,但仍以湿阻中焦脾胃为多。

此外,外感湿邪与内生湿浊,在其形成方面虽然有所区别,但二者亦常相互影响。湿邪外袭每易困脾,脾失健运又易滋生内湿。故临床所见,脾失健运,内湿素盛之体,易外感湿邪而发病。

(四)津伤化燥

津伤化燥,又称“内燥”,指体内津液耗伤而干燥少津的病理变化。多因久病伤津耗液,或大汗、大吐、大下,或亡血失精导致津液亏少,以及热性病过程中的热盛伤津等所致。由于津液亏少,不足以内溉脏腑,外润腠理孔窍,从而燥由内生,故临床多见干燥失润等病变。

内燥病变可发生于各脏腑组织,而以肺、胃及大肠为多见。内燥病变,临床多见津液亏少枯涸之症,如肌肤干燥不泽,起皮脱屑,甚则皲裂,口燥咽干唇焦,舌上无津或龟裂,鼻干目涩少泪,爪甲脆折,大便燥结,小便短少等,可用增液汤或益胃汤加减治疗。如以肺燥为主,还兼见干咳无痰,甚则咯血,可用养阴清肺汤加减治疗;以胃燥为主时,可见食少、舌干无苔,可用益胃汤或麦门冬汤加减治疗;若系肠燥,则兼见便秘等症,可用增液承气汤加减治疗。

内燥与外燥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外燥伤人多在秋季,多易伤肺。内燥则由于全身脏腑组织功能失常,津液亏少所致,可以发生于多个脏腑,但以肺、胃、大肠多见。无论外燥还是内燥,都以津液不足,脏腑组织失于滋润为特征。

(五)火热内生

火热内生,又称“内火”或“内热”,指脏腑阴阳失调而致火热内扰的病理变化。火热内生有虚实之分,其病机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阳盛化火 人身之阳气在正常的情况下,有温煦脏腑经络等作用,称之为“少火”。但是在病理情况下,阳气过盛,机能亢奋,必然使物质的消耗增加,以致伤阴耗津。此种病理性的阳气过亢则称为“壮火”,又称为“气有余便是火”。

2.邪郁化火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外感六淫病邪,在疾病过程中,皆可郁滞而从阳化热化火,如寒郁化热、湿郁化火等;二是体内的病理性代谢产物(如痰、瘀血、结石等)和食积、虫积等,亦能郁而化火。

3.五志化火 又称为“五志之火”,多指由于情志刺激,影响了脏腑精气阴阳的协调平衡,造成气机郁结或亢逆。气郁日久则可化热,气逆也可化火,导致火热内生。

4.阴虚火旺 此属虚火,多由于阴液大伤,阴虚不能制阳,阳气相对亢盛,阳亢化热化火,而致虚火内生。一般说来,阴虚内热多见全身性的虚热征象,如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面部烘热、消瘦、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临床可用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以养阴清热。阴虚火旺,多见某一局部的火热征象,如牙痛、齿衄、咽痛、颧红等,可选用知柏地黄汤或玉女煎加减,以滋阴泻火。

【小结】

疾病过程极其复杂,牵涉局部和全身的各个层次,对病机的研究也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进行,从而形成多层次的病机理论。本章主要讨论病变机理中的基本病机,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失常,以及内生五邪,是疾病发生后病理变化的本质。寻求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演变规律和本质,对于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复习思考题

1.正邪与疾病的关系是怎样的?

2.何谓气脱?其与亡阳有何异同?

3.阴虚与津液不足有何区别和联系?试述之。

4.瘀血和血瘀有何区别和联系?试述之。

推荐阅读书目

1.任应秋.病机临证分析.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高文柱.《诸病源候论》校注.北京:学苑出版社,2018.

3.王清任.医林改错.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

4.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经典文献辑要

1.《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2.《景岳全书·肿胀》:凡水肿等证,肺脾肾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水不归经则逆而上泛,故传入于脾而肌肉浮肿,传入于肺则气息喘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