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基础理论
1.10.3.3 三、精、气、血、津液失常
三、精、气、血、津液失常

精、气、血失常,包括精、气和血的不足及其各自生理功能的异常,精、气、血互根互用关系失常等病理变化。精、气和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如果人体的精气血失常,必然会影响及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但是,精、气、血又是脏腑机能活动的产物,因此脏腑发生病变,也会引起精气血的病理变化。所以,精、气、血失常的病机,同邪正盛衰、阴阳失调一样,是分析研究各种临床疾病病机的基础。

津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必须由多个脏腑的相互协调才能维持正常,诸如肺气的宣发和肃降、脾气的运化转输、肾气的蒸腾气化、三焦的通调,以及肝气的疏泄都参与其中,以肺、脾、肾三脏的作用尤为重要,而其核心是气对津液的气化作用。因此,气的运动及其维持的气化过程,调节着全身的津液代谢。如果肺、脾、肾等相关脏腑生理机能异常,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调,气化功能失常,均能导致津液生成、输布或排泄的障碍,包括津液不足及津液在体内滞留的病理变化。

(一)精的失常

精的失常主要包括精虚和精的施泄失常两方面的病变。

1.精虚 主要是指肾精不足及其功能低下所产生的病理变化。肾精禀受于父母,来源于先天,赖后天水谷之精的充养而维持其充盛状态。在生理上,肾精为脏腑之精的根本,具有化生肾气以促进生长发育、生殖和生髓化血、充脑养神等功能。因此,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过劳伤肾等,均能导致肾精不足。表现为生长发育不良、女子不孕、男子精少不育、精神委顿、耳鸣、健忘,以及体弱多病、未老先衰等。临床可选用左归丸加减进行治疗。

2.精的施泄失常 精的施泄,是指化为生殖之精以适度排泄。生殖之精,是在天癸的激发作用下由肾藏的先天之精在水谷精微的资助充养下合化而成。肾精充沛,肾气充盛,青春期后的男性则正常排精。若精的排泄过度或排泄障碍,则可出现失精或精瘀的病理变化。

(1)失精 是指生殖之精大量丢失的病理变化。生殖之精大量施泄,必致肾精大量损失而出现失精或精脱的病理变化。精闭藏于肾而不妄泄,主要依赖肾气的封藏作用与肝气的疏泄作用的协调平衡。若房劳过度,耗伤肾气,或久病及肾,或过度劳累,伤及肾气,以致肾气虚衰,封藏失司,生殖之精因之过度排泄,而成失精或精脱,表现为精液排泄过多,或兼有滑精、梦遗、早泄等症,并兼有精神萎靡、思维迟钝、失眠健忘、少气乏力、耳鸣目眩等症。临床可用右归丸或六味地黄丸加减进行治疗。

若精泄不止,则成精脱。精为气的化生本原,精脱必致气的大量损耗而致气脱。临床可选用金锁固精丸等进行治疗。

(2)精瘀 指男子精滞精道,排精障碍的病理变化。如果房劳过度、忍精不泄,或少年手淫,或久旷不交,或惊恐伤肾,或瘀血、败精、湿热瘀阻,或手术所伤等,皆可导致精瘀而排泄不畅。若肾气虚而推动无力,或肝气郁结而疏泄失职,亦致精泄不畅而瘀。

精瘀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排精不畅或排精不能,可伴随精道疼痛、小腹重坠、少腹硬结如串珠、腰痛、头晕等症状。治疗则应审因论治,或补气,或疏肝,或活血化瘀,或祛痰利湿。

(二)气的失常

气的失常,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气的生化不足或耗散太过,形成气虚的病理变化;二是气的某些功能障碍及气的运动失常,出现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或气脱等气机失调的病理变化。

1.气虚 指一身之气不足而表现出相应功能低下的病理变化。

形成气虚的原因主要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肺脾肾的机能失调而致气的生成不足,也可因劳倦内伤,久病不复等,使气过多消耗而致。

气虚常见精神委顿、倦怠乏力、眩晕、自汗、易于感冒、面色㿠白、舌淡、脉虚等症状,可选用四君子汤、玉屏风散等加减治疗。偏于元气虚者,可见生长发育迟缓、生殖机能低下等症,常选用肾气丸加减治疗;偏于宗气虚者,可见动则心悸、呼吸气短等症,可选用保元汤加减治疗。

由于元气主要由先天之精所化,是人身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故元气亏虚可引起全身性气虚,而无论何种气虚亦终将导致元气亏损,特别在小儿和老人表现得最为明显。

2.气机失调 是指气的升降出入失常的病理变化。升降出入,是气的基本运动形式。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推动和调节着脏腑经络的机能活动和精气血津液的贮藏、运行、输布和代谢,维系着机体各种生理机能的协调。气的升降出入失常,则能影响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等各种功能的协调平衡。一般来说,气机失调可概括为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等几种情况。

(1)气滞 是指机体局部气的运行不畅,郁滞不通的病理变化。气滞,主要由于情志抑郁,或痰湿、食积、热郁、瘀血等的阻滞,影响到气的运行;或因脏腑机能失调,如肝气失于疏泄、大肠失于传导等,皆可形成局部的气机不畅或郁滞,从而导致某些脏腑、经络的机能障碍。

气滞的病理表现有多个方面:气滞于某一经络或局部,可出现相应部位的胀满、疼痛。气滞则血行不利,津液输布不畅,故气滞甚者可引起血瘀、津停,形成瘀血、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

由于肝升肺降、脾升胃降,在调整全身气机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故脏腑气滞以肺、肝、脾、胃为多见。肺气壅塞,症见胸闷、咳喘,可选用杏苏散、桑菊饮或清气化痰汤等加减进行治疗;肝郁气滞,症见情志不畅、胁肋或少腹胀痛,常选用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加减治疗;脾胃气滞,症见脘腹胀痛、休作有时,大便秘结等,可选用保和丸、香砂六君子丸等治疗。

气滞的表现,虽然不同脏腑各不相同,但共同的特点不外乎闷、胀、疼痛。因气虚而滞者,一般在闷、胀、痛方面不如实证明显,并兼见相应的气虚征象。

(2)气逆 指气升之太过,或降之不及,以脏腑之气逆上为特征的一种病理变化。气逆多由情志所伤,或因饮食不当,或因外邪侵犯,或因痰浊塞阻所致,亦有因虚而气机上逆者。

气逆最常见于肺、胃和肝等脏腑。在肺,则肺失肃降,肺气上逆,发为咳逆上气;在胃,则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为恶心、呕吐、暖气、呃逆;在肝,则肝气上逆,发为头痛头胀、面红目赤、烦躁易怒等症。由于肝为刚脏,主动主升,而又为藏血之脏,因此在肝气上逆时,甚则可导致血随气逆,或为咯血、吐血,乃至壅遏清窍而致昏厥。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一般来说,气逆于上,以实为主,但也有因虚而气逆者。如肺津亏虚失润或肾不纳气,都可导致肺气上逆;胃津或胃阴亏虚,也能导致胃气上逆。

(3)气陷 指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以气虚升举无力而下陷为特征的一种病理变化。气陷多由气虚病变发展而来,尤与脾气的关系最为密切。若素体虚弱,或病久耗伤,致脾气虚损,清阳不升,或中气下陷,从而形成气虚下陷的病变。气陷的病理变化,主要有上气不足与中气下陷两方面。

上气不足,主要指气不上荣,头目失养的病变。一般由于脾气虚损,升清之力不足,无力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头目,致头目失养,可见头晕、目眩、耳鸣等症。正如《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中气下陷,指脾气虚损,升举无力,气机趋下,内脏位置维系无力,而发生某些内脏的位置下移,形成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病变,治疗当益气升提,以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

由于气陷是在气虚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与脾气不升的关系最为密切,故常伴见面白无华、气短乏力、语声低微、脉弱无力,以及腰腹胀满重坠、便意频频等症,可用升陷汤加减进行治疗。

(4)气闭 即气闭阻于内,不能外出,以致清窍闭塞,出现昏厥的一种病理变化。气闭多由情志刺激,或外邪、痰浊等闭塞气机,使气不得外出而闭塞清窍所致。

气闭的临床所见,或因触冒秽浊之气所致的闭厥,或突然精神刺激所致的气厥,或剧痛所致的痛厥,或痰阻气道之痰厥等等,其病机都属于气的外出突然严重受阻,而致清窍闭塞、神失所主的病理状态。气闭发生急骤,以突然昏厥、不省人事为特点,多可自行缓解,亦有因闭不复而亡者。其临床表现,除昏厥外,随原因不同而伴相应症状。临床可掐按人中、百会、中冲等穴位,或选用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等进行治疗。

(5)气脱 即气不内守,大量亡失,以致生命机能突然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气脱多由于正不敌邪,或慢性疾病,正气长期消耗而衰竭,以致气不内守而外脱,或因大出血、大汗等气随血脱或气随津脱,从而出现生命机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气脱可见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全身瘫软、手撒遗尿、脉微欲绝或虚大无根等症状。临床可选用参附汤加减进行治疗。

气脱与亡阳、亡阴在病机和临床表现方面多有相同之处,病机都属气的大量脱失,临床上都可见因气脱失而致虚衰不固,以及生命机能严重衰竭的表现。但亡阳是阳气突然大量脱失,当见冷汗淋漓、四肢厥冷等寒性征象;亡阴是阴液突然大量脱失,当出现大汗而皮肤尚温、烦躁、脉数疾等热性征象。若无明显寒象或热象,但见气虚不固及生命机能衰竭的上述表现,则称为气脱。因此,气脱若偏向阳气的暴脱,则为亡阳;若偏向阴液的暴脱,则为亡阴。

(三)血的失常

血的失常,一是因血的生成不足或耗损过多,致血的濡养功能减弱而引起的血虚;二是血的运行失常而出现的血瘀或出血等病理变化。

1.血虚 是指血量不足,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变化。

失血过多;或因脾胃虚弱,饮食营养不足,血的生化乏源;或因血的化生障碍;或因久病不愈,慢性消耗等因素而致营血暗耗等,均可导致血虚。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肾主骨生髓,最后可化血,故血虚的成因与脾胃、肾的关系较为密切。

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都依赖于血的濡养而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机能,所以血虚就会出现全身或局部的失荣失养,机能活动逐渐衰退等虚弱证候。血虚者气亦弱,故血虚除见失于滋润营养的症状外,多伴气虚症状,常见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爪甲色淡无华、神疲乏力、头目眩晕、心悸不宁、脉细弱等临床表现。临床可选用四物汤或当归补血汤加减治疗。

心主血、肝藏血,血虚时心肝两脏的症状比较多见。心血不足常见惊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脉细弱等心失血养的症状,临床可选用养心汤加减进行治疗。肝血亏虚见两目干涩、视物昏花,或手足麻木、关节屈伸不利等症,临床可选用补肝汤加减进行治疗。若肝血不足,导致冲任亏虚,又可出现妇女经少、月经衍期、闭经诸症,临床可选用四物汤加减进行治疗。

2.血运失常 血的运行失常出现的病理变化,主要有血瘀和出血两个方面。

(1)血瘀 是指血的循行迟缓,流行不畅,甚则血运停滞的病理状态。血瘀主要表现为血的运行郁滞不畅,或形成瘀积,可以为全身性病变,亦可瘀阻于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某一局部,从而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但无论病在何处,均易见疼痛,且痛有定处,甚则局部肿块,触之较硬,位置固定,若肿块生于腹内,称为“癥积”。另外,唇舌紫暗,舌有瘀点、瘀斑,皮肤赤丝红缕或青紫,肌肤甲错,面色黧黑等,也是血瘀常见的征象。导致血瘀的病机,主要有气虚、气滞、痰浊、瘀血、血寒、血热等。

(2)出血 是指血液逸出血脉的病理变化。逸出血脉之血,称为离经之血。若此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消散或排出,蓄积于体内,则称为瘀血。瘀血停积体内,又可引起多种病理变化。若突然大量出血,可致气随血脱而引起全身机能衰竭。导致出血的病机,主要有血热、气虚、外伤及瘀血内阻等。

(四)精、气、血的关系失调

精气互化,精血同源,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精、气、血三者,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也可相互影响。

1.精与气、血的关系失调

(1)精气两虚 由于精可化气,气聚为精,精气并虚或精伤及气、气伤及精,都可见精气两虚的证候。肾藏精,元气藏于肾,故本病机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肾的精气亏虚。肾之精气亏虚,以生长、发育迟缓,生殖机能障碍以及早衰等为临床特征。临床可选左归丸或左归饮加减治疗。

(2)精血不足 肾藏精,肝藏血。肾与肝,精血同源,故肝肾精血不足较为常见。多种疾病伤及肝肾,或肝病及肾、肾病及肝,皆可形成肝肾精血不足之证,症见面色无华、眩晕耳鸣、神疲健忘、毛发脱落稀疏、腰膝酸软;男子精少、不育;女子月经延期、月经量少、不孕等。临床可用河车大造丸或大补阴丸加减治疗。

(3)气滞精瘀和血瘀精阻 气机失调,疏泄失司及瘀血内阻,皆可致精道瘀阻而形成气滞精瘀或血瘀精阻的病机变化,而且二者可互为因果,同时并存。临床所见,除有一般精瘀症状外,前者以情志因素为多,阴部胀痛重坠明显;后者可见血精、阴部小核硬节等瘀血表现。

2.气与血的关系失调 气和血之间具有相互资生、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的关系。气对于血,具有推动、温煦、化生和统摄的作用;血对于气,则具有濡养和运载作用。故气的虚衰和升降出入异常,必然影响及血。如气虚则血无以生化,而至血虚;气虚则推动、温煦血液的功能减弱,血之运行滞涩;气虚摄血功能减弱,则血逸脉外而出血;气机郁滞,则血可因之而瘀阻:气机逆乱,则血可随气上逆或下陷,出现上为吐血、衄血,乃至厥仆,下为便血、崩漏等症。

同样,血的虚衰和血行失常时,也必然影响及气。如血虚,则气失所养而衰少;血脱,则气随血脱;血瘀,则可致气郁。故临床气血关系的失调,主要有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以及气血两虚等几方面。

(1)气滞血瘀 是指因气的运行郁滞,导致血的运行障碍,出现血瘀的病理变化。气滞血瘀多因情志内伤,抑郁不遂,气机阻滞,而致血瘀。肝主疏泄而藏血,肝气的疏泄作用在气机调畅中起着关键作用,因而气滞血瘀多与肝失疏泄密切相关。临床上多见胸胁胀痛、癥瘕积聚等病证。肺主气,调节全身气机,助心行血,若邪阻肺气,宣降失司,日久可致心肺气滞血瘀,而见咳喘、心悸、胸痹、唇舌青紫等表现。临床常选血府逐瘀汤加减,以理气活血。

气滞可导致血瘀,血瘀必兼气滞。由于气滞和血瘀互为因果,多同时并存。如闪挫外伤等因素,就是气滞和血瘀同时形成。但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的气滞血瘀,辨别气滞与血瘀的主次则是必要的。

(2)气虚血瘀 是指因气对血的推动无力而致血行不畅,甚至瘀阻不行的病理变化。气虚血瘀,多见于心气不足,运血无力而致的惊悸怔忡、喘促、水肿或肢体瘫痪、萎废。另外,老年人多血瘀,且多气虚,故气虚血瘀病机在老年病中较为常见。气虚和气滞可与血瘀并存,常常相互影响。临床常以补阳还五汤加减,以益气活血。

(3)气不摄血 是指由于气虚不足,统摄血液的生理功能减弱,血不循经,逸出脉外,而导致各种出血的病理变化。由于脾主统血,所以气不摄血的病变,主要表现为因气虚不足,气不摄血的咯血、吐血、皮肤紫斑、便血、尿血、崩漏等症,同时兼见面色不华、疲乏倦怠、脉虚无力、舌淡等气虚的表现。因脾主四肢肌肉,脾气主升,所以脾不统血的病机,易见肌衄及便血、尿血、崩漏等病证。临床常以归脾汤加减,以益气摄血。

气摄血的功能,虽以脾气之统血为主,但亦与其他脏腑之气的盛衰有关。比如肺气、肝气、肾气以及胃气亏虚,也可减弱气之统摄功能而发生出血。

(4)气随血脱 是指在大量出血的同时,气也随血的流失而急剧散脱,从而形成气血并脱的危重病理变化。各种大失血皆可导致气随血脱,较常见的有外伤失血、呕血和便血,或妇女崩中、产后大出血等因素。血为气之母,血脱则气无所依,故气亦随之散脱而亡失。症见精神萎靡、眩晕或晕厥、冷汗淋漓、四肢不温,或有抽搐,或见口干,脉芤或微细等。临床急以独参汤或参附汤加减,以益气固脱。

气随血脱如能及时救治,则可转危为安,继而表现为气血两虚的病理状态。如病情恶化,可出现亡阴、亡阳,发展为阴阳离决而死亡。

(5)气血两虚 即气虚和血虚同时存在的病理变化。气血两虚,多因久病消耗,气血两伤;或先有失血,气随血耗;或先因气虚,血化障碍而日渐衰少,从而形成气血两虚。“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血两虚,则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失之濡养,相应功能失常,故可出现不荣或不用的病证。临床主要表现为肌体失养及感觉运动失常的病理征象,如面色淡白或萎黄、少气懒言、疲乏无力、形体瘦弱、心悸失眠、肌肤干燥、肢体麻木,甚至感觉障碍、肢体萎废不用等。临床常以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加减,以气血双补。

(五)津液代谢失常

津液的代谢失常,是指津液生成、输布或排泄过程障碍。津液的正常代谢,是维持体内津液生成、输布和排泄之间相对恒定的基本条件。津液代谢失常包括津液不足和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1.津液不足 是指津液在数量上的亏少或功能减退,导致内则脏腑,外而孔窍、皮毛,失于濡润、滋养而产生一系列干燥枯涩的病理变化。

导致津液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热邪伤津,如外感燥热之邪,灼伤津液;或邪热内生,如阳亢生热、五志化火等耗伤津液。二是津液丢失过多,如吐泻、大汗、多尿及大面积烧伤等,均可损失大量津液。三是津液生成不足,如体虚久病,脏腑机能减退,可见津液生成不足。另外,慢性疾病耗伤津液,亦致津液亏耗。

津和液,在性状、分布部位、生理功能等方面各不相同,因此津和液不足的病机及临床表现,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津较清稀,流动性较大,主要分布于皮毛、孔窍、肌肉,并充盈血脉,以滋润作用为主。所以,一般而言,伤津主要表现为滋润功能不足。临床上,伤津常见于吐、泻之后,如夏秋季节,因饮食伤中,而致呕吐、泄泻或吐泻交作,损失大量津液者。严重者,因血中津少而失其滑润流动之性,气随津泄而推动无力,血液运行不畅,而见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脉微欲绝的危象。另外,炎夏高热多汗也易伤津。

液较稠厚,流动性较小,主要分布于脏腑、脑髓和关节之中,含有大量精微物质,以濡养作用为主。由于津与液本为一体,伤津和脱液,在病机和临床表现方面虽有区别亦有联系。一般而论,伤津较轻,以缺水为主,伤津未必脱液;脱液较重,更多损失精微营养物质,故脱液必兼津伤。从病情轻重而论,脱液重于伤津,伤津乃脱液之渐,脱液乃伤津之甚。津易伤亦易补充,而液一般不易损耗,一旦亏损则较难恢复。但津伤多发生迅急,常突然陷于气随津泄,甚至气脱的重危证候,则又非脱液可比。

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津液的输布和排泄是津液代谢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二者虽有不同,但其结果都能导致津液在体内不正常的停滞,成为内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根本原因。

津液的输布障碍,是指津液得不到正常的转输和布散,导致津液在体内环流迟缓,或在体内某一局部发生滞留。因而津液不化,可致水湿内生,酿痰成饮。引起津液输布障碍的原因很多,如肺失宣发和肃降,津液不得正常布散;脾失健运,可致水饮不化: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滞津停;三焦的水道不利,不仅直接影响津液的布散,而且影响津液的排泄。凡此均致津液输布障碍,而生痰饮水湿之患。上述多种成因中,脾气的运化功能障碍具有特殊意义。因脾主运化,不仅对津液的输布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在津液的生成方面具有主导作用。脾失健运不但使津液的输布障碍,而且水液不归正化,变生痰湿为患。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津液的排泄障碍,是指津液转化为汗液和尿液的功能减退,而致水液贮留体内,外溢于肌肤而为水肿。津液化为汗液,有赖肺气的宣发功能;津液化为尿液,有赖肾气的气化功能。肺肾功能减弱,均可引起水液贮留,发为水肿,但肾气的气化作用失常则起着主导作用。津液的输布障碍和排泄障碍,常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导致湿浊困阻、痰饮凝聚、水液贮留等多种病变。

(1)湿浊困阻 多因脾运失常,津液不能转输布散,聚为湿浊。湿性重浊黏滞,易于阻遏中焦气机,而见胸闷、脘痞、呕恶、腹胀、便溏、苔腻等症,临床可选择参苓白术散或平胃散等加减进行治疗。

(2)痰饮凝聚 多因脾、肺等脏腑机能失调,津液停而为饮,饮凝成痰。痰随气升降,无处不到,病及脏腑经络,滞留于机体的不同部位而有多种的病理变化。饮停之部位比较局限,如停于胸胁的“悬饮”,饮留于胸膈的“支饮”等。

(3)水液贮留 多由肺、脾、肾、肝等脏腑机能失调,气不行津,津液代谢障碍,潴留于肌肤或体内,发为水肿或腹水。正如《景岳全书·肿胀》说:“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水不归经则逆而上泛,故传入于脾而肌肉浮肿。”

上述湿、水、饮、痰,皆为津液停聚所生,以状态而论,湿为弥漫状态,水最为稀薄,痰较稠厚,饮则介于两者之间。另外,在发病机理,停聚部位,临床表现等方面也各有特点。但四者之间,又难以决然划分,而且可以相互转化,故有痰湿、水饮、痰饮并称者。

此外,肾气与膀胱之气的气化不利,尿液亦可停于膀胱难于排出而见尿少或癃闭;肺卫气机不利,腠理闭塞,玄府不通,汗不外泄,表现为少汗或无汗,又属于津液排泄障碍的特殊病理变化。由此可见津液代谢病机的复杂性。

3.津液与气血的关系失调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依赖于脏腑的气化和气的升降出入,而气之循行亦以津液为载体,通达上下内外遍布于全身。津液与血液相互化生,津液的充足,是保持血脉充盈、运行通畅的条件,而血的充沛和畅行,也是津液充盛和正常输布的条件。因此,津液与气血的功能协调,乃是保证人体生理活动正常的重要方面。一旦津液与气、血的关系失调,则可出现水停气阻、气随津脱、津枯血燥、津亏血瘀、血瘀水停等病理变化。

(1)水停气阻 指津液代谢障碍,水湿痰饮停留导致气机阻滞的病理变化。因水湿痰饮皆为有形之邪,易阻碍气的运行,其临床表现因水液停聚的部位不同而异。如水饮阻肺,肺气壅滞,宣降失职,可见胸满咳嗽,喘促不能平卧,可选用十枣汤或控涎丹加减治疗;水饮凌心,阻遏心气,则可见心悸、心痛,可选用苓桂术甘汤进行治疗;水饮停滞中焦,阻遏脾胃气机,可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而见头昏困倦、脘腹胀满、纳化呆滞,可用平胃散加减进行治疗;水饮停于四肢,则可使经脉气血阻滞,可见四肢浮肿、沉重胀痛等临床表现,临床可选用小青龙汤进行治疗。

(2)气随津脱 主要指津液大量丢失,气失其依附而随津液外泄出现暴脱亡失的病理变化。多由高热伤津,或大汗伤津,或严重吐泻耗伤津液等所致。《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说:“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此即汗出过多,津液外泄,阳气随之亡失的病理变化。《金匮要略心典·痰饮篇》亦指出:“吐下之余,定无完气。”此即说明,频繁而大量的呕吐、泄泻,皆可使气随津液的耗伤而脱失。

(3)津枯血燥 主要指津液亏乏枯竭,导致血燥虚热内生或血燥生风的病理变化。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津血又同源于后天的水谷精微,若因高热伤津,或烧伤引起津液损耗,或阴虚痨热,津液暗耗,均会导致津枯血燥,见心烦、鼻咽干燥、肌肉消瘦、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皮肤瘙痒或皮屑过多、舌红少津等临床表现。

(4)津亏血瘀 主要指津液耗损导致血行瘀滞不畅的病理变化。津液充足是保持血脉充盈,血行通畅的重要条件。若因高热、烧伤,或吐泻、大汗等因素,致使津液大量亏耗,则血量减少,血的循行涩滞不畅,从而发生血瘀之病变。临床表现,除见原有津液不足的表现外,出现舌质紫绛,或有瘀点、瘀斑,或见斑疹显露等症。《读医随笔》说:“夫血犹舟也,津液水也”“津液为火灼竭,则血行愈滞”。此即说明了热灼津亏导致血瘀的机理。

(5)血瘀水停 指因血脉瘀阻导致津液输布障碍而水液停聚的病理变化。血中有津,脉外之津液可渗入脉中,血瘀则津液输布不利;另外,血瘀必致气滞,也导致津停为水,故血瘀常伴水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