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导致机体的阴阳消长失去相对平衡,而出现阴阳偏盛、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等表现的病理状态。一般而言,邪正盛衰是虚实病证的机理,阴阳失调是寒热病证的病机,二者在阐释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机理时,常联合应用、互为羽翼。
(一)阴阳偏盛
阴阳偏盛,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某一方过于亢盛的病理变化,属“邪气盛则实”的实性病机。一般而言,病邪侵袭人体,多同气相求,阳邪侵犯人体可导致机体阳偏盛,阴邪侵犯人体可导致机体阴偏盛,“阳胜则热,阴胜则寒”,故阴阳偏盛必然导致机体寒热变化。由于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一方偏盛必然制约另一方使之减弱,阳偏盛伤阴可致阳盛兼阴虚,阴偏盛伤阳可致阴盛兼阳虚。因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是阴阳偏盛病理变化的必然发展趋势。
1.阳偏盛 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阳气偏盛、机能亢奋、机体反应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理变化。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
形成阳偏盛的原因,多由于感受温热阳邪,或感受阴邪从阳化热;也可由于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或因气滞、血瘀、食积等郁而化热所致。
阳气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阳盛以热、动、燥为其特点,故临床可见壮热烦渴、面红目赤、尿黄便干、脉数有力等症,可用黄连解毒汤或凉膈散加减治疗。
阳气亢盛则对阴气和津液的制约太过,所以说“阳胜则阴病”,即阳盛则耗伤阴气和津液。阳盛之初,对阴气和津液的损伤不明显,从而出现实热证。如果病情发展,阳盛日久,则且明显耗伤机体阴气和津液,则从实热证转化为实热兼津亏或阴虚证。
2.阴偏盛 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盛、机能抑制、热量耗伤过多的病理变化。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证。
形成阴偏胜的原因,多由于感受寒湿阴邪,或过食生冷、寒邪中阻等,导致机体内阴气的病理性亢盛。
阴气具有凉润、抑制、宁静等作用,阴盛以寒、静、湿为其特点,如形寒肢冷、蜷卧、舌淡而润、脉迟等,临床可用四逆汤或理中丸加减治疗。
阴气亢盛则过度制约阳气,“阴胜则阳病”,故在阴偏盛时,常同时伴有程度不同的阳气不足,形成实寒兼阳虚证。
(二)阴阳偏衰
阴阳偏衰,指人体阴阳中某一方虚衰不足的病理状态,属于“精气夺则虚”的虚性病机。由于阴阳双方存在着对立制约的关系,因此,阴或阳偏衰,制约无力,导致对方相对偏盛,从而形成“阳虚则阴盛”“阳虚则寒”,或“阴虚则阳亢”“阴虚则热”的病理变化。
1.阳偏衰 即阳虚,指机体阳气虚损,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减退,出现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减缓,产热不足的病理变化。一般而言,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气相对偏亢的虚寒证。
形成阳虚的主要原因,多是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劳倦内伤,或久病损耗阳气。由于阳气的温煦功能减弱,人体热量不足,难以温暖全身,可见畏寒肢冷、腹痛便溏等症,即“阳虚则寒”,临床可用理中丸或真武汤加减治疗。
由于阳气的推动作用不足,经络、脏腑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也因之而减退,加之温煦不足,则血液凝滞,津液停滞而成水湿痰饮,临床可用苓甘五味姜辛汤或小青龙汤加减治疗。由于兴奋作用减弱,可见精神萎靡、喜静等症。阳偏衰虽也可见到面色㿠白、畏寒肢冷、脘腹冷痛、舌淡、脉迟等寒象,但还有喜静蜷卧、脉微细等虚象,可用桂附地黄丸或附子理中丸加减治疗。
阳虚则寒与阴盛则寒,不仅在病机上有区别,而且在临床表现方面也有不同,前者是虚而有寒;后者是以寒为主,虚象不明显。
2.阴偏衰 即阴虚,指机体阴气不足,凉润、宁静、抑制等功能减退,出现代谢相对增快,机能虚性亢奋,产热相对增多的病理变化。一般而言,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气不足,阴不制阳,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证。
形成阴偏衰的主要原因,多是阳邪伤阴,或因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久病伤阴所致。阴气虚衰,主要表现为凉润、抑制与宁静的功能减退,阴不能制约阳,阳气相对偏亢,从而形成阴虚内热、阴虚火旺和阴虚阳亢等多种病变,表现出虚热及虚性亢奋的症状,如低热、五心烦热、骨蒸潮热等,即所谓“阴虚则热”,可用六味地黄丸或清骨散加减治疗。
阴虚则热与阳盛则热的病机不同,其临床表现也有所区别:前者是虚而有热;后者是以热为主,虚象并不明显。
(三)阴阳互损
阴阳互损,指机体的阴或阳虚损至一定程度,影响到另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此是在阴阳偏衰的基础上,由于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失调所呈现出的病理变化。由于肾阴、肾阳为全身脏腑阴阳的根本,因此,当脏腑的阳气或阴气虚损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损及肾阴、肾阳。无论阴虚或阳虚,多在损及肾之阴阳及肾本身阴阳失调的情况下,才易发生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的阴阳互损病理变化。
1.阴损及阳 指由于阴气亏损,累及阳气生化不足,或阳气无所依附而耗散,从而在阴虚的基础上又出现了阳虚,进而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例如肝阳上亢证,其病机主要为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阴不制阳的阴虚阳亢,但病情发展,因肾阴亏虚而影响肾阳化生,出现畏寒肢冷、面色㿠白、脉沉细等肾阳虚衰的症状,转化为阴损及阳的阴阳两虚证,可用金匮肾气丸加减治疗。
2.阳损及阴 指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以生,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阴虚,形成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例如肾阳亏虚、水泛为肿证,其病机主要为阳气不足,气化失司,水液代谢障碍,津液停聚而水湿内生,溢于肌肤。但其病变发展又可因阳气不足而导致阴气化生无源而亏虚,出现日益消瘦、烦躁不安,甚则阳升风动而抽搐等肾阴亏虚之征象,转化为阳损及阴的阴阳两虚证,临床可用真武汤或地黄饮子加减治疗。
(四)阴阳格拒
阴阳格拒,是在阴阳偏盛基础上由阴阳双方相互排斥而出现寒热真假病变的一类病机,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两方面。阴阳相互格拒的机理,在于阴阳双方的对立排斥,即阴或阳的一方偏盛至极,将另一方排斥格拒于外,致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出现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的复杂病变。
1.阴盛格阳 又称格阳,指阴气偏盛至极,闭阻于里,逼迫阳气浮越于外的病理变化。寒盛于内是疾病的本质,由于排斥阳气于外,可在原有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靡、畏寒蜷卧、脉微欲绝等寒盛于内的基础上,又出现面红、烦热、口渴、脉大无根等假热之象,故称为真寒假热证,可选用右归饮加减治疗。
2.阳盛格阴 又称格阴,指阳气偏盛至极、深伏于里,热盛于内,排斥阴气于外的病理变化。热盛于内是疾病的本质,但由于排斥阴气于外,可在原有壮热、面红、气粗、烦躁、舌红、脉数大有力等热盛于内的基础上,又出现四肢厥冷、脉沉伏等假寒之象,故称为真热假寒证,可选用白通汤加减治疗。
(五)阴阳亡失
阴阳的亡失,包括亡阴和亡阳两类,指机体的阴液或阳气突然大量地亡失,导致生命垂危的病理变化。
1.亡阳 指是机体的阳气突然大量脱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病理变化。一般而言,亡阳多由于邪气太盛,正不敌邪,阳气突然脱失所致;也可因汗出过多,吐泻无度,津液过耗,气随津泄,阳气外脱;或由于素体阳虚,劳伤过度,阳气消耗过多所致;亦可因慢性疾病,长期大量耗散阳气,终至阳气亏损殆尽,而出现亡阳。临床多见冷汗淋漓、心悸气喘、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畏寒蜷卧、精神萎靡、脉微欲绝等生命垂危的临床征象,可用四逆汤加减治疗,以回阳救逆。
2.亡阴 指由于机体阴液发生突然大量消耗或丢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病理变化。亡阴多由于热邪炽盛,或邪热久留、大量伤耗阴气、煎灼津液,或逼迫津液大量外泄而为汗,以致阴气随之大量消耗而突然脱失;也可由于长期大量耗损津液和阴气,日久导致亡阴者。阴气脱失,多见手足虽温而汗出如油、烦躁不安、心悸气喘、体乏无力、脉数疾跳动等危重征象,临床可用生脉散加减治疗。
亡阴和亡阳,在病机和临床征象等方面有所不同,但由于机体的阴和阳存在着互根互用的关系,阴亡则阳无所依附而散越,阳亡则阴无以化生而耗竭,故亡阴可以迅速导致亡阳,亡阳也可继而出现亡阴,最终导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生命活动终止而死亡。
综上所述,阴阳失调的病机,是以阴与阳之间所存在着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以及相互消长、转化等理论,来阐释、分析机体一切寒热病证的病变机理。阴阳失调的病机虽然是复杂的,但其中最基本的病机是阴阳的偏盛和偏衰。阴阳偏盛不仅可以导致其对方的亏损,也可以形成阴阳格柜或阴阳转化;阴阳偏衰不仅可发展为阴阳互损,也可导致阴阳亡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