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基础理论
1.10.3.1 一、邪正盛衰
一、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正气与邪气在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邪气侵犯人体后,一方面邪气对机体的正气起着损害作用;另一方面正气也对邪气产生抗御和祛除作用。邪正双方不断斗争的态势和结果,不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而且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展和转归,同时也决定病证的虚实变化。从一定意义上说,疾病的过程就是邪正斗争及其盛衰变化的过程。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在疾病过程中,正气和邪气这两种力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其不断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发生力量对比的消长盛衰变化。随着体内邪正的消长盛衰变化,形成了疾病的虚实病机变化。

1.虚实病机 虚和实是相比较而言的病证,如《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1)实证病机 实指邪气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状态。《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实证多由外邪侵袭,或痰饮、食积、瘀血等滞留体内所致,多见于外感病的初中期,或病理产物积聚的内伤病证。实的病机特点是邪气亢盛,正气未衰,邪正斗争剧烈。临床常见壮热狂躁、声高气粗、痰涎壅盛、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表现。

(2)虚证病机 虚是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状态。《素问·通评虚实论》说:“精气夺则虚。”虚证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重病损伤正气引起,多见于疾病后期及体质虚弱者。虚的病机特点是正气亏虚,邪气已退或不明显,正邪斗争不剧烈。临床常见神疲体倦、面色无华、自汗盗汗、声低气微,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表现。

2.虚实变化 邪正的消长盛衰不仅可以产生比较单纯的虚或实的病理变化,而且在病程较长、病情复杂的疾病中,还会出现虚实之间的多种变化,主要有虚实错杂、虚实转化及虚实真假。

(1)虚实错杂 指在疾病过程中,邪盛和正虚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邪盛正伤,或疾病失治、误治,以致病邪久留,损伤人体正气;或因虚体受邪,正气无力祛邪外出:或本已正虚,又兼内生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凝结阻滞,而致虚实错杂病变,包括虚中夹实和实中夹虚两种情况。

虚中夹实,是指以正虚为主,又兼有实邪为患的病理变化。如脾虚湿滞证,由于脾气不足,运化无权,而致湿邪内生,阻滞中焦。临床上既有属脾气虚弱的神疲肢倦、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不实等,又兼见属湿滞病变的口黏、脘痞、舌苔厚腻等症状,可用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减治疗。

实中夹虚,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的病理变化。如在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由于热邪伤津耗气,可形成邪热炽盛、气津两伤的病证。其表现既有高热气粗、面红目赤、尿赤便秘、苔黄脉数等实热症,又兼见口渴引饮、气短心悸、舌燥少津等津亏气虚之症,临床可用白虎加人参汤加减治疗。

(2)虚实转化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可出现由实转虚和因虚致实的病机变化。

由实转虚,是指实证或因失治、误治等原因,病程迁延,致使由实证转化为虚证的病变过程。

因虚致实,指以正气虚为主的虚性病变,转变为邪气盛突出的病变过程。其机理多由于脏腑功能减退,而病理产物停聚;或正虚,外邪侵入,虚实并存,邪盛突出。因虚致实的病变,正虚仍然存在,此时实性病机占突出地位。

(3)虚实真假 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疾病的临床表现可出现与其病机的虚实本质不符的假象,主要有真实假虚和真虚假实两种情况。

真实假虚,是指病机的本质为实,但表现出“虚”的临床假象。一般是由于邪气亢盛,结聚体内,阻碍经络,气血不能外达所致,故真实假虚又称为“大实有羸状”。如热结肠胃,腹痛硬满,发热汗出,而见泻下稀水臭秽,《伤寒论》称为“热结旁流”,病机属真实假虚,可用大承气汤加减,以峻下热结。

真虚假实,是指病机的本质为虚,但表现出“实”的临床假象。一般是由于正气虚弱,脏腑经络之气不足,推动、激发功能减退所致,故真虚假实证又称为“至虚有盛候”。如脾气虚弱,运化无力,可见腹部胀满、时痛时减等假实征象,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以补气健脾。

总之,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病机的虚和实是相对的。由实转虚、因虚致实和虚实夹杂,常常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因此,在临床上应以动态的、相对的观点来分析虚与实的病机。尤其是在有虚实真假的特殊情况时,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不被假象所迷惑,真正把握住疾病的虚实变化。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邪正双方的斗争,其力量对比在不断地发生消长盛衰的变化,这种变化对疾病转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般而论,正胜邪退,疾病趋向于好转和痊愈;邪胜正衰,则疾病趋向于恶化,甚则导致死亡;若邪正力量相持不下则疾病趋向迁延或慢性化。

1.正胜邪退 指在疾病过程中,正气奋起抗邪,正气渐趋强盛,而邪气渐趋衰减,疾病向好转和痊愈方向发展的病理变化。这是在许多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转归,常见于正气比较充盛,抗御病邪能力较强;或因邪气较弱,或因及时正确的治疗,邪气难以进一步发展,致使病邪对机体的侵害作用消失,脏腑、经络的病理性损害逐渐得到康复。

2.邪胜正衰 是指在疾病过程中,邪气亢盛,正气虚弱,机体抗邪无力,疾病向恶化、危重,甚至向死亡方面转归的病理变化。多由于机体的正气虚弱,或邪气炽盛,或失治误治,机体抗病力弱,不能制止邪气的侵害作用,邪气进一步发展,机体受到的病理性损害日趋严重,病情因而趋向恶化和加剧。若正气衰竭,邪气独盛,脏腑经络及精血津液的生理机能衰惫,阴阳离决,则机体的生命活动亦告终止。

3.邪去正虚 指在疾病过程中,正气抗御邪气,邪气退却而正气大伤的病理状态。多因邪气亢盛,正气耗伤较重;或正气素虚,感邪后重伤正气;或攻邪猛烈,正气大伤所致。其病机特点是邪气已退,对机体的损害作用也已消失,但正气消耗的状况尚有待恢复。多见于重病的恢复期,其最终的转归一般仍然是趋向好转、痊愈。

4.邪正相持 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正气不甚弱,而邪气亦不亢盛,则邪正双方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病势处于迁延状态的病理变化。此时,由于正气不能完全祛邪外出,邪气可以稽留于一定的部位,病邪既不能消散,亦不能深入,又称为“邪留”或“邪结”。一般说来、邪气留结之处,即是邪正相搏病理表现明显之所。一般多见于疾病后期,且是多种疾病由急性转为慢性,或慢性病久治不愈,或遗留某些后遗症的主要原因。

邪正相持阶段,仍然存在着正邪的消长盛衰变化,从而形成疾病阶段性的邪正对比态势的不同变化。邪正相持的态势具有不稳定性,可因正邪的盛衰变化而发生向愈或恶化的转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