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基础理论
1.10.1.2 二、内伤病因
二、内伤病因

内伤病因是相对外感病因而言的。此类病因直接伤及脏腑,导致气血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非外邪所致,故称为内伤病因,主要包括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由内伤病因所引起的疾病,统称为内伤病。

(一)七情内伤

1.七情内伤的概念 七情内伤,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内伤致病因素。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应,一般不会导致疾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续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范围,使人体脏腑气机紊乱、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七情能否致病,除与情志本身反应强度、方式有关外,还与个体的心理特征、生理状态有密切的关系。七情致病不同于外感六淫,六淫主要从口鼻或皮毛肌表侵入人体,而七情则直接影响相关的内脏而发病,故七情致病称为“七情内伤”或“内伤七情”,是造成身心疾病等内伤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2.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人的情志活动与脏腑气血有着密切的联系。情志活动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外界的各种刺激作用于人体,人体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情志反应。七情是五脏正常生理功能活动的产物,是五脏精气活动在神志方面的表现,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七情以怒、喜、思、悲、恐为代表,分属于五脏,称为五志。具体而言,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肾在志为恐。若脏腑气血运行失常,会出现异常的情志反应。如《灵枢·本神》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反之,情志太过也会损伤相应的内脏,导致疾病的发生。

七情与气血的功能关系密切。气与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也是形成七情的物质基础。气对人体脏腑具有温煦推动作用,血对人体脏腑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不同情志活动对脏腑气血有不同的影响,气血功能失调,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故《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脏腑的生理活动必须以气血为物质基础,而精神情志活动又是脏腑生理功能活动的表现,所以说七情与人体脏腑气血关系密切。

3.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 首伤心神。心藏神而为脏腑之主,所以情志所伤,首先影响心神,然后波及相应脏腑。如《类经》说:“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无不从心而发。”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神受损可损及其他脏腑。《灵枢·口问》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损伤相应之脏。七情过激或持久刺激可直接伤及相应脏腑,影响脏腑功能而产生病理变化。不同的情志刺激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过喜伤心,可见心神不宁、心悸、失眠、健忘,甚至精神失常等;过怒伤肝,可见两胁胀痛、善太息、咽中异物感、痛经、闭经等;过思伤脾,可见纳呆食少、脘腹胀满、大便溏泄等;悲忧伤肺,可见咳嗽、胸闷、气短、乏力等;惊恐伤肾可见滑精、二便失禁等。

易伤心、肝、脾。七情过激虽可伤及五脏,但与心、肝、脾的关系尤为密切。心主血而藏神;肝主疏泄,可以调畅气机,调节情志,故肝失疏泄、气机紊乱又是情志性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脾主运化,为气机升降的枢纽和气血生化之源,所以七情内伤以心、肝、脾三脏病证和气血失调为多见。

由于情志的复杂性,七情内伤既可能是一种情志伤人,也可能是两种以上情志交织伤人致病,如忧思、郁怒、惊喜、惊恐等。数情交织致病,可损伤一脏,也可伤及多脏。如大惊过喜,或猝受惊恐,既可伤心,又可及肾;忧思过度,既可伤脾,也可影响心、肺等脏。此外,情志内伤还可以化火,即“五志化火”,久之可致阴虚火旺等证,或导致湿阻、食积、痰饮等诸郁为病。

(2)影响脏腑气机 七情内伤致病,主要是通过影响脏腑气机,导致气机失调、气血逆乱而发病。《素问·举痛论》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怒则气上。气上,即气机逆上。怒则气上,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疏泄太过而上冲,甚则血随气逆、并走于上,可见面红目赤、头晕耳鸣,甚者呕血或卒倒昏厥等症,临床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调经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若肝气横逆,可兼见腹痛、泄泻等症,临床可用痛泻要方加减治疗,以抑肝扶脾。

喜则气缓。气缓,即气机涣散。喜则气缓,指暴喜过度,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如《灵枢·本神》所谓“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临床可见精神不集中、神志失常或狂乱等症,可用养心汤或朱砂安神丸加减治疗。

悲则气消。气消,即气的消沉或功能减退。悲则气消,指过度悲忧可使肺气耗伤、意志消沉。临床可见气短胸闷、精神萎靡不振、乏力懒言等症,可用百合地黄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

恐则气下。气下,即气机下陷。恐则气下,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则伤精,发生骨酸痿厥、遗精等症,可用金锁固精丸加减治疗,以固肾涩精。

惊则气乱。气乱,即气机紊乱。惊则气乱,指突然受惊,致心神不定、气机逆乱,可使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可见心悸怔忡、惊恐不安等症,可用安神定志丸加减治疗。

思则气结。气结,即气机郁结不畅。思则气结,指思虑劳神过度,可伤神损脾,致气机郁结。由于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故思虑过度不但耗伤心神,也会影响脾气的运化。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暗耗阴血,心神失养则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可用归脾汤加减治疗,以补益心脾;气机郁结阻滞,脾的运化无力,胃的受纳腐熟失职,便会出现纳呆不饥、腹胀便溏,甚至形体消瘦等,临床可以归脾汤合逍遥散加减治疗,以健脾养心,疏肝理气。

(3)多发为情志病 情志病,指发病与情志刺激有关或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七情致病不仅可引起胸痹、真心痛、眩晕等以躯体疾患为主的心身疾病,还常可致郁证、癫证、狂证等以精神失常为主的精神病。

(4)影响病情变化 病势变化与情志活动关系密切。情绪积极乐观,七情反应适当,当怒时怒而不过,当悲时悲而不消沉,有利于病情的好转乃至痊愈。若情绪消沉,悲观失望,或七情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恶化。如素有阴虚阳亢、肝阳化风的眩晕患者,若遇事恼怒,肝阳暴涨,气血冲逆于上,则可见眩晕加重,甚至突然昏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七情内伤导致肝气失调出现的梅核气、胃脘痛,以及腹痛泄泻等病证,往往会因情志刺激而病势加重;患有胸痹、真心痛、消渴等病的患者,也常因情志波动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

(二)饮食失宜

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维持健康的基本条件,是人体后天生命活动所需精微物质的重要来源。合理饮食,是水谷精微化生的前提,有利于气血生成、脏腑充养,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饮食失宜,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内伤性病因之一。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主要依靠脾胃的功能,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脾主运化转输水谷精微。但若饥饱失常,饮食不洁,或饮食偏嗜,则又常为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故饮食所伤,常影响脾胃腐熟、运化功能,气机升降失常,引起消化功能障碍;或为宿食积滞,或能聚湿生痰、化热,亦可累及其他脏腑而变生他病。另外,大病之后,余邪未尽,亦可因伤食而复发。饮食失宜而致病,主要表现为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三个方面。

1.饮食不节 是指饮食没有规律。主要包括过饥与过饱两个方面。

(1)过饥 指摄食不足,或饥不得食,或过度限制饮食,或因脾胃功能不足而不思饮食等。长期摄食不足,则化源缺乏,气血化生不足,久之必然亏虚为病,可见形体日渐消瘦。故《灵枢·五味》说:“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如婴幼儿因母乳不足,营养不良,可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气血衰少则正气不足,卫外无力,易感外邪或继发其他病证。此外,还有部分患者,为了某种目的过度节食减肥,导致气血化生不足,变生诸病,严重者可发展成厌食等较顽固的身心疾病,临床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以健脾益气。

(2)过饱 指饮食过量。长期饮食过量,超过脾胃的运化功能,影响饮食物的腐熟和运化,以致阻于体内,形成宿食积滞,可见脘腹胀满疼痛、呕吐泄泻、嗳腐吞酸、厌食纳呆等,可选用保和丸或山楂丸等治疗,以消食和中。故《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长期过饱,还可引起营养过剩,而发展为肥胖、消渴、胸痹等病证。过食肥甘厚味,易于化生内热,甚至引起痈疽疮毒等病,即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膏粱之变,足生大丁”。因小儿进食缺乏规律性,且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胃较成人为弱,若幼儿食积日久,可积而化热,形成“疳积”,出现手足心热、心烦易哭、脘腹胀满、大便溏泻、面黄肌瘦等症,临床可用消积散加减治疗,扶脾健胃,磨积消食。

2.饮食不洁 进食不洁净或有毒的食物,可引起多种肠胃道疾病,出现腹痛、吐泻、痢疾等,或引起寄生虫病,如蛔虫、蛲虫等,临床见脐腹时痛、嗜食异物、面黄肌瘦等症。若蛔虫窜进胆道,还可出现胁腹剧痛、时发时止,吐蛔,四肢厥冷的蛔厥证,临床可用乌梅丸加减治疗,以缓肝调中,清上温下。若进食腐败变质有毒食物,常出现剧烈腹痛、发热吐泻等中毒症状,重者可出现昏迷或死亡。

3.饮食偏嗜 是指特别喜好某些食物或专食某些食物,饮食有偏而言。饮食偏嗜日久,可导致人体阴阳失调,或某些营养缺乏而发生疾病。饮食偏嗜主要表现在寒热偏嗜、五味偏嗜、食类偏嗜等几个方面。

(1)寒热偏嗜 饮食宜寒热适中。《灵枢·师传》云:“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指出饮食过冷过热,皆不相宜。如多食生冷寒凉,可伤脾胃阳气,导致寒湿内生,发生腹痛泄泻等症,临床可用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治疗,温中导滞;若偏食辛温燥热,可使胃肠积热,出现口渴、腹满胀痛、便秘或酿成痔疮病症,临床可用大承气汤加减治疗,以泻热通腑,行气导滞。若嗜酒成癖,久易聚湿、生痰、化热而致病,甚至变生癥积,临床可用膈下逐瘀汤合六君子汤加减治疗,以祛瘀软坚,扶正健脾。

(2)五味偏嗜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味与五脏,各有其所喜,《素问·至真要大论》说:“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五味各有不同作用,不可偏废。若五味偏嗜,则致脏气偏盛偏衰,久之可传变而发生疾病。如多食咸味,会使血脉凝滞,面色失去光泽;多食苦味,会使皮肤枯槁少津,汗毛脱落;多食辛味,会使筋脉拘急而爪甲枯萎;多食酸味,会使皮肉萎缩,口唇干薄;多食甘味,会使骨骼疼痛而头发脱落。由此可见,若长期偏嗜某种性味的食物,既可引起本脏功能失调,也可导致“伤己所胜”之脏而出现各种变证。

(3)食类偏嗜 指偏食某种或某类食品,或厌恶而不食某类食物,或膳食中缺乏某些营养物质等,久之也可成为导致某些疾病发生的原因,如瘿瘤(碘缺乏)、佝偻(钙磷代谢障碍)、夜盲(维生素A缺乏)等。人的膳食结构应谷、肉、果、菜齐全,且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素问·藏气法时论》),调配合理,才有益于健康。若饮食结构不适,调配失宜,有所偏嗜,则味有所偏、脏有偏胜,从而导致脏腑功能紊乱。

(三)劳逸失度

劳逸结合是指动静结合,动以养形,静以养神,适当劳作与适当休息,方能形神俱养,有助气血流通、阴阳平和,有利于身体健康。而劳逸失度,可损伤机体而引发疾病。劳逸失度,包括过劳和过逸两个方面。

1.过劳 指劳动或思考过度,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

(1)劳力过度 又称“形劳”,指长时间的过度用力,劳伤形体或病后体虚,勉强劳作而致病。过度劳力易耗气伤形,致使脏气虚少,功能减退。临床可见少气懒言、神疲消瘦,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以健脾益气。《素问·举痛论》说:“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劳力过度也可致筋骨损伤,出现肢体的肿痛、功能受限等。如《素问·宣明五气》说:“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此外,若突然用力过度或不当,造成持重努伤,导致气耗,同时可致局部气血阻滞,而出现气短乏力、局部疼痛等症状,可用红花油外敷。

(2)劳神过度 又称“心劳”,指思虑太过,劳伤心脾,积劳成疾。由于心主血而藏神,脾在志为思,思虑劳神过度,则耗伤心血,损伤脾气,可出现心神失养的心悸健忘、失眠多梦,以及脾不健运的纳呆不饥、腹胀便溏等症,临床可用归脾汤加减,以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3)房劳过度 是指性生活不节,房事过度而言。肾藏精,为封藏之本,肾精不宜过度耗泄。若房事太过,或手淫频繁,或妇女早孕、多育等,皆易耗伤肾精。常见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精神萎靡、性欲减退,或遗精、早泄、阳痿,或月经不调,甚则不孕不育等病症,临床可用肾气丸加减以补益肾气。

2.过逸 是指过度安闲,长期不劳动,又不运动锻炼。人体每天需要适当的活动,气血才能流畅,阳气才得以振奋。若安逸少动,易致气血不畅,同时脾胃运化功能呆滞,化生气血减少,日久渐趋虚弱,出现精神不振、食少乏力、肢体软弱,或发胖臃肿,或脉络阻滞不通,或动则心悸、气喘及汗出等,或继发他病。临床可用四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以健脾补肺,扶助正气。正如《素问·宣明五气》所说:“久卧伤气,久坐伤肉。”此外,长期用脑不足,可致神气衰弱,常见精神抑郁、萎靡、健忘、反应迟钝等,临床可用还少丹进行治疗,以补肾健脾,益气生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