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基础理论
1.9.4.3 三、体质学说的应用
三、体质学说的应用

体质与病因、发病、病机、辨证、治疗及养生预防均有密切关系,“因人制宜”就是体质学说在临床应用方面的具体体现,是个性化诊疗思想的反映。

(一)说明病因

偏阳质者易感受风暑热之邪;偏阴质者易感受寒湿之邪。小儿气血未充,稚阴稚阳之体,常易感受外邪或因饮食所伤。《灵枢·五变》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热……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

(二)阐释发病

体质强弱决定着发病与否及发病情况。如《灵枢·论勇》曰:“有人于此,并行并立,其年之少长等也,衣之厚薄均也,卒然遇烈风暴雨,或病或不病。”再如《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说:“凡此九气(怒、喜、悲、恐、寒、炅、惊、劳、思)丛生之病,壮者得之气行而愈;弱者得之气著为病也。”说明对某些情志刺激,机体发病与否与体质有关。

(三)解释病机

体质因素决定疾病的传变,一是通过正气强弱,决定发病和影响传变。体质强壮者,发病多为实证,病情清浅,病程较短;体质虚弱者,感邪易深入,病情多变,易发危重证。二是通过“从化”而影响传变。从化,即病情随体质而变化。如素体阳盛阴虚者,感邪多从阳化热;素体阴盛阳虚者,则邪多从阴化寒。

(四)指导辨证

体质是辨证的基础,体质决定疾病证候类型。相同疾病,因体质差异可表现出不同证候;而感受不同病因或患不同疾病,体质相同,常可表现为相同或相类证候。即要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

(五)指导治疗

治病求本,包含从体质差异而求本治疗,即因人制宜。体质偏阳者,宜甘寒、酸寒、咸寒、清润,忌辛热温散;体质偏阴者,宜温补益火,忌苦寒泄热;气虚者宜补气培元,忌耗散克伐等。

(六)指导养生

善于养生者,应兼顾体质特征。如体质偏热者,进食宜凉而忌热;体质偏寒者,进食宜温而忌寒;肥胖者,食宜清淡而忌肥甘;阴虚之体,饮食宜甘润生津之品,忌辛辣燥烈;阳虚之体,宜用温补之品。

【小结】

体质是指个体在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形成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体质具有先天遗传性、后天可调性、相对稳定性、形神一体性、群类趋同性、差异多样性等特点。目前,常用的体质分类方法有阴阳分类和九种常见体质分类。先天禀赋,以及年龄、性别、饮食、劳逸、情志、地域、疾病等后天因素均可影响体质。临床上,体质理论可用于阐释病因、发病、病机,指导辨证、治疗及养生预防等,“因人制宜”是体质学说在临床应用方面的体现,是个性化诊疗思想的反映。

复习思考题

1.试述对体质概念的认识。

2.试述体质的特点。

3.试述偏阴质和偏阳质的特征。

4.九种常见体质,是从哪些角度进行判定的?

推荐阅读书目

1.付作举.中医体质辨识.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2.盛增秀.中医体质学说十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

3.王琦.中医体质学研究与应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经典文献辑要

1.《灵枢·通天》:黄帝曰:其不等者,可得闻乎?少师曰: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而恶出,心抑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此太阴之人也。

少阴之人,小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好伤好害,见人有荣,乃反愠怒,心疾而无恩,此少阴之人也。

太阳之人,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于四野,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事虽败而常无悔,此太阳之人也。

少阳之人,諟谛好自贵,有小小官,则高自宜,好为外交而不内附,此少阳之人也。

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

2.《灵枢·五变》:黄帝曰:一时遇风,同时得病,其病各异,愿闻其故。少俞曰:善乎哉问!请论以比匠人。匠人磨斧斤,砺刀削斫材木。木之阴阳,尚有坚脆,坚者不入,脆者皮弛,至其交节,而缺斤斧焉。夫一木之中,坚脆不同,坚者则刚,脆者易伤,况其材木之不同,皮之厚薄,汁之多少,而各异耶。夫木之蚤花先生叶者,遇春霜烈风,则花落而叶萎;久曝大旱,则脆木薄皮者,枝条汁少而叶萎;久阴淫雨,则薄皮多汁者,皮渍而漉;卒风暴起,则刚脆之木枝折扤伤,秋霜疾风,则刚脆之木根摇而叶落。凡此五者,各有所伤,况于人乎!

黄帝曰:以人应木,奈何?少俞答曰:木之所伤也,皆伤其枝。枝之刚脆而坚,未成伤也。人之有常病也,亦因其骨节皮肤腠理之不坚固者,邪之所舍也,故常为病也。

3.《灵枢·论勇》:黄帝曰:四时之风,病人如何?少俞曰:黄色薄皮弱肉者,不胜春之虚风;白色薄皮弱肉者,不胜夏之虚风;青色薄皮弱肉,不胜秋之虚风;赤色薄皮弱肉,不胜冬之虚风也。

勇士者,目深以固,长衡直扬,三焦理横,其心端直,其肝大以坚,其胆满以傍,怒则气盛而胸张,肝举而胆横,眦裂而目扬,毛起而面苍,此勇士之由然者也……怯士者,目大而不减,阴阳相失,其焦理纵,骨曷骬短而小,肝系缓,其胆不满而纵,肠胃挺,胁下空,虽方大怒,气不能满其胸,肝肺虽举,气衰复下,故不能久怒,此怯士之所由然者也。

4.《灵枢·寿夭刚柔》: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形有缓急,气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坚脆,皮有厚薄,其以立寿夭奈何?伯高答曰:形与气相任则寿,不相任则夭。皮与肉相裹则寿,不相裹则夭,血气经络胜形则寿,不胜形则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