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基础理论
1.9.3.4 四、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与经络学说的应用
四、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与经络学说的应用

(一)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

经络系统具有沟通联系、运输渗灌、感应传导和调节平衡等基本功能。

1.沟通联系作用 人体全身内外、上下、前后、左右之间的相互联系,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之间的各种功能的协调统一,是依赖经络的沟通联系作用实现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沟通脏腑与体表 《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十二经脉每条经脉对内属络脏腑,对外联络筋肉、关节和皮肤,起到沟通脏腑与体表联系的作用。

(2)沟通脏腑与官窍 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又循行经过口、眼、耳、鼻、舌及二阴等官窍。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可通过经络反映于相应的官窍。

(3)沟通脏腑之间联系 某些经脉除属络特定内脏外,还联系多个脏腑。如足少阴肾经,不但属肾络膀胱,还贯肝、入肺、络心、注胸中、接心包等。也有多条经脉同入一脏,如手太阴经属肺,手阳明经络肺,足厥阴经注肺,足少阴经入肺,手少阴经过肺等,沟通了脏腑之间的多种联系。

(4)密切经脉之间联系 表里经、同名经和异名经之间,相互贯通;六阴经和六阳经阴阳表里相合;经别、别络从内外加强了表里经之间的联系;正经和奇经纵横交错,相互联系等,使经络成为一种具有完整结构的纵横交错的调节系统。

2.运输渗灌作用 经脉具有运输气血作用,络脉具有布散和渗灌经脉气血到脏腑、形体、官窍的作用。如《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也。”《灵枢·脉度》说:“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经脉的运输渗灌,使气血内溉脏腑,外濡腠理。

3.感应传导作用 感应传导,是指经络具有感应传导信息的作用。如针刺中的“得气”现象和“行气”现象就是经络传导感应的表现。当针刺穴位出现酸、麻、重、胀等感觉或循经传导感觉时,治疗刺激及信息可以随经络之气到达病所,故《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此外,脏腑的生理活动或病理变化,也可通过经络而反映于人体外部某些官窍组织,如胃病患者足三里常有压痛,肝火上炎患者会出现目胀、巅顶痛等症状。

4.调节平衡作用 经络通过其沟通联系、运输渗灌气血及其感应传导信息功能,可对各脏腑、形体、官窍进行调节平衡。《灵枢·经脉》曰:“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经络的调节平衡作用,可促使失常的机能活动恢复正常。如月经失调者可针刺三阴交,面口疾病均可取合谷,胃脘痛者可取足三里,腰背痛者可取委中等,皆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经络不仅可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而且可阐释疾病病理变化,指导疾病诊断与治疗。

1.阐释病理变化 如足厥阴肝经绕阴器,抵小腹,布胁肋,上连目系,故肝气郁结可见两胁及少腹痛;肝火上炎易见两目红赤,肝经湿热多见阴部湿疹瘙痒等。足厥阴肝经属肝,挟胃,故肝病可以影响到胃,又“注肺中”,所以肝火又可犯肺。足少阴肾经“入肺”“络心”,所以肾水泛滥,可以“凌心”“射肺”等。

2.指导疾病诊断 根据经脉的循行部位可推断疾病病位。如两胁疼痛,多为肝胆疾病;缺盆中痛,常为肺病表现;胸前“虚里”处疼痛,痛连左手臂及小指,则应考虑真心痛等心脏疾病。再如头痛:痛在前额者,多与阳明经有关;痛在两侧者,则与少阳经有关;痛在后头及项部,多为太阳经病变;痛在巅顶,主要与厥阴经有关。

3.指导疾病治疗 经络是针灸、推拿及药物疗法的理论基础。经络取穴的基本原则是“循经所过,主治所及”。在经络学说指导下,常用取穴方式有循经取穴、表里配穴、输募配穴、阴阳配穴等。

金·张元素创立“引经报使”理论。如《汤液本草·细辛》说:“太阳则羌活,少阴则细辛,阳明则白芷,厥阴则川芎、吴茱萸,少阳则柴胡。”

经络学说可指导方剂组成。如交泰丸,心肾经络相通,黄连入心以降火,肉桂入肾能温阳,可使水火交济以治心肾不交证。

【小结】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生理机能的通路;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组成;经脉有正经、经别和奇经三大类;络脉有别络、浮络、孙络之分;经络对内连属各个脏腑,对外连于经筋和皮部。

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据其分布的手足、所属脏腑和阴阳属性来命名;其循行方向和交接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在头面、四肢、躯干有一定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存在特定的表里关系。十二经脉,首尾相贯依次衔接,自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流注,复再回到手太阴肺经。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具有密切十二经脉之间联系、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等作用,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

经络具有沟通联系、运输渗灌、感应传导、调节平衡的作用。在阐释人体生理、病理、指导疾病诊断治疗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复习思考题

1.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有哪些?

2.十二经脉在头面、四肢、躯干部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3.试述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4.经络学说是如何应用的?

推荐阅读书目

1.灵枢经.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2.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5.

3.秦越人.难经.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4.杨幹潜,郭燕文.医经今读.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

5.彭勃.奇经八脉考.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5.

经典文献辑要

1.《灵枢·经脉》:(1)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2)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3)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次指外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4)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5)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6)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7)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

(8)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腨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9)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10)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䪼,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11)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䪼,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12)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2.《素问·骨空论》: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 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3.《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故阳维起于诸阳会也,阴维起于诸阴交也。

【附】人体部位组织名称图

图2-22 头面部组织名称图

图2-23 躯干部组织名称图

图2-24 四肢部组织名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