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基础理论
1.9.2.3 三、血
三、血

中医学的血学说,是研究血的生成、运行、功能及其与脏腑、经络、精气津液关系的理论体系。

(一)血的基本概念

血是指循行于脉中,具有营养滋润作用的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如《难经·二十二难》所言“血主濡之”,说明血具有濡养的作用,反映其功能特征。

脉是血运行的通道,又称为“血府”。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决气》:“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说明血在脉中正常运行,才能发挥其营养作用。血运行涩滞,停积不行则成“瘀血”。血不在脉中运行而逸出脉外,称为“离经之血”。

(二)血的生成

水谷精微和肾精是化生血的基础,在脾、胃、心、肺、肾等协同作用下,化生为血。

1.化生之源 血的生成来源有二:一是营气与津液化血。水谷精微可化生营气和津液,发挥濡养功能,是构成血的主要物质,也是血化生之源,如《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说明中焦脾胃受纳运化饮食水谷,产生水谷精微,成为血的化生来源;二是精化血,如《诸病源候论·虚劳精血出候》曰:“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

2.相关脏腑功能 血化生是在多个脏腑的协同作用下完成的,脾胃的生理功能尤为重要。

(1)脾胃 脾胃是血化生的主要脏腑。脾胃纳运正常,产生水谷精微,进而产生营气和津液,成为血的重要构成部分。如《灵枢·营卫生会》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反之,脾胃纳运失常,血化生之源的水谷精微不足,易致血虚。因此,血虚之治,首重脾胃。

(2)心肺 心肺对血化生的主要作用,表现在对脾胃产生水谷精微的气化。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输于心肺,化赤而为血。如《灵枢·营卫生会》曰:“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张志聪《侣山堂类辨·辨血》曰:“血乃中焦之汁……奉心化赤而为血。”均说明心肺在血的生成中的化赤作用。治疗血虚病证,应注意调补心肺功能。

(3)肾 肾藏精,精生髓,精髓也是血化生的基本物质。肾精充足,则血化生有源。肾精不足,则易致血虚。治疗血虚病证,如伴肾精不足者,应考虑补肾益精而生血。

(三)血的运行

血行脉中,循经脉而流布全身,发挥濡养功能。血的运行受多种因素影响。

1.影响血行因素

(1)气的推动与温煦 血属阴,气属阳。血的运行依赖气的推动和温煦作用。若气推动温煦作用太弱,则血运迟缓,易致瘀血;过强在血脉躁动,导致出血。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2)气的固摄 血行脉道,不逸出脉外,需气的固摄。正如《金匮要略编注》所说:“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气的推动与固摄协调平衡是保证血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若气固摄作用不足,则易致出血。

2.相关脏腑功能 血的正常运行,与心、肺、肝、脾等脏腑之气的功能密切相关。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在脉中运行,心气充足,则血行正常。肺朝百脉,可助心行血。宗气贯心脉行血气,突出心肺在血行中的协同作用。肝主疏泄,气机调畅,可保证全身气血通畅。脾主统血,脾气健运,统血有力,则血行脉中而不外逸。

可见,心、肝、脾、肺等脏相互协调,保证了正常血行。其中任何一脏的气不足或气机失调,都可引起血行失常。故《温病条辨·治血论》说:“故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无形之气。”

(四)血的功能

血主要具有濡养和化神两个方面的功能。

1.营养滋润作用 血在脉中循行,内至五脏六腑,外达皮肉筋骨,而发挥营养滋润作用。如《难经·二十二难》曰:“血主濡之”。血量充盈,功能正常,则面色红润、肌肉壮实、毛发润泽、感觉灵敏、运动自如。血量亏少功能减弱,则面色萎黄、肌肉瘦削、肌肤干涩、毛发不荣、肢体麻木或运动无力。

2.化神作用 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如《素问·八正神明论》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灵枢·平人绝谷》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说明精神活动需血的营养。人体血气充盛,血脉调和,则精力充沛、神志清晰、感觉灵敏、思维敏捷,反之则精神疲惫、健忘、失眠、多梦、烦躁、惊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