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基础理论
1.9.2.1 一、精
一、精

中医学精学说,是研究精的概念、代谢、功能及其与脏腑、气血等相互关系的学说。

(一)精的基本概念

精,是指禀受于父母,先身而生的精华物质,是构成人身并维持人身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如《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如《灵枢·本神》:“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说明精即先天之精。《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说明精具有为维持人身生命活动的作用。

中医学的精理论源于古人对人类生殖繁衍过程的观察与体验。精是人类生命繁衍的根源,是人之生命的本原,与古代哲学范畴的精概念不同。

精的本义,是指具有繁衍后代作用的生殖之精。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男子“二八……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中医学受到精气学说“精为万物本原”思想的影响,结合生活与临床实践的体悟,形成“精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产生人体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的概念,该概念反映精的本质特征与属性。

(二)精的生成与藏泄

精的代谢过程,分精的生成、贮藏和施泄等三个不同而又相关联的阶段。

1.精的生成 精的生成,禀受于父母。即《灵枢·决气》所言“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精源于父母,出生之后受水谷精微的充养而不断充盛。

精是先身而生的精华物质,是人身生命的本原。精的产生,标志着一个生命的先天基础已经确定,如《灵枢·天年》“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精禀受于父母,具有先天确定性,其自然寿数、健康状态、个人体质等均会受到限定,“天寿”“天年”“先天禀赋”等词语就是对精的先天确定性的一种表达。《素问·上古天真论》的“女子七岁”“男子八岁”的论述表明,精自身具有由弱变盛,由盛而衰的自然变化规律。精气充盛,则人身表现出生、长、壮的状态;精气衰败,则人身表现出老、已的状态。另外,《素问·上古天真论》还阐述了精得不到保养,可导致早衰,即“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水谷精微”是饮食水谷在胃、小肠、大肠、脾等脏腑运化功能下,产生的精微物质,是气血津液产生的重要来源,也是精不断得到充养的重要条件。但水谷精微和精的内涵具有本质上的不同。如《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灵枢·论勇》:“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灵枢·五味》“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所讲之精,均为水谷精微,与精的概念具有本质区别。

精的生成,以先天之精为本,受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才能维持其由弱变盛,由盛而衰的自然变化规律。

2.精的藏泄

(1)精的贮藏 精藏于肾中,肾精充盛与否,与心、肺、肝、脾四脏盛衰密切相关。《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在五行属水,其根本特性在于封藏。精是产生人体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生命本原。因此精宜藏,忌妄泄。所以精藏于肾中,依赖于肾之封藏得以保养。临床中所讲之精亏,即为肾精亏虚。由于肾所藏之精来源于先天,所以李中梓《医宗必读》曰“先天之本在肾”。

心、肺、肝、脾四脏盛衰,与肾精的盛衰有密切的关系。《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说明肾主封藏而重在藏精,五脏盛则肾精充,五脏虚则肾精亏。心、肺、肝、脾四脏任何一脏虚衰日久,易致肾虚;而肾精亏虚,则其他四脏随之而虚。

精藏于肾,在水谷精微充养下而得以充盛,肾精充盛则产生生殖之精以繁衍生命,其生殖之精,亦即下一代的先天之精。因此,繁衍生命与肾精充盛与否有密切关系。肾的藏精功能主要依赖肾气的封藏作用。肾精化生肾气,肾气的封藏作用使精藏肾中而不妄泄,保证肾精发挥其生理功能。若肾气虚亏,封藏失职,可造成精的脱失。

(2)精的施泄 精的施泄有两种形式:一是化气;二是化生殖之精。

肾中所藏之精,即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可化元气。元气以三焦为通道,布散全身,推动和激发各脏腑气化,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因此,肾精亏虚则可影响全身脏腑组织的生理活动。

肾中所藏之精,还可化为生殖之精。女子“二七”、男子“二八”之时,肾中所藏之精充盛,天癸则按时而至,肾精产生生殖之精以施泄。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男子“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生殖之精的化生与施泄有度,与肾气封藏、肝气疏泄的密切相关。

(三)精的功能

精具有繁衍生命、生髓养骨、化血、化气、化神等功能。

1.繁衍生命 肾精充盛所化生殖之精,具有繁衍生命的作用。肾精充足而化肾气,天癸按时而至,精气溢泻,有利于繁衍后代。

2.生髓养骨 肾精充足,则能生髓养骨,生长发育正常;肾精有损,则见生长发育迟缓或未老先衰。年老之人,常现耳聋耳鸣、筋骨不灵、活动不便,均与肾精不足,不能充养脑髓与骨髓所致。

3.化血作用 精可以转化为血,是血的来源之一。肾精充盈,则肝有所养,血有所充。故精足则血旺,精亏则血虚。

4.化气作用 肾精可化肾气,即元气。肾精充盛,则元气充足,机体生命活动旺盛,身体健康;若肾精衰少,则元气不足,机体正气虚衰,抗病能力下降,易于患病。

5.化神作用 精能化神,精是神化生的物质基础。《灵枢·平人绝谷》说:“神者,水谷之精气。”精能化气,神能御精。《素问·刺法论(遗篇)》说:“精气不散,神守不分。”说明只有积精才能全神。反之,精亏则神疲,精亡则神散,生命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