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腑之间的关系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与六腑相配合,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的联络作用,使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脏与奇恒之腑之间密切联系,将人体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除在形态结构上得到一定体现外,主要是在生理上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和相互协同、相互为用的关系。脏腑之间的关系主要有: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腑与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素问·玉机真脏论》中指出“五脏相通”。心、肺、脾、肝、肾五脏既在生理上相互配合、资生、制约的关系,在病理上又存在相互作用、影响、传变。因此,五脏之间的关系,是临床分析五脏的病机、确定治疗原则的重要理论依据。
1.心与肺 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而肺主气,心主行血而肺司呼吸。心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与血的关系方面。
心主一身之血,肺主一身之气,两者相互协调,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维持机体各脏腑组织的新陈代谢。血的正常运行,必须依赖于心气的推动,亦有赖于肺气的辅助。肺朝百脉,助心行血,是血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由于宗气具有贯心脉而司呼吸的生理功能,从而加强了血之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平衡。积于胸中的宗气是联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的中心环节。生理上,肺气充盛,呼吸功能正常,宗气生成充足,心气得到宗气的资助,才能维持正常的主血脉功能。病理上,若肺气虚弱,则宗气生成不足,则使心行血无力,血行不畅则瘀滞为患,可选用保元汤加减治疗。或肺失宣肃,肺气壅塞,可影响心的行血功能,易致心血瘀阻的病证,可见心悸怔忡、胸闷心痛等。反之,若心气不足,心阳不振,血行不畅,也可影响肺的呼吸功能,导致胸闷、咳喘等症。临床多采用活血与行气配合,如以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
2.心与脾 心主生血而脾主运化,心主行血而脾主统血。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的生成与运行方面。
(1)血的生成 心主一身之血,心血供养于脾以维持其正常的运化功能。水谷精微通过脾的转输升清作用,上输于心肺,贯注于心脉而化赤为血。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是血生成的基础。如《景岳全书·藏象别论》所说:“血者,水谷之精气也。源源而来,而实生化于脾。”因此,脾气健旺,血化生有源,以保证心血充盈。病理上,若脾虚失于健运,化源不足,或统血无权,慢性失血,均可导致血虚而心失所养。而劳神思虑过度,既耗心血,又损脾气,亦可形成心脾两虚之证。临床常见眩晕心悸、失眠多梦、腹胀食少、体倦无力、精神萎靡、面色无华等症,治之多以补养心脾的归脾汤之类。
(2)血的运行 血在脉中正常运行,既有赖于心气的推动以维持通畅而不迟缓,又依靠脾气的统摄以使血行脉中而不逸出。血能正常运行而不致脱陷妄行,全赖心主行血与脾主统血的协调。若心气不足,行血无力,或脾气虚损,统摄无权,均可导致血行失常的病理状态;若脾气不足,统血无权,血溢脉外,也可影响心行血的功能,导致血瘀等症。
3.心与肝 心主行血而肝主藏血,心藏神而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的运行及精神情志方面。
(1)血的运行 心主行血,心为一身之血运行的动力;肝藏血,肝是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重要脏器。二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的正常运行。心血充盈,心气旺盛,则血行正常,肝有所藏;肝藏血充足,疏泄有度,随人体生理需求进行血量调节,也有利于心行血功能的正常进行。临床常见的血虚,主要表现为心肝血虚。临床可见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爪甲色淡、面色无华等,治疗多用四物汤加减以养血活血。
(2)精神情志 心藏神,主宰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维护情志的舒畅。心肝两脏,相互为用,共同维持正常的精神活动。心血充盈,心神健旺,有助于肝气疏泄,情志调畅;肝气疏泄有度,情志畅快,亦有利于心神内守。病理上,心神不安与肝气郁结,心火亢盛与肝火亢逆,可二者并存或相互引动。前者可出现以精神恍惚、情绪抑郁为主症的心肝气郁,后者则出现以心烦失眠、急躁易怒为主症的心肝火旺的病理变化。
4.心与肾 心与肾在生理上的联系,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具体表现为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君相安位等方面。
(1)水火既济 心居上焦属阳,在五行中属火;肾居下焦属阴,在五行中属水。就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而言,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心位居上,故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位居下,故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肾无心火之温煦则水寒,心无肾阴之滋润则火炽。心与肾之间的水火升降互济,维持了两脏之间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根据阴阳交感和互藏的机理,肾气分为肾阴与肾阳,肾阴上济依赖肾阳的鼓动;心气分为心阴与心阳,心火的下降需要心阴的凉润。如《吴医汇讲》中所说:“水不升为病者,调肾之阳,阳气足,水气随之而升;火不降为病者,滋心之阴,阴气足,火气随之而降。则知水本阳,火本阴,坎中阳能升,离中阴能降故也。”
(2)精神互用 心藏神,肾藏精。精能化气生神,为气、神之源;神能御精调气,为精、气之主。故积精可以全神,神清可以御精。如《类证治裁·内景综要》说:“神生于气,气生于精,精化气,气化神。”《类经·摄生类》说:“虽神由精气而生,然所以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主者,则又在吾心之神。”
(3)君相安位 心为君火,肾为相火(命火)。君火在上,如日照当空,为一身之主宰;相火在下,系阳气之根,为神明之基础。命火秘藏,则心阳充足;心阳充盛,则相火亦旺。君火相火,各安其位,则心肾上下交济。临床上,君相之火不足,肾阳虚与心阳虚互为因果,出现心悸怔忡、腰膝酸冷、肢体浮肿、小便不利、形寒肢冷等症。
心与肾之间的水火、精神、阴阳的动态平衡失调,称为心肾不交。如肾阴不足或心火扰动,可见心烦失眠、心悸不安、眩晕耳鸣等症;若心阳虚衰,不能下行温补肾水,致肾阳虚寒,常见腰膝冷痛、小便清长等症。临床多采用交泰丸或黄连阿胶汤加减治疗。
5.肺与脾 肺司呼吸而摄纳清气,脾主运化而化生谷气;肺主行水,脾主运化水液。肺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1)气的生成 肺主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脾主运化,化生水谷之精气。自然界清气与水谷精气在肺中汇为宗气,宗气与元气再合为一身之气。后天之气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宗气的生成。脾化生的水谷之精气,有赖于肺气的宣降运动以输布全身。而肺维持其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水谷精气,又依靠脾气运化水谷的作用以生成,故有“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之说。在病理上,肺气虚累及脾(子病犯母),脾气虚也可影响肺(母病及子),终致肺脾两虚之候,可见咳嗽气短、食少倦怠、腹胀便溏等症。临床上多用四君子汤或玉屏风散加减以补益肺脾之气。
(2)水液代谢 肺气宣降以行水,使水液正常地输布与排泄;脾气运化,散精于肺,使水液正常地生成与输布。人体的水液,由脾气上输于肺,通过肺气的宣发肃降而布散周身及下输膀胱。肺脾两脏协调配合,相互为用,是保证津液正常输布与排泄的重要环节。若脾失健运,水液不化,聚湿生痰,为饮为肿,影响及肺,则失其宣降而咳喘痰多,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故临床治疗痰饮水肿,可在宣肺利水的基础上配伍健脾燥湿的药物,如六君子汤或五苓散加减治疗。
6.肺与肝 肝主升发,肺主肃降。肺与肝的生理联系,主要体现在人体气机升降的调节方面。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肝气从左升发,肺气由右肃降。肝气以升发为宜,肺气以肃降为顺,此为肝肺气机升降的特点所在。肝升肺降,升降协调,对全身气机的调畅、气血的调和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肺气充足,肃降正常,有利于肝气升发;肝气疏泄,升发条达,有利于肺气肃降。可见肝升与肺降,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为用。
病理状态下,肝肺病变可相互影响。如肝郁化火或肝气上逆、肝火上炎,可耗伤肺阴,使肺气不得肃降,而出现咳嗽、胸痛、咯血等肝火犯肺证,称为“左升太过,右降不及”,或称为“木火刑金”或“木旺侮金”。临床上常用泻肝清肺法,可选泻白散合佐金丸加减治疗。
7.肺与肾 肺为水之上源,肾为主水之脏;肺主呼吸,肾主纳气;肺属金,肾属水,金水相生。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互资三个方面。
(1)水液代谢 肺主行水,为水之上源;肾主水,为主水之脏。肺气宣发肃降而行水的功能,有赖于肾的气化作用;肾气所蒸化及升降的水液,有赖于肺气的肃降运动使之下归于膀胱。肺肾之气的协同作用,保证了体内水液输布与排泄的正常。病理上,因肺肾功能失调而致水液代谢障碍出现水肿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素问·水热穴论》)。临床治疗水肿可采用宣肺利水法与温肾利水法配伍,可选用越婢加术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
(2)呼吸运动 肺主气而司呼吸,精而主纳气。在人体呼吸运动中,肺气肃降,有利于肾的纳气;肾气充足,纳摄有权,也有利肺气之肃降。故《类证治裁·喘症论治》指出:“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病理上,肺气久虚,肃降失司,与肾气不足,摄纳无权,往往互为影响,均可以出现气短喘促、呼吸表浅、呼多吸少等肺肾气虚之症,临床上可用人参蛤蚧散治疗。
(3)阴阳互资 肺与肾母子相生,阴液互资。金为水之母,肺阴充足,下输于肾,使肾阴充盈;肾阴为诸阴之本,肾阴充盛,上滋于肺,使肺阴充足。肺阴不足与肾阴不足,既可同时并见,亦可相互影响,导致肺肾阴虚,可见干咳少痰、声音嘶哑、潮热、五心烦热、腰酸耳鸣等症,可选用麦味地黄丸或百合固金汤加减治疗。
8.肝与脾 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主藏血,脾主统血,又为气血生化之源。故肝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血化生及血行调节方面。
(1)气血化生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能协调脾升胃降,并疏泄胆汁,促进脾胃对饮食物的运化。脾气健旺,运化正常,水谷精微生成充足,气血生化有源,则肝体得以濡养,而使肝气冲和条达,有利于肝之疏泄功能的发挥。病理上肝脾病变相互影响。若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易致脾失健运,形成精神抑郁、胸闷太息、纳呆腹胀、肠鸣泄泻等肝脾不调之候,可选用逍遥散或痛泻要方加减治疗。
(2)血的调节 肝主藏血,贮藏和调节全身血量;脾主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气血生化有源,血量充足,则肝有所藏,肝血充盈。而肝血充足,可以涵敛肝阳,使肝气条达舒畅,才能保证脾之健运发挥其统血功能。二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在脉中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病理状态下,脾气虚弱,则血生化无源而致肝血不足,或脾气虚统摄无权而致肝血不足。
9.肝与肾 肝主藏血而肾主藏精,肝主疏泄而肾主封藏,肝为肾之子而肾为肝之母。故肝肾之间的关系,有“肝肾同源”或“乙癸同源”之称,主要表现在精血同源、藏泄互用以及阴阳互滋互制等方面。
(1)精血同源 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皆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且能相互资生,故曰同源互化。如《张氏医通》所说:“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也就是说肾精化为肝血,而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封藏于肾之精,也需依赖于肝血的滋养而维持充足。肾精肝血,互生互化。病理上,肝血不足与肾精亏损可相互影响,以致出现头昏目眩、耳聋耳鸣、腰膝酸软等肝肾精血两亏的病变。治疗上多采用养肝血与补肾精的药物配伍使用,可选择大补阴丸或龟鹿二仙胶加减治疗。
(2)藏泄互用 肝主疏泄,肾主封藏,二者相互为用、相互制约。肝气疏泄可促使肾气封藏有度,肾气闭藏可防肝气疏泄太过。疏泄与封藏,相反而相成,从而调节女子的月经来潮和男子的排精。若肝肾藏泄失调,女子可见月经周期失常,经量过多或闭经;男子可见阳痿、遗精、滑泄或阳强不泄等症。临床上肾虚不藏可选用金锁固精丸加减,以补肾固精;肝郁不泄,可选用柴胡疏肝散或逍遥散加减以疏肝解郁。
(3)阴阳互滋 肝属木,肾属水,肾阴滋养肝阴,共同制约肝阳,则肝阳不偏亢,从而维持了肝肾之间的阴阳协调平衡。病理上,肝肾阴虚,阴不制阳,水不涵木,又易致肝阳上亢,可见眩晕、中风等,故临床上常常肝肾同治,可选用知柏地黄丸或镇肝息风汤加减以滋补肝肾或滋阴潜阳。
10.脾与肾 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肾主藏精,又主水,为先天之本。故脾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水液代谢、阳气相关三个方面。
(1)气的生成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归藏于肾中,可化生先天之气;肾中精气又赖后天之气的不断补充与培育,以保持肾中精气的协调平衡和元气的不断化生。即先天促后天,后天养先天。病理上,脾肾不足,相互影响,而见脾肾气虚。临床上治疗时,常常在补肾的基础上,佐以补脾之品,可选用地黄饮子或六味地黄丸加人参、黄芪进行治疗。
(2)水液代谢 脾主运化,肾主水。脾气运化水液功能的正常发挥,须赖肾气的蒸化及肾阳的温煦作用的支持;肾主水液输布代谢,又须赖脾气及脾阳的协助,即所谓“土能制水”。脾肾两脏相互协同,共同主司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病理方面,脾气失运,水湿内生,日久可致肾水泛滥;而肾气虚衰,蒸化失司,水湿内蕴,也可影响脾气的运化,最终均可导致尿少浮肿、腹胀便溏、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脾肾两虚之证。临床上治疗脾肾阳虚所致水肿,多选用实脾饮或真武汤加减,以健脾利湿、温肾利水。
(3)阳气相关 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五脏之阳,非此不能发”,能推动和激发脏腑经络的各种生理功能,温煦全身脏腑、形体、官窍。病理上,如果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则会出现泄泻、水肿等脾阳虚的症候;如果脾阳虚,日久会导致肾阳虚,而见脾肾阳虚,可选用四神丸或附子理中丸加减治疗。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腑的生理功能虽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是传化水谷、输布津液的器官,正如《灵枢·本藏》所说:“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饮食入胃,经胃的腐熟,化为食糜,下降于小肠。小肠承受胃的食糜,再进一步消化,并泌别清浊。清者为水谷精微以养全身,其中的水液经三焦渗入膀胱;浊者为食物残渣下传大肠。渗入膀胱的水液,经气化供人体所需,余者排于体外而为尿。进入大肠的食物残渣,经大肠的燥化与传导作用,通过魄门排出体外,化为粪便。上述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排泄过程,还有赖于胆汁的排泄以助消化及三焦的疏通水道以渗水液的作用。由于六腑传化水谷,需要不断地受纳排空,虚实更替,故有“六腑以通为用”“六腑以通为顺”之说。
饮食物从口摄入以后,经过六腑的共同作用,从消化吸收乃至糟粕的下传排出,必须不断地由上而下递次传送。六腑中的内容物不能停滞不动,其受纳、腐熟、传导、排泄的过程,是一个虚实、空满不断更替的过程。六腑的生理特点是实而不能满,通而不能滞。
六腑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如胃有实热,津液被灼,必致大肠传导不利,大便燥结。而大肠传导失常,肠燥便秘,也可引起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出现嗳气、呕恶等症。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与六腑关系密切,脏属阴而腑属阳,脏为里而腑为表,五脏主贮藏精气,六腑主传化水谷,故脏与腑通过经脉络属与功能相关,构成了脏腑的表里配合关系,其依据主要有三:①经脉上相互络属。如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肺与大肠构成脏腑表里关系,手太阴经与手阳明经则构成表里经脉。其他脏腑以此类推。②生理上相互配合。六腑传化水谷的功能,受五脏之气的支持和调节才能完成,如胃的受纳腐熟需脾气运化的推动,膀胱贮水排尿赖肾气的蒸化等。五脏的功能也有赖于六腑的配合,如脾气的运化水谷,又需要胃气的腐熟功能的支持;肝气的疏通条达,需要胆气排泄胆汁的配合等。③病理上相互影响。如肺热壅盛,失于肃降,可致大肠传导失职而大便秘结,反之亦然。因此,在治疗上,则有脏病治腑、腑病治脏、脏腑同治诸法。
1.心与小肠 手少阴经属心络小肠,手太阳经属小肠络心,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心与小肠构成了表里关系。
在生理上,心主血脉,心阳之温煦,心血之濡养,有助于小肠的化物功能;小肠主化物,泌别清浊,吸收水液,经脾气转输于心,化血以养其心脉,即《素问·经脉别论》所谓“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病理方面,心火偏亢,可循经下移于小肠,小肠泌别失职,可引起尿少、尿赤涩刺痛、尿血等小肠实热的症状。小肠有热,亦可循经脉上熏于心,可见心烦失眠、舌赤糜烂等症状。此外,小肠虚寒,化物失职,水谷精微不生,日久可出现心血不足的病证,多表现为面色㿠白、心悸怔忡等症。
2.肺与大肠 手太阴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经属大肠络肺,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肺与大肠构成表里关系。
生理上,肺气清肃下降,气机调畅,并布散津液,能促进大肠的传导,有利于糟粕的排出。大肠传导正常,糟粕下行,亦有利于肺气的肃降。二者配合协调,从而使肺主呼吸及大肠传导的功能均归正常。
病理上,肺气壅塞,失于肃降,气不下行,津不下达,可引起腑气不通,肠燥便秘。若大肠实热,传导不畅,腑气阻滞,也可影响到肺的宣降,出现胸满咳喘。
3.脾与胃 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足太阴经属脾络胃,足阳明经属胃络脾,二者构成表里配合关系。脾胃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与胃的关系,体现为纳运相得、升降相因、燥湿相济三个方面。
(1)纳运相得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脾主运化提供前提;脾主运化、消化食物,转输精微,也为胃的继续摄食提供物质基础。二者密切合作,才能维持饮食物的消化及水谷精微的吸收转输。故《诸病源候论·脾胃诸病候》说:“脾胃二气相为表里,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气平调,则谷化而能食。”《景岳全书·脾胃》说:“胃司受纳,脾主运化,一运一纳,化生精气。”若脾失健运,可致胃纳不振,而胃气失和,也可导致脾运失常,最终均可出现纳少脘痞、腹胀泄泻等脾胃纳运失调之症。
(2)升降相因 脾胃居中,脾气主升而胃气主降,相反而相成。脾气升则肾气、肝气皆升,胃气降则心气、肺气皆降,故为脏腑气机上下升降的枢纽。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方面,脾气上升,将运化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津液向上输布,自然有助于胃气之通降;胃气通降,将受纳之水谷、初步消化之食糜及食物残渣通降下行,也有助于脾气之升运。脾胃之气升降相因,既保证了饮食纳运功能的正常进行,又维护着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若脾虚气陷,可导致胃失和降而上逆,而胃失和降,亦影响脾气升运功能,均可产生脘腹坠胀、头晕目眩、泄泻便溏、呕吐呃逆,或内脏下垂等脾胃升降失常之候。即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
(3)燥湿相济 脾与胃相对而言,脾为阴脏,以阳气温煦推动用事,脾阳健则能运化升清,故性喜燥而恶湿;胃为阳腑,以阴气凉润通降用事,胃阴足、胃津充则能受纳腐熟,故性喜润而恶燥。故《临证指南医案》说:“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故也。”脾易湿,得胃阳以制之,使脾不至于湿;胃易燥,得脾阴以制之,使胃不至于燥。脾胃燥湿相济,是保证二者纳运、升降协调的必要条件。若脾湿太过,或胃燥阴伤,均可产生脾运胃纳的失常。如湿困脾运,可导致胃纳不振;胃津或胃阴不足,亦可影响脾运功能。脾湿则其气不升,胃燥则其气不降,可见中满痞胀、排便异常等症。
4.肝与胆 足厥阴经属肝络胆,足少阳经属胆络肝,二者构成表里相合关系。肝与胆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同司疏泄、共主勇怯等方面。
(1)同司疏泄 肝主疏泄,分泌胆汁;胆附于肝,藏泄胆汁。二者协调合作,使胆汁施泄通利,以助脾胃运化。肝气疏泄正常,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而胆汁排泄无阻,又有利于肝气的疏泄畅达。若肝气郁滞,可影响胆汁疏利;若胆腑湿热,也影响肝气疏泄,最终均可导致肝胆气滞、肝胆湿热,或郁而化火,肝胆火旺等病理变化。
(2)共主勇怯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主决断与人的勇怯有关,而决断又来自肝之谋虑,肝胆相互配合,人的情志活动正常,遇事则能及时决断。如《类经·藏象类》说:“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肝胆共主勇怯是以二者同司疏泄为基础的。若肝胆气滞或胆郁痰扰,均可导致情志抑郁或惊恐胆怯等病症。
5.肾与膀胱 足少阴经属肾络膀胱,足太阳经属膀胱络肾,二者构成表里相合关系。肾与膀胱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共主小便方面。
生理上,肾为主水之脏,开窍于二阴;膀胱贮水排尿,是为水腑。膀胱的贮水排尿功能,取决于肾气的盛衰。肾气充足,蒸化及固摄功能正常发挥,则津液能够正常输布,余者贮于膀胱并有度地排泄。膀胱贮水排尿有度,也有利于肾气的主水功能。
病理上,若肾气虚弱,蒸化无力,或固摄无权,可影响膀胱的贮水排尿,而见尿少、癃闭或尿失禁。膀胱湿热或膀胱失约,也可影响到肾气的蒸化和固摄,以致出现小便色质或排泄的异常。
【附】人体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
1.血的运行与五脏调节 中医学认为,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血在脉中循行,内至五脏,外达皮肉筋骨,运行流注全身,对各脏腑、形体、官窍发挥其营养和滋润作用。“血脉营卫,周流不息,上应星宿,下应经数”(《灵枢·痈疽》),“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灵枢·营卫生会》)。血的正常运行,与气的关系密切相关。气为阳,血为阴,血的运行,必须依靠于气的推动、温煦和固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气血冲和,阴平阳秘,机体内外环境相对稳定,血才能正常地不断循环流动。此外,血主于心,藏于肝,统于脾,布于肺,各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及相互协调对维持血的正常运行尤为重要。其中,心气为血行的动力,肺辅心行血;肝之疏泄、藏血,脾之运化、统摄;肾精化而为血,为人身阴阳之本,则是血循行的调节因素。
心主血脉,为血行的基本动力。全身的血依赖心气的推动在脉中正常运行,输送各处。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心律,血才能在脉内正常运行,周流不息,营养全身。肺朝百脉,助心行血。肺主气司呼吸而生成宗气,宗气能贯心脉,促进血行。肺主宣发肃降,调畅气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推动血在全身运行。
肝主藏血,调节血量。肝主藏血,既能滋养肝体,使之柔和,又可制约肝阳,防止其升发太过。肝以藏血为前提,同时又根据机体不同的状态,调节血量的分布。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人体各部分的血量是相对恒定的。但是,随着机体活动量的增减,血量亦随之改变。脾主统血,可统摄血在脉之中运行,防止溢出脉外,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肾主藏精,精能化血,精血同源,血的正常运行有赖于血本身的充盈,肾脏对血行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肾阴、肾阳的作用使之行而不滞。
总之,血正常的循行于脉中,流行全身,发挥其营养的作用,是多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共同调节的结果,是脏腑功能活动的整体体现。
2.呼吸运动与五脏调节 呼吸运动是指人体吸入自然界之清气,呼出体内浊气的气体出入交换,吐故纳新,实现了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呼吸是生命活动的重要指征,也是全身各组织器官正常生理活动的必要保证。人体保持正常的呼吸运动,需要多个脏腑功能的密切配合,特别是肺、肾、心、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肺是呼吸运动的主宰,在呼吸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肺主呼吸,体“虚如蜂巢”,吸之则满,呼之则出,一呼一吸,完成了体内外气体的交换。肾主纳气,肺所吸入之清气有赖于肾的摄纳,保持吸气的深度,以防止呼吸表浅。肺为气之主,肾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此外,肝、脾、心也与呼吸运动有关。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气升发以助肺气肃降,升降得宜则气机舒展,气行宣降而呼吸正常;脾主运化,化生水谷精微,由脾气散精上输于肺,与肺吸入之清气相合而生成宗气,宗气走息道而行呼吸;心主血,血为气之母,气非血不和,气不得血,则散而无统,血是气的载体,并给气以充分营养。因此,五脏都参与了呼吸运动的调节,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即如《难经·四难》所说:“吸入肝与肾,呼出心与肺,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五脏中任何一脏的功能异常,均可引起呼吸运动失调而产生病变,如咳嗽、喘证、哮证等,故《素问·咳论》中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3.饮食消化与五脏调节 人以水谷为本,饮食物是人体所需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人在出生以后,需要不断地摄取饮食,化生水谷精微,以维持各组织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动。饮食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中的主要包括消化、吸收和排泄,这一过程多依赖脾、胃、小肠、大肠、肝、胆等脏腑功能互相配合而进行,其中与脾、小肠、胃的关系尤为密切。
脾主运化,饮食物在经过胃的初步腐熟后,形成食糜下送小肠。小肠在脾气的作用下,进一步化物以“分清泌浊”。其中水谷之精微部分由脾气转输、运送至全身,发挥营养作用;而食物糟粕部分在大肠的传导作用下转变为粪便排出体外。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一方面可以调节脾胃的升降,使之升降相因,纳运结合,调节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另一方面,肝的疏泄气机,还能促进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帮助脾胃运化。肺居上焦,主宣发;饮食精微由脾气转输至肺,在肺气的宣发作用下而布达全身。肾主藏精,为后天之本,脾阳根于肾阳,水谷运化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蒸腾,后天水谷之气得先天之气鼓动,则生生不息。
因此,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等过程,是在脾、胃、小肠等多个脏腑的密切配合下完成的,也与肝、肺、肾等脏腑有关,任何一个脏腑的功能失常,均可导致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障碍,出现脘腹胀满、纳呆、便溏、消瘦等病症。
4.水液代谢与五脏调节 水液代谢,是指水液的生成、输布以及排泄,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理过程。水液来源于饮食,是通过胃、脾以及大小肠等消化吸收功能而生成。
水液的代谢过程,是全身脏腑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是靠脾、肺、肾三脏的调节而完成。肾司开合,为主水之脏;脾主运化水液,为水液代谢之枢纽;肺主行水,为水之上源;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水行。此外,水液代谢也与心、肝的功能有关。心主血脉,行血而利水运。水饮入胃,中焦之水经脾气的运化,肝气的疏泄,散精于上焦;心肺同居上焦,上焦之津液,经肺气宣发、心脉通利,而散布到肌腠皮毛、四肢百骸,其经腠理化为汗液排出体外;其浊者得肺气肃降而输达下焦。下焦之水液,浊中之清者复经肾气的蒸腾上升至心肺,而重新参加布散,浊中之浊者经肾的气化,膀胱开合,而排出体外。
总之,脏腑人体水液代谢的全过程,需要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协同配合,又是以肺、脾、肾三脏的功能活动为主的,其中,肾的气化作用又贯穿于水液代谢的始终,并且对脾、肺等脏腑在水液代谢方面的功能起着促进作用。 如果脾、肺、肾三脏中任何一脏的功能失常,皆可引起水液的输布排泄障碍,使水湿停留于体内,而产生痰饮、水肿等病理变化。
5.生长生殖与五脏调节 生长壮老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人体的产生,先从精始,由精而生成身形脏腑。人出生之后赖五脏六腑之精的充盈,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气血精津液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精能化气,气化为精,肾为藏精之腑。
人的生长发育与体内的气血阴阳以及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有关。如肾精充足,能促进人的生长发育与生殖;心血充盈,可运行濡养周身;脾气健运,气血化源充足;肺气正常,可维持体内清浊之气的吐故纳新;肝气调畅,可促进各组织器官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人的生长发育要依赖五脏精气充养,与气血运行通畅。由于“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故脾、肾两脏在促进人的生长发育并维持人的生命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肾主藏精,肾中精气的盛衰决定着人体的生长发育过程,为人体生长发育的根本。肾中精气禀受于父母,是激发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肾中精气充足,生长发育正常,则表现出幼年时期生机旺盛,齿更发长;青壮年时期体魄壮实,筋骨强健。
脾主运化,后天化生的精气血津液是维持生命活动,促进生长发育的重要物质基础,故人出生以后,还须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的充养,才能保证生长发育的需要。脾气健运,吸收、转输水谷精微,且能化生气、血、津液,濡养周身各组织器官,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同时,又能不断地补充、培育先天之精气,使机体生机不息,保证了人体正常地生长发育。可见,生命的形成根于肾,生命的延续关乎脾。如脾气虚弱,运化失常,便可引起营养不良、体乏消瘦等症,直接影响到正常的生长发育,称之为“后天失调”。
生殖主要是指机体发育成熟而具备的繁衍后代的能力。人的生殖功能是一个复杂的生理活动过程,与五脏六腑有着密切关系,其中与肾、肝、脾的关系密切,尤以肾为最。
人体生殖机能的发育、成熟以及生殖能力均与肾密切相关。 肾为封藏之本,肾中的先天之精,与生俱来,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是构成新的生命体的原始物质,为人类生育繁衍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先天之精促使胚胎的形成,并维系着胚胎的正常发育。人的生殖能力与天癸密切相关。天癸是生殖的基础,天癸的产生取决于肾,是肾中精气逐渐充盛到一定程度而化生的一种物质。一般而言,在人的生命历程中,男子自16开始,女子从14岁开始,肾中精气逐渐充盛,天癸产生并维持其功能而具有生殖能力。由此可见,肾中精气的盛衰,天癸的产生与否,是决定并影响生殖能力的关键。
肝藏血和主疏泄,肝气调畅,藏血充足,女子的月经来潮和孕育胎儿的生理活动便能正常维持;若肝失疏泄,藏血不足,就会导致月经不调,不孕、不育等症。肝的疏泄作用还影响及男子的排精功能,如所肝火偏旺,可出现遗精;肝气郁结,可出现精瘀等。脾主运化,先天之精气要依赖后天之精气充养,脾吸收、转输水谷精微下达于肾,归藏于肾,使肾精保持充盈,方有利于生殖之精的生成,同时水谷精微化生的血又能贮藏于肝,使冲任气血充足而不绝,有助于女子发挥正常的生殖能力。
因此,生殖功能的实现,主要是在肾、肝、脾等脏腑功能的密切配合下完成的。任何一脏的功能失常,均可影响生殖功能,产生男子精少不育、女子月经失调、闭经或不孕等病症。
【小结】
藏象是有关人体脏腑的生理机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中医学运用“意象思维”,以整体观念为指导,借助于“司外揣内”“以象测藏”的方法,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与自然的整体联系,形成了“四时五脏阴阳”的藏象理论。
中医学以脏腑生理功能特点的不同,将人体内脏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三类。其中五脏为藏学说的核心,五脏具有化生与贮藏精气的作用,各有自己不同的生理功能与生理特性,并与相关的神、志、体、窍、液、时密切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六腑具有传导饮食水谷的作用,其功能各不相同,但多与饮食物消化吸收传导有关,其功能的维持和调节皆与五脏皆有关。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具有形态中空似腑,功能藏精气似脏的特点,其功能皆与五脏有关。其中胆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腑;脑为髓海、主感觉运动,赖肾精充养;女子胞男女皆有,在女子为子宫,有主持月经、妊育胎儿之功,男子为精室,具有化生精子、贮藏精液之功,其功能与肾藏精及五脏调节有关。
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相互之间关系密切;六腑之间结构相连,功能相关,共同完成饮食水谷的受盛和传化。五脏与六腑依据经脉相连、功能相关,而构成阴阳表里关系。
总之,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各有藏泄,功能各异,关系密切,在整体观思想指导下,形成了四时五脏阴阳系统,共同完成饮食物消化吸收,精微物质的化生输布,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2.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
3.谈谈你对肝“体阴用阳”的理解。
4.谈谈肾为“封藏之本”的理解及临床应用。
5.脾与胃的关系如何?有何临床意义?
推荐阅读书目
1.王琦.中医藏象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孙广仁.中医藏象生理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3.杨扶国,齐南.中医藏象与临床.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1.
4.严世芸,李其忠.中医藏象辨证论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5.何银洲.中医如此神奇之阴阳五行藏象.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09.
经典文献辑要
1.《素问·灵兰秘典论》: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2.《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3.《素问·五脏别论》: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4.《素问·太阴阳明论》: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内,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5.《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6.《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7.《素问·五脏生成》: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支八溪之朝夕也。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