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藏象概述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是指人体内脏的功能活动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藏象”一词,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包括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象”的含义有三:一是指脏腑的形象,如心“形如未开之莲蕊”,肾“形如豇豆”等;二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三是指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生理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中医学正是通过观察外在征象来研究内脏的活动规律,即《灵枢·本藏》所谓“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亦如张介宾在《类经·藏象类》中所注释:“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藏象”与脏器的概念不同。藏象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主要运用“以象测藏”的方法,通过观察外在的各种生命征象来研究内脏的活动规律,这就决定了中医学研究脏腑是以形态结构为基础,同时又赋予了某些功能性规律的内容,从而形成了形态与功能合一的“藏象”理论。如心“如倒垂莲蕊”的形态及“主血脉”的功能,主要是通过解剖分析而发现的,而其“主神明”的功能则是通过整体观察方法而获得的。因此,“藏象”的概念,不仅是一个解剖学概念,而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病理学概念。脏器,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体内外的器官而言。就其结构来说,属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体性的结构,而其机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的解剖分析而获得。因此,中西医学对脏腑的名称虽然大致相同,但其内涵却大不一样。正如中西医汇通大家恽铁樵先生在其所著《群经见智录》中提道:“《内经》之五脏,非血肉之五脏,乃四时之五脏。不明此理,则触处荆棘,《内经》无一语可通矣。”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藏象学说,是指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藏象学说认为,人体的各脏腑藏于体内,难以进行直观观察,但这些脏腑通过经络与体表的组织相互联系,内脏有病,其对应的体表组织、官窍等可出现异常反应,出现各种症状和体征。临床上,中医学通过观察人体外在的临床表现,即可以推断内部脏腑的病变,为临床诊断、治疗、用药等提供依据。藏象学说的形成基础,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以古代解剖学知识为基础 古代解剖学的知识不仅为藏象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形态学基础,而且古人在这些形态学知识的基础上,认识了内脏的某些功能。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对脏腑的形态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应用于医疗实践,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上古时期的名医俞跗已能对人体实施割腹治疾:“割皮解肌,决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脏”,反映当时已积累了一定的解剖学知识。《内经》对解剖人体观察脏腑也有详细的描述,如《灵枢·经水》说“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灵枢·肠胃》说“咽门……至胃长一尺六寸。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肠胃所入至所出,长六丈四寸四分”。《难经》更详细地论述了脏腑的形态、重量、容量、色泽等,如“肠胃凡长五丈八尺四寸”“肾有两枚”“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盛精汁三合”等,且有“七冲门”的记载。中医学对人体某些脏腑生理功能的认识,如心主血脉、肺主呼吸、胃为水谷之海、大肠主传化糟粕等,大都是在解剖学知识的基础上建立的。
2.以象测脏的观察为主要认知方法 尽管古代的解剖学是较为先进的,但对人体许多复杂深奥的生理病理现象还难以全部做出明确的解释。因此,古人采用了“有诸内,必形诸外”“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以及“取象类比”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人体脏腑的功能。通过对人体生命现象的整体观察,分析人体在不同环境和不同刺激下所呈现出的不同表现,来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这是藏象学说形成的主要认知方法。如在已知肺主呼吸的基础上,发现人体体表受寒时,会出现鼻塞、喷嚏、咳嗽等症状,从而得出“肺主皮毛”“开窍于鼻”的推理;在已知脾胃主运化水谷的基础上,发现几天不进食或每日食量不足,就会出现消瘦、四肢乏力等现象,从而推理出“脾主四肢肌肉”“开窍于口”之说。又如观察分析人在悲哭时出现抽泣,欢喜时心胸舒畅,发怒时面红目赤,思虑过度时食欲减退等现象,推理得出五志分属五脏等理论。
3.以医疗实践的验证为科学依据 临床经验的大量积累,可升华而形成理论。通过临床疗效来探索和反证脏腑的生理病理,又使藏象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充实和修正完善。如食用动物肝脏可治夜盲,多次重复的经验则产生了“以脏补脏”的原则,并佐证了“肝开窍于目”的理论;根据“血气者,人之神”的原理,用养血安神的方法,能治疗心悸、失眠等心神不宁之证,从而佐证了“心主神明”的理论。
4.以古代哲学思想为系统指导 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代表的古代哲学思想渗透到中医学中,对藏象理论的形成及系统化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精气学说对中医学脏腑精气理论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精为宇宙万物本原的思想,对中医学建立以精为脏腑、形体、官窍生成之源的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气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概念,促使中医学产生了各脏腑之气不断运动以推动和调控其生理功能,维持各脏腑之间协调的理论。阴阳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用以说明人体的部位、功能等多个方面。在藏象学说中,分脏腑为阴阳,分气血为阴阳,分精气为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医学最重要的影响在于它促进了五行藏象体系的建立。它将复杂的人体组织结构划分为五个功能系统,每个系统都以五脏为核心,联系六腑、五官、九窍、五体、五志,体现了人体整体功能的统一、形神的统一,并将人体内部的五个系统与外部自然界的方位、时令、五气、五化、五色、五味等相联系,体现了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五行藏象体系的建立,使中医学脏腑的概念逐渐由形态学实体演变为功能态模型。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藏象学说的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主要体现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1.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性 藏象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的沟通联络,形成的五大生理系统,包括:肝系统(肝—胆—筋—目—爪),心系统(心—小肠—脉—舌—面),脾系统(脾—胃—肉—口—唇),肺系统(肺—大肠—皮—鼻—毛),肾系统(肾—膀胱—骨髓—耳—发)。这五个生理系统并非彼此孤立,在功能上相互配合,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是维持人体生理平衡的重要保证。
其次,五脏对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活动也具有整体调节作用。如《灵枢·本神》说:“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素问·宣明五气》将精神活动分属于五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情志活动本由五脏精气化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情志活动分别由五脏所司,如“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肾在志为恐”。
2.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依赖自然环境以生存,人的生命活动规律必然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机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必然要作出相应的反应。故《灵枢·岁露》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藏象学说应用五行学说将自然界的时令、方位、五气、五化,药食五味、五色等与人体五大功能系统密切联系,构成了人体内外环境相应的统一体。以季节气候而言,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说:“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五脏与五时之气是相互通应的,如心通于夏气,肺通于秋气,肾通于冬气,肝通于春气,脾通于土气(《素问·六节藏象论》)。故有“应春温之气以养肝,应夏热之气以养心,应长夏之气以养脾,应秋凉之气以养肺,应冬藏之气以养肾”的养生原则。
五脏之气的虚实强弱与四时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例如,春季肝气旺,冬季肾气旺,故春季多发肝病,冬季多发肾病。从养生的角度来说,当顺应四时,故养生调摄、治疗用药,春天应有利于肝气之疏泄,冬季应有利于肾精之闭藏。另外,根据五行学说,五脏之间存在着生克制化关系。如在一年四季,肺气在春季较旺,夏季较弱,长夏转强,冬季也较旺,故病情预后转归也不同,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说:“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
从地方区域而言,藏象学说依据方位特性将五方与五脏进行类比,如东方属木,主生发,与肝气相通应;南方属火,主生长,与心气相通应,等等。地域不同,气候、水土、饮食、居处及生活习惯等方面有很大差异,从而使人体脏腑强弱不同,体质和发病倾向也有一定区别。如江南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
(四)脏腑的分类及特点
中医学以生理功能特点的不同,将人体内脏分为脏、腑和奇恒之腑三类。脏有五,即肝、心、脾、肺、肾,合称五脏。腑有六,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奇恒之腑亦有六,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如《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谓“满而不实”“实而不满”,是强调五脏的精气宜保持充满,但必须流通布散而不应呆滞;六腑内应有水谷食物,但必须不断传导变化,以保持虚实更替而不塞满的状态。
奇恒之腑在形态上中空有腔与六腑相类,功能上贮藏精气与五脏相同,与五脏和六腑都有明显区别。如《素问·五脏别论》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论治有重要指导意义。一般来说,病理上“脏病多虚”“腑病多实”,即五脏病变以虚证多见,如心气虚、肝血虚、肾精亏等;六脏病变多见实证,如食积胃脘、大肠湿热等。治疗上“五脏宜补”“六腑宜泻”,即五脏病变多用补法,六腑病变多用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