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基础理论
1.8.1.3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构建中医学精理论

受精气为宇宙万物本原的思想的影响,中医学形成了“精为人体脏腑组织生成本原”的理论。精是构成胚胎的原始基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灵枢·经脉》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精充气足,则生命活动正常;精亏气虚,则生命活动异常,出现各种病证。

(二)奠基中医学气理论

精气学说认为,精气的升降交感运动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动力。由此,中医学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一方面,人的五脏六腑、形体官窍、血和津液等,都是气聚而成形之物,而其功能的发挥则依赖于无形之气的推动和激发。如心之行血、肺之呼吸、脾胃之运化等,都离不开气的推动和温煦作用。另一方面,气的运动不断推动着机体物质与物质、物质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即“气化”,并由此推动气血运行,促进吐故纳新,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若精气充足,则气血旺盛,生命活动正常;精气亏虚,则气血不足,生命力弱。人体气机的升与降、出与入之间保持协调平衡,则“气机调畅”,人体健康无病;若升与降、出与入运行失常,则气机不畅,脏腑功能失常而变生诸病。

(三)概括精、气、神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体之精,是指肾所藏之精,即生殖之精。人体之气,是活力很强的不断运动的物质,也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人体之神的含义有二:一是指人体一切生命活力的外在表现,二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精、气、神之间的相互关系非常密切,主要表现在:精能化气,气能生精,精气相互化生、相互为用。精足则气充,精亏则气弱。精气能生神,神能统驭精气。如《类经》所说:“虽神由精气而生,然所以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主者,又在吾心之神。”精足气充则神旺,精亏气虚则神衰,正如《养生三要·存神》说“聚精在于养气,养气在于存神”,故将精、气、神,称为“人之三宝”。

(四)阐释中医学整体观念

精气学说认为,精气是自然、社会、人类统一的物质基础,是人与自然万物共同具有的化生之源。为此,人与自然物质具有同源异构的特点,并时刻进行着各种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由此构建了人体自身完整性,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统一性的整体观念。自然、社会环境的各种变化,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具有一定的影响。自然万物禀天地之气生长收藏,亦产生不同的温热寒凉、升降浮沉等性味归经之偏,故可以药食之偏性,调节人体之偏病,以使人体重归协调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