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基础理论
1.7.3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对人体自身完整性,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的认识,是古代哲学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病因病机、养生防治等各个环节。

1.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1)在结构上不可分离 包括五脏一体观与形神一体观。

五脏一体观,认为人体五脏六腑、四肢九窍等组织器官虽然各有其独特功能,但都通过经络相互联系,构成一个系统,且以五脏为中心,而心对人的生命活动起着主宰作用。如下表所示。

人体生理系统简表

形神一体观,是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与统一。形与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离的。形乃神之舍,神为形之主,形健则神旺。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根本保证。

(2)在生理上相互联系 人体是以心为主宰,由脏腑、形体和官窍共同组成的结构严密、分工有序的整体。各脏腑组织通过阴阳相关、五行生克维持着“阴平阳秘”和“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的平衡协调关系。

(3)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内脏病变可以反映于体表,如肝气郁结可见胸胁胀痛;外表受邪可以内传于里,如外感寒邪内传于肺,可见恶寒无汗、咳嗽咳痰等症;脏腑病变可以相互传变,如肝气横逆,可以乘脾犯胃,导致腹痛、呕吐等脾胃功能失常的病证。

(4)在诊断上察外知内 由于局部与整体是辩证统一的,局部的变化常为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所致,故通过观察人体局部的变化,如望舌象、望面色、切脉象等,即可以察知人体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病变。

(5)在治疗上调内治外 如心开窍于舌,心与小肠互为表里,故舌尖碎痛,可用清心泻小肠之法治之。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皆为整体观念在中医治疗学上的具体应用。

2.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生在天地间,以自然之空气、水分、食物为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界的气候、饮食、居住环境等的变化则会影响人体,出现相应的生理、病理变化,故《灵枢·岁露》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生理上,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等能影响人的体质及生理功能。如夏季气候炎热,则人体多汗而少尿;冬季气候寒冷,则人体多尿而少汗。白天阳气趋于表,人体以活动为主;夜间阳气入于里,以睡眠为主。西北高原,寒冷而干燥,人体腠理多致密;东南沿海,温热而潮湿,人体腠理多疏松。

病理上,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及地区方域的不同可引起不同的疾病。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泻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灵枢·一日分四时》云:“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而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气候潮湿,故多发湿痹;西北高原地区,气候寒冷,则多发寒痹。

在治疗上,应根据季节、地区及人的体质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治则与治法,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三因制宜)。

(2)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人是具有明显社会属性的高等动物,在其生存过程中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故人的社会地位、家庭状况、文化程度、人际关系等,常常影响着人的健康与疾病。

社会进步,丰衣足食,居住舒适,有利于人体的健康;而环境污染,饥饱失常,情绪紧张,则形成不利于健康的因素。社会安定,生活规律,机体抵抗力强,故得病较少,易于长寿;若社会动乱,饮食起居失常,抵抗力下降,则易得疾病,寿命减少。

(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临床诊疗的主要特点,是在辨病论治基础上的,对疾病进行动态化与个性化的治疗。

1.病、证、症的概念 病,即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人体自我调节功能失常引发的一系列功能、结构异常的病理过程,如感冒、麻疹、肺痈等;或指主要表现的症状或体征,如头痛、泄泻、发热、崩漏等。

证,即证候,是中医学的专用术语,是指疾病过程中表现在整体层次上机体反应状态及其运动变化。证,即證,是表述病人状态,《说文解字》曰:“告也,从言,登声”。候,《说文解字》曰“伺望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凡觑伺皆曰候,因之以时为候”,故候包含空间与时间两方面的含义。《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如肝胆湿热、风寒感冒、肝胃不和、痰热阻肺等。

症,包括症状与体征。症状是指病人主观感觉到的不适,如头痛、眩晕、心烦等;体征是指能够被察知的客观表现,如舌象、脉象、面色等。

疾病与证候皆由症状和体征所构成。疾病是一个病理过程或主要症状,可能包括多个不同阶段或不同类型,阶段不同、类型不同其表现常常不同,治疗亦不相同,此即同病异治的基础;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类型的病理概括,因此同一个证可能出现在不同疾病中,此即异病同治的基础。

2.辨证与论治的相互关系 辨证,是在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将四诊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分析其病因、病位、病性、病势,最后判断为某种性质证的思维过程。论治,是指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则治法与方药的过程。辨证论治,是指将四诊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找出其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判断为何种性质的证,进而确定相应的治则治法与方药的过程。

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的两个阶段。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是检验辨证正确与否的手段与方法。辨证和论治是疾病诊疗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3.辨证论治的特点

(1)病证结合 即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疾病是一个病理过程或病理表现,证候是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整体反应。辨病能把握疾病的整体变化;辨证则能把握疾病阶段的特殊性,使治疗更有针对性。中医在临床实践中,十分重视辨病与辨证的结合,一般是先辨病后辨证。

(2)病治异同 包括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体现了个体化诊治的重要性。

同病异治,是指相同的疾病,因人、因时、因地或因疾病的阶段不同,疾病的证候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如感冒,因外感邪气不同,则有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之别,治疗风寒感冒需要疏风散寒、辛温解表,以麻黄汤或桂枝汤加减治疗;治疗风热感冒则应当疏风清热、辛凉解表,以银翘散或桑菊饮加减治疗。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理状态(证),则采取相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如胁痛、胃脘痛,以及乳癖、瘿瘤等不同疾病,在其过程中出现肝气郁结、因情志刺激加重等证侯时,则皆可用疏肝解郁法,选择逍遥散或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