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秘境之国 寻找消失的古格文明
1.10.6 对外交往——宗教、贸易与战争
对外交往——宗教、贸易与战争

古格虽然偏居一隅,但并非与世隔绝,相反与外界的往来出乎意料的频繁。北面的新疆、西面的克什米尔地区、南面的印度和尼泊尔、东面的卫藏地区都与之保持着持续不断地交往。

藏族文献里记载的古格王国的对外交往主要是在宗教方面,10世纪至11世纪古格王室数次选派优秀的青年前往印度学习佛教知识,并且迎请高僧,带回佛教经典。东印度(现在的孟加拉国)高僧阿底峡就是先在古格王国讲经授徒、著书立说,然后才被迎请到卫藏地区去的。古格王国的高僧仁钦桑布还从克什米尔地区带回技艺高超的工匠协助修建寺庙、绘画塑像,托林寺50号塔和55号塔中保留至今的壁画就是他们留下的作品。古格王国与卫藏地区的宗教往来多次见于西藏文献,14世纪拉萨大昭寺维修,古格王室曾经贡献了金顶;出身古格的格鲁派高僧阿旺扎巴曾长期游学于拉萨,之后回到古格王国传播教法,担任几个寺院的主持;16世纪中叶,古格王吉丹旺秋曾经资助二世达赖喇嘛在拉萨修建佛学院;17世纪初,一世班禅喇嘛应邀视察古格的寺庙,在托林寺受到了隆重地欢迎,当时古格王的叔祖还被一世班禅尊称为“法王尊驾”。

种种迹象表明,古格人并不善于经商,贸易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生存。根据间接的资料分析,古格王国在贸易中输出的物品主要是食盐、牦牛、羊毛、羊绒,输出的主要国家和地区是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日土县、革吉县一带所产的湖盐历来为阿里地区输出品的大宗,时至今日,我们偶尔还可以看到一群驮羊驮着装满盐巴的口袋向中尼边界行进的景象。

古格王国输入的商品主要有木材、棉布、陶瓷、茶叶、鲜果、干果、红糖等。红殿、白殿、大威德殿壁画中的“商旅图”“供佛图”屡见运送木材、布匹、杂物的情景,马驮人背,鱼贯而行;Ⅳ区126号窑洞堆积的大量杏干应该是从拉达克地区运来的(札达县底雅乡虽有杏树,但数量很少);Ⅰ区103号窑洞发现的茶叶和王宫区发现的一件甲衣上的“福寿纹妆花缎”很可能是汉族商队经由新疆或卫藏地区输入的;甲衣、马具装上的靛蓝色棉布、绛红色棉布或是印度产品,或是新疆产品;在一捆竹箭杆系着的布签上还写有喜马拉雅山南坡西藏与印度边界的一个地名“葱莎”。17世纪20年代来到古格的西方传教士曾经见到过来自遥远的汉族地区的商人,商人们带去的商品有丝绸、瓷器、茶叶,也有卫藏地区的藏族商人带去种类大体相同的商品。克什米尔地区和印度商人主要以大米、服装、珊瑚、琥珀换取古格人的羊毛、羊绒。新疆的无花果、葡萄干是古格人喜爱的奢侈食品,传教士们曾有幸品尝过运送者长途跋涉15天运来的无花果。这些都反映了古格王国同周边国家与地区互通有无的贸易传统。

古格的贸易方式主要是以物易物,辅以金银等贵金属称量货币。西藏地方政府制造货币是清代乾隆五十七年(1792)之后的事,古格王国时期不可能使用自己的货币,但不能排除古格王国晚期有可能使用过印度货币或新疆的喀喇汗王朝货币。古格王国初期曾有一则记载,当时用600个海贝作为前往印度的盘缠,这意味着海贝曾经起到过货币的作用。

信仰的分歧和资源的争夺是造成古格王国与周边国家、地区间战争的主要原因。古格王国地处西藏西部边陲,北、西两面有信奉伊斯兰教的喀什噶尔、克什米尔地区,南面和东南面是宗教信仰纷杂的印度、尼泊尔,西邻拉达克王国虽为同宗同教,但由于教派纷争和资源的争夺,一直向东觊觎古格王国,北、西、南三面近邻对古格王国形成一个半月形的威胁圈,只有东面的卫藏地区因路途遥远而没有产生直接威胁。幸好古格王国中心地区的象泉河谷地有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作为南北屏障,使古格处于一个能攻易守的有利位置,大大减轻了三面环绕的威胁。

1337年至1338年,印度穆罕默德·图格鲁克从德里率十万大军入侵喜马拉雅山西段,在山地遇到激烈反抗,并以全军覆没而告终。1532年,喀什噶尔的苏尔丹塞伊特派遣梅萨海达进军阿里地区和拉达克地区,两年后才被逐出。关于这两次战争,缺乏更详细的记载,从事件发生的地点和时间来看,古格王国都是当事者或当事者之一。

17世纪初,克什米尔地区的斯里那加军队入侵古格王国的事件被记入西方传教士的报告中。这次入侵行动,斯里那加人动用了3万大军,分成3路向古格进发,武器相当精良,有半数士兵配备有火绳枪。冬季的大雪和古格人的英勇善战挫败了敌人的进攻,最后以斯里那加人求和而告终。与古格王国互为姻亲的拉达克王国从15世纪到17世纪一直与古格王国之间频发战事,时战时和,最终乘人之危以武力和谋略灭亡了古格王国。

频繁的战争使古格人分外注重军事装备的建设,在古格故城发现的遗物中武器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不仅数量多,种类也很丰富。武器有进攻性的,也有防御性的;有近距离格斗兵器,也有远距离杀伤兵器;有传统的冷兵器,也有在当时威慑力极强的火绳枪。在山顶的一座窑洞和东面山坡的一座窑洞中发现了总数在十万支以上的竹木箭杆,多数是半成品。成品的箭杆中有的极精美,后端绘有彩色花纹,安装四条定向尾羽,应是专为王室卫队配备的。箭镞都是用铁锻制而成,有细长的“穿甲箭”、薄锐的“双翼箭”、还有一种射出后可以发出响声的“飞鸣镝”。刀、矛、剑也是古格军队常用的武器,从刀的形状来看,无疑是从印度购入的,刀身略弯,刀柄一侧有护手片,柄后端铆一个圆盘状的后挡,整体造型匀称美观。矛和剑多为西藏的传统样式,结实而实用。

作为防卫武器的铠甲、头盔、盾牌更为精美,一件甲衣要用10种以上不同类型的铁甲片连缀,总体设计既要防护身体,又不能过多影响身体活动的灵活性,完整的甲衣重量可达20公斤。不仅人要穿铠甲,战马也有铠甲防护,从发现的马甲种类分析,除了马腿外,马甲可以遮蔽马的全身。盾牌有两种质地,一种是藤条的,一种是皮革的,以藤条的为主。1985年调查时,曾在山顶王宫区一座窑洞内发现28个基本完整的藤盾牌。

根据出土文物分析,至少在16世纪中叶以后,使用火药的热兵器已经装备了古格军队。古格故城采集到的铁枪管上有望山、准星和点火盘,是典型的火绳枪。还有一种直径约8厘米的枪管属于火力较大的抬枪,其威力如同一门小炮。火枪的配套用具有牛角制作的火药筒。

这样看来,古格晚期军队的兵种至少有弓箭手、刀矛手、铁甲骑兵和火枪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