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秘境之国 寻找消失的古格文明
1.3.3 奇特的土林地貌
奇特的土林地貌

阿里地区最为与众不同的地貌景观既不是辽阔的荒漠草原,也不是连绵起伏的雪山,而是遍布札达盆地的土林。地质学上所称的札达盆地实际上是长达百余公里、平均宽度30公里的象泉河谷地,喜马拉雅山和阿伊拉日居山将整个谷地南北夹持,东西封口。盆地里的基岩上普遍覆盖着一层厚达数百米的湖相沉积层,象泉河北岸几十米高的峭壁成了天然的地层剖面,那里明显可以看出一层层交错叠压的砾石层和砂质黏土层,根据地质学的沉积理论,砂质黏土层是气候相对稳定时期的湖相沉积,砾石层是洪水泛滥时的河相沉积,相互交叠的这两种沉积地层正是千百万年来气候变化的见证。1985年我们在考察古格故城的同时,地质部门正在进行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调查——“噶达克幅地质填图”,据说这是当时全世界地质图的最后一块空白。地质学家在中侏罗纪的基岩中发现了瓣鳃类动物化石,近些年来在上新世的沉积层中发现了三趾马腿骨、西藏披毛犀头骨、原始豹头骨、喜马拉雅原羊角、古菱齿象牙等化石。一位古生物学家用诗一样的语言给我们描述了当时札达盆地的景象:500万年前的一个清晨,当太阳从依比岗麦神山上升起时,札达草原苏醒了。万兽群集,嘶鸣欢呼,雪豹赞普站在高高的岩石上,开始巡视冰峰环绕的领地。

500万年前的札达盆地想象图(转引自《西藏人文地理》,邱衍庆绘)

札达盆地的土林地貌

地质学家是这样表述土林地貌的: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呈半固结状态、沉积厚度很大、具有水平层理的地层,在地质构造作用下持续抬升并经受强烈物理风化、暴雨冲刷及其水系的剧烈切割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地貌形式。科学的结论仅用寥寥数语就给我们揭示了这一地区的基本地质面貌和地质发展的脉络。正是由于札达土林的这种独特风貌,2005年,札达土林进入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名单。

亘古以来,象泉河及其众多支流将沉积土层冲刷切割出道道沟壑峡谷,从阿伊拉日居山上俯瞰札达盆地,峡谷与土林重重叠叠,一直绵延到恍如天边的喜马拉雅山下,凡看到如此壮阔景象的人无不为之震撼。几百万年的风雨像无所不能的雕塑大师把沉积土层侵蚀得奇形怪状,有些土山远远看去像是废弃多年的古城堡,不但有残垣断壁,还有佛塔和窑洞,走近一看才惊呼上当。有些像成排站立的武士,身躯伟岸,队列齐整,严阵以待。有些就像一群蹲伏待跃的猛兽或是狰狞恐怖的魔怪,让人心生畏惧。有些则像一场大火过后的森林,树桩林立,一片寂静凄凉。每当黄昏来临,夕阳斜照,前后密布的土林顶端被染上一层耀眼的金黄色,人们在峡谷中穿行时,眼前奇景迭出,变幻莫测,似乎有古老的精灵复活于山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