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秘境之国 寻找消失的古格文明
1.3.2 神山圣湖
神山圣湖

横空出世的喜马拉雅山脉集中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和世界上其他10余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是所有登山探险者终生向往的圣地。鲜为人知的是,在藏传佛教、原始本教,印度教、耆那教中,神山并不在喜马拉雅山脉,而是其身后的冈底斯山。宗教信徒心目中的冈底斯神山,特指冈底斯山脉的主峰——海拔6656米的冈仁波齐峰。“冈仁波齐”在藏语中意为“雪山之宝”,是一个神圣而又美丽的名字。山的上半部终年积雪,在群峰中卓然而立,从南面望去,犹如坚实的金字塔,即使第一次走过它面前的人也能够从重峦叠嶂中一眼将其认出。喜马拉雅山南北两侧的古代居民都曾用自己特有的语言对这座神山发出由衷的赞美,创造出许许多多与之相关的神话并世代流传。

佛教传入西藏之前,人们普遍信仰的是一种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本教。在后来成文的本教经典中记载着冈仁波齐山最初的传说:神山上居住着360位神灵,天上地下、世间万物都在他们的掌管之中,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树木花草以及所有生灵都在他们的关照下有序运转,繁衍生息。处于蒙昧之中的人们常常出于无知而触怒神灵,于是一场场灾难便降临在雪域高原。惊恐无助的人们焚烧松柏枝,让青烟直达九霄(藏族同胞称之为“煨桑”),贡献出自己赖以生存的牛羊,呼喊着神灵的尊号祈求宽恕和帮助。他们希冀神灵能赐给人间一位智者,教化人民,传达神的旨意,让人们永受神的庇护。本教祖师敦巴辛饶应运而生,从天上降落在冈仁波齐山,在山上的洞窟中苦修,获得了法力和沟通神人两界的能力,从此冈仁波齐山就成了本教的神山。公元7世纪佛教传入西藏后,旷日持久的佛本两教之争中,冈仁波齐山又成为佛教圣地。佛教徒们将此完全归功于西藏历史上一个传奇人物——米拉日巴尊者。相传同在冈仁波齐山修行的佛教徒米拉日巴和本教徒那如本琼为了给自己信仰的宗教争得神山的所属权,展开了一系列激烈的比赛,决定胜负的关键一局是看谁能在2月15日那天清晨首先登上冈仁波齐山的峰顶。2月15日这一天,精通本教巫术的那如本琼在天色未明时,就跨上他神奇的鼓腾空而起,向山顶飞去。此时的米拉日巴正稳坐在修行洞中为弟子讲经,急不可耐的弟子催促师父尽快出发,师父不为所动。当太阳即将升起时,米拉日巴才走出洞口,乘着旭日的第一道光芒抵达山顶。怀着必胜信心的那如本琼飞升到山顶,只见微闭双目的米拉日巴身披朝霞端坐在冰雪之巅,惊吓之中,连同胯下的神鼓一起滚落山下,在山峰南侧留下一道至今可见的垂直沟槽。传说毕竟是传说,不过根据西藏历史文献记载,至少在13世纪时,佛教直贡噶举派开始掌管冈仁波齐山,定期指派神山法主来主持教务,数代古格国王都曾经作为大施主供养神山法主。但本教始终没有放弃对神山的顶礼膜拜,时至今日还可以看到围绕神山做逆时针方向朝礼的本教徒,而佛教徒则沿顺时针方向环绕朝礼。

古印度的耆那教教徒把这座神山叫作“阿什塔婆达”,意即“最高之山”。据说耆那教的创始人瑞斯哈巴纳刹就是在这里获得解脱,达到了大悟。印度教教徒则称冈仁波齐山为“凯拉斯”,他们认为印度教诸神中法力最大的湿婆神和他娇小的妻子帕尔瓦蒂长居于此。传说山坡上留有湿婆的足迹,山下的神湖玛旁雍错也可以看到乌玛的身影。

神山冈仁波齐

圣湖玛旁雍错

冈底斯山与玛旁雍错湖并称为“神山圣湖”,“圣湖”夹在冈底斯山和海拔7694米的纳木那尼峰之间的阔谷地带,湖水波光粼粼,清澈见底。根据佛教的传说,湖中的圣水可以洗去罪孽,朝拜神山圣湖的藏族同胞在返回家乡时,往往要带回一壶洁净的湖水和亲友们分享。湖东侧有一座小寺院叫做“郭楚贡巴”(藏语意为“洗罪门寺”),在湖水中沐浴过的人再进入寺院里祈祷、忏悔,清除罪孽会更加彻底。神山圣湖就像是东方的耶路撒冷,已经成为几种宗教的共同圣地。每年的5月至10月,语言不同、信仰各异的人们从远方络绎不绝地赶到这里,分别用自己的方式顶礼膜拜。或者环绕神山一圈一圈地去磕五体投地的“长头”,或者在山下树立起高耸的经幡柱,或者隐居山洞之中冥想解脱之道,或者走进清澈冰冷的湖水洗除罪孽。按照藏族的说法,每隔12年的藏历马年是礼拜神山的最好年头,转1圈相当于转13圈,一生的罪孽可以就此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