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校 社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心理援助手册
1.9.2.6 6.志愿者的心理援助
6.志愿者的心理援助

依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文件界定标准,参加疫情防控工作的志愿者属于第三级人群(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患者、疫情防控一线医护人员、疾控人员和管理人员等以及居家隔离的轻症患者、到医院就诊的发热患者人群有关的人),心态上较易出现过度疲劳和紧张,甚至耗竭,焦虑不安、失眠、抑郁、悲伤、委屈、无助、压抑、面对患者死亡挫败或自责;担心被感染、担心家人、害怕家人担心自己;或过度亢奋,拒绝合理的休息,不能很好地保证自己的健康等。根据文件指导精神,主要干预原则为“定时轮岗,自我调节,有问题寻求帮助”,具体可采取干预措施如下:

(1)参与救援前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培训,了解应激反应,学习应对应激、调控情绪的方法。进行预防性晤谈,公开讨论内心感受;支持和安慰;资源动员;帮助当事人在心理上对应激有所准备。

(2)消除志愿者的后顾之忧,做好其后勤保障。

(3)合理排班,安排适宜的放松和休息,保证充分的睡眠和饮食。尽量安排志愿者在服务点附近住宿。

(4)保持与家人和外界联络、交流。

(5)如出现失眠、情绪低落、焦虑时,可寻求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或心理健康服务,可拨打心理援助热线或进行线上心理服务,有条件的地区可进行面对面心理危机干预。持续2周不缓解且影响工作者,需由精神科进行评估诊治。

(6)如已发生应激症状,应当及时调整工作岗位,寻求专业人员帮助。

疫情防控志愿者群体容易出现的应激反应及自我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