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葡萄酒文学意象与应用
1.4.2.4 四、当前我国葡萄酒产业存在的问题
四、当前我国葡萄酒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传播持续被忽视

1.缺乏葡萄酒文化传播战略

我国大部分葡萄酒企业没有将葡萄酒文化传播纳入到企业文化的整体建设中,没有从战略角度对葡萄酒文化进行考量,没有从全局出发整体部署葡萄酒文化传播的实施原则和具体措施,在葡萄酒文化认知中缺乏战略眼光。近年来,企业开始逐渐意识到传播葡萄酒文化和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但认识太过浅薄,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战略布局,也没有对如何传播葡萄酒文化形成可行的计划。

2.传播效果欠佳

整体上讲,我国葡萄酒消费者对于葡萄酒文化的认知十分薄弱。时常可见葡萄酒文化的缺失现象,如前文提过的,大部分消费者由于不具备葡萄酒的相关知识,导致在选购葡萄酒时缺乏辨别能力;大部分消费者不知道如何饮酒、品酒,缺乏饮酒品酒文化的熏陶;由于没有良好的餐桌文化基础,消费者的葡萄酒礼仪文化缺失。以上种种现象均说明我国葡萄酒文化传播力度不足,且现有的传播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消费者的文化认知发展任重道远。

3.文化认知存在偏差

通过分析葡萄酒文化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到葡萄酒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外延广博,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但是据调查发现,部分消费者还是没能将葡萄酒作为如啤酒、白酒一般的日常生活饮品,而将其看为高端奢华的消费品。这样的认知偏差致使葡萄酒难以融入到普通大众的生活中。消费者对于葡萄酒文化的理解不够全面,甚至出现了认知偏差,其原因在根本上是大部分葡萄酒企业错误的广告引导,如过分强调葡萄酒的浪漫情调、奢华属性,最终致使消费者对葡萄酒文化的认知产生偏差,葡萄酒消费缺乏群众基础。

4.传播的互动性差

在葡萄酒文化传播现状中,葡萄酒文化传播的网络渠道正在形成,葡萄酒相关部门、企业都建立起自己的网站,通过网络途径进行葡萄酒文化宣传以及销售,更方便消费者获取葡萄酒各方面的信息和了解葡萄酒文化。但是总体来看,葡萄酒企业对网站的投入不足,管理不善,很多网站不能及时更新网页内容。其中更为突出的是,网站与消费者的交流还仅限于单向被动交流,双向沟通不足,不能及时地向消费者传播葡萄酒文化,不能及时了解消费者文化认知情况,也没有通过网络组织酒庄旅游、参观等活动,根本没有真正发挥出网络传播的强大优势。

5.忽视人际传播

我们通常会认为葡萄酒文化传播是向企业的外部顾客也就是终端消费者进行文化传播,而事实上除了消费者等外部顾客,还包括向企业的内部顾客进行文化宣传。这些内部顾客并不仅限于企业员工,还涉及企业的经销商和促销人员。调查发现,部分促销员在进行葡萄酒促销时,并未真正了解葡萄酒文化知识,无法解答消费者关于葡萄酒产品的疑问,无法为消费者选购葡萄酒提供专业的建议,促销人员葡萄酒文化知识的匮乏直接导致了消费者对葡萄酒文化认知的不足。

导致上述葡萄酒文化传播问题的原因很多,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企业角色定位存在偏差。部分企业认为葡萄酒文化传播是政府的职责,是葡萄酒行业协会的任务,与单个企业关系不大。

第二,企业对葡萄酒文化传播作用认识不足。部分企业认为文化虚无缥缈,毫无实质作用,尚没有意识到葡萄酒文化对其产品销售、品牌推广、文化建设所起的重要作用,对葡萄酒文化传播理解不足。

第三,企业忽视长远利益。众所周知,文化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间形成的,文化建设不仅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且建设周期长,成效不显著,收益只能在未来实现。大部分葡萄酒企业虽然已经认识到葡萄酒文化传播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文化的上述特征,他们只愿意关注眼前的短期利益,努力增加产品销量,赚取利润,而不愿意进行葡萄酒文化建设。

第四,企业文化传播能力不足。大部分葡萄酒企业缺少文化传播方面的专门人才,文化传播渠道较为单一,文化传播技术水平较低,具体表现在网页的编辑、网站的建立等方面还不完备。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我国葡萄酒文化传播在文化认知、文化建设、传播渠道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我国葡萄酒企业发展缓慢,葡萄酒产业竞争力不足,直接影响了葡萄酒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酿酒葡萄品种单一

我国葡萄酒行业普遍存在着葡萄酒产品特色不够突出的问题。我国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在最近10年获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品种过于单一,红色品种中超过60%为赤霞珠,白色品种中超过70%为霞多丽,如此高度集中的单一品种,很难适应中国地域广阔、酿酒葡萄产区自然条件各不相同的生产局面,这也是造成原料质量低下,产区风格、特点不明显的主要原因。

2.品种区域性严重,适应力不足

对葡萄种植来讲,我国的东、西部各有特点,西部葡萄的成熟度比东部好一些,在适合葡萄种植的胶东半岛,除要受降雨的影响之外,还要受限于年份。

3.葡萄酒原料的供应与生产严重脱节

葡萄酒的原料对葡萄酒的品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原料产地一直存在着因选择品种盲目而造成的主栽品种不对路,优良品种不能形成批量,或者受到某些客观因素的限制,未经品种区域性试验就大量投入生产栽培的问题。有些地方还存在着不同成熟期品种搭配不合理、采收期集中等问题,不仅造成了采收时劳力短缺,而且加大了酒厂的压力。

4.生产模式、栽培模式、采摘模式落后

葡萄并非我国传统农作物,我国的种植方法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惯性思维操作中,在对不同种类葡萄的种植上存在误区,具体表现在用与鲜食葡萄同一个方法对酿酒葡萄进行种植和栽培,必然导致酿酒葡萄在风味、厚度和口感上的缺失。

5.一味照搬西方国家,酿酒原料的种植缺乏中国“特色”

最适宜栽培葡萄的是地中海气候区域,但不是地中海的每一个地方都能栽葡萄,现在很多企业并不从实际出发,只顾把西方技术全盘引进并投放到生产里,到头来得不偿失,制约了行业、企业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探索出适合我国地方气候特色的不同种植方式,要找到真正适合我们的特色种植方式。

6.目前行业规范、标准还不能完全跟上发展的需要

我国在行业规范标准等方面还并不完善,其实GB15037-2006《葡萄酒》国家标准已对年份葡萄酒、品种葡萄酒和产地葡萄酒作了规定,但由于相应规范的制定工作没有跟上,这类产品仍处于无法监督的状态。同样,在酿酒葡萄种植和品种选择等方面的规范工作,也跟不上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7.国内葡萄酒业基础薄弱

我国葡萄酒业内高级酿酒师严重短缺;葡萄培育缺乏有效管理,葡萄原料在口感、色泽和香气上逊于进口葡萄;缺乏成熟、规模、独立的葡萄酒营销系统等。

(三)品质问题

国内葡萄酒市场存在竞争环境不规范的现状。为争夺中低端市场份额,国内酒商滥用营销手法,导致国内葡萄酒市场鱼龙混杂,不利于国内葡萄酒品牌的长期健康发展。

1.傍“名牌产区”

中国属于葡萄酒新世界,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步开放,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日益紧密,目前中国市场的瓶装酒几乎囊括了来自世界各个主要葡萄酒生产国的产品。但是由于国家标准、市场监管以及消费环境的不成熟,也为不少企业“浑水摸鱼”创造了条件。不少缺乏必要生产条件的企业从国外进口散酒,经过国内贴牌灌装后,打着进口酒的旗号来销售,“傍上”了国际著名产区,并美其名曰“法国酒”“美国酒”“意大利酒”等。另外一些企业利用自己身处国内知名产区(如烟台产区、昌黎产区、天津产区等)的身份,生产出所谓的“优良产区酒”来刺激消费。

2.傍“名牌商标”

中国葡萄酒市场目前已经拥有了五枚“中国驰名商标”,他们分别是张裕、王朝、通化、长城和威龙。再加上其他国家各级授予企业的名牌称号,为数众多。

在所有的名牌“被傍”案件中,以中国葡萄酒市场上第一集团的三大品牌张裕、长城和王朝最为普遍。长城葡萄酒品牌被仿制得淋漓尽致。长城葡萄酒品牌持有者为世界500强之一的中粮集团。真正的长城葡萄酒均来自沙城、华夏和烟台三个产区。但是,市场却存在着各种“长城”“金色长城”“绿色长城”“长城家园”“新长城”等。对于商标持有人来说简直是一场噩梦。

更有甚者,一家企业会同时“傍上”所有的名牌商标。南京一家叫作华夏葡萄酒有限公司的企业生产了类似我国三大红酒品牌的红酒,称为“香港张裕”“香港长城”和“香港王朝”。这些企业通过傍“名牌商标”,利用有些消费者对于名牌商标在识别或者认知上的“空隙”,自己获得不当利润的同时,也侵犯了名牌商标持有人和消费者的权益。

3.傍“名牌概念”

鉴于消费环境的不成熟,葡萄酒企业经常用“概念营销”的手法来培育和引导市场,从概念演变来看就分别有年份酒、庄园酒、酒庄酒、老树葡萄、树龄、橡木桶干红、陈酿、窖藏、窖酿、单品种酒、产区酒和小产区酒等。“概念营销”在成功启动市场的同时,也为其他企业傍“名牌概念”提供了土壤,市场上“假年份”“假产区”“假陈酿”和“假酒庄”等假概念的盛行,更为“名牌概念”的消费信任埋下了更大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