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席茶 茶席设计与茶道美学
1.12.3.11 相关阅读:茶分三等

第十章 茶席礼仪礼节:礼之用,和为贵

在中国,饮茶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茶』作为礼仪的使者,千百年来为人们所重视,民间甚至有『无茶不成仪』的说法。待客茶为先,历来是中国最普及的日常生活礼仪。

茶礼的形态

在中国古代,不论饮茶的方法如何简陋,它都已成为日常待客的必备饮料,若客至未设茶,则有轻怠之意。现代社会,以茶待客更成为人们日常社交和家庭生活中普遍的往来礼仪。客来敬茶,一是为客人洗尘,二是对客人表示敬意,三是与客人交流叙谈,四是与客人同乐,五是与客人互爱,六是与客人相互祝愿。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和习俗,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礼节和美德。可见茶与礼仪已紧紧相连,密不可分。

从狭义的理解来看,茶席只是提供了饮茶的空间,但事实上,茶席所承载的不仅仅是有形的器皿组合,更多的是饮茶的整体环境与氛围,而礼仪的元素在其中也应该是贯穿始终的。

静态的茶席,展示出了彼此的包容和尊重,即使在未做任何动作以前,也能够传递大量的礼仪元素。

重客

布置茶席之先,首先要明确,所布置的这方茶席,观赏与体验的主体是客人,而非行茶者自己。茶席的主题、茶品与茶具的选择、茶水与茶食的搭配等,都需要从客人的感受来确定。

和谐

从礼学的角度讲,“礼之用,和为贵”。“和”既是中国茶道的哲学基础,又是中国茶礼的核心。真正的和谐是包含互补与差异的统一,是融合对立与冲突的平衡。

桌椅、铺垫、茶具、插花、书画……无论是差异多大的元素,在茶席的设计中都追求和谐共处。从桌椅上看,不宜追求造型夸张奇特,典雅舒适才是理想的境界。从铺垫上来看,茶席不需要铺张奢华、喧宾夺主,看重的是对茶具的承载和衬托。从茶具来看,展现出茶品在口感和外观上的优点是必要条件,然后才是考虑形致的优美与和谐。从插花来看,只有自然、淡雅的花境于茶席才是和谐的。从悬挂的书画作品来看,优雅的构图、含蓄的意境才是最适合茶席环境的。

细节

在茶席的布置中,对礼仪的要求渗透进了每一个细枝末节。

首先,冲泡过程要体现茶人的礼仪,为客人茶杯注水时的“凤凰三点头”是最常见的寓意礼。用手提起茶壶,高冲低斟,反复三次,这个动作寓意着向客人行三次鞠躬礼,表达欢迎之意。

其次,壶嘴不可对着客人。因为壶嘴对客为茶礼禁忌。一般用来表示请客人离开。《礼记·少仪》:“尊壶者,面其鼻。”此为敬客之意。鼻者,柄也。如果用壶柄向客,则示以客为尊;反之,如以嘴向客,则示以客为卑。所以不能用壶嘴对客。

茶人的仪容仪表体现了茶人自身的修为和素养

不忘初心:茶席的仪表仪态

茶席中茶人的初心是分享。

在茶席当中,人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在茶席中的动态,应处处体现出礼让和节制。

当人处于茶席之中时,即使不说话、不行动,其体态都流露出了礼仪的表达。应该说,体态美是一种极富魅力和感染力的美,它能使人在动静之中展现出人的气质、修养、品格和内在的美,也是对茶席美的诠释。

仪表

茶席的主人应适当修饰仪表,一般女性可以化淡妆,表示对客人的尊重,以恬静素雅为基调,切忌浓妆艳抹。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手上不能残留化妆品的气味,以免影响茶叶的香气。身上的饰物应与茶席所体现的风格相符合,不宜过于夸张。

体态

在茶席中,应该让人觉得安详、舒适、端正、舒展大方。入座时要轻、稳、缓,若是裙装,应用手将裙子稍稍拢一下,不要待坐下后再拉拽衣裙,会让人感觉有失优雅。正式场合一般从椅子的左边入座,离座时也要从椅子左边离开。

茶席中的坐姿有以下几点要求:

端坐

1.坐在椅子上,要立腰,挺胸,上体自然挺直。

2.神态从容自如,嘴唇微闭,下颌微收,面容平和自然。

3.双肩平正放松,半握拳轻搭于前方桌沿。

4.作为来宾,女士可正坐,或双腿并拢侧向一边侧坐,脚踝可以交叉,双手交握搭于腿根,男士可双手搭于扶手。

5.双膝自然并拢,双腿正放或侧放,双脚并拢或交叠或成小“V”字形。男士两膝间可分开一拳左右的距离,脚态可取小八字步或稍分开以显自然洒脱之美。

6.坐在椅子上,应至少坐满椅子的2/3,宽座沙发则至少坐1/2。

7.谈话时应根据交谈者方位,将上体双膝侧转向交谈者,上身仍保持挺直,不要出现自卑、恭维、讨好的姿态。

8.茶席中的坐姿还有一种席地盘腿坐,一般只限于男性,要求双腿向内屈伸相盘,挺腰放松双肩,头正下颌微敛,双手分搭于 两膝。

茶席主人的标准体态

双肩平正放松,半握拳轻搭于前方桌沿

中国人习惯以跪表达最高的礼节。古时人们要坐,多半是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脚面朝下,身子的重心落在脚后跟上,这种坐姿与现在的跪一样。如果上身挺直,这种坐姿叫长跪。跪和长跪都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坐姿,与通常所说的跪地求饶的“跪”,姿势虽然相似,含义却不相同,完全没有卑贱、屈辱的意思。

茶席中的“跪”,正是沿用了古人的礼仪。一般的跪姿都是双膝着地并拢与头同在一线,上身(腰以上)直立,臀着于足踵之上,袖手或手臂自然垂放身体两膝上,抬头、肩平、腰背挺直、目视前方。而男士可以与女士略有不同,将双膝分开,与肩同宽。

茶席中的跪姿要保持双膝着地,腰以上直立,切忌哈腰瘫坐

表情

在茶席中应保持恬淡、宁静、端庄的表情。一个人的眼睛、眉毛、嘴巴和面部表情肌肉的变化,能体现一个人的内心,对人的语言起着解释、澄清、纠正和强化的作用,对茶主人的要求是表情自然、典雅、庄重,眼睑与眉毛要保持自然的舒展。

目光

目光是人的一种无声语言,往往可以表达有声语言难以表达的意义和情感,甚至能表达最细微的表情差异。茶席中的良好形象,目光是坦然、亲切、和蔼、有神的。特别是在与客人交谈时,目光应该注视对方,这既是一种礼貌,又有助于维持一种良好的联系,使谈话在频频的目光接触中持续不断。

比较好的做法是用眼睛看着对方的三角部位,这个三角是以两眼为上线,嘴为下顶角,也就是双眼和嘴之间。当然要注意不可将视线长时间固定在对方的眼睛或是其他注视的位置上,应适当地将视线从固定的位置上移动片刻,这样能使茶席中的各方心情放松,感觉平等、舒适,从而更加享受茶席的美好。

笑容

微笑与茶一样,为茶席增加了亲和力。微笑可以说是社交场合中最富吸引力、最令人愉悦、也是最有价值的面部表情,它可以与语言和动作相互配合起互补作用,不但能够传递茶席中友善、诚信、谦恭、和谐、融洽等最美好的感情因素,还反映茶主人的自信、涵养、和睦的人际关系及健康的心理。

茶席主理人要保持自然微笑的表情

微笑的美在于文雅、适度、亲切自然,符合礼仪规范。微笑要诚恳和发自内心,做到“诚于中而形于外”,切不可假意奉承。只有用善良、包容的心对待他人,才能够展现出表里如一的微笑。

语言

语言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席中发言,声音大小要适宜,同时要根据不同的场景使用不同的语速,而速度平和适中则可以给人留下稳健的印象,也比较符合茶席的气质。

其次,在茶席中要使用得体的称呼,称呼客人用敬称,称呼自己用谦称。敬称有多种形式,可以从辈分上尊称对方,如“叔叔”“伯伯”等;以对方的职业相称,如“李老师”“王大夫”等;以对方的职务相称,如“处长”“校长”等。

对长辈或比较熟悉的同辈,可在姓氏前加“老”,如“老张”“老李”;而在对方姓氏后加“老”则更显尊敬,如“张老”“钱老”等;对小于自己的平辈或晚辈,可在对方姓氏前加“小”以示亲切,如“小王”“小李”等。一般年龄大、职务较高、辈分较高的人对年龄小、职务较低、辈分较低的人可直接称呼其姓名,也可以不带姓,这样会显得更亲切。

动作

无论是布置茶席还是于茶席中行茶,都切忌莽撞,无论是取放或是传递什么物品,都要尽量使用双手,这于礼节、于稳妥、于美观,都是必须的。手执茶具要轻拿轻放,特别是壶中、杯中有水时,要避免将水泼洒出来。

茶席中的动作还讲究双手回旋。在进行回转注水、斟茶、温杯、烫壶等动作时用双手回旋。若用右手则必须按逆时针方向,若用左手则必须按顺时针方向。

伸掌礼是茶席中使用频率最多的礼节性手势,表示“请”与“谢谢”,主客双方都可采用。两人面对面时,均伸右掌行礼对答;两人并坐时,右侧一方伸右掌行礼,左侧方伸左掌行礼。伸掌姿势为:将手斜伸在所敬奉的物品旁边,四指自然并拢,虎口稍分开,手掌略向内凹,手心中要有含着一个小气团的感觉,手腕要含蓄有力,不宜显得轻浮。行伸掌礼同时应欠身点头微笑,讲究一气呵成。

茶席中其他手势的运用也要规范和适度。与客人交流时,手势不宜单调重复,也不能做得过多、过大,要给人一种优雅、含蓄和彬彬有礼的感觉。

伸掌礼是茶席中使用频率最多的礼节性手势

当人处于茶席中,还应该避免出现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不雅动作,比如当众搔头皮、掏耳朵、抠鼻孔、剔牙、咬指甲等。另外,有些简单的礼仪也要注意,比如咳嗽、打喷嚏时,要以手帕捂住口鼻,面向一侧,避免发出大声;口中有痰要吐在手纸、手帕中,不要吐在地上;手中的废物要及时进行处理。

着装

茶性本俭,衣着应素雅。

茶席清雅,似淡而实美,作为茶席的主人,衣服的选择应与茶的简洁相称,色调与茶席相和。

当今的麻布与棉布,无论是质地还是颜色,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为我们恰如其分地选择品茶的服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简洁素雅的美,始终是与茶相应的主旋律。

现代茶礼的程序

随着现代饮茶环境的日益完善,饮茶风气相较于前更有超越之态,再加上饮茶的丰富性和国际性,让饮茶成为更具文化色彩的活动。对于喜爱饮茶和茶道的人来说,一定要了解茶事活动中特定的礼节要求,恰当的礼节和举止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融入到茶事活动中,在品饮中感受中华茶文化和礼仪之邦的魅力。

欢迎:站立式鞠躬(女性)

欢迎

在一个完整的茶席展示中,茶主人应该首先向来宾行礼以示欢迎。最常见的欢迎礼当属鞠躬礼,并分为站立式、坐式和跪式三种。

站立式鞠躬时男士的动作要领是:两手平贴大腿徐徐下滑,上半身平直弯腰,弯腰时吐气,直身时吸气。弯腰到位后略做停顿,再慢慢直起上身。女士行礼与男士基本相同,只是将双手交握于身前。行礼的速度宜与他人保持一致,以免出现不协调感。

欢迎:坐式鞠躬礼(女性)

茶席中的坐式鞠躬礼也有男女的不同标准。男士双手握空拳,齐肩宽置于茶桌上,上半身平直前倾,前倾时吐气,直身时吸气。女士与男士的动作区别主要在手部,女士双手交叠于胸前茶桌上,在行礼时保持头部与身体的一致以及视线的自然下移并回正。

在一些特殊的茶席中还会用到跪式鞠躬礼。主客之间的“真礼”以跪坐姿势为预备,背颈部保持平直,上半身向前倾斜,同时双手从膝上渐渐滑下,全手掌着地,两手指尖斜对,身体倾至胸部与膝盖间只留一拳空当(切忌低头不弯腰或弯腰不低头)。稍作停顿慢慢直起上身,弯腰时吐气,直身时吸气。客人之间的“行礼”,两手仅前半掌着地。

在欢迎礼后,还应该彬彬有礼地致辞欢迎应邀者光临,并介绍茶席设计的主题与思路。一般来说,茶席的欣赏形式比较自由,对主讲者没有严格的规范要求,可即席发言,随感而发。

备水

备水

水为茶之母,精茗蕴香,借水而发。从礼仪的要求来看,备水需要先备洁净的水,更考究的做法是试水,使客人体会到好水沏好茶的良苦用心。沏茶讲究水的活、甘、清、轻。“活”是指活水,如山涧流动的山泉;“甘”是指水味之甘甜,是优质泉水的特点;“清”是指水源清澈纯净、不见杂物;“轻”是指水的比重较小,即水的硬度较小。其次,水以现烧的为好,尤其大火快烧最好。

净具

示茶

同时,不同的茶类对冲泡水温有不同的要求;同一种茶类,如果茶叶品质不同,对冲泡水温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此外,冲泡水温的高低,对茶叶内含物质的浸出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要选用合适的煮水器来确保沏茶的水温恰到好处,既不要影响茶品的口感和色泽,又要避免茶叶浮及杯口而妨碍饮茶与交谈。

净具

茶席中的茶具要清洁干爽,茶杯内外不能有丝毫污垢,可以在客人的视线之内清洁茶具,即便是干净的茶杯,也要用开水烫洗一下,这样会给客人带来舒适安心的感受。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净具已不仅仅是一项行茶的程序,而具有相当的礼仪上的意义。

示茶

沏茶

斟茶

在茶冲泡之前,可以先将茶叶的品种特点进行介绍,并展示干茶,供客人依次传递嗅赏。取茶时应逐步添加为宜,不要一次放入太多,如果茶叶过量,取回的茶叶千万不要再倒入茶叶罐。向壶内或杯内投茶时,应使用茶匙或茶荷投放适量的茶叶,切忌用手抓茶叶,以免杂味混淆影响茶叶的味道。

沏茶

沏茶时动作要轻柔持重,通常的做法是把茶壶上下拉三次沏成,称为“凤凰三点头”。这是一种传统的行茶礼仪,是对客人表示敬意,同时也表达了对茶的敬意。上下三次寓意三鞠躬,表达主人对客人有敬意有善心,因此手法宜柔和,不宜太快、太猛烈。同时,水注三次冲击茶汤,更多激发茶性,也是为了泡好茶。

斟茶

在斟茶时应遵循“浅茶满酒”“满杯酒、半杯茶”“茶满欺人、酒满敬人”等古训,一般斟七成满即可,寓意“七分茶,三分情”,表示对客人的敬意与友情。如果倒满茶杯,不但烫嘴,还寓有逐客之意,但酒与其恰恰相反。另外,斟茶的动作要轻,要缓和,切忌一冲四溢。

敬茶

品饮

敬茶

在敬茶时,应尽量做到双手奉茶,如果受环境影响必须单手奉茶,则应右手端杯,左手也随杯向前。奉茶时应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身体不宜侧倾,以示礼貌。还可以说“请用茶”,表示谦逊。

待客敬茶所遵循的就是一个“礼”字,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用茶盘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在决定奉茶的顺序时必须做相应礼仪上的考量,一般的原则是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先主要客人后其他客人。

另外还有一个不可不知的礼仪常识。我国旧时有以再三请茶作为提醒客人应当告辞的做法,即通常所说的“端茶送客”。因此,在招待老年人时应特别注意,敬茶之后不宜一而再、再而三地劝其饮茶。

茶席中的客人接受敬茶时也要以礼还礼,双手接过,行注目礼、叩手礼,或是点头致谢,最为郑重的做法是欠身起坐。叩手礼也叫叩指礼,是从古时中国的叩头礼演化而来的,叩指即代表叩头。早先的叩指礼是比较讲究的,必须屈腕握空拳,叩指关节。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化为将手弯曲,用几个指头轻叩桌面,以示谢忱。行叩手礼时,下级和晚辈必须双手指做跪拜状叩击桌子两三下;长辈和上级只需单指叩击桌面两三下表示谢意即可。

赠礼

恭送

品饮

品饮茶汤不宜一次饮干,更不应大口吞咽茶汤,喝的咕咚作响。应当轻啜慢咽,慢慢地小口仔细品尝,一苦二甘三回味,其妙趣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品饮之后,还应及时做出称赞,并适当地与茶主人交流茶叶品质的优劣以及饮茶的感受。

赠礼

在我国历史上,不论富贵之家还是贫困之户,不论上层社会还是贫民百姓,莫不以茶为应酬品,或是互敬问候,来表达和睦相处之情。北宋汴京民俗,有人搬进新居,左右邻居要彼此“献茶”,邻居间请喝茶叫“支茶”,可见,茶已成为民间礼节。南宋时,临安(现杭州)每年立夏之日,家家都会各自烹新茶,再配上诸色细果,馈送亲友比邻,俗称“七家茶”,这种习俗直到今日在杭州郊区农村还保留着。南方一带,每当清明之际,人们还会购些新茶,遥寄远方的亲朋好友,以示真挚情意。

茶席中的赠礼,自然延续了这样美好的传统,以小小礼品来表达茶主人的浓浓心意,是许多茶席会采用的做法。赠礼的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包装精美的茶叶,可以是席间供客人品茗的杯盏,也可以是其他与茶席主题相符的纪念品,不求华美,只求将茶席的文化意蕴传递至更长远的时间与空间中。

恭送

茶席的品饮结束后,茶主人应站在茶席一侧恭送客人离去,并微笑道别。在客人离去之际,出于礼貌,还可以陪着对方一同行走一段路程,与之告别,并看着对方离去。

相关阅读:茶分三等

在中国饮茶史上,曾有过按身份施茶的习俗。相传东晋永和年间,浙江雁荡山的寺院有佛门弟子三百,终年香火不断,每天的施主和香客络绎不绝。但寺院没有足够的茶来招待每一位施客,更别提用上等茶招待了。为此,寺院的和尚们想了一个办法。凡达官贵人、大施主进寺,负责接待的和尚就喊:“好茶、好茶!”随即端上一杯香茗上品;若是上等客人、小施主,就喊:“用茶、用茶!”则用一杯上好的茶招待;若是普通香客,就喊:“茶、茶!”则用一杯较普通的茶招待。

另据传,某日清代大书画家郑板桥到某座寺庙中去游玩拜会。方丈见他衣着简朴,貌不出众,就淡淡地说了声:“坐!”又回头对小和尚说:“茶!”两人落座以后,方丈从对方的交谈中感到此人谈吐不凡,颇有学问,于是引进厢房,说:“请坐!”又吩咐小和尚:“敬茶!”之后双方交谈甚欢,方丈乃知来者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随即请到方丈室,深施一礼,满脸堆笑地说:“请上坐!”又急忙吩咐:“敬香茶!”告别时,方丈一再恳求,请郑板桥题词留念。郑板桥莞尔一笑,挥毫写下一副对联:

上联是:坐、请坐、请上坐

下联是:茶、敬茶、敬香茶

方丈一看,满面羞愧……

这种习俗如今虽有淡化,但对一些特别尊贵的客人,或小辈见长辈到来,或好友久别重逢时,出于待客礼节,取出一包平时珍藏的极品茶与其同享,仍是时有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