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席茶 茶席设计与茶道美学
1.3.3 茶席的历史演变
茶席的历史演变

中国人是最早发现茶、种植茶和利用茶的,中国的茶文化是旷达的,注重内在的精神、自由与灵性。中国的茶类丰富多彩,每一种都奇妙无穷,值得我们去探寻它的秘密。

茶席一词虽然是近代才出现的,但这种富有人文气息的吃茶形式早在古代就已经有了雏形。

古来好茶之人,在饮茶之时或借饮茶之机,往往以茶为题,赋诗吟词,留下不少意境高远的茶诗文。通过这些茶诗文,可以依稀发现古代“茶席”的讯息;又有一干文人雅士,挥毫泼墨,著写丹青,留下不少直观、优美的茶文化记录,更是为现代人学习和欣赏古人的茶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西晋文人杜育所撰《荈[1]赋》是世界上第一篇描写茶事的美文。《荈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全面而真实地记述当时茶树生长环境、采茶、用水、茶具、茶汤、泡沫等方面的作品。

因年代久远,这篇赋文流传至今已残缺不全,仅剩十句:

灵山惟岳,奇产所钟。瞻彼卷阿,实曰夕阳。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露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yì)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瓯;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沈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若乃淳染真辰,色渍青霜,白黄若虚。调神和内,倦解慷除。

赋文开头便描述了茶树的生长环境:高耸入云的灵山,是“物华天宝”的钟情之地;看那山麓西侧的卷耳岭,茶树生长在长年云雾缭绕,日月钟情的地方。接着便写茶的种植环境:漫山遍野的茶树,享受着肥沃土壤的滋润,晚上雾露茶树,清新鲜嫩。初秋时节,农事稍闲,可以邀诸友,结伴来到这样美丽的灵山采茶制茶。而对于烹茶用水和品饮的茶具,则大有讲究。择水取流经岷江之地的清澈山泉,择器则选浙江越州的精致陶器。盛茶用具是用葫芦剖开做的。品茶方式则效仿先贤公刘之法(公刘是古代周族首领,传为后稷的曾孙)。待茶煮好,茶汤呈现出积雪般的色泽,犹如春天般的草木亮丽灿烂……

到了唐代,“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因茶圣陆羽的大力倡导,唐代茶道大兴,从陆羽《茶经》的记载以及同时代人的画作中,关于唐代茶会及茶席的情况我们也可见一斑。

单从陆羽《茶经·四之器》来看,唐时若布置一席茶席,可谓器类繁复,蔚然大观。不过,懂得繁复又懂得化繁为简的陆羽在《茶经·九之略》中又提出“六废”之说,在六种情况下可以简化茶具使用,可以让茶席简约实用。这也反应出在茶道大兴的盛唐时期,茶事兼容并包的一种时代风格。

晚唐饮茶之风盛行,不仅在文人雅士、王公朝士间得到了广泛响应,女人品茶亦蔚然成风。

有一幅佚名的唐代绘画《宫乐图》,描绘的是唐代宫廷仕女品茗赏月的夏日消闲生活。

《宫乐图》的作者是谁虽无从考证,但此画仍是唐代最为著名的茶画之一。画中描摹了宫中仕女奏曲赏月、合乐欢宴的情景,同时也留下了当时品茶的情景。画面中央是一张大型方桌,后宫嫔妃、侍女十余人,围坐、侍立于方桌四周,姿态各异。有的在行令,有的正在用茶点,有的团扇轻摇,品茗听乐,意态悠然。

方桌中央放置一只大茶釜,每人面前有一个茶碗,画幅右侧中间一名女子手执长柄茶勺,正在将茶汤分入茶杯中。中央四人,则负责吹乐助兴。所持用的乐器,从右而左,分别为觱篥(bì lì)、琵琶、古筝与笙。旁立的两名侍女中,还有一人轻敲牙板,为她们打着节拍。左下坐着的那位女子则正在细啜茶汤,津津有味,侍女在她身后轻轻扶着,似乎担心她就要醉了。众美女脸上神情陶醉,我们似乎能感受到席间飘洒的优美乐声,就连蜷缩在桌底下的小狗也酣醉了,整个气氛非常闲适欢愉。

宫乐图

从《宫乐图》可以看出茶汤是煮好后放到桌上的,之前备茶、炙茶、碾茶、煎水、投茶、煮茶等程序应该是由侍女们在另外的场所完成;饮茶时用长柄茶勺将茶汤从茶釜盛出,舀入茶杯饮用。茶杯为碗状,有圈足,便于把持。可以说这是典型的“煎茶法”场景的部分重现,也是晚唐宫廷中茶事昌盛的佐证之一。

到了宋元时期,由于流行点茶茶艺,点茶的器具有风炉、汤瓶、茶碾、茶磨、茶罗、茶杯、茶匙、茶筅等,从当时留下的画作和文献来看,宋元时期的茶席另有一番风景。

宋徽宗赵佶的《文会图》即描绘了宋代文人会集的盛大场面,其中就有茶事内客。

宋徽宗赵佶,重文轻政,喜欢收藏历代书画,擅长书法、人物花鸟画。一生爱茶,嗜茶成癖,著有茶书《大观茶论》,是中国第一部由皇帝编写的茶叶专著,致使宋人品茶盛行。他常在宫廷内以茶宴请群臣、文人,有时兴至还亲自动手烹茶、斗茶取乐。

《文会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描绘了文人会集的盛大场面。在一个豪华庭院中,设一巨榻,榻上摆放着丰盛的菜肴、果品、杯盏等,九文士围坐其旁,神态各异,潇洒自如,或评论,或举杯,或凝坐,侍者们有的端捧杯盘,往来其间,有的在炭火桌边忙于温酒、备茶,场面气氛热烈,人物神态逼真。

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各种茶具,其中有都篮、茶碗、茶托、茶炉等。名曰“文会”,显然是一次宫廷茶宴。此画中左前方有一点茶场景,方形桌上置黑色杯托、青瓷茶杯,方鼎形火盆中有一汤瓶、一酒壶,另有都篮等茶具。一侍者正从茶罐中量取茶粉置茶杯中,准备接下来点茶。这是典型的宋代点茶茶席,环境在室外。

文会图

除了茶画作品,宋人书法中也有不少茶事的反映。比如黄庭坚的《奉同公择尚书咏茶碾煎啜三首》。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是北宋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他与老师苏轼并称为“苏黄”。他的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独树一帜。

该帖为行书,所书内容是其自作诗三首,第一首写碾茶,“要及新香碾一杯,不应传宝到云来。碎身粉骨方余味,莫厌声喧万壑雷”;第二首写煎茶,“风炉小鼎不须催,鱼眼常随蟹眼来。深注寒泉收第二,亦防枵(xiāo,空的意思)腹爆干雷”;第三首写饮茶,“乳粥琼糜泛满杯,色香未触映根来。睡魔有耳不及掩,直拂绳床过疾雷”。

黄庭坚书《奉同公择尚书咏茶碾煎啜三首》第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