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化妆设计
1.2.3.2 二、发式

二、发式

自魏晋南北朝开始,汉代女子的垂髻已经渐渐消失,开始流行高髻。在中国古代,妇女发髻的样式虽然丰富,但总体上也不外乎两种类型,一种梳在颅后,另一种梳在颅顶。与梳在颅后的垂髻相比,梳在颅顶的发髻要高些,于是有“高髻”之名。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发式有《洛神赋图》中的灵蛇髻,还有飞天髻、丫髻、螺髻、十字髻、惊鹤髻等。

(1)灵蛇髻:始于三国时期,流行于魏晋南北朝。相传为魏文帝皇后甄氏所创。灵蛇髻的特点是像灵蛇那样盘曲扭转,故以“灵蛇”为名。这种发式在传世绘画中还能看到,如东晋顾恺之所绘《洛神赋图》中的洛神发型就是灵蛇髻(图2-10)。

img12

图2-10 灵蛇髻

(2)飞天髻:由灵蛇髻演变而来,受佛教壁画中飞天形象的影响,故名飞天髻。飞天髻的梳理方法是将头发集中在头顶,然后分成三股或多股,每股弯成环状,直冲而上(图2-11)。

img13

图2-11 飞天髻

(3)丫髻:古代儿童和未成年男女所梳发式。梳丫髻是一种代表未成年的标志(图2-12)。

img14

图2-12 丫髻

(4)螺髻:北朝崇尚佛教,根据传说,佛发多作绀青色,长一丈二,向右萦旋呈螺形,因此称“螺髻”(图2-13)。

(5)十字髻:在晋时也很流行,这种发式是先在头顶前部挽出一个实心髻,再将头发分成两股,每股各绕一环垂在头顶两侧,呈“十”字形,脸的两侧还留有长长的鬓发(图2-14)。

(6)惊鹤髻:(晋)崔豹《古今注》中载:“魏宫人好画长眉,今多作翠眉惊鹤髻。”这种发式兴于魏宫,流行于南北朝,至唐及五代仍盛行不衰(图2-15)。

总之,魏晋南北朝女子发式的形态,大多是把头发盘于头部顶端挽成环形,高耸尖顶,呈现凌空摇曳之状,此时的发型外部形态多以线形为主,由不同的曲线组成环状,有一环、两环、多环,线条轻盈流畅,摇曳于空中,极富动感,体现了女子灵动秀美、飘逸妖娆的美态。

img15

图2-13 螺髻

img16

图2-14 十字髻

img17

图2-15 惊鹤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