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第十一讲 民艺地图之雕塑

第十一讲 民艺地图之雕塑

在中国,石材却常常以它本原的面貌出现,是壁或琮那样简单的造型,是云岗石雕中那菩萨面容淡到几乎没有太多的刻痕的微笑,使我们误以为那是从石中生长出来的人体和五官,是一种超乎物质存在以外的精神表情。

——蒋勳

一、雕塑的意义

雕塑是雕刻和塑造的总称,是一种造型艺术,是以泥土、竹、木、石、铜、金、铁、锡、牙、角、玉、漆、面粉等为材料,经过雕、刻、塑、堆、敲、揉捏等手段,制成各种具有实在体积的艺术作品。

民间雕塑是民间艺人的创作制品。民间雕塑的产生伴随着人类的生产活动,同时受到各个时代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各方面的直接影响。传统的民间雕塑主要有石、陶、铜、木、竹、泥等。

德国美学家莱辛在《拉奥孔》中指出“最能产生效果的只能是可以让想象自由活动的那一顷刻”,这是雕塑形式美的特征。中国美学家王朝闻也有“不到顶点论”一说。民间艺人在选材与造型时也是非常讲究的,材质的天然,造型的张力,是他们表达思想情感与审美趣味的所在。

二、雕塑的表现

雕塑可以理解为“加”与“减”的艺术。一般说雕就是减法,以削、刻、钻、砍、凿等方法将多余的部分去除;塑则是加法,通过堆积、揉捏等方式,将物质材料塑造成立体的形象。因此,雕和塑的制作方法虽各有其特点,但又是互相联系、互为补充的。

雕塑的表现形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圆雕

圆雕又称立体雕,是指非压缩的、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赏的三维立体雕塑。圆雕是艺术在雕件上的整体表现,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它要求雕刻者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刻。

民间工匠往往将圆雕称为“悬雕”。

(二)浮雕

浮雕是雕塑与绘画结合的产物,用压缩的办法来处理对象,靠透视等因素来表现三维空间,并只供一面或两面观看。浮雕一般是附属在另一平面上的,因此在建筑上使用更多,在用具器物上也经常可以看到,又分为浅浮雕和深浮雕。

(三)透雕

透雕是指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其背景部分,大体有两种:一是在浮雕的基础上,一般镂空其背景部分,有的为单面雕,有的为双面雕;二是介于圆雕和浮雕之间的一种雕塑形式,也称凹雕、镂空雕。

镂空核雕也属于透雕的一种。

(四)线刻

线刻是一种古老的雕刻技艺,是用工具在石、木、金属、贝壳、陶瓷等硬质器物上以线条的形式刻画图形的工艺,又分为阴线刻和阳线刻。阴线刻指以凹线的形式刻划,阳线刻指以凸出的形式刻划。

三、雕塑的物材

(一)石雕

石雕也称为石刻,是以各种天然石材制成的工艺品。

民艺石雕多与民俗相关,常见的民俗题材的石雕有石狮、石猴、上马石、拴马桩、石敢当、抱鼓石、柱础、脊饰、廊檐、门楼墀头、影壁等。

(二)青铜雕刻

青铜雕刻指在青铜器上雕刻。青铜器主要是指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用铜锡和铅合金铸造的器物,如鼎、爵、尊、壶等,因颜色呈灰青色而得名。

青铜器上丰富、繁缛的纹饰雕刻对于民间艺术影响深远。主要纹饰有云雷纹、兽面纹、窃曲纹、饕餮纹、夔纹、龙纹、凤纹、几何纹。

(三)玉雕

玉是一种优质而珍稀的石料,质地坚硬,色泽美丽。玉经过加工雕琢成精美的工艺品,就称为玉雕。玉雕是民间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

民间认为“石之美者为玉”。凡是质地细腻、坚韧、光泽度高、颜色美丽,由一种矿物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岩石,能达到或具备工艺要求的,均可称为玉石。

在玉器中,以某种特定的风俗信仰或社会生活习俗为题材的器物很多,形成了传统的玉雕题材。

比如在中原地区,玉雕的传统风俗题材主要有以下几种:

1.龙

在民间,龙的形象具有“三停九似”与“七忌”之说。“三停”即画龙时,龙首至前肢、前肢至腰、腰至尾三部分长度相等。“九似”即角似鹿、头似驼、眼神如鬼、身似蛇、腹如蜃、鳞如鱼、爪似鹰、掌似虎、耳如牛。“七忌”即嘴忌合,眼忌闭,颈忌胖,身忌短,头忌低,爪忌收,尾忌拖。

2.凤

凤是古代先民心中的神鸟,起初为中原东方部落崇拜的图腾。

3.龙凤佩

龙凤佩玉雕的造型主要有龙凤连体和龙为主体、凤为附体两种形制。

4.莲孩玉

莲孩玉,又称执莲童子,是宋代开始流行的一种风俗题材。

(四)砖雕

砖雕是在质地细密的土砖上雕刻物象或花纹的民间工艺。

img26

图11-1 砖雕龙

1.砖雕史略

砖雕最早始于商周方砖,秦砖为砖雕材质的突进,瓦当为砖雕的伴生物,汉画像砖是砖雕趋于成熟的标志。

画像砖是汉代民间艺术的遗存。民间艺人借鉴与继承了彩陶、青铜器的华丽精美的纹饰,以富于变化、层次多样的浮雕,大块面地表现图像,并以准确生动的线条与块面相结合,呈现出类似剪影式的美妙效果,体现了汉代画像砖艺术的深沉雄大、古拙简朴、极富装饰性的风格。

唐代砖雕走向繁昌,宋代砖雕成为等级的象征,明、清时砖雕融入民间,跃于巅峰,近现代砖雕呈现低迷态势。

2.砖雕的载体类型

(1)门楼;

(2)影壁;

(3)墙壁;

(4)楼栏;

(5)屋脊;

(6)牌坊。

3.砖雕的题材类型

(1)花草植被;

(2)祥禽瑞兽;

(3)神仙人物;

(4)山水建筑;

(5)图案符号;

(6)文字诗句。

img27

图11-2 砖雕“天下太平”

4.砖雕的工艺工序

(1)工艺类型(略);

(2)工序流程(略)。

5.砖雕的分布流派

(1)北京砖雕;

(2)天津砖雕;

(3)山西砖雕;

(4)徽州砖雕;

(5)苏州砖雕;

(6)广东砖雕;

(7)河州砖雕;

(8)其他地区砖雕。

四、泥塑

泥塑是以细实的黏土为原料,以手工方法捏成各种各样的人物或动物的民间艺术。

泥塑的发轫与远古的制陶业有一定的渊源。《周礼·考工记序》记述“百工”时称:“抟埴之工二,陶、旊。”郑玄注:“抟之言拍也;埴,黏土也。”抟埴就是用手工将黏土捏成形的意思。

《史记·殷本纪》记载:“帝武之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搏。另人为行;天神不胜,乃谬辱之。”文献所言虽为帝王之事,却记述了商代民间以泥偶为戏玩的风俗。

《后汉书·王符传》记述:“或作泥车瓦狗诸戏弄之具,以巧诈小儿。”这说明在汉代已经出现了专供儿童玩耍的泥塑。

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述:“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有一对直数千者,禁中及贵家与士庶为时物追陪。”说明北宋的雕塑泥玩已为各阶层人家喜爱。

(一)淮阳泥泥狗

淮阳泥泥狗是河南省淮阳县的特产,是豫东一带妇孺皆知的泥塑艺术品,是淮阳太昊陵“人祖会”中泥玩具的总称,是原始图腾文化下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又称“陵狗”或“灵狗”。

淮阳泥泥狗的表现题材十分广泛,天上的飞禽、地上的走兽无所不有,造型虚幻、神秘。林林总总的怪异形体中有九头鸟、人头狗、人面鱼、猴头燕、蟾蜍、蜥蜴、豆虫、蝎子等,还有各种抽象、变形的多种怪兽复合体,约200余种。在豫东,最大的庙会莫过于淮阳太昊陵庙会。

庙会是中国的一大特色,它几乎遍布所有的乡村。一到这个季节,淮阳周边十几个县市的群众就云集而来,虔诚地祭拜人祖伏羲,然后逛一逛规模宏大的庙会,算是了却一年的心愿。泥泥狗是斋公、香客们避灾、求福、争相购买的“神圣之物”。

img28

图11-3 淮阳泥泥狗

1.泥泥狗的造型

稳中求动——淮阳泥泥狗的动态以稳重为主,几乎没有过大的动势,人物的造型基本是正势。在平稳中传递了一种内在的气势,“稳如泰山”,立地扎根,不可动摇。这种动态就像能够长久存在一般,使人产生一种时空的永恒感。

方圆结合——方圆结合本身就具备一种哲理性。淮阳泥泥狗的头概括成圆形,而身体处理成方形,胳膊做成圆柱形,脚做成方块形。大方大圆的结合,特征尤为明显。淮阳泥泥狗就是用最洗练的形传达最丰富的内涵。

直来直去、斩钉截铁——淮阳泥泥狗用线很有力度、挺拔且直来直去,不拖泥带水,不做作。

2.泥泥狗的色彩符号

泥泥狗是一种黑色泥塑玩具,黑色上再施以红、黄、青、白色,色彩对比强烈而又不失和谐。中国各地的泥玩具中白底色玩具极为普遍,黑底色玩具较少。日本学者伊藤三郎在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第九届年会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从祭祀礼仪方面来思考“泥泥狗”》一文中,对中国泥玩的深层文化内涵作了双重构成假说。他认为“白色”泥玩流派文化属于表层文化(汉文化),“黑色”泥玩流派文化则迫近华夏民族的基层文化(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两流派文化又相互影响并且发展下去。

泥泥狗以黑为基调,再饰以红、青、黄、白,统称“五色”。红、青色艳丽,白为明色,黄则为中和色,在黑色的包容中通体鲜艳夺目,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五色”则源于中华民族的“五色观”,由来已久。

《历代名画记》载“泊平有虞作绘”注引《蔡传》说:“彩者,青、黄、赤、白、黑色。色者,言施于僧帛也。绘于衣,绣于裳,皆饰‘五彩’,以为‘五色’也。”《画论》引《冬官考工记》载:“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贾公彦疏曰:“天玄与北方黑,二者大同小异。”“古有墨分五彩之说。”由此可证。

3.泥泥狗的纹饰符号

淮阳泥泥狗的塑造与绘制跟祭祖、娱神、祈子的目的相联系。它的纹饰图样实质上都是一些生殖符号,是由生殖器官抽象变形而来的一些近似于符号样的花纹。这种形式的出现其实是对内容的一种反映,繁衍生息就是泥泥狗内涵的核心。淮阳泥泥狗绘制这样的符号正是为了体现对生殖崇拜的一种强烈愿望。它的纹饰种类很多,归纳为类绳纹、类篮纹、折纹、三角纹、菱纹、叶纹、花卉纹、葫芦纹、太阳纹、蹄印纹等。

淮阳泥泥狗的每种形式都有它的神话来源,都不是民间艺人为了哗众取宠而故意捏造的。淮阳泥泥狗的形式感之所以如此富有魅力,就在于它是形式为内容服务而被艺人创造出来的。它的形式与内容结合得十分完美,包含着本来就离奇的神话传说,又充满强烈的现代色彩。其创造力是很强的,是当代从事艺术事业的人应该大胆借鉴的。汲取民间艺术的形式构成可以开发个人的创作空间,增强艺术家们的民族观念。不止是淮阳泥玩具的艺术形式值得我们研究,我国的一切民间艺术品都值得人们从开放创新的观念中去吸收借鉴。这不仅能丰富现代人的文化底蕴,还能将其融入自己所创造的新形象中。

泥泥狗作为远古的民间艺术流传至今,其实质是一种原始图腾文化的延续和拓展,给人以永恒的生命印象。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中的一种极为典型、罕见的艺术瑰宝,而且真实地记录了史前人类生殖文化的种种轨迹,折射出民间美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血缘关系。同时,也向世人证实了民间美术与原始艺术之间同构互渗的历史事实。

(二)凤翔泥塑

相传凤翔县城关镇六营村是明太祖朱元璋部将李文忠第六营的驻扎地。著名的民间艺术凤翔六营泥塑就出自这里。也是相传在这雍水河畔屯兵的六营中,有一部分江西籍的士卒擅长捏制陶艺,在操练空暇时便利用当地黏性很强的“板板土”和泥制模,捏泥人、动物,做泥偶彩绘,当作玩具出售。六营村的脱胎彩绘泥偶由此出名,并代代相传。

泥玩具早先以表现虎、狮、牛、马、猪、狗、兔等动物和神话历史戏剧人物为主,俗称“泥耍活”,后来逐渐演变成彩绘、素描等手法的泥虎脸挂片、泥牛头挂片等。再后来又形成一整套民间工艺,有创作毛稿、制模、翻坯、黏合成型、手工修饰、描线、彩绘、上油等十多道工序。经过几百年的沉淀,最后终于形成了地方风格,其造型洗练概括,色彩鲜明,形态妩媚可亲,具有简、艳、神的艺术特色。

这样,凤翔六营泥塑就成了地方性知识。在每一个地方,总有一个领头人作为地方性知识的代表。现在凤翔六营泥塑的代表是胡深老先生,他让凤翔泥塑名扬天下。他们一家人将六营泥塑的种类发展成挂片、座虎、浮雕、杂货、小货等五类,品种达两百多种。

我们在六营村采风时见到了胡深老先生。老人家已经82岁了,身体矮小,精神矍铄。胡老先生在1982年曾应邀赴京办展,泥塑作品受到了著名艺术家李琪、张仃、陈叔亮、华君武等诸位先生的好评。2002年,胡深的作品泥塑马被著名邮票设计师王虎鸣先生偶然在中央美院展室发现了,凤翔泥塑马由此成为当年生肖邮票的主图。2002年春节,作为泥塑马的设计者与制作者的胡深先生应邀到中央电视台与邮票设计师王虎鸣先生相会。2003年,胡深的作品泥塑羊又被选为生肖邮票的图案。

我们在胡深老先生家里见到了他的人物泥塑作品系列,被他卓越的泥塑功底所折服。

我们在参观胡老先生的作品,对他深怀敬意的同时,也曾担忧凤翔泥塑今后的发展。不过,在读了胡深老先生的简介后,我们便释然了,因为他的儿子胡永兴、女儿胡小红都继承发扬了泥塑手艺。

五、面塑

面塑,俗称“捏面人”,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的颜色,用手和简单的工具塑造成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而今大多数已经被橡皮泥取代。据了解,虽然面人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但却是一种艺术性很高的民间工艺品。

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婀娜多姿、衣裙飘逸的美女,天真烂漫的儿童,以及各种神话故事、戏剧、历史人物,就成为人们喜爱的工艺美术品。

捏面人真正始自何时已不可考。但从新疆土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猪来推断,捏面人距今至少已有1340多年的历史了。南宋《东京梦华录》中对捏面人也有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那时的面人都是能吃的,谓之“果食”。民间关于捏面人还有一个传说。相传三国孔明征伐南蛮,在渡芦江时忽遇狂风大作,机智的孔明随即以面料制成人头与牲礼模样来祭拜江神,说来也怪,部队安然渡江并顺利平定南蛮,因而从此凡执此业者均供奉孔明为祖师爷。

面塑艺术的特点是“一印、二捏、三镶、四滚”(也是泥塑的步骤),还有“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的面塑口诀。

面人是从食品演变而成工艺品的,古代面人是“面果”的一种,有点像天津人过年蒸的刺猬、老鼠。到了清代,百业发达,面人也成了观赏品,小贩还走街串巷背着柜子现捏现卖。

面塑按其使用功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门用于收藏的面塑,另一类是可以食用的面塑。用于收藏的面塑通常用精面粉、糯米粉、盐、防腐剂及香油等制成,而用于食用的面塑则用澄粉、生粉等制成。

中国的面塑艺术就捏制风格来说,黄河流域的面塑古朴、粗犷、豪放、深厚;长江流域的却是细致、优美、精巧。

(一)菏泽面塑

菏泽面塑历史悠久,闻名全国。菏泽面塑即曹州面人。菏泽古称曹州,地处黄河流域,常因黄河决口,天灾人祸不断。人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用面捏成猪羊的形状,代替宰杀的动物供奉神灵。这就是曹州面人中最早的面塑艺术。

(二)霍州面塑

霍州面塑,当地人称为“羊羔儿馍”。古时的“羊”即“祥”,有着“吉祥”的寓意。春节前,农家妇女用家庭自磨的精粉按当地习俗捏制小猫、小狗、小虎、玉兔、鸡、鸭、鱼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满堂红、巧公巧母等面塑制品,以象征万事如意、多福多寿、和睦友爱,祝愿万事如意。在寒食节时,霍县人上坟祭祖用的面塑是“蛇盘盘”,有的还分单头蛇、双头蛇。旧时民俗认为祭祖时晚辈吃掉“蛇头”,具有“灭毒头、免灾祸”的意味。

(三)忻州面塑

忻州面塑是流传于忻州的民间传统艺术品,它深藏于民间、扎根于民间,成为当地的工艺品之一。忻州一带,春节期间要敬神蒸供。春节前,用发好的面团捏制成的佛手、石榴、莲花、桃子、菊花、马蹄等各种形状的供物统称为“花馍”。忻州花馍中间往往插红枣,既有装饰性,又是营养品、调味品,很受欢迎。当地还有一种大型供品名为“枣山”。这种枣山以面卷红枣,拼成等腰三角形,角顶往往塑一层如意形图案,在上面再加上面塑的“小元宝”三至五个,同时,还塑上一个供咬铜钱的“钱龙”。“枣山”蒸出后,可用颜色点染,成为一种鲜艳的民间艺术品。

(四)绛州面塑

绛州,即今日新绛县,是晋南平原上的一个县。这一带历史上盛产小麦,一直是山西省的小麦、棉花产地。逢年过节,这里的家家户户都要用上等小麦磨成面粉,捏制出千姿百态的面塑欢度节日。由于这里的面塑注重彩色点染,花色绚丽,所以当地人称之为“花馍”。绛州花馍造型比较夸张、别致,尤其以“走兽花馍”最为出色。

思考与实践题

1.简述中国建筑雕塑的表现形式。

2.分析一种民间雕塑。

本讲参考书籍

陈少丰著:《中国雕塑史》,岭南美术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定价:135.00元。

蒋勳著:《中国艺术思想刍论·美的沉思》,文汇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定价: 34.00元。

党直春著:《中原民间工艺美术》,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定价:36.00元。

尚洁著:《中国砖雕》,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定价:29.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