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第三讲 民艺学科与品类

第三讲 民艺学科与品类

我们要探检各种民众的生活,民众的欲求,来认识整个的社会!

我们自己就是民众,应该各各体验自己的生活!

我们要把几千年埋没着的民众艺术、民众信仰、民众习惯,一层一层地发掘出来!

我们要打破以圣贤为中心的历史,建设全民众的历史!

——顾颉刚《〈民俗〉发刊辞》

民艺是中国民间文化的物化形式,自然烙印着中国民间文化的诸多特征与性质。

一、民艺概念

民艺,即“民间艺术”的简称。

从字面看,“民”指“民间”“民众”“平民”,“艺”指“艺术”“工艺”“手艺”“技艺”等。可理解为“民间工艺”“民间手艺”,指那些既带有实用性,又兼有审美价值的物品。

我国的“民艺”广义指民间造型艺术、民间表演艺术、民间说唱艺术、民间舞蹈艺术等方面的内容。我们研究的范围则可理解为“民间美术”“民间工艺”“民间技艺”“民间手艺”等。

民间艺术是以审美意义为主的造型艺术(诉诸视觉的三种基本艺术类型之一,此外还有听觉的音乐艺术、构成表象与想象的形象的语言艺术),其中也包含了民间实用艺术或以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为内容的部分,即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横看成岭侧成峰。”如果以艺术形态的物质存在方式与审美意识物态化的内容特性作为依据,将整个艺术分为五大类别: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实用工艺、书法)、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表演艺术(音乐、舞蹈)、综合艺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和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等,那么民间艺术则应归为实用艺术。

民间艺术在内容上包含民间实用艺术和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在形式上实用功能与审美相结合;在内涵上除了包含纯美术的内容与样式外,还包含以实用性为主、富有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内容与形式。

如果我们将民艺作为一个多面体进行观察时,我们会发现: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民艺更接近民众艺术;从民俗学的角度看,民艺侧重于民俗艺术;从艺术学与工艺美术学的角度看,它又体现了民间美术、民间工艺、民间技艺的特征。

总之,民艺是民间文化的物化形式,与民俗学有血缘关系,并与艺术学、美学、社会学等息息相关。它的创作者以乡村民众为主,包括部分手工业者、城镇居民;它的接受者也是普通民众;它与宫廷艺术、文人士大夫艺术、宗教艺术等为平行而相互影响的艺术。

民艺的性质与特征是:民艺的创作观念、审美观念、价值尺度、思维方法等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性质与特征,积淀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文化承传因素、习俗因素以及民众的审美心理取向。

二、民艺的基本特征

学者邓福星认为民间美术具有如下几个显著的特征[1]:

首先,民间美术更接近于物质生活用品的大众文化(与文人美术所体现的精英文化相对),更接近原始美术,保持了较多的生活原型,从而具有原发性特质。

其次,民间美术具有更强的功利性意义。这种功利性不仅表现为那些与人们衣食住行相关的实用功能上,而且,即使那些看似只有观赏意义的年画、剪纸以及娱乐性的木偶、龙灯、旱船等也隐含着一定的功利性。年画、剪纸无不具有驱凶避邪、吉祥如意、五谷丰登或多子多福等寓意,借以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理想和祈愿。木偶、龙灯则是为了满足参与者娱乐和游戏的心理需求。

再次,民间美术与民间的农耕习俗、节令习俗和人生习俗相融合,前者简直就是后者的物化形式。

最后,民间美术具有很强的工艺性特征,所使用的材质和制作技艺对其结构、造型、外观和功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综合众多学者的观点,本书认为民艺的基本特征为:民间艺术是在民间社会生活中融合物质与精神的造物活动,它包括各个时代人们在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的生活与生产的造物艺术,实用性与艺术性是它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

三、民艺的主要特点

1.民俗性

2.传承性

3.岁时性

4.地域性

5.变革性

四、民艺的基本主题

1.喜福纳祥祈子延寿

2.敬奉神灵驱邪避灾

3.娱乐教化陶冶性情

杨学芹、安琪在《民间美术概论》中阐述道:“无论什么民族、什么地方,无论什么材料、什么工艺,民间艺术作为原始文化的嫡传,它们都强烈地显现出‘生命繁荣’的审美理想。这个审美理想来自民族、人类群体的基本追求。”[2]

五、民艺的艺术性

1.实用功利的艺术升华

2.质朴自然的乡土风格

3.手工个性的审美造物

4.丰富繁多的造型装饰

张道一、廉晓春在《美在民间》中指出,民间艺术“是生产者为自己的生活所需要所创造,直接用来美化自身、美化物品、美化环境,倾注着劳动者自己的审美趣味和纯美的感情,活跃在劳动者的生产、日常生活、习俗节日之中,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愿望”[3]

六、民艺在美术中的位置

学者邓福星在专著《美术概论》里将美术分为纯美术、实用美术和附饰美术三种(见表3-1)。

(一)纯美术

纯美术是指主要或完全以审美为创作目的,并且主要或完全用作审美的美术。

所谓“纯美术”,是一种约定俗成但并不完全确切的称谓。

纯美术包括书法、绘画、版画和雕塑。

(二)实用美术

同时兼具审美和实用双重功能的美术为实用美术。实用美术都是为了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而创作的,所以同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保持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实用美术包括工艺美术、民间手工艺、工业设计和建筑设计。

工艺美术曾一度被称为实用艺术。工艺美术的概念在19世纪才确定下来,但对其所包含的门类学界一直有不同的意见。这里我们将工艺美术界定为传统手工艺和现代手工艺。

传统手工艺是指历史承传下来利用较贵重的材质并需要较精湛的技艺创制的手工艺品,也称特种工艺,如玉石及象牙雕刻、刺绣、金银器、景泰蓝工艺等。现代手工艺主要指陶艺、漆艺、纤维艺术等,其实用功能正在减弱,具有向纯美术发展的趋势。

民间工艺包括民族服饰、印染、草木编织、家具、舟车、民间玩具、祭祀用品等,它具有较强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但有些部分与工艺美术有重叠。

工业设计或工业美术与工艺美术的显著差异是以机械制作并批量生产,而后者则以手工制作单件作品。工业美术是随工业生产的发展而兴起的,以设计日用器具如电器、塑料制品、机械、交通工具等为主。它不仅同艺术构思有关,也与使用材料、技术、生产价格、市场需求、社会时尚等多种非艺术因素有关。

实用美术几乎完全采用抽象、象征的表现方式,体现视觉的形式感。

(三)附饰美术

附饰美术是指那些为了美化他物并依附于他物而存在的美术门类。属于附饰美术的有壁画、装饰艺术、商业设计和环境美术。

表3-1 美术门类谱系学者邓福星还将中国美术的主要历史形态分为[4]:

1.原始美术

2.陵墓美术

3.宗教美术

4.宫廷美术

5.文人美术

6.民间美术

附:西方美术的主要历史形态

1.古希腊及罗马美术

2.中世纪美术

3.文艺复兴美术

4.18、19世纪绘画

5.工业设计运动

6.现代主义艺术

七、民艺学科

作为民间艺术学科研究的民艺学,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科呢?

学者潘鲁生在其专著《民艺学论纲》中论述道[5]:

严格意义上的民艺学,从现象上看虽不属于纯粹的艺术学,也不是民俗学或其他学科的附属,但又具有与这些学科相关的“艺术”和“民俗”的成分,应是一门以研究民间手工艺文化为主的具有综合特点的人文学科。但我们为什么不沿袭现在习惯使用的“民间美术”或“民间工艺”之称谓,其目的就在于增强“民间美术”的文化及生活内涵,强化它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意义,不作单纯的狭义解释。人们在过去的研究中,往往从艺术本体着眼,而忽视了民艺学的“民”之内涵和“艺”之特征。如果我们按美术的概念来解释民间美术,往往限制在形象、形态、形体方面而不能超越,作为民艺学意义的民间美术的存在,反而失去了它自身的特征。也就是说“民艺”的概念更能充分概括作为文化形态、社会形态和生活形态的“民间美术”,更贴近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概念。研究民艺当然仍然离不开民间美术和民间文化及民俗生活各个方面,所以我们提倡从多学科的视野,建立民艺学或民间美术学的学科体系。

民艺学的学科理论框架可基本描述为:

民艺学的内容主要由民艺历史、民艺理论、民艺采风三大部分构成。

民艺学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民艺学的内涵与外延、民艺的分类、民艺的特征、民艺的审美、民艺的传播、民艺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以及民艺的综合研究、分类研究、比较研究和专题研究等四个方面。

作为一门新学科,研究取向和研究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艺不仅仅是静止的艺术现象,还表现为一种符号和文化载体,同时又具有生活过程的意义,是生活整体的一部分。其研究取向可以归纳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是作为文化现象存在的研究,二是作为生活整体的进程研究。这种研究取向和研究方法可以更为全面深入地认识民艺的本质和内涵,研究方法也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对民艺的研究只有落脚于审美形态、技术形态和生活形态三个方面,深入挖掘中国民艺浓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深入探讨民艺的本质。

民艺学主要涉及:

1.民艺学研究的对象

2.民艺学研究的宗旨

3.民艺的分类

4.民艺的成就

5.民艺学的比较研究

6.民艺学研究的方法

民艺学的学科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民艺的历史、民艺的理论、民艺的采风三个方面。

这是因为,其一,中国民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一个辉煌的阶段,大多数样式、形制、内涵、用途都是传统文化生活的遗存。其二,民艺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已形成许多创造性的理论,有的散见于历史典籍,更多地采用艺诀形式在民间流传。而民艺学科的形成对民艺的理论建设又有新的要求,需要引入新的理论视域。其三,之所以将民艺的采风作为学科构成因素之一,其原因在于,民艺学所研究的对象不单纯是造型艺术,而是涉及民俗过程、生活过程及生产制作过程等文化现象,对于它们的研究必须通过采风的形式,才能真正地体验到民艺的精神内涵。

八、民艺的历史

民艺的历史以民艺的发生、发展、流变为研究对象,可以从国家角度、民族角度、地域角度及综合视野展开通史性的研究。

这样的研究主要为历时性的,从时间上纵向进行。比如宁志奇的论文《绵竹年画的起源和发展考析》,就是从民艺某一品类入手进行的门类史研究。

如“中国民间玩具史”“中国民窑陶瓷史”“民居发展史”“傩戏艺术史”“民间剪纸史”“民间脸谱史”“民间皮影史”“民间刺绣史”“民影皮影史”等课题,这样的研究主要呈现共时性,是从空间横向开展的。

例如王树村主编的《中国年画史》的目录[6]:

中国年画发展总论

  一、年画的起源可追溯到殷商

  二、年画形成于宋代

  三、“年画”之称的考据

  四、年画的题材内容

    (一)历史故事类

    (二)神话传说类

    (三)世俗生活类

    (四)风景名胜类

    (五)时事新闻类

    (六)讽喻劝诫类

    (七)仕女娃娃类

    (八)花鸟虫鱼类

    (九)吉祥吉庆类

  五、年画的种类形式

    (一)从定义上划分

    (二)从题材内容上划分

    (三)从生产技艺上划分

    (四)从工具用料上划分

    (五)从功能用途上划分

    (六)从坊市行货上划分

第一章 源远流长的民间木版年画

第一节 历代源流

  一、先秦的宗教之源

    (一)“五祀”和“七祀”

    (二)风伯雨师与寿星

  二、汉唐的艺术之源

    (一)汉代的门神

    (二)魏晋南北朝的辟邪画

    (三)隋唐门画呈现祥瑞

    (四)汉唐纳福的灶君

    (五)汉唐道教俗神与纸马

    (六)唐五代的钟馗题材

    (七)五代时的浮雕门神

第二节 年画形成于宋代

…………

九、民艺的理论

前辈张道一先生说:“严格意义上的民艺学是一门社会科学,而带有边缘学科的性质。在它的周围,必然与社会学、民俗学、艺术学、美学和历史学、考古学、心理学等相联系,相渗透。反过来说,研究民艺学必须具备以上各学科的基本知识。”[7]

对民艺学的理论可以进行如下研究:

其一,以民艺的基本范畴、基本原理规律以及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等作为研究对象;

其二,跨学科运用相关理论作为民艺学有用的研究方式,如民艺符号学的研究、民艺空间理论的研究等。

再具体如,文化是时间性质的,也是空间性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就是以文化的空间性质为主要研究和表述对象的一个新兴的重要概念。从文化人类学的一般概念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研究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个新的重要的应用性质的研究学科,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的研究更是一个全新的有待开拓和发现的领域。同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也可以转借为民艺文化空间的研究。

其三,以民艺技艺经验所形成的理论,如民间技艺口诀、典籍文献及有关民艺的理论总结等为研究对象。

千百年来,无数富有智慧和创造力的民间艺人在造物实践中总结了不少宝贵的创作经验,以谚语、顺口溜、歌谣等民间文学形式,在不同行业艺人之间代代相传。传统民间技艺口诀作为民间独特的技艺理论和技艺传承的载体,深刻体现了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特质,以及民间艺术创造活动中丰富的造物思想和民众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念、传承观念等。民间技艺口诀与民间造物艺术活动相适应,体现了民间文化观念对民间艺术创作的规约以及民众自由创造的生命力。

比如绵竹年画色彩技艺口诀:

一黑二白三金黄,五颜六色穿衣裳。

深配浅,酽配淡,深浅酽淡要周全。

红不靠黄,猩红不靠黑,绿不靠黄。

红不同红配,赭紫不靠红。

蓝、红、绿色可深浅相挨。

红配绿,苕得哭。

又如惠山泥人的创作口诀是泥人造型:“先开相,后装花,描金带彩在后头。”用笔要领是“直线要直,曲线要曲”,施彩要领是“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

再如根雕材料的挖掘口诀:“深挖坑,广开槽,多留根。”一句话就将根雕技艺的本质表达出来。可以说民艺口诀是民间艺人的技术经验与审美经验的高度概括。

“民间艺人长期的工艺实践、民间艺术和其他阶层艺术的交流互渗,是民间技艺口诀产生的基础。依据艺术特征和工艺特征的不同,传统民间技艺口诀主要是对艺术形式和工艺技巧两个方面的总结,具有综合性、概括性和程式化的特征。民间技艺口诀深刻体现了民间艺术重实用、强调技术理性和人文情感统一的特征,以及和谐的自然观念、造物思想的整体意识,同时也反映了民间艺术与民众生活的密切关系,以及蕴藏其中的丰富的造物哲理。”[8]

此外,民间技艺口诀还体现了在民间文化传统及审美观念影响下,民众在造物艺术活动中,对生活美、形式美、意境美的追求和表达。作为流传于民间的一种技艺传承方式,民间技艺口诀还具有自身的传承特点,有利于传统民间文化的文脉延续和稳定。

与民艺相关的文献典籍主要有:先秦《考工记》,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

专记“百工”之事的《考工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工艺著作,成书于春秋末期(公元前770—前476)。

《考工记》中与民艺有关的最经典论述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十、民艺的采风

民艺的采风调研是民艺研究中较为常见的研究形式,也是最基础的研究方法。

一般情况下,民艺考察采风包括对民艺现象的考察、调研、收集及专题研究,这种研究形式目前较为普遍,也是民艺史和民艺理论研究的基础补充。

这样的实地研究法是指不带有理论假设而直接深入社会生活,采用观察、访问等方法去收集基本信息或原始资料,然后依靠研究者本人的理解和抽象概括从第一手资料中得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

实地研究方法是处于方法论和具体的方法技术之间的一种基本研究方式,它规定了资料的类型,既包括收集资料的途径和方法,又包括分析资料的手段和技术。

实地研究方法收集的资料通常是定性资料,采取的收集资料的方法主要是参与观察、无结构式访问,分析资料使用的是定性分析方法。

十一、民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项包括:

(1)口头传统和表述;

(2)表演艺术;

(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主项看,民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关系最为直接而密切。因此,民艺历史、民艺理论、民艺采风作为民艺学的三个主要方面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有着密切关联。

如中国年画、剪纸、皮影等民艺早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中的项目。

十二、研究民艺的意义

民艺既具备艺术形态,同时又具有民众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活动的内涵。因此民艺可以成为各级各类教育文化机构通识教育的一部分。此为民艺的文化价值。

研究民艺的意义,可以借用历史学家、民俗学顾颉刚先生在1928年3月20日在岭南大学学术研究会的演讲《圣贤文化与民众文化》中的话来说:

我们的使命,就在继续声呼,在圣贤文化之外解放出民众文化;从民众文化的解放,使民众觉悟到自身的地位,发生享受文化的要求,把以前不自觉的创造的文化更经一番自觉的修改与进展,向着新生活的目标而猛进。[9]

十三、民艺品类

广义的艺术分类是美术、音乐、建筑、舞蹈、戏剧、电影、文学等;狭义的艺术就是指美术,如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

如果我们以美术的分类对应民艺的分类,就不能反映民艺的性质与特征,如民间绘画、民间雕塑、民间建筑、民间工艺等。因为民艺的本元性、民艺的民俗性、民艺的工艺性、民艺的文化性等特征,就规定了民艺的性质与内涵,同时也确定了民艺的品类划分。

这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犹如动、植物的纲、目、科、属、种的分类一样,应从其本源出发,而不容混淆。

中国现当代的许多学者依据不同的分类方式对广义的民间美术或民间艺术作出了不同的分类与总结,具有科学性,可作为我们划定民艺品类的重要参照。

如中国民俗学泰斗钟敬文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指出艺术史和艺术学的研究中不应放弃民间艺术,当时他说的民间艺术是一个大概念,包括民间音乐、民间文学等。

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将民间美术的研究对象分为直接与间接两种。民间的年画、剪纸、挑花、刺绣、泥塑以及日用陶器,只要具备审美价值且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并能从中体现民间美术的特殊性,都可以是直接的研究对象。其他的民间艺术,如民歌、舞蹈、神话、传说、谚语、歇后语等与民间美术一样具有艺术的一般本质,可列为间接研究对象,认为这样能从更广的范畴把握民间美术的性质。

民艺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许多民间艺术不仅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些甚至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从民间美术与生活的关系出发,学者张道一将民间美术分为八大类型:衣饰器用、环境装点、节令风物、人生礼仪、抒情装点、儿童玩具、文体用品、劳动工具。从民间美术作品的性质、主次出发,强调造型艺术的特点,又将其分为九个方面:年画花纸、门神纸马、剪纸皮影、陶瓷器皿、印染织绣、编结扎制、儿童玩具及其他。这八个方面具体包括:

(1)春节张贴的喜庆年画包装纸等;

(2)春节张贴的门神、吉祥画和民间各类木版神像、祖师像等;

(3)剪纸的窗花、喜花、门笺、鞋花、枕顶花及皮影;

(4)瓷器、陶器、砂器和砖陶等用品;

(5)木雕、砖雕、石雕和泥塑、面塑等;

(6)蓝印花布、彩印花布、刺绣、挑花、织锦等;

(7)竹编、柳编和灯彩、风筝、纸扎等;

(8)用泥、陶、竹、木、布、纸等材料所制作的各种玩具。

学者邓福星从民间美术的特殊性出发,并依据功能学的意义将民间美术归结为六大类:服饰类、器用类、娱乐类、装饰类、祭祀类、起居类。

他的依据为:民间美术具有同宫廷美术、文人美术不同的审美趣味。它为民间工匠及平民大众所创造,用以美化生活和供使用的器物或饰品。

学者潘鲁生和唐家路主要从民艺的文化性、艺术性、民俗性等方面进行分类,并参考《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的划分和潘鲁生《民艺学论纲》的分类,将民艺分为两大主题、八个品类。以实用性和物质生活为主题,将民艺分为穿戴服饰类、宅居陈设类、生产用具类、生活用品类;以审美性和精神生活为主题,将民艺分为祭祀供奉类、娱乐教化类、装饰美化类、游艺竞技类。

(一)以实用性和物质生活为主题,分为

(1)服饰穿戴类:主要是各民族的服装、鞋帽和首饰以及用印染、刺绣、挑花、织锦工艺制作的服饰用品。

(2)宅居陈设类:宅舍及与生活有关的其他建筑物,其中包括各种砖、木、石雕刻饰品、室内的家具陈设等。

(3)生产用具类:生产劳动中创造和使用的各种农、林、牧、渔工具,交通运输工具,纺织工具,木工、铁匠、泥瓦匠、锢露(用熔化的金属堵塞金属物品的漏洞)担子等手工业工具等。

(4)生活用品类:日常生活中创造和使用的各种材质的餐饮用具及其他生活用品等。

(二)以审美性和精神生活为主题,分为

(1)祭祀供奉类:人们雕刻、绘画的各类神像、神马,在祭祀活动中制作的各类面花、纸扎等供品以及所使用的供具。

(2)娱乐教化类:戏曲文化中的面具、脸谱、皮影、木偶及相关的戏文艺术作品,具有启蒙教育、开发智力、审美功能的民间玩具等。

(3)装饰美化类:人们对环境的美化主要表现在节令中的年画、窗花、布画、杂画和室内装饰品,对自身的装饰包括服饰剪纸花样、鞋样等。

(4)游艺竞技类:游艺竞技的民俗活动中创造使用的乐器、舞具、道具、灯彩、其他杂艺品以及某些表演形式、竞技形式。当然,这种分类也并非绝对,其中也有交叉的内容。

另外,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有极强的地域性。

上述分类大致涵盖了民艺所包含的基本内容,也体现了民艺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说,民艺不仅仅是静止的艺术现象,表现为一种符号和文化载体,具有形象的内涵和表征意义,同时又具有生活意义和生存意义,包括民艺的制作、操作、演示、展示过程及其使用功能。

需要指出的是,民艺的生活形态决定了民艺作为文化意义的存在是以人为主体的,以民众的生活为依托,甚至就是生活本身。因而我们只有将民艺还原到民众生活的动态环境中去,才能深入探讨民艺的本质,如果脱离了民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生活基础,也就削弱了民艺的存在价值。

人物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古史辨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部,历任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齐鲁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等教授,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等职。

从1920年开始考辨古史,次年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论点,在史学界引起争论。

1935年,由于当时民族危机深重,逐渐侧重边疆地理研究,并于1936年创立边疆研究会,同时宣传抗日。抗战期间转入内地。1939年,顾颉刚发表《中华民族是一个》,开启了输血论的先河,提出“汉人是许多民族混合起来的,他不是一个民族”,“常有强壮的异族血液渗进去,使得这个已经衰老的民族时时可以回复到少壮,所以整部的中国历史的主要问题就是内外各族的融合问题”。

1949年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古代史)、《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吴歌甲集》等。

思考与实践题

1.何为“民艺”?其全称是什么?基本形式与特征是什么?

2.谈谈你所知道的民间艺术。

本讲参考书籍

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定价:1.15元。

王文宝著:《中国民俗学发展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8月第1版。定价:1.95元。

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定价:18.00元。

邓福星主编:《艺术美学文选1979—1989》,重庆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定价: 42.00元。

潘鲁生著:《民艺学论纲》,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定价:35.00元。

唐家路编著:《中国民艺馆》,广西美术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定价:23.50元。

邓福星著:《美术概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定价:58.00元。

【注释】

[1]邓福星:《美术概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70页。

[2]杨学芹、安琪:《民间美术概论》,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96页。

[3]张道一、廉晓春:《美在民间》,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30页。

[4]邓福星:《美术概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57页。

[5]潘鲁生:《民艺学论纲》,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6]王树村:《中国年画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目录。

[7]张道一:《中国民艺学发想》,见《中国民艺学》,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第156页。

[8]王涛:《民间技艺口诀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1页。

[9]顾颉刚:《圣贤文化与民众文化》,载中山大学《民俗周刊》第5期,192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