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欧洲文艺复兴
1.8.8 第八节 西班牙的文艺复兴建筑与雕刻
第八节 西班牙的文艺复兴建筑与雕刻

西班牙文艺复兴建筑艺术深受意大利风格的影响,表现为意大利建筑装饰和本民族传统建筑装饰相结合,形成了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特有的“银器式”的建筑风格。15世纪末为这种新建筑风格的早期阶段,16世纪上半期进入成熟期,16世纪末进入发展的盛期。西班牙美术史上一般把伊莎贝拉女王统治时期,作为西班牙“银器式”建筑风格兴起的阶段。此时,出现一大批意大利柱式体、装饰细节与西班牙当地哥特式和阿拉伯式样相结合的建筑,在某些建筑部分,如正立面、大门、窗户、栏杆等都具有银器般的精雕细刻的面貌,因此获“银器式”之名。

16世纪上半叶西班牙“银器式”风格日趋成熟,此时意大利建筑对其影响明显加强。在“银器式”早期借用文艺复兴的某些结构的基础上,一些西班牙建筑师开始从精神本质上探讨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建筑艺术,并在作品中以自己的理解处理古典形式,将文艺复兴的各种新要素融于民族传统。于是,两者的有机结合便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形成了自己本民族的文艺复兴建筑艺术特征。这突出表现在公共设施和住宅建筑中,同时在布哈斯堡王朝强大王权统治下,一些建筑更突出古典形式。如建于1515—1529年卡纳曼卡大学图书馆正面门的立面,每一层都用古典柱式分割成中间较宽、两边稍窄而对称的开间,在每层的檐口和开间内做雕刻装饰,尤其是上面两层,更是被细致而美丽的装饰所布满,其中不仅有王冠、族徽和盾形饰物等,还有教皇、国王、女王的肖像浮雕,所以它被认为是“银器式”风格成熟期最好的例证。

16世纪上半叶的宫廷建筑,以格拉纳达查理五世宫最为著名。该宫始建于1526年,但直到17世纪中叶才完成。它的设计者是西班牙著名的建筑师彼德罗·马楚卡(P.Machuca,?—1550)。马楚卡多才多艺,在绘画、雕刻和建筑方面都有杰出的建树,他曾到意大利留学,不仅亲自接触米开朗基罗那样伟大的艺术家,对布拉曼特的建筑风格也极为了解,因而他的建筑作品更具古典气质。格拉纳达宫的平面为正方形,内接一个圆形院落,以院落为中心,周围建一圈两层的柱廊,柱廊的下层为多立克柱式,上层为爱奥尼亚柱式,这使圆形的院落既有古罗马的圆形剧场的味道,又有西班牙斗牛场的色彩。格拉纳达宫廷的正门立面,被认为是布拉曼特设计的拉菲尔宅邸的变体,又仿效米开朗基罗的建筑风格:宫殿的下层有沉重的粗面石砌成,中央以纯正的多利亚柱式和爱奥尼亚柱式对称分割开间,门楣和窗楣以呈三角形的山花作为装饰,其上还有圆形的雕刻;为了建筑的整体性,中央两侧窗上的圆形雕刻也改为圆形窗框,同时也和圆形的院落配合相得益彰,更显出设计者富有艺术性和完整性的构思。

16世纪末,在腓力二世统治时期,最能显示出君主专制权力的建筑是1583年建成的埃斯克里亚公宫。这座宫殿前后经过了三个建筑师之手。它的最初设计者是胡安·德·托莱多;他去世后,工程由意大利建筑师卡斯特略接替;1572年,托莱多的助手胡安·德·埃雷拉(Juan de Herrea,1530—1597),又担当了该建筑的领导。西班牙的两代建筑师都曾到过意大利,并就自己的设计广泛征求意大利建筑大师的意见。工程建设之初,腓力二世还对宫殿建设作了专门的指示:形式要单纯,整体要严谨,高尚而不傲慢,尊贵而不虚夸,且整个工程也是在他的监督下完成的。埃斯克利亚宫坐落在马德里西北30公里处的旷野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教堂、宫殿的建筑综合体,整个宫城长678英尺、宽675英尺,总面积4 000平方米,共分为6个部分,包括教堂、宫殿、王室墓穴、图书馆、公署、兵营和医院等10多座内院,房间数以千计。这座宫殿的建筑布局相当有条理,有明确的大区、小区之分,各区又自成一体。从建筑群的整体布局看,很像个炉箅,因为宫殿是腓力二世献给圣劳伦斯的,而圣劳伦斯是被放在炉箅上烧死殉道的,因此,它的正方形和内部的方格分区正是炉箅的象征,而四个角的尖塔正是炉箅的支角。整个建筑全部用花岗石、青瓦建成,绝少装饰,墙面简单朴素,连窗户也只是个洞口,因此外观雄伟下有一种冷峻的高傲之气,缺乏文艺复兴建筑常有的那种温馨之感。但从总体来看,它的建筑形象构成了文艺复兴建筑的一个成功范例,在规整、坚固和简洁中,四角的尖塔、教堂前的那对尖塔楼、教堂的大圆拱顶、凯旋式的大门、长达半里地的楼房等多种建筑式样组成令人难忘的宏伟结构。特别是庭院中花园的布置,亭台、楼廊的秀巧和雄伟高大建筑物所形成的对比,又构成了整座建筑群的生动活泼之态,这不仅使它成为巴洛克风格的先导,而且在它建成后,轰动了欧洲中央集权的宫廷。据说法国的凡尔赛宫便是为了同它争胜而建造,由此看出埃斯克里亚宫在欧洲建筑史上的影响。

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雕刻最初是受意大利影响,同时又和当地阿拉伯雕刻艺术混合发展而成。16世纪受到意大利风格越来越强烈的影响,才出现纯正文艺复兴雕刻艺术的繁荣。

15、16世纪之交,西班牙混合式的雕刻主要是教堂的祭坛木雕。这种木雕一般都十分高大,作于木板之上,先将木板划分成许多小格,再在上面刻制宗教故事和人物。当时最有成就的雕刻家是希尔·德·西洛埃(Siloe,?—1505),其与他人合作,于1496—1499年成功地雕刻了布尔戈斯大教堂的一件长方形祭台木雕。木雕的内容为基督受难。整个作品场面宏大,中间表现主题,被四周众多圣徒包围,下面是国王和王后的跪像,加上蓝、白等彩色和镀金,整个作品显得华丽而庄重,标志着新雕刻的萌芽出现。

16世纪初,雕刻艺术有了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一批著名的雕刻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已出现用大理石装饰和人物的雕刻,其风格带有古典的庄重。他们之中最著名的是阿隆索·贝鲁盖特(A.Berruguete,1490—1561),其多才多艺,尤其是在雕刻方面为西班牙美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曾在意大利学习和工作了13年(1504—1517),并直接向米开朗基罗学习雕刻,临摹了不少古典雕像,古典风格和解剖学的知识已成为他创作的基础,因而他的作品形象鲜明有力,人物的动作夸张,似乎有一种激动不安之情。例如,作于1526—1532年的《以撒的献声》,以夸张的动作刻画人物的内心感受;《玛利亚与伊利沙伯的会面》以强烈动感刻画出飘动的衣褶,突出了伊利沙伯奔向玛利亚,准备跪拜的急切心态,而玛利亚则被刻画得庄重而安详。这一动一静的对比,不仅突出人物的不同身份,同时作者还以玛利亚搀扶伊利沙伯的手势,表现出她的崇高和温情。

17世纪是西班牙文艺复兴艺术的后期,以巴洛克风格为主,建筑、雕刻和绘画都取得突出进展,人们盛赞这时期为西班牙美术的“黄金时代”,形成了巴伦西亚和塞维利亚两大艺术中心。巴伦西亚仍与意大利交往频繁,艺术上也受其影响最深;塞维利亚当时已成为欧洲最大的商业城市之一,更成为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艺术发展的基地,出现了以委拉斯贵支为代表的著名艺术家群体。而无论是在巴伦西亚还是在塞维利亚,艺术家们都遵循着受巴洛克风格影响的写实主义风格。如果把法国17世纪的美术称为巴洛克古典主义美术的话,那么西班牙17世纪的美术便可称为“巴洛克写实主义美术”。

在建筑方面,17世纪西班牙的建筑艺术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对一些古老大教堂的改建和设计上,这与西班牙笃信天主教的国情有关。同时,由于美洲的发现,西班牙对印第安人文明大肆掠夺,大量金银也随之流入西班牙。而当时反宗教改革的狂热,使得教堂建筑显示出一种尽显才气和追求豪华之风,于是巴洛克风格受到艺术家们的青睐,在西班牙逐渐发展起来。到17世纪中叶以后,更在吸收罗马新风格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极端的巴洛克风格。

在17世纪的雕刻艺术中,木雕彩色像艺术在西班牙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并出现以蒙塔尼斯(Albert Montanes,1568—1649)为首的雕刻家。蒙塔尼斯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其突出特点就是具有一种巴洛克自然主义的真实,而这一真实不但体现在造型的形象上,而且也体现在着色的自然上。他的代表作有《基督上十字架》《圣勃鲁诺》等。

西班牙巴洛克风格的绘画,比其建筑、雕刻有更为巨大的成就,出现了一大批对传统艺术形式提出挑战的现实主义画家,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苏巴朗和委拉斯贵支。

德·斯·委拉斯贵支(Diego Rodriguez de Silvy Velázguez,1599—1660)是17世纪西班牙最伟大的画家,在西欧画坛上,足可与鲁本斯[6]、伦勃朗[7]齐名的大师。主要代表作有《梳妆的维纳斯》《阿拉喀涅的预言》《纺织女》《宫女》《宫娥》等。其中《宫娥》是他宫廷画中最为经典的一幅。该画的背景是画家在菲利普的宫中画室,画面似乎是这样一个场面:正当画家为国王和王后画像时,小公主突然带着宫娥来到画室,于是他们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画面人物围着这一中心布局,光线也围绕着这一中心设计,从而构成了整幅画面的统一。有人评论委拉斯贵支的画艺不仅包括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的精华,而且预示着未来绘画直到印象主义的发展,他也因此被称为西方绘画的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