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欧洲文艺复兴
1.8.6 第六节 16世纪法国文艺复兴的建筑、雕刻和绘画艺术
第六节 16世纪法国文艺复兴的建筑、雕刻和绘画艺术

15世纪末,法国基本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到16世纪初,法国已成为西欧领土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其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尤其是工商业,如纺织、制陶、玻璃、印刷等行业发展迅速,对外贸易也日益活跃,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强烈地冲击着封建制度。专制制度的确立,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统一法律的制定,这一切都使国内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更促进了人们对新文化、新技术的向往,而法兰西斯一世奖掖新文化的政策以及意大利艺术家进入法国,如达·芬奇、安德烈·德尔·萨托[4]等,法国艺术师也不断被派到意大利去,促进了法国文艺复兴艺术发展盛期的到来。

在建筑方面,15世纪末,法国的建筑艺术虽在市政和民宅上已出现一些新形式,但就整体而言,基本上还处在哥特式的传统式样中。直到16世纪初,这种局面才被一种在古典建筑的基础上吸收了意大利风格的混合样式所打破,并为文艺复兴盛期建筑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6世纪初,混合式的建筑不仅见于教堂,也多见于宫廷和贵族建造的城堡式府邸、猎庄。例如,巴黎的圣多斯达希教堂采用了半圆形圆拱和古典建筑的程式,同时在教堂的正立面附以新的装饰式样。宫廷和贵族的宫堡主要集中在卢瓦尔河一带,这里的建筑中最主要的有阿宰勒里多府邸、舍农所府邸、布鲁瓦宫、香波堡等。这些建筑物虽还保留着中世纪城堡的基本结构和城壕、角塔、突出的老虎窗等传统要素,但崇檐高窗明丽透亮,其上还有古典式小柱、花饰、雕像的装饰,已透视出了新意和时尚。例如,布鲁瓦宫是法兰西斯一世的住宅,也称为法兰西斯一世大楼,兴建于1515年,竣工于1524年,是法国第一座文艺复兴式的建筑。建筑朝向院子的南立面极富特色:纯真的爱奥尼亚壁柱作为宽敞窗户的开间,有装饰丰富的檐口、透空的栏杆,在墙壁、烟囱和老虎窗山花上装饰着据说是由法兰西斯一世设计的假面具、甲胄、烛台等图案,这一切在追求意大利风格的同时,保留了哥特式的某些传统。而该建筑最为新奇的特点就是它突出于墙面的巨大螺旋式楼梯,随梯安置了倾斜式环形栏杆的三层露台,极具运动感。这一新式的楼梯后来成为法国文艺复兴建筑的楼梯模型,尤其是香波堡的楼梯,更创造性地建成了双道对应的螺旋形式,使上下行人始终闻其声而不见其面,结构更为宏伟和巧妙。

香波堡是法国统一以后的第一座真正的王宫建筑、民族国家的第一座建筑纪念物。该建筑兴建于1519年,1550年完工,曾是法兰西斯一世的行宫,据说最初的设计者是意大利人,后经法国建筑家和石匠们修正而建成。整个建筑方正完整,四方大院的四角各有一座角塔,中央宫室屋顶上冠带了一个气楼,高耸于林立的烟囱和带有顶楼小窗的尖塔中间。其内部有4个希腊十字型门厅划分,在这一基础上扩展成一个很大的长方形结构,其对称分割的集中形式类似于意大利托斯卡纳地区的别墅及建筑,而这种对称建筑形式也是第一次出现在法国的建筑中。据说就这一个宫廷建筑,法兰西斯一世曾多次征求过当时正在法国的达·芬奇的意见,其设计中很可能带有达·芬奇的一些设计思想。这一建筑虽在顶阁、烟囱方面仍显示出哥特式的特色,但它的落地窗一律用平顶檐部而不用哥特式的尖拱,而窗户、顶格和烟囱上遍饰古典式的雕塑,也削减了这一特色。至16世纪中期,当法国自己的建筑师对新风格掌握得较为彻底时,带有法国特色的文艺复兴建筑便产生了。

最先体现法国特色建筑式样的,乃是1546年开始动工修建的卢浮宫。卢浮宫最初只是塞纳河畔的一座方形堡楼,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1190年,14世纪时才由堡楼改为住所,逐渐成为巴黎城内著名的王宫。1527年法兰西斯一世拆除旧建筑,建造了一座四合院式的皇家宅府,四边盖楼房,中间为露天广场,其面积也比原来扩大了4倍。在法王亨利二世时,由建筑师皮埃尔·莱斯克完成了院落中西北南翼的楼房。这是一座意大利风格与法国精神完美结合的建筑,既古典而又高雅,为日后卢浮宫的修建定下了基调。莱斯克所设计的建筑本来是两层,第三层是在建筑的过程中加上去的。第一和第二层以层叠的古典柱式分为九块柱式间壁,其中,中间和两侧分别为双柱夹峙的开间,形成中心与两侧的对称。一层为科林斯柱式,窗户上方的拱券深深嵌入,给人一种轻快的支撑感,又使上层凸显出来;中层为混合柱式,意大利式的三角形和弧形山墙穿插做窗户的檐部,与一层拱券相呼应;第三层虽比较低矮,但配上高大的屋顶,又与一层和两层显现出了整体的和谐。就是在这种和谐中,立面划分突出了中心与两侧对称的三个入口开间及分割较宽的双柱拱卫,而三个入口的顶层用较高大的弧形三窗为顶盖,顶格小窗与屋顶相连接的手法又突出了法国的传统;加上复杂而细致的柱头、花边、壁龛雕像、顶格浮雕的装饰,又在法国的传统中融进了高雅的古典成分。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巧妙的不露痕迹的融合,有人把这座建筑称为法国盛期文艺复兴建筑的代表作。

在雕刻方面,早在15世纪初,法国雕刻艺术已有追求健美人体和表现世俗精神的新动向,之后,这些新动向更为明显,尤其是在意大利和尼德兰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具有人文主义创作思想的雕刻家,其中最著名的是米舍尔·科隆布(Mica Scher Cologne,1430—1512)。科隆布的代表作多创作于15世纪末,因而有人认为它是法国15世纪最著名的雕刻家,认为他在创作中“利用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化……创造了在精神上和性格上完全是新的形象”。

让·古戎(Jean Goujon,1510—1564/1568)是法国盛期文艺复兴的“真正代表人物”。他多才多艺,在装饰和建筑、素描和版画等领域都有不朽之作。1543年前后来到巴黎,在这里留下了他著名的代表作《哀悼基督》《四使徒》《凯旋之神》和《纯真之泉》。《纯真之泉》是为庆祝亨利二世登基,巴黎市政美化工程中的一项。工程的建筑部分,由其他人设计,建筑浮雕由古戎完成,喷泉的周围有7个链环拱组成的游廊,游廊的壁面上,有希腊神话人物形象的雕刻,其中一组名为宁芙仙女的雕像,无论是从构思的精巧、人物造型的优美、动作的流畅和变化的奇妙上,都显示出古戎雕刻技法和创作思想的高水平。

16世纪,法国绘画呈现比雕刻更为丰富多彩的景象。16世纪上半叶,许多来法国的意大利画家在对法国绘画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受到法国绘画特征的影响;而法国的画家在继承民族传统、探讨新绘画样式的同时,带来了法国盛期文艺复兴绘画的繁荣。“枫丹白露派”的形成使法国的文艺复兴绘画发展到顶峰。

“枫丹白露派”是在枫丹白露宫的建造和装饰过程中形成的。该宫是凡尔赛宫以前最重要的一座王宫,它始建于16世纪的上半期,当时法兰西斯一世召集了不少意大利艺术家,参与这一工程的建造和装饰工作,其中为法兰西斯一世长廊做壁画装饰的是罗索·菲奥伦蒂诺(Rosso Fiorentino,1494—1540)和担任过法兰西斯一世首席画师的法兰西斯科·普里马蒂乔(Francisco Primaticcio,1504—1570)。罗索的作品构思新颖、气氛庄严,整个画面极为富丽堂皇;普里马蒂乔主要绘制了亨利二世画廊的壁画,设计清新、场面宏大。当然,无论是罗索还是普里马蒂乔,在创作手法和风格上,比如人的动作、姿态、手势和透视缩形法的运用等,都带有明显意大利晚期文艺复兴的样式主义特点,尤其是普里马蒂乔的裸体人物的描绘,略微伸长的体形匀称而优美,现实主义的手法中又有着对古典理想美的追求。当时法国还没有出现裸体画,这无疑是新奇的启示。但同时他们的作品也吸收了法国作品中的乐观精神,而在选题上也多为历史、隐喻和古典神话,以借此歌颂法兰西斯一世对文学和艺术的保护。这种融意大利与法国因素于一炉的桥梁作用奠定了“枫丹白露派”基础,不少法国画家追随他们风格而形成的新的法国绘画艺术,“枫丹白露派”的特点是:画面富有动感,色彩华丽,略带轻浮;肖像的刻画显示出一种特有的精巧。

在法国各地还活跃着很多颇有成就的画家,他们的作品使16世纪的法国绘画获得了从未有过的成就,虽然由于长期的宗教战争的影响,美术事业遭受挫折,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的努力,已为日后法国艺术进一步发展并在17世纪逐渐取代意大利成为引导西方艺术潮流的代表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