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欧洲文艺复兴
1.8.3 第三节 德国文艺复兴新艺术的萌芽与成长
第三节 德国文艺复兴新艺术的萌芽与成长

德国文艺复兴美术萌芽于14世纪末和15世纪上半叶。它首先出现于莱茵河和多瑙河一带的城市中,这儿经济发达,市民阶级力量壮大,其中代表性的名城有科隆、纽伦堡、奥格斯堡、乌尔姆等,城市中也产生了新技术的萌芽。随着新技术萌芽的发展,形成了以这些城市为中心的地方流派。14世纪末,在这些地区出现了初步摆脱哥特式艺术生硬的模式,走向写实的画家,并由此奠定了德国文艺复兴绘画的基础,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康德拉·维茨、斯特凡·洛赫纳。

康德拉·维茨(Konrad Witz,1385—1466)生于罗特维尔,后移居巴塞尔,成为巴塞尔画家行会成员,并主要在瑞士活动,受到尼德兰艺术的写实风格影响。这一影响,在他为日内瓦大教堂所做的祭坛画《基督履海》可见一斑。该画的内容取自《圣经·约翰福音》中的故事:渔民彼得带领同伴打了一整夜的鱼,却一无所获,天亮时候,基督出现在岸边,在他的指挥下,渔民们的渔网满得都拉不动。当彼得知道指挥他们获得丰收的人就是基督时,急忙穿上一件外衣,跳入海中向基督游去。作者把这个宗教故事的背景放到了日内瓦湖畔,画中表现的是映在湖畔的日内瓦城的临水楼宇、沿湖的村庄、修道院、通向四方的道路,日内瓦湖的风光尽收眼底。如此的风光实景在欧洲尚属首例。再看画面上的人物,除基督外,那撑杆、划桨、拉网、收渔的人,他们的服饰装束、动作姿态,生动地刻画出了劳动渔民的形象。尤其是彼得急忙涉水赶路的动作的逼真,更非写实高手莫能。所以有人评论说,维茨的写实功底可直追尼德兰画家写实派的水平。

斯特凡·洛赫纳(Strnfan Lochner,1410—1451)是科隆画派的大师。科隆的纺织业发达,15世纪已成为德国的文化中心之一,在这里活动着的一批艺术家,洛赫纳便是其中著名代表。洛赫纳可能出生于南巴登的密而斯堡,根据对他年轻时作品风格的分析,他很可能到过尼德兰和法国学艺,后来在科隆定居,成为科隆画派中的领军人物。他的主要作品有《三王来拜》《玫瑰圣母》。他的作品虽然有较明显的哥特式传统,如金色的背景、圣光的使用等,但更为重要的是他把文艺复兴新艺术的技术和某些绘画新理念融于自己的作品中。如《玫瑰圣母》画面的整体布局,圣母和耶稣头上有圣光,圣母身体缺乏体积感等都具有明显的中世纪哥特式的传统,但用圣母的深色衣袍、深绿色的草地与周围浅亮颜色的对比来描绘画面的空间,应是吸收了尼德兰的新画风;而从人物的动作表情上看,圣母的端庄、温柔,天使的活泼,小耶稣的可爱又都带有意大利的式样,可以说这幅画的成功正是在于艺术家将三种风格较为和谐地统一在自己的图画中了。

除了维茨和洛赫纳以外,活动于萌芽期的较著名的画家及佚名画作家们,也都显示出了对哥特式传统风格的继承和对未来新艺术风格的吸收兼容。

15世纪后半叶,可视为德国文艺复兴美术的发展阶段。此时,在绘画方面无论绘画种类还是技巧和内容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并涌现出一批思想激进的画家,建筑和雕刻上也开始融入一些新元素,出现了具有文艺复兴特征的建筑。这时期新技术的发展为16世纪德国盛期文艺复兴艺术的繁荣作了准备。

15世纪后半期德国的绘画表现出了两大特色:一是以尼德兰画风为代表的外来因素影响,在油画方面有所扩大;二是版画艺术的蓬勃兴起。德国的版画出现在14世纪末叶,它的发展得益于造纸术和印刷业。1390年纽伦堡就建立了造纸厂,促进了版画的发展。不过,最初的版画属木刻画,15世纪古登堡发明的铅、锑、锡合金的活字印刷后,版画艺术就逐渐以铜刻为主,德国也成了欧洲新版画的故乡。此时的德国画家往往兼有油画和版画的艺术才能,有的甚至在雕刻上也有突出的成就,米歇尔·帕赫尔、马丁·盛高厄、米歇尔·乌尔格穆特、老汉斯·荷尔拜因等便是他们中的佼佼者。

米歇尔·帕赫尔(Michael Pacher,1435—1498)既是画家又是雕刻家,根据对他作品的特点分析,他可能到过意大利,了解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的新技法,作为德国的艺术家,他熟悉蒂罗尔和施瓦本地方的艺术,因而他的画在两者的融合上比萌芽期的艺术家们前进了一大步。

他的祭坛画《祈祷奇迹的圣沃夫岗》就成功地运用了透视法。画的内容为教徒圣沃夫冈虔诚地趴在祭坛的台阶上祈祷,奇迹出现,天使飞来,带来了天国的福音。画面具有德国特色,无论是祭坛的台阶还是铺着台布的祭坛,都有极强的立体感;而画面右下角格砖铺的地面、拱门及拱门外面的景色,还有按透视缩形法画出的身体、脸容和左臂翅膀,达到了意大利大师的水平。而仔细观察拱门外景的色彩,似乎又是意大利透视法和尼德兰以色彩造空间技法的结合。如将这部分扩大为一幅图里的画面,应该是一幅不错的风景画。

马丁·盛高厄(Martin Schongauer,1459—1491)是德国文艺复兴发展期著名的版画和油画大师。作为一名油画大师,他的作品在构图、细致刻画、人物姿态动作、面部表情、色泽艳丽上都含润着意大利绘画的特色,而景物的刻画和色彩的施用又带有尼德兰的因素,如他的油画名作《牧人来拜》便是如此。画中的圣母合掌跪地,姿态端庄优雅、表情温柔、面容秀美,仿佛意大利画家的手笔。盛高厄的版画更是声名远扬,其题材有宗教也有世俗生活。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宗教题材的《圣安东尼的诱惑》。此画是欧洲版画史上最早的杰作,在当时就已极负盛名。盛高厄也名扬欧洲,对当时和以后的欧洲版画有很大的影响。

米歇尔·乌尔格穆特(Michael Wolgemut,1434—1519)和老汉斯·荷尔拜因(Hans Holbein,1465—1524)等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德国的艺术家们的作品,在吸收外来因素和哥特式传统的结合上也有自己的特色。例如,乌尔格穆特的木刻书籍插图,其线条的流畅、构图的丰满和装束奇异的人物形象,都对后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老汉斯的油画《圣塞斯蒂安的殉难》则使15世纪晚期哥特式风格与文艺复兴精神达到完美的结合。他们的作品对推动德国文艺复兴盛期艺术的到来和德国美术民族风格的形成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