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欧洲文艺复兴
1.8.2 第二节 15世纪尼德兰南方画派和北方画派的大师们
第二节 15世纪尼德兰南方画派和北方画派的大师们

15世纪上半叶至15世纪末,尼德兰文艺复兴美术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时期。这在绘画方面,表现为众多画家的出现和画派的形成。在众多的画家中罗伯特·康宾、胡伯特·凡·爱克兄弟和罗吉尔·凡·德尔·维登等为南方画派的代表;德尔克·波茨、盖尔特根·托特·辛特·杨斯等为北方画派的画家。

罗伯特·康宾为尼德兰美术发展阶段的第一位杰出代表。大约从1406年起直到1444年逝世,他一直生活在靠近法国佛兰德尔的大城市图尔内。

他的早期作品表明他受到林堡兄弟较大的影响。他留下的作品中最著名的是《米罗德祭台画》。这是一幅三叠屏式的祭台画,两边的小画对折起,可将中间的大画遮挡住,起保护作用,这种形式在当时的西欧很流行。罗伯特·康宾的这幅画,中间的大幅为《受胎告知》,左边的小幅为《拜见圣母》,右边的小幅为《约瑟的作坊》。显然,祭坛画的主题是《受胎告知》。这三幅画尤其是《受胎告知》,从画面来看,已不再是书籍插图式的小品,而已有了纪念性的宏伟,图中人物也有了世俗性。中间画面上的圣母玛利亚已没了圣光,如没有天使的双翼,她就像读书聊天的人,丝毫见不到宗教的气息。图中的约瑟,就像一个技术熟练、专心致志干活的老人。只有跪见圣母的施主夫妇所流露出的目光,给了观众一种宗教的虔诚感。如果说抹去圣母的圣光这一点已表现得比意大利绘画更为激进的话,那么人物写实所表现出的世俗性,也并不比意大利的绘画差。由写实所表现出的世俗性,还表现在作者对背景的处理上。无论是花园中的花草、房间中的家具、挂在墙上的用品、摆在桌上的工具,还是打开通风的窗户、窗外的建筑物及街上的人群都是那样的日常生活化,远离了宗教。这幅画最独到之处就是光和阴影的处理。作者极细致地观察并描绘出了多种光源和物体阴影之间的关系。在《受胎告知》中,光源包括没有出现在画面上的左前方的大窗户、房间的后窗、左墙壁上方的两个圆窗,由于这些光源强弱不同,便形成了多层次的重影,如墙上所挂的铜盆的多层阴影、搭在架子上的面巾在墙上的多层阴影和靠椅在墙上的多层阴影等。这些重影与在强光之下衣袍皱褶处形成的光亮点及铜盆上的亮点,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由此看出画家对光源、光及阴影处理的高超技艺,这也是在意大利绘画中所没有的。但是,作者似乎缺乏正确透视法的运用,如大房间左右墙壁、右边小画的外墙的透视角度不成比例,花园敞开的房门的门线看上去也很别扭,更重要的是花园里的花草,屋内的家具、圆桌、鲜花、书籍、铜盆、洗脸巾等,看上去都是教廷的日常所用。其实,这并不是随意画上去的,而是有象征性的宗教含义。

康宾和他同时代的尼德兰艺术家如此清晰地将这些物件一一描绘出来的原因,是因为精细和神圣是紧密相关的。如果剔除宗教的因素,也就意味着越精细、越写实,艺术上就越完善,于是尼德兰的艺术家们所追求的“越写实越完善”和意大利艺术家所提倡的“越自然越完善”的人文主义创作思想就同出一辙了。当然,由于此时的尼德兰艺术家对人文主义思想的理解和对古典的学习,还不能与意大利的艺术家相比,他们细腻的写实精神还没有提高到塑造姿态宏伟壮丽的人物形象和体态的层次上,人体解剖和空间透视的科学技法也还欠缺,但他们的写实精神已预示了他们很容易也很快就会融入文艺复兴的新艺术之中,而这一过程,由凡·爱克兄弟和康宾的学生维登等人实现了。

杨·凡·爱克(Jan Van Eyck,1380/1390—1441)是尼德兰文艺复兴艺术发展阶段最重要的艺术家,出生在穆茨河畔的马赛伊卡,1422年成为独立画家;1425年入勃艮第宫廷作画,还在海牙开过画坊,招收徒弟,曾到过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1427年他参加了在图尔内举行的画家行会的庆典活动。广泛交游使他了解了社会,接触了尼德兰艺术界的名流,例如:在图尔内,他就和康宾、维登等人一起切磋过艺术;他对林堡兄弟的作品特征极为清楚;他也曾到过意大利,感受和学习意大利的艺术风格,这一切都为他革新尼德兰绘画创造了条件。爱克最著名的作品就是为根特城的圣贝文大教堂所做的《根特祭坛画》。根据画的外侧下框的一段拉丁文所载,它首先由杨·凡·爱克的哥哥胡伯特·凡·爱克动笔,后由杨·凡·爱克完成。《根特祭坛画》为三叠平式两层祭坛组画。将下层的大幅画一分为三,中间为上帝,左右分别为《圣母》《施洗者约翰》;左边的两幅小画为《亚当》《唱赞歌者》,右边的两幅为《奏乐》《夏娃》,上下层共12幅画。关闭时画面分为三层;上层为从左至右分别为《先知撒卡尼亚》《埃及先知》《库麦先知》《先知米卡》;中层为《受胎告知》;下层从左向右分别为《祭坛的供养人约多库斯·威德》《施洗者约翰》《约多库赛的妻子贝娜》,共12幅画,所以内外共24幅画。中央的大画《羔羊的颂赞》是祭台主画,起着统帅上下两层共12幅画的作用。画面表现了对基督受难的大礼赞。画面中心的草地祭坛上站着一只羊,血从它的胸口流出,注入圣杯中。周围跪着一圈天使,他们手中拿着各种基督受刑时用的刑具,如十字架、绑人柱、刑冠、皮鞭等。祭坛的前面是一口井,井的两边和天使周围是一群预言家、哲学家和王子、主教、圣女及信众。他们来自各国各地,姿态表情、服装打扮各式各样,以各自的方式来参加礼赞。人间的虔诚感动着上苍,天空中出现了象征圣灵的发光飞鸽,圣灵之下,则是象征圣子的羊羔,三位一体的基督教教义表露无遗。该画的背景是一副全景式的尼德兰风光,绿草茵茵、鲜花点点的大地,丛丛灌木起伏的山峦,高高低低的城市建筑,还有那缤纷的色彩,蓝的山、绿的草、浓郁的树丛、色彩丰富的鲜花,阳光照耀下反光的树叶、水滴,还有人们的各色服饰。在美不胜收的大自然风光下,人们来赞美代表着真理的基督。写实的美景和宗教的理想融为了一体,人和大自然融为了一体,这不正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一种追求吗?还应提及画面上层的亚当和夏娃,这是两个世界艺术史上最真实的裸体。上帝创造的始祖,一丝不挂地生活在伊甸园中,本是基督教的固有信仰。在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绘画作品中,人文主义的艺术家们借这两位始祖的裸体,歌颂人体之美。杨·凡·爱克在象征着真正的天堂中,放两个裸体,其目的也在于此。

杨·凡·爱克的肖像画更体现出了这一艺术理想。《阿诺弗尼夫妇像》作于1434年,该画被认为是在西方肖像画艺术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的一部杰作。这首先在于他实实在在的写实性。阿诺弗尼是意大利商人,1421年定居布鲁日,是佛罗伦萨美第奇银行在布鲁日的代理人。他请画家为他做在异乡举行婚礼的见证人,而且要画家将他在新房举行婚礼仪式的情况真实地画下来,于是就有了这幅名作。这幅画被认为是欧洲艺术中第一幅心理肖像画,但它又大大超越了肖像画的意义,而具有了风俗画的性质。

维登是继康宾和杨·凡·爱克之后尼德兰的伟大画家,他出生在图尔内,是康宾的高才生。约1432年获画师称号,后迁居布鲁塞尔,并在此被授予市艺术家的荣誉。1450年,他来到意大利,因而他的作品深受意大利新艺术的影响,同时也扩大了尼德兰画派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他的主要作品有《受胎告知》《基督下十字架》《最后的审判》和一些肖像画。在绘画中,维登对形体和体态的细致刻画,表现人物的内在感情的能力和解剖学知识的应用已超过了他的老师。《法兰西斯科的肖像》,创作于意大利,画的是一个意大利贵族,维登以衣着的规整和神态突出了他的身份,却强调了面部的清瘦和表情的坚毅,看上去倒更像北方日耳曼贵族。所以有评论者认为,这正是尼德兰艺术家加强民族化倾向的表现。

德克尔·波茨(Dirk Bouts,1415—1475)是尼德兰文艺复兴艺术北方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出生于哈列姆,在此接受了最初的艺术教育,后移居鲁汶,并获鲁汶市艺术家的称号。他的主要作品有《最后的晚餐》《基督在西门家》《奥托皇帝的裁决》等。波茨的画,极注重画面上透明和明、暗处理的统一,而宗教题材画中人物形象的处理则表现为真实的世俗人物与宗教情感的统一。例如,大约创作于1473年的《基督在西门家》,便具有这种画风的典型特征。在这里,宗教画完全被世俗化,而同时,画家也把宗教情感融入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