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欧洲文艺复兴
1.8.1 第一节 尼德兰文艺复兴新艺术萌芽
第一节 尼德兰文艺复兴新艺术萌芽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近代史的开端,其核心价值在于以“人性”取代“神性”,以科学取代愚昧,它给基督教的千年统治带来了强烈的冲击。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政教合一的统治基础,为欧洲近代的科学发展开创了崭新的局面。这容易给我们造成一种错觉,似乎此时的人文主义者都具有坚定的与中世纪宗教情怀决裂的精神。然而,事实本非如此。基督教在先进的人文主义者的反对中没有消亡,而是在不断的调整中与时代共存,最后形成宗教与文艺在文艺复兴时期最好的共存方式。艺术史更多地专注于对图像的研究,即时的图像有如现实的相机,可以记录所有时代的特征,它是对历史研究的直观而有效的补充。在文艺复兴运动中,许多艺术家的绘画作品,便交织在浓厚的宗教情怀与人文主义激情的矛盾中。宗教的约束力与对世俗人性的本能追求,共同在绘画中呈现出来。这种矛盾性体现得比较突出的地区便是尼德兰。

尼德兰由于受世界宗教神权统治的时间比较长,祭坛画成为主要艺术表现形式,其特点是色彩艳丽,笔触细腻,画风细致。

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有两个艺术繁荣的主要地区,一个是意大利,另一个是尼德兰。它们的艺术,南北辉映,各有特色。当时尼德兰的造型艺术,主要是绘画,不仅分别给予法国和德国以影响,而且也受到意大利艺术家的重视。

尼德兰,即现今的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一带,其居民一部分是拉丁族,一部分是条顿族。这一带地区是莱茵河、马斯河和些耳德河流经入海之地,地势低洼,水道纵横,海路和内河交通便利,自中世纪以来就是西北欧重要的贸易运输的枢纽。随着城市的兴起,商业和各种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的发展,到了中世纪末期,作为当时北欧最繁荣的地区的尼德兰,就成为继意大利之后,最早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地方。尼德兰的文艺复兴就是在这一先决条件下,以繁荣的城市为中心展开的。

尼德兰在中世纪末期,原来是分属于法国和德国的封建领地。1384年,通过宫廷联婚和协议,它的主要繁荣地区弗兰德斯等地纳入勃艮第公国的版图。勃艮第公国的统治者在尼德兰执行逐步扩张的政策,在15世纪70年代接管了尼德兰的全部地区,初步实现了尼德兰政治上的统一。15世纪末(1477年以后),通过宫廷联婚,尼德兰成为哈布斯堡帝国的一部分;16世纪初(1516年以后),又转为西班牙王国的属地;1555年,继查理一世之后登上西班牙王位的腓力二世对尼德兰实行变本加厉的封建专制的高压政策,取消城市的一定自治特权,横征暴敛,损害尼德兰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对新教徒特别是对加尔文教派和再洗礼教派进行残酷迫害;1566年,尼德兰人民展开了反对西班牙封建专制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这一斗争最后以北部荷兰取得独立,南部弗兰德斯(比利时一带)仍附属于西班牙而告终。

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的美术,指的就是从15世纪初到16世纪60年代尼德兰革命爆发达160多年间的尼德兰美术。用画家的名字作标志,凡·爱克兄弟是前锋,代表着这一时期的开始,老彼得·勃吕盖尔是后卫,代表着这一时期的结束。如上所述,这一时期,正是尼德兰人民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发展、封建社会发生深刻危机的条件下,开展反对封建主义,进行宗教改革,反对外国专制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时期。这一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大体上规定了尼德兰美术发展的缓慢曲折的过程。从这时期尼德兰的美术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尼德兰人民生活、思想和审美观点的变化,中世纪的宗教的、禁欲主义的世界观和正在发展中的重视现实生活的人文主义世界观之间的斗争,同时也可以看到尼德兰人民的民主意识和民族意识或明或暗的表现。

地方学派的传统和哥特式艺术是尼德兰美术发展的出发点。哥特式建筑,大量使用雕刻装饰,窗户众多,壁面狭窄,加之尼德兰一带气候潮湿,不适宜绘制壁画,所以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绘画的发展,在初期主要表现在祭坛拼版画和作为手抄本插图的微型画上,并且在造型上带有哥特式雕塑的影响。至于尼德兰绘画中细密精致的画风,则和画家从事微型画有密切的关系。微型画和拼版画的绘制,起初用的是胶粉画法或蛋胶粉画法。后来,为了加强颜色的光彩而在胶粉画上罩上—层油彩,从而发展成油—胶粉画。15世纪初,对油—胶粉画加以改进,形成油画方法。近代欧洲油画最初是在尼德兰发展起来的。

尼德兰文艺复兴艺术的萌芽,首先是以雕刻家克劳斯·斯留特尔和画家迈尔奇瓦·布鲁耶德拉姆以及林堡三兄弟为代表。

克劳斯·斯留特尔(Claus Sluter,1355/1360—1405/1406)是哈勒姆斯人,其早期的艺术活动及作品已不可考。从他于1379—1380年成为布鲁塞尔雕刻家行会的成员来看,他的成名与为布艮第公爵服务有关。1385年他来到第戎的布艮第宫廷,在这里,他留下了自己杰出的雕刻作品《第戎修道院的大门雕刻》和《摩西井》。《第戎修道院的大门雕刻》描绘了是勃艮第公爵菲利普·哈尔奇和保护神施洗者约翰。据说这两尊像的形象极其生动,可和当时意大利的雕刻相媲美。

迈尔奇瓦·布鲁耶德拉姆(Bloederlam,1365—1410)主要是弗兰德尔的纺织名城伊普雷斯的画家,也曾在布艮第宫廷作画,现存他的两幅作品是第戎修道院祭坛的镶嵌版画《参拜神殿》和《逃往埃及》。

《参拜神殿》和《逃亡埃及》是一幅二叠屏画,它表现了圣母生平故事的两个情节。《逃亡埃及》中最精彩的是约瑟。传说布鲁耶德拉姆本是一位木匠,所以将约瑟描绘得身体粗壮、动作粗犷,劳动本色一目了然,而逃亡途中的艰辛、饥渴也在他粗犷的倾钵狂饮的姿态中表现出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细节描写上,画家显示了写实求实的功力,无论人物衣着、花草、器物都画得很认真。从这种原宗教题材成为一定的写实生活写照的画风来看,布鲁耶德拉姆不愧是尼德兰新绘画的一个最早的代表。尽管这两幅画,无论是人物、建筑还是景色都刻画得很细致,写实风格也较为突出,但在内景和外景的处理上却显得极不协调,尤其是外景的俯视和内景的平视效果,更是无法统一,看上去很别扭。但无论如何,从他写实的风格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新风格的萌芽。

林堡(Limbourg)兄弟的作品则将尼德兰文艺复兴萌芽期的绘画艺术推向高潮。保尔·林堡(Pol Limbourg,1380—1416)是三兄弟中的老大,作品也以其名传世,但他们的作品大都是三人集体创作,可见尼德兰的艺术界,中世纪作坊的传统还是很强的。三兄弟曾同为法国的伯里公爵的宫廷服务,由于他们的技艺高超、学识渊博,深受公爵的器重和赏识。三兄弟最著名的作品是为公爵《华丽时辰祈祷书》绘制的月历插图。他们以一年12个月,画了12幅插图。这12幅图中,除了1月描绘的是公爵酒店的内景场面外,其余都是外景,逐月描绘了每一个月典型的气候特点及在这一特点下人们劳动和生活的场面。2月份,这是一个天气寒冷、大雪纷飞的月份,因而画家笔下的世界是一片银白色,大雪覆盖田野、树林、草堆、房屋和院落,突破了前人雪景只以白色涂点、象征冰雪的传统,从而展示了一幅真实的乡村雪景。这种真实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乡间生活的真实,农民冒严寒砍树枝、运柴火,妇女们在家烤火取暖,从他们撩起衣裙、烘烤被雪弄湿的鞋袜来看,他们也曾在雪中劳动过多时;二是那些雪中觅食的小鸟,它们爪刨、嘴琢,听到声音便小心地四处张望的神态,被刻画得活灵活现;三是近大远小,近之清晰,远则模糊的明显透视感;四是以颜色的深浅区别雪的厚度,树林和草堆上的雪较浅,颜色则浅,田野、院落中的雪厚,颜色较深。正是有这些真实感,首次画出了肉眼所见到的雪天风光,而且整个画面也充满了生活情趣。

林堡兄弟的《华丽时辰祈祷书》作于15世纪初年(1413—1416)其描绘之精、用色之美,曾使我们称赞它是“古今中外一切书籍插图中最令人喜爱的一部”。在他们之后,尼德兰的文艺复兴绘画就蓬勃发展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