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欧洲文艺复兴
1.6.5 第五节 意大利的后期文艺复兴运动的艺术
第五节 意大利的后期文艺复兴运动的艺术

16世纪中叶以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进入了后期发展阶段。关于这一阶段美术的发展,美术史学界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根据文艺复兴盛期结束后,无论是米开朗基罗还是拉斐尔的学生中,美术界再也没有超出大师的作品出现,因而认为,后期文艺复兴的“后”字,其实就是自愧不如,渐告衰微之意。但也有人认为,艺术的发展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社会的发展永无止境,艺术的发展便在社会曲直的变化中与时并进,无止无终,峰回路转之后就会柳暗花明,出现新的机遇与演变。因此在一种风格的高潮过去后,艺术家们便会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推动艺术的发展,后文艺复兴时期样式主义和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出现便是如此。美术风格之所以发生这样变化,是与欧洲历史的发展密切相关的。16世纪的意大利,在崇高和谐的盛期文艺复兴美术风格的后面,潜伏着社会危机。意大利面对四分五裂的局面,国民经济逐渐衰退,1527年外国雇佣兵冲进罗马城,驱逐教皇、捣毁古物、亵渎圣物、奸淫修女、抢夺财物、千年名城的斯文丧失殆尽。与此同时,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运动冲击了传统的信仰,人文主义的思潮动摇了,惶恐、忧患、失望成为人们的普遍情绪,意大利和德国的大小诸侯大行专制君主之道,宫廷势力普遍加强,自然也提出了对艺术新风格的要求,这便是16世纪20年代样式主义美术风格在意大利首先产生和流行的社会背景。

样式主义(mannerism)又译风格主义、矫饰主义,是20世纪初西方一部分美术史学家们为1520—1590年在意大利出现的一种美术流派所起的名称。关于样式主义的特点,朱伯雄先生将其归纳为五点:以古怪扭曲的体态和发达夸张的肌肉描绘裸体;作品主题隐晦朦胧,较难看懂;以夸张的透视和变形的人体充满整个画面;色彩生动,带有刺激性;雕刻追求全视角的艺术效果。[7]拉斐尔去世后,一批仰慕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典雅风格而又务求新奇的艺术家,以追求风格自居,逐步被人视为样式主义流派。1920年以来,西方美术史界,对样式主义重新做了评价,认为它是盛期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美术之间的自成一格的流派,其风格演变自有其社会背景,并在西欧形成国际影响。

然而,样式主义绘画和雕塑作品并不能概括16世纪意大利美术的全貌,样式主义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因而其特征也不胜枚举。可见,样式主义美术家是有意识地追求某种较为极端的形式,他们热衷于用复杂的形象和动作来表达美术家内心的骚动不安和压抑的情感。这种艺术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曲折地反映了当时意大利社会动荡不安的局势。意大利样式主义的绘画艺术家主要的代表有柯勒乔、让·古赞、罗马诺、蒙托莫、罗索、帕米贾尼诺、路加·康皮亚索等。

柯勒乔(Corrcggio,1489—1534)是帕尔马的画家,早期样式主义的代表,其杰作主要是《圣母升天》《丽达与天鹅》《丹娜依》。《圣母升天》是帕尔马大教堂的圆顶壁画,整个画面挤满了各色面孔的人物,天使们拥聚着升天的圣母,为仰视姿态,这使人联想起提香那幅同名画。从下面昂头欣赏这幅画,会产生一种被一同卷上旋涡、冲天而上的感觉;画面中的许多人物姿态扭曲,面目表情也很怪异,不可理解。

这幅画整体以仰视角度构成透视画面,在当时是比较新奇的,它所产生的那种令观者如身临其境的感觉很受欢迎,是日后巴洛克爱用的天顶透视图画的滥觞。《丽达与天鹅》则是柯勒乔个人风格的代表作,他善用绚丽色彩表现希腊神话故事。这幅画所表现的希腊主神宙斯化成天鹅与人间美女嬉戏的情节,在柯勒乔笔下被发展到完善至臻,对后世影响很大。

贝维纽多·切利尼(Benvennto Cellini,1500—1571)是样式主义雕刻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切利尼出生于一个首饰匠家庭,家庭对他的影响不可低估,米开朗基罗的风格也给了他不少启示。他一生完成的主要作品有《枫丹白露的狄安娜》《弗朗西斯一世之盐罐》《帕修斯与美杜萨》《基督磔行》等。《帕修斯与美杜萨》为青铜雕,是切利尼作品中最杰出的一座。内容出自希腊神话,英雄帕修斯砍下了蛇发女妖美杜萨的头,将她高高举起。帕修斯的姿态和体型都雕刻得十分优美,古典平衡式的站姿,高举的左臂和支撑着身体重心的极有力度感的右腿奠定了整个雕像的稳定性,向前弯曲的左腿和向后弯曲的右臂构成了动态平衡,清晰健美的肌肉所展示出的力量和英雄微微低头而平静的面孔,形成了和谐的对称,人们从英雄脚下的美杜萨尸体处沿帕修斯的腿向上,看到的便是帕修斯那把战刀;再向上,沿着帕修斯舒展的左臂,就看到了那被砍下的女妖的头,这一流畅的线条向观众讲述了事情的经过,而帕修斯那张平静的面孔,又把战斗刚结束时的沉静展示了出来。如此巧夺天工的技法,奠定了切里尼在样式主义雕刻家中的地位。

晚年的切利尼被宫廷冷落,他心情沮丧,之后则埋头于理论和自传的写作上。他的《自传》是美术史学界研究这个时期美术的重要文献之一。切利尼等雕塑家的样式主义雕塑一旦被16世纪的宫廷贵族所利用,他们华美的特征便迅速朝着高度装饰性的理想发展,从而为巴洛克艺术的萌芽奠定了基础。

在建筑艺术方面,意大利样式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罗马诺、瑟利欧、维诺拉等人。

罗马诺(Giulio Romano,1492—1546)是著名的样式主义的建筑师兼画家,拉斐尔的主要助手。拉斐尔去世后,他才开始独立发展,并很快崭露头角。1527—1534年前他受雇于曼图亚公爵,为他设计建造了被称为“泰府邸”的夏季别墅和养马场。这是一座适宜乡村的建筑,式样低矮而奇怪。粗糙的墙面;距离不规则的多利亚式半圆柱;尤其是窗户,连窗框都没有,且安置在紧靠屋顶的墙上,窗户下面较宽的地方不可思议地留给了壁龛。这样的风格与文艺复兴盛期宏伟、华丽、和谐的风格相比,显得那样得格格不入。但他的朋友却赞叹他的风格“总是有古朴风的现代感,以及现代风的古朴感”,道出了他的设计思想。

维诺拉(Vignola,1507—1573)是一个严肃与正统的样式主义的建筑师,其最主要的作品是罗马的耶稣会教堂。他不否定和排斥中世纪的纵向平面建筑式样,而将它和文艺复兴的中心规划的设计思想结合起来。他设计的会堂内部中殿独特而宽敞,几乎不与小礼拜堂连接,大型的拱顶罩住了整个中堂,符合了容纳最多信众的设计原则。同时,教堂的内部完全采用了不加任何装饰的灰色与白色,起到了扩大视野的艺术效果。

样式主义到16世纪便宣告结束。在他后期,已可看到巴洛克(Bulogue)艺术的兴起,到17世纪,巴洛克艺术便全面发展起来,建筑、雕刻、绘画皆有其代表大师,因此人们通常称17世纪为巴洛克世纪。但在16世纪末,巴洛克风格在意大利的建筑艺术中已露端倪,它的萌芽甚至可追溯到米开朗基罗在建筑方面的雄强风格及大胆设计。米开朗基罗敢于突破古典柱式的条条框框,集中注意于建筑的韵律感和气魄的浑厚壮伟,对日后的巴洛克建筑极具启发意义。

【注释】

[1][意]列奥纳多·达·芬奇:《达·芬奇论绘画》,戴勉编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2]戈特霍尔德·埃夫莱姆·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1729—1781),德国戏剧家、戏剧理论家。其主要作品有《拉奥孔》《关于当代文学的通迅》等。

[3]阿方斯·勒格罗(Alphonse Legros,1837—1911),英裔画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铜版画。

[4]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是十八世纪英国第一位重要的浪漫诗人、版画家。

[5]指但丁·加百利·罗塞蒂——作者注。

[6]塞巴斯蒂亚诺·德尔·皮翁博(Sebatiano del piornbo,1485—1547)最初跟随乔凡尼·贝里尼学画,后又为同门前辈乔尔乔涅的画风影响。

[7]朱伯雄:《世界美术史(第四卷)》,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