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欧洲文艺复兴
1.6.2 第二节 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与天顶画
第二节 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与天顶画

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是文艺复兴时期典型的“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人”。他在性格方面比拉斐尔复杂得多,他的艺术也不像拉斐尔那样自始至终成为盛期文艺复兴时代美术的典型。米开朗基罗性格热情激动,对人对己要求都十分严格。也有人说他的忌妒心特别强,他妒忌拉斐尔的才能,也不喜欢达·芬奇,他和他的所有艺术保护人都不断地发生争执,他不能忍受任何不利和不合他个人心意的事情。

米开朗基罗生于卡普雷赛,卒于罗马。他从小就特别喜欢雕塑,开始时遭到父亲和叔父的反对,因为他们自认为是公爵后裔,不应参加任何体力活动,后来才勉强同意米开朗基罗学习雕塑。在瓦萨里讲述的米开朗基罗年轻时的一个故事里,米开朗基罗临摹一幅魔鬼攻击圣安东尼的德国版画时,他出门买回来一些色彩很奇怪的鱼来帮助他画邪恶的庞大幽灵。同样,在《名人传》中,瓦萨里声称,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达·芬奇在把蜥蜴、蝾螈、蛇和蛆等搜集到一起之后画了一个可怕的怪物。因此,根据瓦萨里的说法,这两位艺术大师少年时都利用了本地动物来绘制怪物,虽然在讲述达·芬奇的生平时,瓦萨里还另加了一个生动的细节,他记述道,达·芬奇是那么专注地描绘那些爬虫模特,以至于他都没有闻到这些虫子由于开始腐烂而发出的恶臭。米开朗基罗向美第奇宫廷所收藏的大量雕塑和绘画作品学习,这为他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创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风格雄伟、壮丽、高亢、富有朝气,反映一种英雄气概;第二阶段的艺术作品出现某些悲怆、壮烈、骚动和不安的情绪。

《楼梯旁的圣母》是米开朗基罗18岁时所做的浅浮雕,也是现存最早的米开朗基罗作品。这件作品明显受到多纳泰罗的浮雕《圣乔治与毒蛇》的影响。《拉庇泰人和马人之战》是他的另一件早期雕塑名作,这件作品中形体之间的强烈的对抗性姿态跟《楼梯上的圣母》中型体的娴静姿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492年后,洛伦佐·美第奇逝世,米开朗基罗失去了庇护者。1494年,美第奇家族对佛罗伦萨的统治被推翻,米开朗基罗离开佛罗伦萨来到威尼斯和波罗尼亚,然而他并未在此地留下作品。1496年他又来到罗马,那里的大殿建筑、雕塑和绘画给他以难忘的印象。1498年,23岁的米开朗基罗接受了法国红衣主教的委托为圣彼得教堂制作《哀悼基督》云石雕像。他曾十分自信地憧憬:他将雕刻一件“在罗马所能见到的最美丽的云石雕像”。在此作品中,米开朗基罗主要表现了波提切利式的苗条和纤细的身材,着重于线条的表现。在早期的雕塑作品中可以看出,米开朗基罗并不拘泥于一种表现手法,而是根据作品内容的需要,随时变化自己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

《哀悼基督》这一题材曾使许多雕塑家在构图上面临困难。米开朗基罗在解决这个问题时,采用了金字塔式的构图,以圣母的宽大长袍为整座雕像的基座。耶稣裸露的身体细长还具有运动员般的矫健,他身体的脆弱性与圣母斗篷和长袍所形成的皱褶的厚重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了圣母的沉稳、恬静、典雅。这件作品的成功,不仅仅因为它倾泻了一种无声的感情力量和一种听天由命的悲悯,而且在于它已大大超越了基督教信仰所包含的内容,最充分地洋溢着人类最动人、最崇高的母爱。瓦萨里在《米开朗基罗生平》一书中描绘道,这个年轻的艺术家在听到一个好吹牛的伦巴第人说这件作品是某个叫戈博的米兰人所创作时愤怒不已。当天晚上,使迅速地在圣母胸前的肩带上凿上了自己的名字,非常显眼,从而永久性地确保了其作者身份不会再被否认。

1507年春,米开朗基罗回到佛罗伦萨。刚回到故乡就接受了佛罗伦萨政府之请,开始了《大卫像》的创作。从1494年美第奇家族的统治被推翻,重新创建共和国以来,佛罗伦萨一直受到西班牙和教皇支持下的美第奇家族复辟的威胁,因此保卫共和国成了佛罗伦萨政府的重要任务,也成了佛罗伦萨人的一种共识。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雕塑成的,或许这正是他的《大卫像》与前人的地位有所不同的原因。刻刀下的大卫不再是一个少年胜利者,而是一个正准备投入激战的青年英雄。米开朗基罗以大卫脸上、身上的每一块紧张饱和强有力的肌肉,赋予其准备战斗的激情和移山倒海的威力;以他猛然甩头的动作和凝视前方的目光,赋予了他力抗强敌的钢铁意志;以他高大的身躯(高4.1米)恰当夸大的头和手臂、略略加长的大腿,把一个高大的英雄形象树立在了世人面前。

1505年,教皇尤里乌斯二世请米开朗基罗去罗马,为尤里乌斯本人建造一座庄严而华丽的陵墓,地点就在圣彼得大教堂内。然而因为种种原因,米开朗基罗未能完成他的建筑夙愿,他一气之下离开罗马回到佛罗伦萨,1508年,米开朗基罗又被教皇召到罗马去绘制西斯廷小礼拜堂里的天顶壁画,直至1511年西斯廷小礼拜堂重新对外开放。1513年,尤里乌斯二世去世,米开朗基罗又回到那一度被放弃了的陵墓雕刻工程上,米开朗基罗为此项工作努力3年,但只完成3座雕像,即举世闻名的《摩西》《垂死的奴隶》《被俘的奴隶》。

米开朗基罗强调了《摩西》雕像被仰视的效果。《摩西》所要表现的是:以色列人的领袖摩西坐在椅子上,右手握住《十戒》,另一只手抚弄着长胡子,他在西奈山上制定了《十诫》,本应为此感到高兴,可是当他听说山下的以色列人重新恢复了对异教偶像的崇拜,他为此而感到极度愤怒。这座雕像的躯体和衣褶的每一个细部处理,均服从于表现人物心理气质的需要。摩西全身肌肉鼓起,血管突出,腿部似乎在缓慢地挪动。他为维护正义正要使自己的愤怒发作,可是作为以色列人的精神领袖,他考虑到自己的身份而尽力克制自己。摩西的心理是异常复杂的,这也是英雄悲剧所要渲染的主要内容之一,摩西的形象是悲剧英雄的典型形象。

《垂死的奴隶》和《被俘的奴隶》是米开朗基罗为尤里乌斯二世所制作的另外两件雕像。在这里,米开朗基罗所要表现的是以下内容。《圣经》上说:当人的灵魂从天堂坠落下来后,他就成为肉体这一牢笼的囚徒。聚集在美第奇家族生活圈的新柏拉图主义者认为:人类灵魂是被囚禁在肉体之中,灵魂总是想脱离肉体,逃回到它原来的纯正的心灵王国中去,最后只能通过肉体的死亡才能获得解脱。米开朗基罗也深受其影响,他的从岩石的禁锢中解放出神乐灵魂的艺术观,正来源于此。所以他的那些未完成的“俘虏”雕像,也似乎正在从巨大的石块中拼命地挣扎,想脱离石块束缚。

尤里乌斯二世死后,米开朗基罗先后为两位出身美第奇家族的教皇利奥十世和克雷兰七世服务。米开朗基罗为利奥十世教皇建造圣罗伦素教堂的立面建筑,同时又为美第奇家族建造陵墓。1519—1534年,他为圣洛伦索小教堂制作了几座著名的陵墓石像,这是他一生中所承担的最后一批大型雕刻任务。米开朗基罗在制作尼摩尔公爵朱利亚诺和乌尔比诺公爵罗伦佐的雕像时,不求肖像的酷似,而是借题发挥,通过雕像去表现当时人文主义哲学的一种理想,即“积极的进取的生命”和“沉思默想的生命”。给他们的雕像下面有两组雕像,一组是《昼》和《夜》。《昼》似乎是一个未完成的男性人体雕像,他好像刚刚从梦中被惊醒,一只手在背后支撑身体,眼睛圆睁着,正越过自己的肩头向前方凝视着。《夜》则似乎服用过麻醉剂,深深地沉睡着,她的脚旁放着能使人忘却一切忧虑的一束罂粟花。另一组是《晨》《暮》,晨、暮是白天和黑夜交替时光线朦胧的时刻,也是多阴影的时光。他们象征地斜躺在洛伦佐脚下的石棺上。《暮》松弛的肌肉无生气地下垂着,他那上了年纪的安详的脸沉浸在平静的反省中;他的同伴《晨》则在沉睡中挣扎着,想要醒来,可是她的觉醒并无欢乐感,而只有身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晨》这形象是少女的化身,发育得很好,丰满而结实,全身散发出青春的活力和光辉。

1508年的《创造亚当》是米开朗基罗的代表壁画中的重要部分。因为他在佛罗伦萨的盛名,当时的罗马教皇尤里乌斯二世邀他参加制作教皇陵墓,后又中断。1508年,他被迫接受了西斯廷礼拜堂屋顶的壁画任务,他当时的心情是悲愤的,不料此壁画后来成为他生平最大杰作。西斯廷屋顶壁画面积达500平方米,是美术史上最大壁画之一。米开朗基罗在大厅的中央部分按建筑物框边画了连续9幅大小不一的宗教画,均取材于《圣经》中有关开天辟地直到洪水方舟的故事,分别名为《神分光暗》《创造日、月、草木》《神分水陆》《创造亚当》《创造夏娃》《诱惑与逐出乐园》《诺亚方舟》《洪水》《诺亚醉酒》。这9幅巨型壁画历时4年多才完成。由于长期仰面艰苦作画,他颈项僵直,书信都要置头顶仰视。9幅壁画中以《创造亚当》最为出色,画中亚当的形象体魄健壮、气魄雄伟,具有强烈的意志与力量。亚当的脸上充满着敬爱和渴望的神情,他静静地注视着天父,而天父正将生命和力量赐给他。威严而慈祥的天父的造型显示出其所蕴藏的内在力量。亚当宽阔的身躯,身体各部分间优美的比例,富有弹性的皮下脉络,流畅的身体轮廓,均使这个亚当的形象成为人体画的典范之一,显示了艺术家在写实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予同时代人极深刻的启示。早期文艺复兴的画家花了100年左右时间探索人体的自然规律和结构,以求创造出一个理想的人的形象,这个愿望终于在亚当身上完美地实现了。

《最后的审判》一画是受教皇保罗三世之邀为西斯廷小礼拜堂而作的大型壁画。此画浑然一体,不像屋顶壁画以建筑框边分隔,而以中央的基督、圣母和众圣徒为核心,天堂地狱善灵恶鬼皆入图画,在雄伟壮丽之中别添肃穆恐怖之感,反映了艺术家晚年思想感情的变化。但是,图中大部分人物那种精力充沛、体魄浑宏的形象仍然保持了米开朗基罗的艺术本色。1550年米开朗基罗75岁,在他完成最后一副壁画时,眼睛已看不清。之后,健康情况继续恶化,从此再也没有接受过绘画任务,但他仍继续雕刻和设计一些建筑,直到1564年89岁逝世。米开朗基罗的一生虽然坎坷不平,但他在艺术上的地位和不朽贡献足以安慰他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