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评 剧

评剧早期称“莲花落子”或“蹦蹦”,后来改称评剧。清光绪年间,文安县西桥建起“蹦蹦”同乐会。此时,香河县艺人王殿佐与宝坻县金叶子等人在京上演“蹦蹦”新腔,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西路蹦蹦”第一班,代表剧目有《夜宿花亭》、《古存打鸟》、《孙继皋卖水》、《冯奎卖妻》等。此后,王殿佐在香河县商王甸、东马家窝、谭家务等戏班传授“西路蹦蹦”,授徒60余人民国时期,固安县大辛庄成立进香会,由北京“西路蹦蹦”艺人“小老公”传艺。是时,固安县西湾亦办起了“蹦蹦同乐会”。此时期,安次县张坨、达王庄、郞二堼、南务、团结村(粟庄)、孔洼、北昌、北小营,大城县北桃子村、西牛村、里坦、后烟村、泊庄、南赵扶等村庄相继建起评剧业余剧团。常演的评剧剧目有《万花船》、《茶瓶记》、《小女婿》、《小借年》、《三节烈》、《孔雀东南飞》、《井台会》、《小姑贤》、《刘巧儿》等。

    建国前夕,香河县渠口镇许林组建“农教联合评剧团”,排演了《白毛女》和自编剧目《重相逢》等。

    建国后,评剧也和其他剧种一样,发展较快。如三河、香河、大城、安次、永清、霸县和胜芳镇、牛驼公社相继建起了专业评剧团。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城乡文化活动日趋活跃。村村建起了俱乐部或业余剧团,并培养了一批新秀。此时,农村业余评剧团更为活跃,评剧在境内比较普及,成为演出的主要剧种之一。

    “文革”期间,专业和业余评剧团相继解散,改建 “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评剧又获得新生,专业剧团开始恢复,并上演了传统剧目。大厂回族自治县也建立了评剧团,首演自编现代评剧《嫁不出去的姑娘》,获河北省剧目和演出奖。此剧还拍成了影片,搬上银幕。这一时期各村街业余评剧团也相继复兴。“西路评剧”又在发源地香河县高庄、延福屯等村恢复了演唱。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城镇社区、农村村街相继组建了业余评剧团、评剧俱乐部和戏迷协会。如香河县西店戏迷俱乐部、谭家务戏迷协会、刘宋戏迷协会、铁佛堂戏迷俱乐部、起河屯戏迷俱乐部、渠口戏迷俱乐部、广阳戏迷俱乐部、永清县大惠庄村业余剧团、李奉先村评剧团、韩村评剧俱乐部、北大王庄评剧俱乐部等。

    2000年以后,随着影视、网络的普及和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品位的提高,专业剧团的演出市场严重滑坡。境内唯有市评剧团和大厂、三河、永清三县(市)评剧团坚持演出活动,其中,大厂县评剧团活动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