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高腔(秧歌)

清康熙年间,安次县炊庄已有高腔(秧歌)子弟会——“同乐善会”,艺人们称之为高腔,群众称之为秧歌。相传某地一姓王的师傅,由南方来到炊庄落户,把120出戏传给了村里,后来发展成子弟会,取名“同乐善会”,每年春节、庙会演出。另有安次县墨其营、大伍龙村、永清县老村、小方庄等业余戏会也演唱此种高腔(秧歌)。

    据传一百多年前,霸县沙里村也传入此戏,称小高腔(秧歌),演唱剧目与炊庄高腔(秧歌)有所区别。

    清咸丰年间,霸县临津组建鸣金会,延续至20世纪40年代。临津的高腔(秧歌)唱腔、剧目与沙里的有别。

    境内流传的几种高腔(秧歌),唱腔和剧目有所不同,但都以演出袍带戏为主。高腔(秧歌)戏,其曲调高亢挺拔、激越豪放。唱腔为板腔体,分慢板、二大板和快板等。都是四句一搭,反复演唱,以七字句为基本句式,因字行腔,有少数唱腔加三字头,变成十字句,还有垛句。各种角色的演唱都用真嗓,讲究字正腔圆。高腔(秧歌)伴奏乐器为板鼓、大锣、镲、小锣,无管弦乐器。

    建国初年,炊庄“同乐善会”改成“群联剧团”,20世纪60年代中期停演,70年代末又恢复排练演出,一直延续至今,是境内唯一演唱高腔(秧歌)的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