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共艺术
1.6.6.3.1 欣赏 泡菜坛

单元六 巴渝地区工艺

工艺,人类历史发展智慧的结晶,充分体现了人类的创造性和艺术性,是人类的无价之宝。广义上的工艺是利用生产工具对各种原材料、半成品进行增值加工或处理,最终使之成为制成品的方法与过程。狭义上的工艺是“做工的艺术”,是工艺美术的简称,是人民群众艺术创作的基本形式之一。

我国传统工艺来源于生活及心灵对美的追求而创新的表现,创造了高于生活的价值,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工艺品种和技艺。我国传统工艺是勤劳祖先留给人类的文化遗产,在世界各民族的物质文化史上有着独特的美名,包括的种类有雕塑、漆艺、陶器、刺绣、编制、剪纸、绘画等。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逐渐形成以来,中国的传统工艺便源源不断地通过中亚、西亚进入中东,而后进入欧洲,传向五大洲四大洋。

巴渝地区工艺风格独特,是巴渝文化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主题一 大足石刻

欣赏 《千手观音》

img

《千手观音》(宝顶山石刻)

《千手观音》位于宝顶山石刻大佛湾第8号龛,南岩东端“大悲阁”内,凿造于南宋,是其同类题材的登峰造极之作。这尊千手观音拥有1000多只手,是名副其实的千手观音,被誉为“天下奇观”。千手观音到底有多少只手?据说,很早以前就有人想解开这个谜。清代时,一位聪明的和尚利用贴金箔的机会,数清千手观音的手,每贴完一只手的金箔就朝桶里扔一支竹签。完工后,清点竹签,发现有1007只。2015年修复工程时用最先进技术检测出来的千手观音共有830只手。千手观音整个造像占地88平方米,呈放射状似孔雀开屏般地浮雕着一只只似乎难以计数的“金”手,且每只手掌心中有一只眼睛,每只手中持一种器物。其姿势或伸,或屈,或正,或侧,显得圆润多姿,金碧辉煌,给人以头昏目眩之感。其手不是泥塑,也不是雕好接上去的,而是在整个石壁上雕刻而成,体现出我国古代石雕人的智慧。

欣赏 《华严三圣》

《华严三圣》也位于宝顶山石刻内,是大足石刻集力学、透视学原理于艺术构思的典型范例。《华严三圣》是依山而凿的三尊造像,石刻高达7米。其中文殊手捧1.85米高的七级宝塔,手臂悬空支出1米多,塔和手的重量近千斤。为使手臂不断落,匠师们成功运用了建筑力学原理,大刀阔斧地刻出宽袖袈裟披肩挂肋飘逸而下,与其身躯相连,巧妙地将重心引到了主像身上。正如木建筑中撑弓、斗拱的原理一般,使文殊手托的宝塔千年不坠。这样的处理既符合力学原理,又不违背菩萨宽袍大袖的造像规律,同时还获得了宗教的庄严感。

img

《华严三圣》

雕刻刻意将他们的头部加大,胸部缩短,小脚部位加长,而且身躯前倾25度,正好符合造像与观众之间的透视关系,使人仰首观望时,感觉菩萨好像正亲切地俯下身来,关注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叫人凡心皆息,祗敬皈命之诚油然而生。菩萨那种威仪奕奕、悲悯无尽的气度得到了充分显示。

华严三圣像背壁刻了81尊圆龛小佛,它们既丰富了整龛造像的构图层次,又把三尊主像衬托得高大、完善,使整龛造像的气氛显得庄严、热烈。

欣赏 《普贤菩萨》

北山佛湾第136号宋刻转轮经藏窟右壁——普贤菩萨,结跏趺坐于莲座,莲座置于白象背上。宝冠以佩玉、珠链、花草为饰,刻纹婉转流丽。隆鼻、长眼而目光向下,薄唇而嘴角微微后收,泛起一种似笑非笑、欲笑又忍的神情。脸形清秀、圆润,身材修长,上身向前微倾,凝神深思,端庄透温柔,文静含妩媚。《普贤菩萨》石刻充分体现东方审美趣味和大足石刻的精美,有的艺术家认为她集中了东方女性美的特征,可以称为“东方维纳斯”。

【知识宝典】

大足石刻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大足石刻多处石刻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中宝顶山、北山两处最为著名,以其雕刻精美,规模宏大,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多样著称。

img

《普贤菩萨》

大足石刻集中国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艺术的精华,以鲜明的民族化和生活化特色,成为中国石窟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中国石刻艺术的风格和民间宗教信仰的发展变化,为后人研究中国石刻艺术和民间宗教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大足石雕继承大足石刻造像工艺技艺的特点表现人物,特别是佛像形象东方审美观。

大足石雕选材精细,风格独特,以本地沙石、青石等材质制作,并以大足摩崖石刻(如日月观音、媚态观音、文殊观音等)等精品为蓝本,结合传统雕刻手法与现代工艺进行临摹及再创作,品种多达2000多个。

主题二 綦江版画

欣赏 《进城》

版画是我国古老的一个画种,也是源于印刷术的发明而逐渐发展起来的。黑白木刻版画就是一种最纯粹的版画形式。作品《进城》利用强烈的黑白对比,将画面的视觉中心集中到这辆“歪歪扭扭”的车上。车上满载着各种蔬菜、水果和家禽,一路开往城市中心,货物与车子不成比例的夸张绘画,表现出农民对生活的热情与勤劳。这幅作品古拙的线条和形体表现,不仅强化了画面纯真的情感表达,更增添了一丝童趣。

欣赏 《扑蝶》

乡间的生活丰富而有趣,《扑蝶》这幅作品就将农村女孩间闲暇之余的生活场景表现得活灵活现。四个人物通过不同的角度和动作很自然地形成了一个圆,也形成了画面的视觉中心点。她们各自拿着一把蒲扇,围绕着蝴蝶进行捕捉,夸张的动作和人物表情,让整个画面又增添了几分趣味,而黑色、红色、白色、黄色等颜色的搭配与运用也形成了农民画独特的质朴特点。

欣赏 《打糍粑》

《打糍粑》这幅作品表现的是当地农民独特的劳作生活场景。画面中身着少数民族服饰的两人拿着摏交替地打着糍粑,其人物的动作夸张、生动,四周的农具也表现得具体。画面不太合透视规律的物象以及古朴的设色搭配,都给画面添上了浓浓的綦江绘画特色。

欣赏 《小村秋色》

山村的民风淳朴,乡间的小景更是美不胜收。在这幅《小村秋色》之中,綦江的美景跃然纸上,红色、橙色以及少许点缀的绿色,一派丰收的气氛油然而生;一栋栋蓝瓦白墙的小洋楼穿插于茂密的树林之间,与远处蔚蓝的天空交相呼应,这醉人的秋色让人不禁感叹乡村美好的生活。

img

《进城》

img

《扑蝶》

img

《打糍粑》

img

《小村秋色》

【知识宝典】

綦江版画源于明清年间的木版年画,作品大多取材于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表现手法在简单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大量吸收了当地民族民间美术技法,构图明快,色彩艳丽,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风情和生活气息,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特色代表。其内在特质更是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綦江农民版画作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艺术品,承载着巴渝文化的精髓,更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艺术魅力,是一种含有巨大经济效益的文化资源。

綦江版画在艺术的承载主体上来说属于农民版画,虽未经过系统的专业艺术训练,但凭借农民自身独具特色的质朴之情,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也逐渐形成了綦江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充满乡土乡音的綦江农民版画,历经春秋,长盛不衰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扶持下,获得了较大的发展。1983年,“綦江县农民版画展”在重庆夫子池展出并获得成功后,1984年1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展出。随后在国内18个城市展出,还漂洋过海,在日、美、英、加拿大、瑞士、挪威等14个国家和地区展出,所到之处深受喜爱,被国内外博物馆广为收藏。如今,中国美术馆已经收藏了70多幅綦江农民版画。綦江版画有80多幅荣获了国家级奖励,近100幅获省市级奖励。綦江农民版画被美术界称为“中国的现代派”。重庆市人民政府、重庆市文化局(现重庆市文化委员会)先后授予綦江县“农民版画之乡”的荣誉称号。1988年,国家文化部正式命名綦江县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乡”。

主题三 荣昌土陶

欣赏 泡菜坛

img

泡菜坛

荣昌土陶主要指日用陶、包装陶、工艺美术陶、园林建筑陶四大类。其容器具有不渗漏、保鲜好等特点,并以“泡菜坛”最为有名。荣昌安富土陶泡菜坛,胎体为红陶,内口沿凸起,上有盖碗。泡菜坛肩与盘口紧接,削肩,腹部鼓出略呈扁圆形,腹下渐往内收,平底。泡菜坛器表施黑釉及白化妆土,盖碗底外壁及坛肩部饰化妆土葵瓣纹等,腹部饰卷草或弦纹,坛内及盖碗内均不施釉。据称,由于泡菜坛采用了荣昌当地特有的陶土制作,既能够隔绝空气进入,防止坛外细菌侵入,又有利于泡菜坛内的热气散发,能保证泡菜坛内的乳酸菌存活,产生独特的醇和香味。

【知识宝典】

荣昌三宝:指荣昌的折扇、夏布、陶瓷,它们先后被列入国家级和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艺术人生】

罗天锡,1945年生,四川工艺美术大师,2008年6月被确定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他具有从构思到烧制,能够独立完成全流程的能力,善于将陈设和实用、雕塑和器形巧妙结合,擅长利用传统技艺与现代相结合的手法,擅长规模化运作和精品制造,充分发挥荣昌陶器挺秀灵巧、流畅大方的造型特点,开创了用荣昌陶器传统技艺制作纯手工工艺品技艺(即不用拉坯,不用任何模具)的先河。

【自我提升】

(1)大足石刻属于什么时期的造像?

(2)简述对大足石刻艺术的感受,可适当地加入自己的评论及看法。

(3)綦江版画的作品中大部分都表现了什么主题和特点?

(4)赏析綦江版画作品《赶集》,也可适当地加入自己的评论及看法。

(5)说说陶器与瓷器的区别。

(6)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的陶器,能说说它们的特征吗?

img

《赶集》

【素养展示】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