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拜占庭帝国通史
1.13.3.1 1.拜占庭帝国与日耳曼人
1.拜占庭帝国与日耳曼人

拜占庭帝国自4世纪即与日耳曼人西迁的各部落发生接触,其中皇帝君士坦丁大帝的侄子尤利安(Julian)是比较早领导抵抗日耳曼人入侵的军事将领。4世纪,日耳曼各部落越过罗马帝国自然疆界莱茵河和多瑙河侵入帝国的高卢行省(Gaul)。355年,尤利安受命抵抗日耳曼人入侵。尤利安是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同父异母兄弟朱利乌斯(Julius Constantius)之子,5岁时,其父涉嫌卷入宫廷斗争,遭到家族抄斩的迫害,他幸免于难。青少年时在帝国东方学术中心尼科米底亚(Nicomedia)和雅典(Athens)接受教育。25岁时,他被堂兄君士坦提乌斯皇帝召进宫,任命为副皇帝,受命前往高卢作战。当时,入侵高卢的法兰克人(the Franks)和阿拉曼人(the Alemanni)属于日耳曼民族,他们多次击败罗马军队,洗劫城市和农村,屠杀罗马居民,抢劫他们认为有用的财物和牲畜。尤利安成功地组织帝国军队反击日耳曼人入侵,在今斯特拉斯堡(Strasberg)附近大败法兰克人(the Franks),恢复了高卢地区的和平。尤利安将其驻扎地设置在今巴黎塞纳河(the Seine)岛屿上,有效地指挥军队抵抗住3次法兰克人大规模的进犯,其中最成功的战役捕获2万日耳曼人。在尤利安担任高卢军队指挥的6年期间,罗马帝国暂时阻止了日耳曼人的入侵。

拜占庭帝国与哥特人(the Goths)的关系从4世纪开始。哥特人属于日耳曼民族,起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2世纪南下迁徙到黑海北部地区。拜占庭帝国初期,哥特人移居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成为拜占庭统治者面临的最主要的外交问题。4世纪末,拜占庭人面对哥特人的迁徙浪潮,采取接纳和利用“蛮族”的政策,即不仅接受哥特人为帝国的臣民,允许他们在帝国边境地区定居垦荒,交纳赋税,提供劳役和军队,而且建立哥特人兵团,吸收哥特人担任各级军官。拜占庭政府还允许定居在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地区的哥特人保持其原有的农村公社生活制度。这一政策的经济意义在于巩固了处于社会转型中的拜占庭帝国农业经济基础。但是,定居在拜占庭帝国领土上的哥特人对拜占庭官员的敲诈勒索和种族歧视极为反感,多次举行起义。395年,哥特人领袖亚拉里克(Alaric,395—410年)发动民族起义,从巴尔干半岛北部向南进攻,侵入色雷斯和马其顿地区,直接威胁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这迫使拜占庭皇帝展开外交斡旋,以重金收买亚拉里克(图10-20)改变进攻计划,使之继续南下希腊阿提卡(Attica)和伯罗奔尼撒半岛,而后转向西方,渡海进攻意大利。哥特人进入拜占庭帝国上层社会引起希腊贵族的不满,400年7月11(或12)日,君士坦丁堡大教长约翰·赫利索斯陀莫斯(John Chrisostomos,389—404年)以“勤王”为口号,在首都君士坦丁堡发动起义,将残留在拜占庭帝国首都的哥特人全部杀死。从此,哥特人在早期拜占庭国家的势力开始逐渐被清除,哥特人对拜占庭帝国上层政治生活的影响从此逐步消失。5世纪时,活跃在巴尔干半岛的哥特人和来自小亚细亚的伊苏利亚人(the Isaurians)再次成为拜占庭帝国新的威胁。拜占庭皇帝弗拉维·芝诺(Zeno)说服东哥特人领袖狄奥多里克(Theodoric,471—493年)带领哥特人前往意大利,代表帝国皇帝平息西哥特人的反叛。当时西哥特人在奥多亚塞(Odoacer,476—493年)领导下灭亡了西罗马帝国,自立为帝。488年,狄奥多里克率东哥特人横渡亚得里亚海击败西哥特人。早期拜占庭帝国的哥特人政策保证其摆脱危机获得进一步发展。

alt

图10-20 亚拉里克

拜占庭征服东哥特王国(Ostrogothic Kingdom)起义的战争发生在6世纪。当时,托提拉(Totila)为东哥特国王。他于511年生在东哥特贵族家庭,541年称王后,在意大利北部发动起义,将大批破产隶农和奴隶吸收到起义军中,并将起义军没收的罗马贵族和大庄园主的土地分给哥特士兵。当时,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在其发动的东哥特战争中陷入僵局,前线指挥贝利撒留(Belisarius)也被召回君士坦丁堡。托提拉起义军因此在两年间占领了包括那不勒斯(Naples)在内的意大利许多城市,546年12月17日和550年1月16日两度围攻罗马,同年5月又占领了西西里。托提拉的胜利迫使拜占庭帝国再次出兵平息起义。552年,查士丁尼一世派遣纳尔西斯(Narses)统率22000人军队在拉韦纳(Ravenna)登陆,进攻托提拉起义军,在挺进罗马的路途中与托提拉主力展开决战,击溃后者,占领罗马。托提拉(图10-21)自知难以取胜,遂派使节赴拜占庭帝国在希腊和撒丁岛的领地策动起义,但是遭到拒绝。552年,纳尔西斯的军队在塔基那战役(Battle of Taginae)中彻底击败起义军,托提拉受重伤阵亡。此后,拜占庭军队在维苏威火山下,经过两天血腥战斗,全歼托提拉残余部队。拜占庭帝国从此重新建立其在意大利的地方统治。

alt

图10-21 托提拉

拜占庭帝国在消灭日耳曼人国家的行动中比较成功的一次是汪达尔战争。当时,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为了扩大其在地中海西部的势力,发动了灭亡汪达尔王国的战争。汪达尔人(the Vandals)原为日耳曼民族的一支,406年从中欧进入高卢地区,后迁移到西班牙西部和南部。429年,汪达尔人跨过直布罗陀海峡,入主北非马格里布地区,数年后夺取迦太基(Carthage),建立汪达尔王国。新兴的汪达尔王国实力发展迅速,控制西西里岛和撒丁岛,掌握西地中海海上霸权,与拜占庭帝国在西地中海的利益发生冲突。5世纪期间,拜占庭军队两度远征汪达尔王国,均以失败告终,被迫承认其对北非的占领。但是,拜占庭帝国不甘心丧失富庶的北非地区和西地中海商业霸权,特别是北非的谷物、油料和酒对帝国经济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查士丁尼一世即位后即精心计划用武力征服汪达尔王国。533年,他派遣贝利撒留统领15000人和百余条战舰渡海进攻汪达尔王国。贝利撒留利用汪达尔王国与东哥特人的矛盾,首先在东哥特人控制下的西西里岛休整部队。次年,拜占庭军队避开汪达尔人主要防御阵地,于防务薄弱的卡布特瓦达(Kaputbada)突然登陆,从陆地和海上同时发起进攻,此后,在代基蒙战役(Dekimon)中重创汪达尔主力军,并乘势夺取卡尔西丹城(Karchedan),从而彻底击溃汪达尔人的有生力量。汪达尔王国残余部队退守特里卡马洛(Trikamaron),重新组织抵抗。贝利撒留则抢先渡过特里卡马洛附近的大河,占据有利地形,乘敌军惊魂未定之际发动奇袭,又取得了特里卡马洛战役大捷。最后,拜占庭军队在伊彭城(Ippon)生擒汪达尔国王盖利默(Gelimer)。被俘的汪达尔人大多被押往君士坦丁堡,后编入汪达尔人兵团,从此,这个民族从历史中逐渐消失(图10-22)。这场战争恢复了拜占庭在西地中海的霸主地位。

alt

图10-22 汪达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