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拜占庭帝国通史
1.13.1.4 4.拜占庭帝国与其他西亚民族
4.拜占庭帝国与其他西亚民族

拜占庭帝国的半壁江山在小亚细亚,因此与西亚其他民族联系密切。这里,我们按照时间顺序选择其中重要者略作介绍。

拜占庭帝国与亚美尼亚(the Armenia)的关系始于4世纪。亚美尼亚位于小亚细亚东部山区,其居民有古老的历史和文化传统。4世纪末时,在阿尔萨基德王朝统治下的大亚美尼亚王国(the Armenian Kingdom)包括幼发拉底河源地区到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地区。5世纪以后,随着拜占庭和波斯两国争夺西亚霸权斗争的激化,亚美尼亚西部地区成为拜占庭帝国的亚美尼亚省,波斯帝国则在其南部建立统治。536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在小亚美尼亚设立亚美尼亚军区,负责该地区4个省份的边防警戒任务。此后,由于拜占庭军队不断向东扩张,拜占庭人与亚美尼亚人的关系极为紧张,591年两国签订的和约使拜占庭帝国边界向东推进到凡湖(Lake Van)一线。拜占庭帝国依靠其军事力量强迫亚美尼亚王国接受拜占庭法律,要求当地人民接受基督教信仰,并改变其生活习俗,因而引起激烈反抗,其中一部分亚美尼亚人退入山区。伊斯兰教军队在亚美尼亚地区的扩张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他们参加阿拉伯军队,守卫着高加索各个山口,防止可萨人南下。自治的亚美尼亚人以阿塞拜疆为中心,联合阿拉伯人打击拜占庭军队,因此其西部地区成为反拜占庭帝国的军事地带。8世纪初以后,阿拉伯人强制推行伊斯兰教,在亚美尼亚地区进行多次战争和屠杀,该地区出现了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埃米尔国家。9世纪,拜占庭帝国向东扩张,击败衰落中的阿拔斯王朝(the Abbasids)军队,使亚美尼亚人再度兴起,884年,阿左特大王(Ashort the Bagratid)统一亚美尼亚后宣布独立。至908年,加基克大王(Gagik I)统治时期,亚美尼亚成为与拜占庭和阿拉伯等国家并立的强国。10世纪后半期,拜占庭帝国扩张到亚美尼亚境内,皇帝约翰一世于974年与阿左特三世(Ashort III)结盟,企图通过合法手段吞并亚美尼亚。11世纪时,马其顿王朝皇帝巴西尔二世占领了亚美尼亚西部领土,1045年,加基克二世(Gagik II)被迫退位,拜占庭军队夺取了整个亚美尼亚,并将其地分划为4个军区。1071年,拜占庭军队在曼齐刻尔特战役中惨败于穆斯林军队,亚美尼亚被塞尔柱人控制。此后,亚美尼亚轮流被外来的塞尔柱人、蒙古人、土耳其人所统治,拜占庭势力逐渐退出该地区,两国之间关系遂中断。

拜占庭帝国与伊苏利亚人(the Isaurians)的关系始于4世纪。伊苏利亚为小亚细亚南部山区,该地社会发展落后,长期以部落为单位对外抢劫。在拜占庭文化的影响下,伊苏利亚人组成部落联盟,文化也有较大进步,并逐渐融入拜占庭社会。最初,伊苏利亚人是作为拜占庭帝国建筑业的主力,成群结队前往叙利亚首府安条克和君士坦丁堡等拜占庭大城市参加许多著名建筑物的修建。拜占庭政府为了有效地控制伊苏利亚人,于370年将该地区的西部划分给利高尼亚省,并派遣军队常驻伊苏利亚地区。4—5世纪,伊苏利亚人经常发动起义,以摆脱拜占庭人的统治,在此期间,伊苏利亚人从山区向整个小亚细亚地区迁徙。由于伊苏利亚人勇猛剽悍,拜占庭政府招募他们充军,组成拜占庭军队的骨干力量。一些伊苏利亚的上层人物逐渐进入拜占庭帝国中央机构。473年,其首领弗拉维·芝诺(Zeno)成为拜占庭皇帝。伊苏利亚山区沿海地带在拜占庭帝国对外贸易中也起了重要作用,因此,7世纪以后拜占庭帝国推行军区制过程中,该地区被并入阿纳多利亚军区,以后被分立为沿海和内地两个军区,驻扎约5000人军队。

拜占庭与格鲁吉亚的关系始于6世纪。格鲁吉亚人(the Georgians)生活在高加索南部,主要活动区域向西到达黑海南岸,其历史悠久。拜占庭帝国初期,其国王米利安(Milian)即皈依基督教。505—506年,格鲁吉亚人和亚美尼亚人明确拒绝信奉迦克墩宗教会议批准的信条。拜占庭军队在6世纪控制格鲁吉亚西部地区,其东部地区成为拜占庭和波斯两国交战区域。阿拉伯人征服后,格鲁吉亚丧失独立200余年,直到888年,阿达尔纳石(Adarnarse)再度称格鲁吉亚王。作为拜占庭帝国东部边界邻国,格鲁吉亚与拜占庭人一直关系密切,拜占庭帝国企图以保护国身份长期控制格鲁吉亚。1000年,拜占庭帝国乘格鲁吉亚王大卫(David I)去世之机再度吞并格鲁吉亚西部,遭到后者顽强抵抗。当时,拜占庭人假借“约翰·斯姆巴特遗赠”(Smbat's Testament)吞并亚美尼亚国家。约翰·斯姆巴特(John Smbat)是拜占庭帝国东部邻国亚美尼亚王国的国王,1017年前后即位。由于王公贵族争夺王位的斗争,亚美尼亚在其统治时期分裂为两个部分,由其兄弟和他分治。1022年,拜占庭皇帝巴西尔二世进军小亚细亚东部地区,征服了一些地方小国,斯姆巴特立即投靠拜占庭军队,以维持其统治。同年,斯姆巴特派遣特使赴君士坦丁堡,允诺在他死后亚美尼亚国家由拜占庭皇帝继承,巴西尔二世则任命他为地方总督。但是,这一任命尚未落实,斯姆巴特便去世了。1032年巴革拉特四世(Bagrat IV)娶拜占庭皇帝罗曼努斯三世侄女为妻。1041年斯姆巴特去世后,拜占庭人以斯姆巴特遗赠为法律依据,要求新国王加基克二世(Gagik II)履行斯姆巴特遗嘱,由拜占庭帝国继承亚美尼亚领土,遭到拒绝。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九世派往亚美尼亚的军队被击溃,于是,勾结突厥人进攻亚美尼亚。此后,君士坦丁九世将加基克诱骗到君士坦丁堡,并将其软禁在爱琴海岛屿上,迫使他同意履行遗嘱。直到1045年,拜占庭帝国终于凭借强大的军事进攻为后盾,以斯姆巴特遗赠为合法依据,正式吞并了亚美尼亚。

然而,格鲁吉亚人争取独立的斗争在拜占庭帝国衰落后取得了成功,直到11世纪中期,格鲁吉亚仍保持独立。1071年曼齐刻尔特战役后,拜占庭帝国在东亚美尼亚的势力被瓦解,格鲁吉亚人在大卫二世(David II)领导下乘机向西扩张,恢复原领地。此后,格鲁吉亚王国向周边扩张,并于1122年在第比利斯(Tbilisi)建立都城。1204年以后,格鲁吉亚与拜占庭两国的关系几乎中断,巴列奥略王朝统治下的拜占庭帝国已经四分五裂,格鲁吉亚仅与拜占庭帝国附属国特拉比仲德保持联系,14世纪下半期的格鲁吉亚王巴革拉特五世(Bagrat V)娶拜占庭公主安娜(Anna)为妻,而特拉比仲德的拜占庭君主约翰四世与格鲁吉亚公主结婚,直到拜占庭帝国灭亡前夕,两国还在协商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与格鲁吉亚公主的婚事。

拜占庭与可萨人(the Khazars)的关系开始于7世纪。可萨人兴起于高加索地区,属于突厥人部落,6世纪曾作为阿瓦尔人(the Avars)控制下的山地部落参加对小亚细亚东部的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人的征服战争。625年,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一世在对波斯战争中,第一次与可萨人结盟。当时,他们以伏尔加河下游及附近的山区为中心,主要城市有西梅德尔(Semender)和巴兰扎尔(Balanjar)。由于可萨人控制部分丝绸之路,因此他们在东西方贸易中起了重要作用,也与拜占庭人发生比较密切的往来,在可萨人居住地区逐渐形成了希腊人商业区。7世纪,希拉克略将女儿马尔狄娜(Martina)嫁给可萨人首领,此后,查士丁尼二世与可萨人首领的妹妹狄奥多拉(Theodora)结婚。9世纪时,拜占庭政府派遣西里尔(Saints Cyril)前往可萨人区域传教,但遭到他们的拒绝和抵制。但是,西里尔在汗王组织的宫廷大辩论中,“舌战群儒”,为东正教赢得了广泛赞誉,成为史上一段佳话。【3】可萨人一直与拜占庭人保持友好关系,在反对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的战争中,两国始终作为盟友联合作战。10世纪时,可萨人占领克里米亚半岛(Crimea),拜占庭人派遣工匠帮助他们建立要塞,因此在拜占庭与保加利亚战争中可萨人提供援助作为报答。后来,两国关系恶化,965年,基辅罗斯(Kiev Ros)大举南下入侵可萨人地区,拜占庭人慑于罗斯人的威胁,与罗斯结盟,985年,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Vladimir)灭亡了可萨人国家(图10-4)。

alt

图10-4 弗拉基米尔

拜占庭帝国与阿兰人(the Alans,《史记·大宛列传》称为奄蔡)的关系始于10世纪。阿兰人起源于中亚,后迁徙到高加索地区,散居在山区和平原,并因此分为山地阿兰人和平原阿兰人。该民族社会发展较慢,尚武好战,在拜占庭帝国历史早期,他们即成为可萨人和拜占庭政府的雇佣军。查士丁尼二世曾遣使劝说阿兰人与拜占庭帝国结成反阿拉伯同盟,后来成为拜占庭皇帝的利奥三世即是该特使团团长。914—916年间,君士坦丁堡大教长多次派教士前往阿兰人国家传教。在拜占庭帝国从事其东方战争中,两国保持密切接触,阿兰人主要充当拜占庭帝国雇佣军。14世纪初,拜占庭皇帝安德洛尼卡二世在小亚细亚东部边境驻扎了万余名阿兰雇佣军,并允许他们携带家眷屯田,以此阻挡土耳其军队的进攻。1305年,参加拜占庭军队平息卡塔兰兵变的阿兰雇佣兵遭到惨败,此后,阿兰人不见于拜占庭史籍。

拜占庭与哈姆丹王朝(Hamdanid dynasty)的关系始于10世纪初。哈姆丹王朝是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穆斯林王朝,10世纪中期以摩苏尔(Mosul)和阿勒颇(Aleppo)为中心逐渐兴起。纳绥尔·道莱埃米尔(Nasir al-Dawla)统治时期,该王朝势力控制美索不达米亚大部分。944年,赛弗·道莱埃米尔(Sayf al-Dawla)统治时期,拜占庭帝国大兵压境,哈姆丹王朝许多贵族逃离阿勒颇,埃米尔则利用法蒂玛王朝与拜占庭帝国的矛盾,避免了被灭亡的威胁。此后,该王朝与拜占庭帝国关系因此极为对立,972年,阿布·塔夫利比埃米尔(Abu Taghlib)抵抗拜占庭军队入侵,俘虏其统帅麦利亚斯(Melias),后者后死于囚禁中。976年,塔夫利比支持拜占庭帝国叛将巴尔达斯(Bardas)反对中央政府的兵变,导致马其顿王朝皇帝因此举兵远征。985年,拜占庭军队再度远征西亚,赛弗·道莱之子沙德·道莱(Sa'd al-Dawla)以屠杀基督教徒作为报复。此后,拜占庭帝国支持该王朝对抗法蒂玛王朝。1001年,法蒂玛王朝势力向北扩张,拜占庭皇帝巴西尔二世为集中兵力解决巴尔干地区保加利亚人的问题,与法蒂玛王朝订立条约,哈姆丹王朝因此迅速衰落,几乎被法蒂玛人灭亡。此后,该王朝末代王室贵族纷纷流亡到拜占庭帝国,其中一些皈依了基督教。1030年,该王朝的残余势力成为拜占庭帝国东方边防军的雇佣军官。

拜占庭与库曼人(Cuman people)的关系始于13世纪。库曼人为斯基泰人(the Scythians)一支,属于欧亚游牧民族。11世纪时,该民族进入原佩切涅格人在黑海北岸的活动区域,但是在1222—1237年间被蒙古人征服。11世纪末,库曼人的一部分向西迁徙,进入多瑙河下游地区,与拜占庭军队发生冲突。1087年,他们与佩切涅格人结盟,入侵洗劫拜占庭帝国腹地色雷斯地区。1091年,拜占庭皇帝阿历克塞一世收买库曼人打击佩切涅格人,但是,此后库曼人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对拜占庭帝国的入侵,同时,他们在拜占庭帝国东北部境内定居下来。13世纪,蒙古西侵使大批库曼人涌入拜占庭流亡政府控制的尼西亚帝国,皇帝约翰三世曾于1241年安置了万余名库曼人定居在色雷斯和小亚细亚地区。1259年库曼人在拜占庭人与反尼西亚帝国的帕拉戈尼亚(Palagonia)战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在拜占庭军队中构成长茅兵主力。库曼人从13世纪以后即逐渐与保加利亚人和拜占庭人融合。

拜占庭帝国与阿尤布王朝(Ayyubid dynasty)的关系自12世纪开始。阿尤布王朝属于库尔德人(the Kurds)政权,起源于小亚细亚亚美尼亚地区古老的库尔德人,自12世纪末到13世纪中期控制埃及、叙利亚、巴勒斯坦、上美索不达米亚和也门地区,曾与拜占庭帝国发生密切联系。1169年,库尔德人领袖谢尔库赫(Shirkuh)占领埃及大部,自立为王,称维齐尔。其死后由其侄子萨拉丁(Saladin)即位,以其父阿尤布之名为王朝定名。1187年,萨拉丁击败西欧十字军骑士,收复耶路撒冷,重建伊斯兰教清真寺。在与十字军的斗争中,萨拉丁十分注意保持与拜占庭帝国的友好关系,多次派遣使节和使团赴君士坦丁堡,与皇帝安德洛尼卡一世和伊萨克二世谈判。萨拉丁死后,阿尤布领土分解,内战不断。十字军乘机重新攻占了西亚许多地区,1218—1219年间,包围了大马士革,1227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Frederick II,1220—1250年在位)率领新的十字军在东地中海阿克列登陆,迫使维齐尔卡米尔(El-Kamil)于1229年订立条约,承认腓特烈二世控制耶路撒冷,条件是该城市不设防,实行宗教自由(图10-5)。同时,阿尤布王朝由于与小亚细亚的塞尔柱人关系紧张,因此积极主动发展与尼西亚的拜占庭流亡政府的友好关系。1233年,阿尤布军队进攻小亚细亚东部遭到失败。1241年,塞尔柱军队南下侵入叙利亚,拜占庭帝国乘机在其后方空虚的小亚细亚西部发展势力。此后,土耳其人和蒙古人的入侵使西亚政局更加复杂,这些新的因素和法王路易九世(Louis IX of France)领导的新的十字军都直接削弱了阿尤布王朝的力量。1250年,马木留克王朝在埃及正式创立,结束了阿尤布王朝在埃及的统治。此后,新兴的马木留克王朝征服了巴格达和大马士革,灭亡了阿尤布王朝的残余势力,拜占庭帝国与阿尤布王朝的关系因此中断。

alt

图10-5 腓特烈二世率领新的十字军在东地中海阿克列登陆,迫使维齐尔卡米尔于1229年订立条约,承认腓特烈二世控制耶路撒冷

蒙古入侵一时改变了西亚政治格局。13世纪中期,位于黑海北部和多瑙河下游地区的蒙古人国家吉普察克汗王皈依了伊斯兰教,希望建立与埃及马木留克王朝的密切联系,因此首先向拜占庭帝国提出结盟要求,以便通过拜占庭帝国领海与埃及通航。起初,拜占庭皇帝米海尔八世担心会因此引起基督教国家的攻击,而未给予答复。后来在马木留克王朝的积极推动下,拜占庭帝国接受了建立三角同盟的建议。1261—1272年,拜占庭政府先后8次遣使开罗,拜占庭皇帝也多次致信苏丹,同意蒙古国家和马木留克王朝通过拜占庭领土和领海来往运输商品并进行奴隶贸易。1263年以后,蒙古汗王和埃及苏丹也经常派遣使节访问君士坦丁堡。米海尔八世还将亲生女儿嫁给蒙古汗王以巩固同盟关系。1275年,阿拉贡王国也加入同盟,扩大了同盟的力量,三角同盟遂成为多边同盟。

拜占庭帝国与蒙古人(the Mongols)的关系始于蒙古人西侵。蒙古人最初兴起于东亚,13世纪发动征服世界的西征战争,1258年,其西路军攻占巴格达,此后入侵小亚细亚,盘踞特拉比仲德的拜占庭人首先向蒙古人纳贡求和。流亡在尼西亚的拜占庭政府开始支持小亚细亚的鲁姆苏丹国抵抗蒙古入侵,但是,1243年鲁姆苏丹国失败后,拜占庭帝国立即调整外交政策,积极主动寻求与交战各方建立和平友好关系。这种两面友好的外交政策保持了几十年,1265年,拜占庭皇帝米海尔八世将亲生女儿马利亚(Maria)嫁给成吉思汗之孙、伊儿汗国创立者旭烈兀(Hulagu Khan)为妻,后因旭烈兀早亡,又将马利亚嫁给其子阿八哈(Abaqa Khan)。另一位拜占庭皇帝安德洛尼卡二世的女儿也下嫁统治俄罗斯的金帐汗国的脱克台。直到14世纪,拜占庭政府小心谨慎地保持与蒙古汗国的友好关系,安德洛尼卡三世的女儿成为金帐汗国的王后。蒙古统治者对拜占庭人则采取极为宽容的政策,在金帐汗国首都萨莱,汗王许可君士坦丁堡管辖下的东正教建立教会和教堂。帖木尔统一各个汗国并大举西侵之际,正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苏丹巴耶济德一世准备灭亡拜占庭帝国的关键时刻,1402年的安卡拉战役(Battle of Ankara)使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土崩瓦解,拜占庭国家因此又存在了半个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