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拜占庭帝国通史
1.9.2.4 4.拉丁帝国的统治
4.拉丁帝国的统治

在拜占庭满目疮痍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建立的拉丁帝国,按照西欧分封制的原则改造拜占庭社会结构,这是继十字军无耻瓜分拜占庭帝国遗产后对拜占庭社会更严重的瓦解。拉丁帝国名为帝国,实为各自独立的西欧封建主的联合体。作为首都的君士坦丁堡即被一分为二,由鲍德温一世和恩里科·丹多洛分别占有,各自管理。作为拉丁帝国皇帝的鲍德温一世只控制色雷斯和小亚细亚西北部分地区,其他地区则形成了许多独立小国。这些小国在理论上附属于帝国皇帝,各个小国的君主均以皇帝为最高封主。在爱琴海上,除了莱斯布斯岛、萨摩斯岛和希俄斯岛归鲍德温一世占有外,大部分海域由威尼斯控制,如伯罗奔尼撒半岛沿海地区、克里特岛、色雷斯沿海和赫勒斯滂海峡(达达尼尔海峡)的所有重要商业城市都脱离了拉丁帝国皇帝的管辖。在巴尔干半岛,伯尼法斯所属的塞萨洛尼基王国的势力范围包括马其顿和塞萨利地区;伯尼法斯的封臣、伯艮底骑士奥托·德·拉·罗奇统治着雅典公国,控制阿提卡半岛及其沿海岛屿;伯尼法斯的另一个封臣、法国骑士威廉为首的亚该亚侯国的势力范围在伯罗奔尼撒半岛。在亚洲的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地区,存在着安条克王国和耶路撒冷王国。

在各小国内部,各级封建领主又结成以土地分封为基础、以封建等级义务为纽带的领主与附庸之间的主从关系。君主和各级封建主将土地分封给自己的下属,并对附庸的土地财产和人身安全提供保障,而附庸则要向领主宣誓效忠,承担军事、司法和其他若干义务。例如塞萨洛尼基王国的伯尼法斯国王封授威廉为亚该亚侯国侯爵,后者又将侯国分封给12个贵族,各个贵族依次再分封骑士。西欧大小贵族还在四分五裂的原拜占庭帝国土地上建造起西方式的城堡,例如古代斯巴达遗址附近的米斯特拉斯城堡(Mystras)便因此而闻名,克莱蒙特城堡(the Clement)也建于此期,它们的军事作用直到希腊独立战争时期仍然没有消失。这些城堡就成为拜占庭社会分裂进一步加深的标志。

第四次十字军骑士建立的拉丁帝国(1204—1261年)实际上是一个内部关系极为松散的西欧封建领主的联合体,在其7任皇帝57年统治期间,它不仅没能统一内部,也不能完全征服外部,帝国的称号虽然一直存在到14世纪,但是从一开始拉丁帝国即名存实亡。【19】在拉丁骑士的领地周围还存在着大量希腊人和斯拉夫人反抗西方入侵者的游击队,帝国各地有许多相互独立的希腊人政权,其中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是尼西亚帝国(Empire of Nicaea,1204—1261年)。它以古城尼西亚为中心,控制博斯普鲁斯海峡西岸直至卡帕多西亚地区。此外,在伊庇鲁斯山区有末代王朝远亲后裔米海尔一世(Michael I Komnenos Doukas)及其子狄奥多拉(Theodore)建立的伊庇鲁斯君主国(Despotate of Epirus),在黑海东南岸有末代皇室血亲建立的特拉比仲德帝国(Empire of Trebizond)。

显而易见,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彻底摧毁了拜占庭统一帝国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一方面,它把统一的拜占庭帝国撕成大小不等的碎片,在帝国版图内分立起各自独立的帝国、王国、公国、专制君主国、骑士领地和自由城市共和国,它们相互攻击,矛盾错综复杂,很难重新统一起来。另一方面,它把西方封建制度引进拜占庭社会,瓦解了拜占庭国家统一的社会基本结构,使晚期拜占庭帝国长期陷入类似于西欧中世纪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再也没有能力重新发展成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强国。

1204年5月16日,鲍德温一世在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加冕称帝,但是他对帝国大部分地区没有直接控制权,因为他的附庸的附庸并不是他的附庸,他与其封臣的封臣之间的间接关系使他的权力仅限于君士坦丁堡和爱琴海上个别的岛屿(图6-15)。其直接的敌人就是与之隔博斯普鲁斯海峡相望的以尼西亚为中心的拜占庭流亡政府。

alt

图6-15 鲍德温一世的葬礼

注释

【1】 G.Ostrogorsky, Quelques problemes d'histoire de la paysannerie byzantine, Bruxelles 1956, chap.4.

【2】 Ι. Καραγιαννοπουλος, Χαρται μεσης Βυζαντινης Περιοδου, Θεσσαλονικη 1976, p.30.

【3】 奥斯特洛格尔斯基:《拜占庭国家史》,第368页。

【4】 P.Aube, Les Empires nomands d'Orient, XI-XIIIe siecle, Paris, 1983, chap.4, 5.

【5】 一些学者将科穆宁和杜卡两王朝合二为一,有学者将两者分开,事实上,迫使伊萨克一世让位的君士坦丁十世是前者的亲戚,而从杜卡家族手中重新夺取皇位的阿历克塞一世则是君士坦丁十世堂孙女的丈夫。这个争论无伤本书体系,为了叙述方便这里将两个家族放在一个题目下。

【6】 A.A. Vasiliev, History of the Byzantine Empire, II, pp.375-379.

【7】 S.Runciman, A History of the Crusader, Cambridge, 1951, I, pp.100-110.

【8】 A.A. Vasiliev, History of the Byzantine Empire, II, p.404.Alfred J. Andrea, Contemporary Sources for the Fourth Crusade, with contributions by Brett E.Whalen, Leiden, Boston: Brill, 2000.

【9】 M.Angold, The fourth Crusade: Event and Context, Harlow: Longman, 2003.

【10】 J.Godfrey, 1204:The Unholy Crusad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11】 A.A. Vasiliev, History of the Byzantine Empire, II, p.451.

【12】 Gunther of Pairis, The Capture of Constantinople, translated by A. J. Andrea,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97, pp.72-73.参见A.A. Vasiliev, History of the Byzantine Empire, II, p.459.

【13】 阿历克塞三世流窜到小亚细亚地区,参与过突厥人的军事活动,后来被蒙特菲拉特公爵伯尼法斯软禁起来,直到1209年投靠伊庇鲁斯的希腊人国家,最终被尼西亚政府逮捕,当时尼西亚帝国皇帝是其女安娜的丈夫,故饶其不死,关押在修道院,老死终生。

【14】 阿历克塞五世在十字军破城之际携带家眷逃往小亚细亚,被俘后以叛国罪处以抛掷刑,摔死于狄奥多西石柱下。

【15】 Gunther of Pairis, The Capture of Constantinople, p.147.参见A.A. Vasiliev, History of the Byzantine Empire, II, p.461。

【16】 这封信件是为英诺森三世辩护的西方学者使用最多的证据,他们对此后的信件闭口不提,其袒护罗马教皇并进而维护天主教尊严的倾向十分明显。

【17】 朱庭光主编:《外国历史名人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49页。

【18】 笔者在梵蒂冈地下宝库中参观时即发现了有关的证据,可惜因防范措施严密而未能拍照。为维护教皇的声誉,西方学者三缄其口是可以理解的,但有关史事尚需挖掘。

【19】 此后,西欧封建主又发动过4次十字军东侵,即1217-1221年的第五次、1228-1229年的第六次、1248-1254年的第七次和1270年的第八次,大都以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