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拜占庭帝国通史
1.9.1.3 3.十字军狂潮的兴起
3.十字军狂潮的兴起

拜占庭帝国曾是东地中海沿岸和近东地区的强大国家,对这一地区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相当深刻,它的衰落也引起该地区形势的变化。其中最主要的变化是塞尔柱突厥人的迅速崛起,他们取代阿拉伯人成为西亚和北非的强大势力。同时,意大利各沿海商业城市共和国和诺曼人国家的兴起,也逐步排挤拜占庭帝国在东地中海的势力。塞尔柱突厥人原是活动在咸海附近地区的游牧民族。11世纪前半期,他们向亚洲西部迁移,在小亚细亚东部地区与拜占庭军队发生接触。当时,君士坦丁九世(Constantine IX Monomachos,1042—1055年在位)已经撤消了拜占庭帝国在这里的军区部队,所以对塞尔柱突厥人的入侵未能采取任何有效的抵抗措施。11世纪中期,塞尔柱突厥人征服了阿拉伯人,逐步控制了过去属于阿拉伯国家的领土,并在拜占庭帝国东部边境地区形成对帝国的巨大威胁。1071年夏季,15000塞尔柱突厥人军队在亚美尼亚东部幼发拉底河畔重镇曼齐刻尔特(Mantzikert,今阿赫拉特以北)大败皇帝罗曼努斯四世(Romanos IV,1068—1071年在位)亲自统率的6万拜占庭军队,俘获皇帝本人,使拜占庭人元气大伤。虽然,拜占庭人以150万片黄金将罗曼努斯四世赎回,但是这次影响深远的失败引发拜占庭帝国统治阶层新的内讧。塞尔柱突厥人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占领了拜占庭帝国在小亚细亚的大部分领土,并于1081年在距离君士坦丁堡很近的尼西亚城(Nicaea,今伊孜尼科)建立都城。此后,在塞尔柱苏丹苏莱曼一世(Suleiman ibn Qutulmish,1077—1086年在位)和塞尔柱帝国梅利克沙(Malik-Shah I,1072—1092年在位)统治时期,塞尔柱突厥人准备进攻君士坦丁堡,并夺取叙利亚首府安条克城。

拜占庭人在塞尔柱突厥人的强劲攻势压力下只有招架之功,而无反攻之力,科穆宁王朝皇帝阿历克塞一世慌忙向教皇求援。1095年3月,他派遣特使会见教皇乌尔班二世(Urban II,1088—1099年在位),请求西方各基督教国家出兵援助,反击塞尔柱突厥人。这一请求立即得到教皇的回应,他公开敦促西欧各国封建主和广大信徒参加圣战,帮助东方的基督教兄弟反对异教徒。1095年年底,他再次号召发动圣战,解放被穆斯林占领的圣地。教皇的鼓动很快在西欧各国引起强烈反响,在法国南部克莱芒市(Clermont)举行的盛大集会上,数以万计的狂热基督徒和数千封建骑士热烈响应教皇的号召,高呼口号,当即立誓出征(图6-5)。由于他们将十字标志缝在各自的服装和旗帜上,所以被称为十字军战士(the Crusades)。【7】

alt

图6-5 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南部克莱芒市举行的盛大集会上号召发动十字军东征

阿历克塞一世的请求得到教皇如此大力的支持和卖力的游说并且得到西欧各国封建主的响应绝不是偶然的,是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11世纪时,经历了几百年社会变革和动荡的欧洲社会趋于安定,西欧社会经济生活日益繁荣,人口急剧增加,农业耕地等物质资源不足的问题越发突出,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与物质资源开发的相对缓慢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西欧各国封建世袭领地制曾产生出一批以作战为职业的骑士,在相对和平的环境里,他们失去了赖以为生的战争机会,无所事事,游手好闲,频生事端,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欧上层封建领主对物质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对农奴不断加强的剥削仍然不能满足其需求,因此迫切希望找到新的财源。同时,西欧各地的农奴和下层人民对领主的压榨和人身依附的日益加强越来越不能忍受,他们也迫切希望改变现状。而西欧的商人,特别是意大利商人早就觊觎东方贸易的丰厚利润,希望分享东地中海国际贸易的丰厚利润,打破拜占庭帝国在这一区域的商业垄断权。事实上,拥有强大舰队的威尼斯人和热那亚人早在10世纪时即开始得到对拜占庭帝国的贸易优惠权,并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益。但是,仅仅建立商业据点,分享国际贸易的利润还不能满足他们的贪欲,他们要垄断东西方商业贸易。教皇的号召无疑给西欧社会各阶层提供了机会,带来了希望,贪婪的上层封建主希望在战争中夺取新的土地和无尽的财宝,狡诈的商人计划利用战争建立自己的商业霸权,没落的骑士幻想在战争中一展身手,重新建立骑士的丰功伟业,而深受剥削的农民和下层人则希望以此摆脱农奴制的压迫,在新的土地上重建小家园。这些出发点各异的梦想迅速汇集成征服东方的狂潮,形成了延续200年的“十字军东征”运动。

十字军战争的发动者和罪魁祸首是教皇,他除了在追求财富方面具有不亚于世俗封建主的热情和积极性外,还有其扩大宗教势力范围的特殊目的。事实上,早已经摆脱拜占庭皇帝控制并迅速发展的教皇国,在1054年东西方教会相互开除教籍并导致基督教历史上第一次大分裂以后,就极力扩大其势力,教皇以基督教世界领袖自居,希望夺取最高宗教领导权。12世纪是拜占庭帝国迅速衰落的时期,教皇便积极利用各意大利城市共和国向东地中海扩张经济势力的机会,扩大罗马天主教的势力。教皇认为拜占庭皇帝的求援请求是恢复东西教会统一和控制东方教会的天赐良机,因此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组织工作。

十字军东侵的序幕于1096年春季拉开,法国穷修士彼得(Peter)和穷骑士瓦尔特(Walter)首先率领心存幻想、愚昧无知的贫苦农民、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和其他走投无路的下层人民沿多瑙河向东进发(图6-6)。从此直到13世纪初,英、法、德等西欧国家各级封建主发动了3次东侵。在此过程中,被蒙蔽和愚弄的广大下层十字军战士损失惨重而收获甚微,他们既没受过军事训练,缺少作战常识,又无军事装备和充足的给养,一路上餐风露宿,忍饥挨饿,仅靠抢劫沿途居民为生,未到前线已经死伤过半。他们一旦上了战场则溃不成军,被大肆杀戮,生还者极少,大部分战争所得都被指挥十字军的封建主占有,他们仅得到少许战利品和在被占土地上重新开始农奴式生活的权利。正因为如此,十字军战争表现出罕见的残暴性。首批“穷人十字军”几乎全军被歼,仅有1/10的人生还。同样,付出极大代价的十字军战士在战争中身心扭曲,残酷无情。1098年和1099年攻占安条克和耶路撒冷后,基督徒十字军战士抛弃了“以仁爱为本”的所谓基督精神,对穆斯林居民进行了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和十分彻底的大洗劫。在十字军征服的小亚细亚、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地区,城市破败,农田荒芜,昔日繁荣的经济生活完全消失,当地文化遭到了彻底破坏。

alt

图6-6 彼得发起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在最初的交战中,由于身披重甲、精于骑术和决斗的十字军骑士对近东地区的塞尔柱突厥人来说是陌生的,他们完全不熟悉汹涌而至的西方骑兵,更不了解其战术和作战方法,因此十字军频频得手,在1096—1099年仅3年时间内就夺取了东地中海沿海地区大片土地。西欧封建主在这一地区建立了第一批西欧式的封建国家,其中包括由博希蒙德一世(Bohemond I of Antioch)(图6-7)建立的安条克公国(Principality of Antioch)和雷蒙德(Raymond)建立的耶路撒冷王国(Kingdom of Jerusalem),这些大大小小的封建国家均按照西欧的封建制度进行层层分封。十字军的暴行必然引起当地人民的反抗,于是,西欧封建骑士在1147—1149年发动了第二次东侵。埃及苏丹萨拉丁(Saladin,1174—1193年在位)统治时期担负起反抗西方入侵的领袖责任,他成为近东地区反十字军斗争的领袖和杰出代表。他于1174年成为埃及苏丹后,迅速扩张势力,发兵反击十字军,进攻耶路撒冷王国,其后便向北占领了直到大马士革在内的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南部地区。

alt

图6-7 博希蒙德一世

1187年,萨拉丁军队在提比利亚湖附近大败十字军,攻占耶路撒冷,令西欧封建主大为震动,他们遂于1189—1192年再次组织第三次十字军东征。这次东征的主角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Frederick I Barbarossa,1152—1190年在位)(图6-8),他先是气势汹汹地率兵进入拜占庭帝国的马其顿和色雷斯地区,大肆抢劫一番,而后渡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夺取伊克尼乌姆(Iconium)。但是,两个月后,他不慎落水,淹死在萨列法河(the Selef)。而另一路从海上进攻的十字军也无功而返。

alt

图6-8 腓特烈一世

事实上,十字军东征不仅给近东地区带来极大的灾难,而且也使拜占庭帝国惨遭破坏。十字军历次进军经过的地区都被贪婪的西方骑士大肆抢劫,这是阿历克塞一世始料不及的。如果说他的这种引狼入室的行为尚属无知,那么其后的皇帝则是千方百计勾结西方势力参与拜占庭帝国内部政治角逐,从而给帝国带来更大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