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拜占庭帝国通史
1.9.1.2 2.科穆宁—杜卡王朝②
2.科穆宁—杜卡王朝 【5】

科穆宁王朝代表大军事贵族势力,其创立者伊萨克一世(Isaac I Komnenos,1057—1059年在位)是当时拜占庭帝国主要军事贵族科穆宁家族的代表人物。为了炫耀武功,伊萨克一世一改历代皇帝温文敬神的形象,命人为自己绘制了持刀剑而立的画像。他精于网罗尚武将士和忠勇斗士,建立效忠于科穆宁家族的军队。1057年,他联合各地军队,向朝廷提出增加军费、提高军饷的无理要求,在遭到米海尔六世拒绝后,发动军事政变,迫使米海尔六世退位。同年9月,他被加冕称帝。他在位时间虽短,但是却采取了一系列打击大官僚贵族集团的改革措施,包括收回前代皇帝赏赐给高官贵族的产业,增加官僚贵族的纳税金额,严厉惩罚拖欠国家税收的官吏,削减官吏人数,精兵简政,坚决减少官吏薪俸。对教会贵族,他也无情课以重税。这些措施有效地打击了官僚贵族的势力,使国家收入明显增多。但是,他的政策遭到贵族广泛的反对,甚至军事贵族也担心“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对其政策采取抵制态度。1059年冬季,52岁的伊萨克一世在围猎中受风患病,教俗贵族乘机逼迫他退位让贤,特别是原来支持他的军事贵族的立场转变令他大感意外,最终不得不让位于他的远房亲戚君士坦丁十世。

君士坦丁十世(Constantine X Doukas,1059—1067年在位)是杜卡家族的代表人物,在小亚细亚地区势力显赫,凭借家族实力供职于阿纳多利亚军区。马其顿王朝末期因其家族参与宫廷斗争,获罪入狱,后隐居自家庄园,暗中结党营私,发展军事力量。1057年,他凭借实力积极支持伊萨克一世的军事政变。而后,他大力扩张杜卡家族势力,通过与时任大教长的米海尔一世(Michael I Cerularius)之侄女尤多西亚(Eudokia Makrernbolitissa)的婚姻,得到教会的支持,同时与反对伊萨克一世的官僚贵族势力暗中结成联盟,组成了反对伊萨克一世改革的强大联合阵线。1059年,他指使大教长出面,逼宫成功,顺利登上帝位。他在位7年半,其间推行与伊萨克一世不同的政策,不仅取消了其前任皇帝限制官僚贵族的措施,而且将许多被免职流放的贵族和高官官复原职,特别是他对教会的慷慨馈赠和恩赐的多项特权使中央政府经济实力迅速下降,当朝廷提高农民税收时,巴尔干地区爆发了农民起义。诸如当时著名作家普塞罗斯(Psellos)等有识之士就指出,他推行的政策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因为大贵族势力的极度发展已经不可遏止。1067年春夏之际,年过60岁的君士坦丁十世患感冒病逝,此时其子米海尔七世(Michael VII Doukas,1067—1078年在位)(图6-1)尚未成年,由母后尤多西亚任摄政王。

alt

图6-1 米海尔七世

但是,尤多西亚代表的大官僚和教会贵族千方百计控制皇权,立即导致军事贵族的反对,他们积极策划军事政变,其中担任多瑙河前线司令的罗曼努斯将军最为活跃,他公开勾结多瑙河北岸地区的匈牙利人。正当危险的军事叛乱再度爆发之际,控制政权仅半年的尤多西亚已经清楚地意识到杜卡家族统治面临的危机,因此宣布与罗曼努斯结婚,并承认其皇帝地位,条件是她的3个儿子应为共治皇帝。1068年1月1日,罗曼努斯四世(Romanus IV Diogenes ,1068—1071年在位)与尤多西亚的儿子米海尔、安德洛尼卡和君士坦提奥斯共同加冕为帝。罗曼努斯四世在位期间,在内政方面毫无建树,但在对外战争中却身手不凡,取得了一些战绩。然而,杜卡家族不甘皇权旁落,他们暗中勾结起来,对罗曼努斯四世的军事行动处处掣肘。1071年,罗曼努斯四世率领部队在曼齐刻尔特战役中被其军事助手杜卡家族的安德洛尼卡出卖,导致罗曼努斯四世被敌军俘虏。他被释放后,又遭到杜卡家族的打击,最终被刺瞎双眼关入修道院。

杜卡家族重新控制了皇权,君士坦丁十世的长子米海尔七世(Micheal VII Doukas,1067—1078年在位)因而也得以亲理朝政,但他当时仅21岁,还没有能力控制局面,只好依靠其叔叔约翰·杜卡(John Doukas)掌握军队,依靠宰相尼基弗利齐斯(Nikephoritzes)治理内政。而他依赖的这两个文臣武将并没有取得任何成功,新兴的突厥人在小亚细亚肆意抢掠,为非作歹,尼基弗利齐斯强制推行的重税政策则导致全国反对,各地军事贵族乘机领导农民起义。他在位的6年多时间里,先后爆发了奈司脱(Nestor)、鲁塞尔(Roussel)、布林纽斯(Bryennios)和尼基弗鲁斯(Nikephoros Botaneiates)起义和叛乱,其中后者获得了成功。1078年,米海尔七世被废黜,先是出任以弗所教区主教,而后进入修道院,40岁时去世。他的妻子则嫁给比她年长50岁的新皇帝尼基弗鲁斯三世(Nikephoros III Botaneiates,1078—1081年在位)。

尼基弗鲁斯三世(图6-2)登基时年近80岁,是军界元老,与杜卡家族有血缘关系,在小亚细亚的阿纳多利亚军区经营多年,一直是左右帝国政局的军事贵族。他在位3年,因老迈年高,无法亲自治理政务,所有的朝廷行政事务全部委托于其门客伯里尔(Boril)和日耳曼诺斯(Germanos),而他赏识的军队将领伊萨克(Isaac)和阿历克塞(Alexios I Komnenos)则控制帝国军队。在其短暂的统治期间,拜占庭帝国军事叛乱此起彼伏,大规模的叛乱就有4次,分别是布林纽斯(Bryennios)、尼基弗鲁斯(Nikephoros Melissenos)、瓦西里盖斯(N. Basilakes)和科穆宁(Komenios)等家族起义。他可能已经意识到自己的下场,因此退位前即在君士坦丁堡修建了修道院,当1081年阿历克塞率军进入君士坦丁堡时,他已经提前躲入修道院。同年,老迈的尼基弗鲁斯三世病逝。

alt

图6-2 尼基弗鲁斯三世

阿历克塞一世(Alexios I Komnenos,1081—1118年在位)是科穆宁王朝创立者伊萨克一世的侄子,在兄妹8人中,他最为精明,功于心计。当他与其二哥伊萨克起兵叛乱时,已经做好了当皇帝的准备。他与杜卡家族的公主伊琳娜(Irene Doukas)结婚,得到了该家族强有力的支持。他在位37年,内外政策卓有成效,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委任家族亲信强化中央集权。他对所有异己力量,包括独立于科穆宁家族的贵族均采取打击和排斥措施,而对效忠皇帝的贵族则加以严格控制和利用,但是决不委以军权。当时,小亚细亚地区外患严重,一批贵族因此丧失了家族产业,这对阿历克塞一世削弱贵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颇为有利。他还通过调整官职和贵族爵位清除对皇权造成威胁的因素,因此在他强有力的统治下,几乎没有出现军政叛乱。他依靠其相对强大的皇权,对教会贵族也毫不留情地采取征税和限制特权的措施,这一行动遭到了迦克墩主教利奥(Leo of Chalcedon)的反对,阿历克塞一世借助君士坦丁堡大教长的力量,免除了利奥的职务,公布立法取消了教会几个世纪以来享有的免税权。与此同时,他积极发展对外贸易,重新发行足值金币,使拜占庭帝国经济危机得到缓解。在其统治期间,阿历克塞一世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小亚细亚地区突厥人的兴起,为了对付这一游牧民族的入侵,他向教皇发出求援呼吁,希望西欧雇佣军帮助他打击入侵者,但是后来的事态发展证明,他的这一请求给拜占庭帝国带来了长期的灾难性后果(图6-3)。

alt

图6-3 阿历克塞一世会见十字军将领布永的戈弗雷

1118年夏,60多岁的阿历克塞一世患病去世,其31岁的长子约翰二世(John II Komnenos,1118—1143年在位)即位,这使其母亲杜卡家族的伊琳娜和代表布林纽斯(Bryennios)的其大姐安娜(Anna Komnena)大为不满,她们已经觊觎皇权多时,并且勾结起来准备采取行动。约翰二世对此早已洞悉,并且轻而易举地瓦解了她们的阴谋,剥夺了她们的名号,同时根据他取消严酷刑法的政策,将她们软禁起来。安娜后来专心著述,成为名垂青史的历史作家。1143年,约翰二世在春季围猎中意外死亡,又在拜占庭帝国历史上留下一个待解之谜。按照惯例,约翰的儿子曼努埃尔一世(Manuel I Komnenos,1143—1180年在位)即位,其时他方年过25岁。但奇怪的是,他还有3个哥哥没有继承皇位,而由他这个幼子即位,其中的原因可能与其母匈牙利公主伊琳娜(Irene of Hungaria)具有直接关系,她最喜欢小儿子。但是,这样的安排违背了传统的皇帝继承原则,因此在曼努埃尔一世在位的37年中皇室内部问题不断,尤其是他的二哥伊萨克(Isaac)和长嫂伊琳娜(Irene Komnena),以及其堂弟安德洛尼卡(Andronikos)制造了许多麻烦。激烈的皇室内讧最终在1180年曼努埃尔一世去世后逐步演化为血腥的厮杀。他死后传位于11岁的阿历克塞二世(Alexios II Komnenos,1180—1183年在位),而这个孩子是曼努埃尔一世51岁时所生的唯一儿子,故自幼娇惯,顽皮成性,后来更发展成为无恶不作的恶少。他在宠臣、其叔叔安德洛尼卡的唆使下,滥杀无辜,例如忠实老臣康多斯代发诺斯(Andronikos Kontostephanos)、约翰(John Komnenos)等均死于非命,甚至下令将自己的亲生母亲安条克人马利亚(Maria of Antioch)处死,理由是他们无视皇帝的尊严,对他管教太多。而老谋深算的安德洛尼卡则另有所图,他一方面在首都近郊的冯杜斯建立军事基地;另一方面严密控制小皇帝,投其所好,任其挥霍国库金钱,同时借小皇帝之手铲除所有可能的敌对势力。1183年,他认为夺取皇位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发动政变废黜了阿历克塞二世,并且借口后者民愤太大,下令把14岁的小皇帝勒死,抛尸于大海。65岁的安德洛尼卡一世(Andronikos I Komnenos,1183—1185年在位)如愿以偿地登上帝位,为了消除皇室内部的潜在威胁,他继续滥杀无辜,迫使许多皇室贵族流亡国外,他也因此引起君士坦丁堡民众的强烈仇恨。1185年,首都民众爆发起义,推翻了安德洛尼卡一世的残暴统治,他被起义民众撕成碎片,陈尸街头(图6-4)。科穆宁王朝统治因此结束。【6】

alt

图6-4 安德洛尼卡一世被起义民众撕成碎片,陈尸街头

科穆宁王朝时期的拜占庭帝国政治混乱,国势衰微,特别是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失利,因此不得不求救于教皇,此后十字军问题成为该王朝最重要的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