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拜占庭帝国通史
1.6.2.2 2.拜占庭阿拉伯战争
2.拜占庭阿拉伯战争

拜占庭帝国新皇帝君士坦丁四世(Constantine IV,668—685年在位)是希拉克略一世的孙子,自幼性格坚毅,处事果敢,其父君士坦斯二世离开首都西巡时,君士坦丁年仅10岁。668年,君士坦斯二世在意大利叙拉古城(Syracuse)被刺身亡时,君士坦丁已经18岁,参与和主管帝国都城军政事务多年。他不同意其父的外交政策,因为他深知朝野上下特别是宫廷文武大臣中的主战派对父皇弃都西走、逃避抵抗阿拉伯入侵责任的行为极为不满。尤其是随同父亲西巡的麦兹乔斯(Mezizios)将军早就令他不放心,这个来自帝国东部亚美尼亚军区的赳赳武夫对家乡失陷痛心疾首,多次扬言要率兵出征,对君士坦斯二世一直心存不满,最终买通内宫仆人刺杀了皇帝。【36】君士坦丁四世认为,父皇的做法只能使朝野浮动,民心不稳,军心动摇。所以,他即位后立即着手整顿朝纲。首先,他强化中央集权,整肃文武官员,清除和罢免主和派,提拔和重用主战派,对那些不忠于皇帝的将领和大臣格杀勿论。在这场斗争中,他的两个兄弟也不能幸免,被他残酷地剁去手脚。其次,他全面加强国防,调整对阿拉伯军队的作战部署。拜占庭军队经过数十年的抵抗阿拉伯入侵战争逐步积累了经验,对阿拉伯人的作战方式逐渐适应,一些军区已经能够有效地阻止敌军的前进。但是,阿拉伯人建立的近海舰队却构成了对君士坦丁堡的直接威胁。显然,阿拉伯人在陆地进攻受阻时,加强了对帝国首都的水上进攻。当时,哈里发穆阿威叶一世重新坐镇叙利亚前线,积极督战其海军向君士坦丁堡进攻,并派埃米尔法德拉为舰队司令,指挥阿拉伯水师突破拜占庭帝国达达尼尔海峡防线,攻占了马尔马拉海东南沿海的基兹科斯(Cyzicus,今土耳其的伊兹米特)。此城距离君士坦丁堡仅半日海程,自674年夏季开始,阿拉伯海军每年都以此为基地发动大规模进攻,形成了对帝国首都的海上封锁。

为了有效地反击阿拉伯海军,君士坦丁四世广泛征询退敌良策,得到了“希腊火”的配方和使用方法。据史料记载,希腊火是由佳利尼科斯(Callinicos)发明的。此人曾在叙利亚从事建筑业,在寻找和研究建筑用防水材料时对炼丹术发生了浓厚兴趣,进行过长期的化学研究,因此逐渐掌握了火药的配制方法。阿拉伯军队侵占叙利亚后,他随逃难的人群撤往首都,在途经小亚细亚地区时发现了当地出产的一种黑色黏稠油脂可以在水面上漂浮和燃烧,这种油脂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石油。佳利尼科斯定居君士坦丁堡后,亲眼目睹了阿拉伯军队每年夏季从首都东、南两面的马尔马拉海上对首都的围攻。他提出使用火烧阿拉伯战船的建议立即得到君士坦丁四世(图3-7)的重视,他指示负责军械和武器生产的官员在大皇宫内组织秘密研制和生产,由佳利尼科斯担任技术指导。同时,皇帝下令对有关的一切事情特别是这种新式火器的配方和制作过程严格保密,甚至不许用文字记载下来。正是由于当时的保密措施才使这种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在浩繁的拜占庭帝国文献中没有留下任何记载,我们只能从阿拉伯人的史书中略知一二。【37】

alt

图3-7 君士坦丁四世

在阿拉伯人的记载中,它被称作希腊火(Greek fire),而在拜占庭文献中则被称为液体火焰(υγρον πυρ)。据现代学者研究,希腊火是一种以石油为主体、混合了易燃树脂和硫磺等物质的黏稠油脂。它附着力强,容易点燃,但不具备爆炸力,因此便于携带和运输。其性状如油,可以在水面上漂浮和燃烧,其容易附着于物体表面的特性有利于火攻。经过配制的希腊火一般被装入木桶,运送到前方供守城将士使用。士兵们通常使用管状铜制喷射器向敌人喷洒,然后射出带火的弓箭点燃大火。根据一部古书中的插图,拜占庭海军派遣轻便小船引诱敌军大船出击,在诱敌过程中将大量希腊火洒在水面上,点燃后借助风力烧毁敌船。喷射器的结构并不复杂,大体类似于今日常见的儿童水枪,只是体积更大,喷口更粗,便于大量喷洒黏稠的希腊火。事实上,自拜占庭帝国的高加索和亚美尼亚地区发现石油以后,就有相当数量的原油被运往君士坦丁堡,对于它的可燃性人们也早已熟悉。佳利尼科斯的新贡献在于将相当比例的易燃物质加入石油,使得它的可燃性变为易燃性,成为新式武器希腊火。【38】由于原料充足,拜占庭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生产出大量的希腊火。拜占庭守城部队就是依靠这种新式武器消灭了678年夏季进攻君士坦丁堡的阿拉伯海军。

在此之前,阿拉伯军事扩张几乎没有遭遇到顽强抵抗,阿拉伯军队在扩张战争中所向披靡,席卷了波斯和拜占庭帝国的大部分领土。小亚细亚的山区作战虽然极为艰难,但是,阿拉伯军队仍然在缓慢前进,像大马士革、安条克、亚历山大里亚、耶路撒冷、泰西封和伊留波利斯等西亚和埃及的大城市都无一例外地被攻占。而对君士坦丁堡,阿拉伯骑兵却难有作为,因为该城西面陆地一侧有两道坚固的城墙,特别是外墙极为高大。因此,阿拉伯人决定从防务相对薄弱的海上发起攻击。在阿拉伯军队发动进攻之前,拜占庭帝国海军一直是东地中海最强大的水上武装力量,控制海上霸权几个世纪之久,几乎没有对手,君士坦丁堡临水方面似乎有一道天然防线,所以一直没有建造坚固高大的城墙。为了夺取君士坦丁堡,阿拉伯人建立了海上舰队,积极发展海上势力,修造舰船,抢占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海岛和沿海据点,并实施从海上进攻君士坦丁堡的计划。但是,阿拉伯水师遭到异乎寻常的顽强抵抗,最初的进攻并没有得手。临近马尔马拉海的各个港口均被拜占庭人封锁,使阿拉伯船只无法停靠。而阿拉伯军队从海上封锁君士坦丁堡的措施又没有起作用,致使阿拉伯军事扩张计划连续多年受挫。

678年夏季,哈里发穆阿威叶一世调集了更多船只,营造海上攻城器械,准备发动更大规模的攻势。6月25日清晨,前线总司令法德拉(Fadalas)指挥百余只阿拉伯战船浩浩荡荡直扑君士坦丁堡城下。拜占庭海军事先布置大量小船在城下海面上喷洒希腊火,等待阿拉伯舰船驶近,便施放带火的弓箭,点燃海面上漂浮的油脂,进而使阿拉伯海军的木船被大火烧毁,阿拉伯舰队近2/3的船只被烧毁。此战使阿拉伯海军再也不能组织起强大的攻势,只能退回基兹科斯基地。为了躲避拜占庭海军的反围攻,穆阿威叶一世命令剩余的阿拉伯船只向南撤退。在退却中,阿拉伯海军又遭到暴风雨的袭击,最后仅剩十几艘伤痕累累的破船,埃米尔法德拉也下落不明。而拜占庭海军则乘机在奇里乞亚海港城市西莱夫基亚(Silevkia,今土耳其的锡利夫凯)附近借助顺风,再次使用希腊火无情地打击阿拉伯舰队,使一度相当强大的阿拉伯海军几乎全军毁灭,最终仅剩几只小船逃进西莱夫基亚海港(图3-8)。

alt

图3-8 希腊火

阿拉伯军队遭到此次最惨痛的失败后被迫向拜占庭帝国提出和谈。678年,拜占庭人和阿拉伯人双方订立30年和约,哈里发穆阿威叶一世表示降服,愿意每年向拜占庭帝国进贡。拜占庭帝国的军事胜利在东欧产生了强烈的反响,阿瓦尔人汗王和斯拉夫人各部落首领纷纷前往君士坦丁堡请求和平和友谊,承认拜占庭帝国的宗主权。现代历史学家高度评价拜占庭军队在678年夏季取得的胜利,认为这是阿拉伯军事扩张势头正处于强劲时遭到的最严重的挫折和阻遏,阿拉伯人征服欧洲的计划因此最终破产。当代著名拜占庭学家奥斯特洛格尔斯基指出:“这一胜利使欧洲免遭阿拉伯军队的蹂躏和伊斯兰教文化的征服,其重大的历史意义远远超过胜利本身,它可以被视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