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拜占庭帝国通史
1.4.3.2 2.狄奥多西王朝的外交
2.狄奥多西王朝的外交

狄奥多西一世统治时期,拜占庭帝国面临的主要外部威胁仍然以哥特人入侵为主。但是,狄奥多西一世与前朝皇帝的对外政策有所区别,他采取安抚利用蛮族的策略,一方面允许多瑙河以北的哥特人进入色雷斯地区定居;另一方面积极招募哥特人加入帝国军队,甚至对才能出众的哥特将领加以重用。狄奥多西一世本人自青年时代从军,即参加过多次对蛮族的作战,他曾指挥帝国军队打败斯科特人、萨克森人、摩尔人和萨尔马提亚人,亲身感受到这些游牧或渔猎游牧参半的民族之凶猛剽悍和好战尚武,特别是在帝国皇帝瓦伦斯惨败于哥特人,帝国军队损失4万精锐兵团之后,他认识到,对于这些难以征服的蛮族只能采取刚柔相济偏重怀柔利用的政策。虽然小亚细亚和伊比利亚的兵源能够使帝国军队迅速得到补充,分布在帝国各地的34间武器制造工场可以在短时间内满足军需,但是,阿德里安堡战役失败在帝国朝野和军队中产生的深远的心理影响不可能很快消除。在此情况下,采取利用蛮族和“以夷制夷”的策略既是不得已而为之,也是有利可图的政策。

狄奥多西一世将塞萨洛尼基修建为行宫,亲自坐镇哥特人为害最烈的马其顿和色雷斯地区。他在加强边境地区军事要塞建设和补充训练帝国军队的同时,以不间断的小规模出击削弱哥特人的散兵游勇,打击哥特人的侵扰,恢复帝国将士的信心。当时,哥特人新首领亚拉里克(Alaric)很难将各个部落联合起来(图1-20),他们相互攻击,实力受到极大的削弱,为精明的狄奥多西一世提供了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机会。他以重金收买哥特人小部落酋长莫达尔(Modar),任命他为拜占庭帝国军官,而后资助和指使莫达尔袭击不肯臣服的哥特人。【73】多年前为躲避战乱进入山林地区的哥特人领袖阿萨纳里克(Athanaric)下山收编哥特人各部落后,狄奥多西一世立即派使节主动结好,并于382年9月邀请阿萨纳里克到君士坦丁堡参观,盛情款待。在狄奥多西一世极为友好的接待中,阿萨纳里克毫无节制,酒色无度,很快便暴死酒场。狄奥多西一世除了为其举行盛大葬礼外,又将其统率的哥特人武装力量全部收编进拜占庭军队。数年后,当另一位哥特人领袖阿拉塞乌斯(Alatheus)领兵乘3000只船偷渡多瑙河入侵拜占庭帝国时,狄奥多西一世亲自设计并指挥水陆军队大败哥特人。

alt

图1-20 亚拉里克

此后,狄奥多西一世在马其顿和色雷斯地区为臣服的哥特人划定定居区,允许他们保留原有的部落社区组织,其原有的部落酋长仍对各自部落进行自治管理,并自行安排农牧业生产和生活。许多哥特人在弗里吉亚和里迪亚地区的荒芜土地上定居,仿照拜占庭农民比较先进的生产方式,开垦荒地种植各类谷物。为了鼓励哥特人定居务农,狄奥多西一世规定在开垦荒地的最初若干年内,他们可以享有免税的优惠待遇;在哥特人定居区内,他们只要承认拜占庭皇帝的最高权力,就可以继续使用民族语言,保持相对独立和传统的生活方式与习惯,甚至不必服从拜占庭帝国地方法律。狄奥多西一世还吸收数万哥特人进入拜占庭军队,组成“同盟者”军团。为了进一步有效地控制哥特人,他利用和挑拨哥特人内部矛盾,打拉结合,支持以弗拉维塔(Fravitta)为首的亲拜占庭派别打击以普利乌尔夫(Priulf)为首的独立派,并派人杀死后者,使困扰拜占庭帝国多年的哥特人问题逐渐化解。

但是,哥特人进入拜占庭政治和军事生活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首先是定居拜占庭帝国边疆地区的哥特人对帝国官员的敲诈勒索极为反感,而拜占庭官吏对他们的民族歧视又将这种不满变为仇恨,拜占庭人的经济压榨和政治压迫以及民族欺压迫使哥特人不断举行起义。395年,哥特人在亚拉里克(Alaric,约370—410年)的率领下发动民族大起义,从巴尔干半岛北部向南进攻,侵入色雷斯平原和马其顿地区,兵锋直指君士坦丁堡。拜占庭朝野极为震惊,立即展开外交斡旋,说服亚拉里克改变进攻计划,调整进军路线,使哥特军队继续南下希腊阿提卡和伯罗奔尼撒半岛,而后转向西方的意大利。其次,哥特人政治势力的增加激起以希腊人为主体的拜占庭贵族集团的极大恐惧,当时的一位主教在致皇帝的信中万分忧虑地写到:“武装的蛮族将使用各种借口窃取权力,并成为罗马公民的统治者。因此,手无寸铁的人们将被迫与这些装备精良的家伙斗争。首先,这些外国人应被赶出军队指挥岗位和元老阶层……就是那些长着浅色头发、戴着埃维亚人头饰、原本在私人家中充当佣人的蛮族人竟然成为我们政治生活的统治者,这难道不令人极其惊讶吗?”【74】一大批拜占庭贵族联合起来,组成了反哥特人势力,提出将哥特人赶出军队,代之以本国人军队,限定哥特人只能充当农村中的苦力。对此,哥特人贵族领袖塔依纳斯联合拜占庭军政部门的哥特人作出强烈对抗,并依靠其控制的军队平息了拜占庭希腊贵族的骚乱,监禁和处死他们的领导人尤特罗琵乌斯。但是,拜占庭人使用武力未能征服的哥特人,也同样没能用暴力手段平息民族情绪高涨的拜占庭民众起义。在君士坦丁堡大教长“金嘴”约翰(John Chrysostom,398—404年在位)领导下,拜占庭朝野内外、教俗各界以“勤王”为口号,于400年7月11日(或12日)在首都君士坦丁堡发动了反对哥特人大起义,哥特士兵被大批屠杀,主要的哥特军官被处死,塔依纳斯侥幸逃脱,不知去向。哥特人在早期拜占庭国家的军事势力从此被清除,哥特贵族对拜占庭政治和军事生活的影响从此逐步消失。

哥特人对拜占庭帝国上层社会的威胁虽然被解除,但是,仍有大量哥特移民活跃在巴尔干半岛,他们和来自小亚细亚的另一支蛮族伊苏利亚人成为5世纪拜占庭国家新的威胁。拜占庭皇帝弗拉维·芝诺(Flavius Zeno,474—491年在位)统治时期,对这两股蛮族势力采取坚决措施加以限制。一方面,他派出精兵良将对伊苏利亚人进行无情镇压,扫荡其在小亚细亚的根据地,平毁其军事据点,并清除军队和政府中的伊苏利亚人。另一方面,他拉拢说服东哥特人领袖狄奥多里克(Theoderic the Great,即狄奥多里克大帝,454—526年)带领难以驯服的哥特人前往意大利(图1-21),代表帝国皇帝平息西哥特人的反叛。当时西哥特人在奥多亚塞(Odoacer,476—493年在位)领导下灭亡了西罗马帝国,自立为帝。弗拉维·芝诺这样做可以一箭双雕,达到既能祸水西引,最终消除东罗马帝国的哥特人祸害,又可借刀杀人,平息意大利的哥特民族骚乱。488年,狄奥多里克率东哥特人横渡亚得里亚海进攻西哥特人,临行前,曾在拜占庭宫中作为人质的他,向弗拉维·芝诺表示:将把被征服的意大利“作为您赠赐的礼物加以掌管,我不像那个您所不佐的人(指奥多亚塞),降服您的元老于其伪权之下,奴役您的部分王国”。【75】这样,在狄奥多西王朝及其后的利奥王朝统治期间,早期拜占庭帝国就基本解决了蛮族入侵的问题,而没有像西罗马帝国在蛮族入侵的打击下最终灭亡。

alt

图1-21 狄奥多里克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