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文化地理学——点、线、面维度的文化管理研究
1.8.3 第三节 学术讨论

第三节 学术讨论

第一,点、线和面的辩证联系。从大的尺度来说,太行八陉本是几个主要的点,但是连接文化地理区域时候便具有了线路的意义。以安史之乱至宋靖康之乱这段时间为界,安史之乱前中国历史文化的重心处于长安—洛阳的东西文化轴心带,宋靖康之乱之后中国历史文化的重心处于杭州—开封—北京的南北文化轴心带。对比太行八陉空间联系的重要性可以发现,宋朝之前南四陉为主、宋朝之后北四陉为主,这就不难理解通过“文化线路”而扩大为面的尺度和缩小为点的尺度了。第二,太行八陉的交通意义和旅游文化意义。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变迁,渐渐被人们遗忘的“太行八陉”重新走入人们的学术视野。线路文化遗产十分关注价值的长期延续性。我们应重新审视包括太行八陉在内的众多线路文化遗产,充分发掘它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太行八陉作为历史悠久的三地交通要冲,其现实意义主要在于兼备交通意义和旅游文化意义两个方面。但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对其的发掘还十分有限,研究结论大多是非专业人士或当地学者的早期著作,远远没能将太行八陉的军事、历史、文化、商业意义展现出来。基于此,我们应该反思线路文化遗产的研究方式,努力做到研究与宣传的有机结合,使太行八陉文化遗产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第三,太行八陉对于首都经济圈内部的区域经济合作启示。如果狭义的理解,环首都经济圈即是环绕北京的涿州市、涞水县、涿鹿县、怀来县、赤城县、丰宁满族自治县、滦平县、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广阳区、安次区、固安县、兴隆县14个县(市);如果广义的理解,首都经济圈其实就是京津冀晋蒙的区域经济合作和分工。学术界的讨论集中于“首都经济圈”建设的战略重点([1]谭维克,赵弘.论“首都经济圈”建设[J].北京社会科学,2011,(4):4-9.[2]赵弘.区域一体化视角下的“首都经济圈”战略研究[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3):13-18.)、“环首都经济圈”技术吸收能力(梁慧超,沈红丽,齐晓丽.“环首都经济圈”技术吸收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22-128.)、河北省环首都地区与北京协调(姜石良.河北省环首都地区与北京协调发展研究[J].城市规划,2011,(9):89-91.)等方面,对于广义的首都经济圈内部(特别是晋—京津冀)的空间联系还重视不够,更没有以太行八陉的自然与文化变迁为线索来理解中国文化空间的时空变化,也没有从历史的深度和现实的张力中寻找现今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层次脉络和启示。当然这就等待另外一书的具体阐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