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文化地理学——点、线、面维度的文化管理研究
1.7.3 第三节 学术讨论

第三节 学术讨论

1、决定历史街区的生与死的因素

通过南北锣鼓巷的对比分析研究,这两条历史街区就是鲜明的南锣鼓巷的生与北锣鼓巷的死的对比。那么什么因素决定着两条锣鼓巷的生与死呢?决定历史街区生与死的驱动因子是什么呢?(图5-7)。

042
图5-7 南北锣鼓巷生与死的驱动因子分析

第一,政府制定的保护与发展政策是决定历史街区生与死的关键因素。只有政府制定了保护的政策,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保护历史街区的重要性。作为城市的管理者——政府的保护政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从我国1994年发布了《历史文化名城规划编制要求》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不但提出了如何更好的保护与更新的历史街区对策建议,而且起到传播的作用,并且使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保护历史街区的重要性,参与到保护和传承之中。所有这些本身就是对历史街区的传承与活化。城市的规划者会参考许多专家学者的建议对策,在规划上将会更加合理,更能有效的保护历史街区。所以说政府的政策调控关系着历史街区的生与死。

第二,历史街区的规划设计者及相关专家的保护与创新策略理念是决定历史街区生与死的次要因素。昊良镛教授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就提出过“积极保护,整体创造”的策略。把遗产保护和建设发展统一起来,不仅保护遗产及文物建筑本身,保持它们的原生态、风格以及环境,并在它们周边建设缓冲区和保护区,使它们遵循建筑的新秩序,也就是要尊重历史遗产所在环境的文脉,要尊重文化遗产所在的主体情况,这样做是为了烘托文化遗产和加强原有文化环境特色,即在保持和发展城市建筑原有文化风范的基础上,又赋予了城市中新的建筑群时代风貌,也就是“有机更新”。这种对“整体创造”理念的阐述是整体创造不是复旧,而是维护文物环境的整体秩序,并在具体设计方面进行创新。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进行不断地调节,有机更新,追求城市的各组成部分之间成长中的整体秩序。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它是一种生成的、有机的整体论,不是机械的还原论、复旧论。以人的生活需要为核心的这种整体,在以传统的优秀构图法则基础上,进行灵活创造,随机生成。(吴良镛.吴良镛提出:积极保护整体创造[J].城市规划通讯,2001,(13):10.)将历史街区保护与城市的发展有机地契合起来,在保护中发展,保护发展中传承。在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的规划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是城市的建设者也是参与者,更是历史文脉的传承者,不断给原有的历史街区的传统文化中注入现代思想的新鲜血液,人们参与到社会经济活动中所形成的习俗就会在历史街区的不断发展的历史的长河中铭刻下我们这一时代的痕迹。只有从城市的参与者——人的角度出发,本着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使人们参与到社会经济的活动中,历史街区才会活起来。

第三,历史街区原住民对历史街区文化价值、历史风貌和传统民俗等认同感和发展传承是决定历史街区生与死的重要因素。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发展需要全社会各民众的认同,需要人们懂得保护历史街区的重要性,让人民认识到历史街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只有这样,人们才会参与到历史街区的保护和传承中。正如南锣鼓巷的繁华一样,正因为南锣鼓巷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至今保存完好的胡同肌理,以及加入了现代的独具特色的餐饮小吃、创意性的文艺琴行等种类繁杂的商铺,才吸引了大批的游客。人们对南锣鼓巷有了一种对其价值的认同感,便都会来此参观游览,寻找生活的情趣和生活艺术。正因为人们对历史街区价值的这种异质文化的认同,才会在不经意间参与到历史街区的传承发展中。从而保护了历史街区,使其生命之火不断延续下去。

2、如何突破历史街区的生与死?

历史街区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等,因此必须保护好历史街区。然而如何保护?怎样保护才能突破生与死、让历史街区在保存原有的历史风貌和风俗特色中富有生机的不断延续下去呢?当今的规划者和城市的管理者应该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不妨可以借鉴一下雅各布斯的对城市规划的独特见解。美国的大城市的生与死,可以对我国城市的规划以及历史街区的传承与保护起到借鉴的作用。对我国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提出以下的建议与对策,对突破历史街区的生与死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第一,历史街区的保护中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脉络,这是保护历史街区的关键。文化脉络是历史街区的灵魂,历史街区的文化脉络包括文化认同、传统风貌以及民俗特色、生活方式等,因此,失去灵魂的历史街区,将如同死寂一般,这样的保护将毫无价值。如南锣鼓巷和北锣鼓巷在历史文化脉络的传承中就是历史街区生与死的鲜明对比,北锣鼓巷由于现在只是居民区,并没有很好地被开发利用和活化,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已经停滞于此,失去灵魂的北锣鼓巷如同生命的终止。当然也有人对此有不一样的看法:作为一个阅读者,我虽然不质疑北锣鼓巷处境的缺点,但是却认为应该对这样的空间有所保留,给人们留点记忆。北锣鼓巷作为居民区没什么不好,也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我不希望北锣鼓巷也变得那么吵闹人多。曾记得我走进了北锣鼓巷的一间房子,由于是冬天,用炉子生火,一群老人们手里拿着钢瓷杯,水冒着热气,一群老人在下象棋,一个灯泡照亮着昏暗的房间。那种感觉似乎只有小时候才有,那种居民生活现代也很难见。人们很难慢下脚步体验那样的生活。因此居民区不应被破坏。城市是个喧嚣的地方,郊外的宁静有让人害怕,因此为什么城市不能留下一点寂静,然后把这样的寂静留给喜欢寂静的人?北锣鼓巷地理位置好,宁静不失不便。而且自我感觉北锣鼓巷相比原来的崇文和宣武,也没有那么破败。(笔者访谈样本,2013年7月,访谈对象:KXX,女,大学生)从原居民的角度竟然得出和笔者学术调查角度完全“相反”的结论。原住民更多看到的非商业化的寂静,更多的是基于文化保守,认为商业化是对传统的“文化入侵”,很忌讳北锣鼓巷的“死”描述,很反感南锣鼓巷的“活力”;而学者更多的是基于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传承,是基于文化活力的数字提取。这是“我者”立场不同形成的价值观差异,南(北)锣鼓巷一街之隔,各种类型的小商铺,从独特的小吃到艺术琴行等,在传承历史文脉的同时,又赋予这个时代新的文化风貌,发挥历史街区的传承者的作用,充分展现其生命的魅力。

第二,历史街区的保护要结合原真性与活态性。因为人是城市发展的参与者和传播者,是社会经济等一切活动的主体。因此,历史街区的原真性最重要的是历史街区生活的原真性即体现在生活的主体——居民及其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结构及网络上,并与生活的物质空间——建筑、场所等实物遗存相关联,原真性生活的文化、精神内涵以其价值就通过这些物质空间来呈现。(杨新海,林林,伍锡论,彭锐.历史街区生活原真性的内涵特征和评价要素[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11,24(4):47-54.)因此,在开发和保护历史街区的过程中,不能丢掉历史街区的原真性。但同时也要明确这种原真性的保护,并不是要求一成不变,没有发展。社会在进步在发展,人们的生活习俗也在随着改变,例如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从牛车、马车到自行车又到现代的公共汽车、出租车及自家小汽车等形成现代化冲击力,就不能为了保存原有的风貌要求人们不能用汽车而使用马车等原始的交通工具。因此,在改造中应以原真性为基础,结合现代的生活方式来开发保护历史街区,也就是在活态发展中保护和传承历史街区,将原真性与活态性有机链接起来。这种历史街区的原真性与活态性相结合的保护,实际上遵循了昊良镛先生提出的“积极保护,整体创造”的理念,保护并不是还原而是有机更新。造成南锣鼓巷和北锣鼓巷生与死的本质就在于此,南锣鼓巷的古朴的繁华的店铺与热闹的居民、游客是由于其在保护中的有机更新,就是将南锣鼓巷的原真性与活态性结合的果实。而北锣鼓巷的“宁静”是由于其似乎只注重其“原真性”而忘却了活态性的重要性,致使其生命慢慢干枯,逐渐走向死亡。

第三,历史街区的保护要重视历史环境的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重大问题,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要注重环境的保护。因此,我国在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开发中,要重视环境的保护。只有良好的环境,才能吸引人们参与到历史街区的社会经济等活动中,历史街区因为人们的参与而富有活力,彰显生命的生机。人是自然环境的依存者也是保护者,在我们不断地从自然中吸取能量的同时,必须懂得感恩自然的赋予,懂得保护它。对于南锣鼓巷的开发与保护就是一个例子,每天有大批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感受胡同的生活方式,品尝特色的小吃,观赏独特的工艺,追寻胡同里古老的故事等。但这里的文化环境并没有被破坏,相反,人们因为吸引游客、增加它的魅力而更注重对其环境的保护。

第四,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要辩证看待“商业街”途径。在遵从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中的坚持历史文化脉络为主的原则,坚持将原真性与活态性结合的原则的同时,可以采取适合当地历史街区特色的方法和途径开发历史街区。国内外普遍采取的一条途径是将历史街区打造成商业街区,如南锣鼓巷的发展,通过活化的商业街,不但带动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带来了活力与生机。将它的传统风貌、历史格局与现代商业结合起来,呈现出独具特色的生机勃勃的南锣鼓巷。如哈尔滨的中央大街,上海的南京路等将历史街区打造成特色商业街,以线的方式铭刻着“殖民”时代的文化记忆。这样的商业街不但保存着历史街区的历史风貌,而且汇聚现代商业,很容易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感受艺术之美,发挥历史街区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等。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北锣鼓巷的“寂静”,它的寂静着实让人担忧,每个时代都会在历史街区有机生命的长河中留下这个时代的烙印,那么我们的北锣鼓巷呢?为这个时代留下了什么?仅仅是“寂静”?这不是这个时代的象征,所以北锣鼓巷作为文化地理“线”模型的有机生命的延续值得人们去思考。